「死四千人等於一個沒死」:逝者生命豈能這樣被「歸零」

2020-12-24 騰訊網

▲ 網傳李毅講話視頻截圖。

文|熊志

「咱們死了四千多人……你等於一個人都沒死嘛!」

「咱們差不多也是接近零感染,接近零死亡。」

「十四億人死了四千人,那根本就等於沒人得病」……

近日,網絡上的一段「學者」發言,引發了網友強烈的憤慨。

是的,你沒聽錯,這一匪夷所思的言論不是拼接出來的,這有視頻為證。

檢索可以發現,發言者叫李毅,其微博簡介為「旅美社會學家」。這次爭議語錄是其在某次主題發言中的一個片段。

疫情風險尚未解除,卻出現了如此驚人之論,讓人錯愕。更讓人錯愕的是,這位「學者」是以嬉皮笑臉的輕佻口吻,來講出這段雷人語錄的。

那段視頻中,在他自以為的幽默和自信的映襯下,完全看不到任何對生命的尊重。

毋庸置疑,中國的防控舉措取得了相當大的成果。這點也得到了聯合國等多方的普遍認可。

然而對於個中的代價,我們也無需諱認——國家衛健委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11月22日24時,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累計報告確診病例86442例,累計死亡病例4634例。

這些數字背後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被感染,甚至因此離開這個世界。

在今年4月4日當天和9月8日的全國抗擊新冠疫情表彰大會上,全國還曾一起哀悼抗疫中犧牲的烈士和逝世的同胞。說「接近零感染、接近零死亡」,無異於漠視他們的存在。

▲ 網傳李毅講話視頻截圖。

然而,在這位「學者」看來,四千多人之於十四億人的龐大人口基數,似乎不值得一提。在冷血的「大數據」邏輯之下,人命仿佛只是冷冰冰的統計數字,甚至可以被四捨五入、化整為零。毫無疑問,這是對疫情中無數家庭不幸遭遇的徹底無視。

而且,不管是不恰當的數據對比,還是採用偷換概念的方式,來論證防控的成果,既不符合實際的防控形勢,也會對普通民眾造成誤導。

疫情以來,社會各界都投入巨大的精力在應對,尤其是那些衝鋒在一線的醫護工作者,拼盡全力去拯救每一條生命。

防控成果的取得,是建立在這種前提上的。所謂「等於沒人得病」的說辭,無疑是對全國醫護工作者犧牲和奉獻的抹殺。

另一方面,在全球疫情繼續蔓延的前提下,國內的疫情之所以得到了有效控制,正是因為我們已經付出了沉痛的代價。

所以本著對每一條生命的尊重,全社會從上到下都嚴陣以待,在後疫情時代依然高度戒備,緊繃防控之弦,避免疫情造成更大的傷害。

按照這位「學者」的結論,既然「接近零感染,接近零死亡」,且「沒人得病」,那似乎不必再對疫情高度警覺了?

這種公開化的表達,很容易造成誤解,讓不明真相的民眾誤以為:「疫情的風險已經完全解除了,可以完全不用擔心、不用防範了。」

但事實遠非如此。自從我們進入常態化疫情防控狀態以來,全國各地陸續還有零星病例出現。就在這兩天,上海、天津等地都出現了新增病例,疫情在局部地區出現了小範圍反彈的跡象。而考慮到目前仍然沒有立竿見影的「特效藥」,境外輸入的風險也依舊存在。且時至年末,人口流動的頻率逐漸增加,疫情傳播風險仍然不容低估。

就在11月22日,國家衛健委舉行了全國衛生健康系統電視電話會議。會議提到,「今冬明春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複雜,任務艱巨繁重」,必須毫不鬆懈。顯然,這位「學者」的言論和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要求背道而馳,也很容易導致普通民眾對疫情形勢出現誤判。

在引爆輿論之後,該「學者」很快成為網友批評攻擊的靶子,這無疑也是個提醒——不管是誰,在公共輿論場上的發言理應尊重常識,尊重事實。那種為了製造流量,或者刷存在感而大放厥詞,說出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出格言論,不僅會誤導民眾,最終也會被輿論反噬。

□熊志(媒體人)

