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傳李毅講話視頻截圖。
文|熊志
「咱們死了四千多人……你等於一個人都沒死嘛!」
「咱們差不多也是接近零感染,接近零死亡。」
「十四億人死了四千人,那根本就等於沒人得病」……
近日,網絡上的一段「學者」發言,引發了網友強烈的憤慨。
是的,你沒聽錯,這一匪夷所思的言論不是拼接出來的,這有視頻為證。
檢索可以發現,發言者叫李毅,其微博簡介為「旅美社會學家」。這次爭議語錄是其在某次主題發言中的一個片段。
疫情風險尚未解除,卻出現了如此驚人之論,讓人錯愕。更讓人錯愕的是,這位「學者」是以嬉皮笑臉的輕佻口吻,來講出這段雷人語錄的。
那段視頻中,在他自以為的幽默和自信的映襯下,完全看不到任何對生命的尊重。
毋庸置疑,中國的防控舉措取得了相當大的成果。這點也得到了聯合國等多方的普遍認可。
然而對於個中的代價,我們也無需諱認——國家衛健委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11月22日24時,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累計報告確診病例86442例,累計死亡病例4634例。
這些數字背後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被感染,甚至因此離開這個世界。
在今年4月4日當天和9月8日的全國抗擊新冠疫情表彰大會上,全國還曾一起哀悼抗疫中犧牲的烈士和逝世的同胞。說「接近零感染、接近零死亡」,無異於漠視他們的存在。
▲ 網傳李毅講話視頻截圖。
然而,在這位「學者」看來,四千多人之於十四億人的龐大人口基數,似乎不值得一提。在冷血的「大數據」邏輯之下,人命仿佛只是冷冰冰的統計數字,甚至可以被四捨五入、化整為零。毫無疑問,這是對疫情中無數家庭不幸遭遇的徹底無視。
而且,不管是不恰當的數據對比,還是採用偷換概念的方式,來論證防控的成果,既不符合實際的防控形勢,也會對普通民眾造成誤導。
疫情以來,社會各界都投入巨大的精力在應對,尤其是那些衝鋒在一線的醫護工作者,拼盡全力去拯救每一條生命。
防控成果的取得,是建立在這種前提上的。所謂「等於沒人得病」的說辭,無疑是對全國醫護工作者犧牲和奉獻的抹殺。
另一方面,在全球疫情繼續蔓延的前提下,國內的疫情之所以得到了有效控制,正是因為我們已經付出了沉痛的代價。
所以本著對每一條生命的尊重,全社會從上到下都嚴陣以待,在後疫情時代依然高度戒備,緊繃防控之弦,避免疫情造成更大的傷害。
按照這位「學者」的結論,既然「接近零感染,接近零死亡」,且「沒人得病」,那似乎不必再對疫情高度警覺了?
這種公開化的表達,很容易造成誤解,讓不明真相的民眾誤以為:「疫情的風險已經完全解除了,可以完全不用擔心、不用防範了。」
但事實遠非如此。自從我們進入常態化疫情防控狀態以來,全國各地陸續還有零星病例出現。就在這兩天,上海、天津等地都出現了新增病例,疫情在局部地區出現了小範圍反彈的跡象。而考慮到目前仍然沒有立竿見影的「特效藥」,境外輸入的風險也依舊存在。且時至年末,人口流動的頻率逐漸增加,疫情傳播風險仍然不容低估。
就在11月22日,國家衛健委舉行了全國衛生健康系統電視電話會議。會議提到,「今冬明春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複雜,任務艱巨繁重」,必須毫不鬆懈。顯然,這位「學者」的言論和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要求背道而馳,也很容易導致普通民眾對疫情形勢出現誤判。
在引爆輿論之後,該「學者」很快成為網友批評攻擊的靶子,這無疑也是個提醒——不管是誰,在公共輿論場上的發言理應尊重常識,尊重事實。那種為了製造流量,或者刷存在感而大放厥詞,說出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出格言論,不僅會誤導民眾,最終也會被輿論反噬。
□熊志(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