相關焦點

  • 那個說死四千中國人相當於一個沒死的專家,要告批評他的人誹謗
    今天一大早,昨天那個說「相比於美國死20萬人,我們死4000人相當於沒死」的專家又發言了:全文如下
  • 火影忍者中盪氣迴腸的其他五大逝者,不求死的震撼,但求活得精彩_木葉白牙
    原標題:火影忍者中盪氣迴腸的其他五大逝者,不求死的震撼,但求活得精彩今天繼續給大家講講火影忍者中盪氣迴腸的其他五大逝者之殤
  • 死了4000人,怎麼沒死掉你這個【學奸】!
    1自古以來,有【權奸】、【財奸】、【漢奸】,現如今,又多出了一個新名詞——【學奸】。近日,旅美社會學家李毅在深圳灣論壇演講時,一段驚人言論,引發了全網爆錘。「新冠肺炎,咱們中國死了4000人,但是你死4000人和美國死22萬人相比,等於一個人都沒死。咱們差不多等於接近是零感染。
  • 莫扎特絕筆神作,以死敬生的生命讚歌!
    1791年,在莫扎特生命之光即將熄滅之時,其絕筆之作《安魂曲》以高度藝術性和深刻性的音樂表達了對生與死的思考,以及對生命意義的追問。「安魂曲」始於天主教告慰逝者的彌撒儀式,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彌撒曲,隨著「安魂彌撒」的發展,其功能已不再局限於宗教中悼念亡靈,而是逐漸拓展為悼念逝者、安撫後人甚至作為獨立的音樂審美而存在的音樂形式,莫扎特的《安魂曲》是他借用「安魂彌撒」這種宗教音樂範式來表達個人生死觀的作品。
  • 《權力的遊戲》S8E3:逝者不死,必將再起,直到完成宿命
    紅袍女到來,一片火點燃鋒刃,讓人心神振奮。騎兵衝鋒,大有當年洛漢國衝陣的架勢。黑夜中火光閃耀,然後依次滅了。敵人都沒出現,火焰已被吞噬。這個開頭開得真好。火滅的鏡頭語言,沉默的黑暗,異鬼來了。之後便是慘烈的大戰。兵甲鏗鏘,火光四射。雙龍吐火是又一次高潮,但冰龍飛來滅火。臨冬城節節敗退。這是真正的冰與火之歌。
  • 《心靈法醫》,向逝者償還債務的人
    沒想到一部法醫劇也可以這樣凝視死亡,既有莊子式的敲骨詰問,也透著對時代的審視、對人性和心靈的反思。劇中的逝者,都沒留下遺言,但他們身上的痕跡、他們逝去的環境,就像他們的遺言。萊昂納德·科恩有句歌詞:「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法醫就是尋找裂痕的人,讓光通過裂痕,照進逝者陷入黑暗的生命,也照亮生者的未來。每個逝者都與我們相關,這或許就是人類的含義。
  • 紀錄片《生命裡》之一 | 死並是生的對立面,而是生的一部分
    《生命裡》讓我們看到了一部分人的答案。紀錄片將鏡頭對準了一個特殊的病房。這裡主要收治癌症晚期患者,大多數人的癌細胞已經擴散到全身,積極治療已經沒有太大意義。幾乎每兩天就會有人死去,來這兒的人都無法忽略這種「死亡的氣息」。醫院對面的很多居民忌諱,就在窗前安了鏡子,要把「晦氣」擋回去。
  • 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這是一個不能停留太久的世界,只有在這無休止的鬥爭中,你才能追尋到生命的意義。這是你活著的方式。秋葉凋零,飄然落地,靜止便是死亡。死亡是生命向著自然的回歸,不必悲傷、痛苦和畏懼,大可坦然靜穆地去面對。生死本是一體,若做到生能如夏花般絢爛,那麼死也能像秋葉般靜美了,這樣的生命便是完滿的,達到了生死歸一的人生至境,也就是歐陽修所說的「生而為英,死而為靈」。
  • 張國榮恩師,音樂教父黎小田去世:正視死,才能直面生
    海德格爾更直接:人是向死而生。如何面對死亡,其實是我們人生的一場大考。正視死才能直面生港臺地區有一種職業叫做安寧護理,主要職能是對患者的臨終關懷和對生者的慰藉。我一直覺得這是一種妥當地面對死亡的方式。文友姚瑤曾親耳聽臺灣安寧護理專家紋貞老師分享過一個真實的故事。
  • 鼓勵國人慷慨赴死?《大秦賦》的導演病得不輕……
    這句話讓我大為震驚,都什麼年代了,《大秦賦》的導演居然還有這樣的思維?真是病得不輕啊。 因為在那些戰爭片中,主題也不會是讓人「慷慨赴死」,最終的主題大都是,「生命如此寶貴,和平來之不易,希望這個世界少一些仇恨和殺戮,多一些理解與和平。」
  • 最後一個月,她不想死在女兒家裡:人最妥帖的尊嚴,在生命的終點
    記錄片《生命裡》,就記錄了這樣一群身患不治之症,正等著死亡的人。 他叫陳曉軍,是一位中年父親,生活的壓力讓他從來不敢去醫院看病,因為錢要給「女兒攢著」。就這樣拖著拖著,直到被查出癌症晚期。
  • 一個網際網路人之死
    王淑芬低頭抹著眼淚,雙手摩挲著女兒的相框,生怕被人搶走。 「姑娘回來吧,媽媽想你了~」。相片上的女孩兒穿著學士服,回頭大笑著,像是一朵向陽而開的向日葵,充滿了生命的活力。 事情已經過去了半個月,李福清一家依然還沉浸在深深的悲傷之中,妻子整日以淚洗面,一個原本溫暖幸福的家庭因為女兒的提前退席而即將支離破碎,同樣將要破碎的,還有李福清的心。在即將知天命的年紀,失去了自己想要為之付出生命的人,接下來的幾十年應該怎麼過?
  • 生命的力量《不死法醫》
    人類崇拜神仙,精靈,甚至是吸血鬼,這是不分好壞,不分正邪的,單單因為這些造物天生具有「不死」性。從人類幾千年來的研究來看,人類為了「不死」,醫學的快速發展,只為了讓肉體更健康,讓生命更持續。在人類世界,有太多東西是值得去嘗試的,而大部分人傾其一生都無法做完人類可以做的所有事情。
  • 死了就死了!沒有然後了!?
    當死亡發威時,總是留一個問題給我們:「死了,就完了嗎?再沒有希望了嗎?」或許所有問題中最古老的就是:「死後還有生命嗎?」我們想到約伯因他所受的苦而呼號:「人若死了,豈能再活呢?……」(伯十四14)從約伯那時起直到如今,「死後還有生命嗎?」這問題仍然存在。
  • 有一種生活,叫向死而生
    袁君沒有跟他們提及同事的葬禮,只是這場葬禮在祭奠一個生命逝去的同時,也讓袁君對自己的人生獲得了重新的認識。還好,她還有時間,她還有健康,她還能好好地善待每一個重要的人。袁君說自己如靈魂開竅般明白了,一輩子沒多長,下輩子不一定能遇上,我們能在一起的時光原來這麼短暫,趁還來得及,一定要不留遺憾地愛。
  • 鼓勵國人慷慨赴死?《大秦賦》的導演病得不輕
    因為在那些戰爭片中,主題也不會是讓人「慷慨赴死」,最終的主題大都是,「生命如此寶貴,和平來之不易,希望這個世界少一些仇恨和殺戮,多一些理解與和平。」 比如前蘇聯的著名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1942年,瓦斯柯夫上尉帶領一部分女高射擊槍手守衛一個偏僻的火車站。
  • 世間事除了生死一切都是小事:死過一次的人更珍惜生命!
    無論怎麼樣,逝者安息!對這對夫妻死亡的時間有個驚人的發現:發現他們與「四」槓上了!他們結婚的酒店名字叫「四季XX酒店」,宴會廳設在酒店四樓。從結婚到死亡剛好四年!這是冥冥之中註定的生命極限還是純屬巧合?
  • 馮侖:轉型不等於成功 但決定了就要死不回頭
    「轉型」是最近很多像我這樣已經有30年歷史的企業都在面臨的共同話題,我有一天碰到一個北京非常有名的老闆,兩個人不約而同說到轉型的事。都認為轉型這個事兒比較尷尬,這個尷尬就相當於兩口子過日子過到了一半,繼續過著吧,沒味兒,不過吧,沒路。  這個轉型到底是隔壁老王好,還是轉到國外,都是有風險的,我們倆共同的判斷是,不轉吧,似乎不行,可轉吧,成功的概率非常低。
  • 塵埃落定,劉鑫必須死?
    它喚起的創傷經過媒體放大,等於誘發了集體的創傷,就像把很多人的暗傷撕裂,卻沒有經過醫生縫合,又扔回到網絡上,象瘟疫一樣再激發另一個人的痛苦情緒。最終,如希緒弗斯之巨石,朝著一個結果奔去:劉鑫去死。夠了,這一起悲劇,在自媒體上折騰了一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