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生活,叫向死而生

2020-12-23 水木然

來源:古典書城

前言:我們懼怕死,厭惡死,但沒有死,我們不會懂生的意義。

這篇文章我以前看過,當時很震撼。今天再讀,依然感到震撼。向死而生,這是多麼高級的人生大智慧!

這個故事的主角是一位主持過上百場追悼會送別會的袁女士。

不知死,焉知生?我們中國文化缺少了對死亡的教育。強烈建議各位讀者也來看看。

如果你懂得向一個人的死因致敬

袁君的人生,被一場突如其來的葬禮劈成了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

那場葬禮之前,袁君是大連一名電視臺記者,過著有選題忙死,沒有選題死忙的高壓鍋生活。70後的人大都活得像一棵樹,袁君機械地忙碌著,周而復始地為前途和錢途煩惱。

2004年,特別報導組的一個戰友因過勞猝死,臺裡委託袁君為其做一個悼念的片子。袁君懷著巨大的悲傷整理了同事職業生涯裡所有的新聞報導,製作得很用心,想通過這種方式為同事加兄弟的人生完美收官。

片子的解說辭後來被同事的家人看到,他們希望能夠作為同事葬禮上的悼詞。而袁君成了葬禮上當仁不讓的主持人。

葬禮簡樸厚重,在哀樂聲中袁君讀著為同事寫的悼辭:

「他總是在每一條新聞播出之後賣力地回味,看看整個事件是否還有繼續跟進的可能,看看自己在每一個細節的處理上是否還有缺陷。他說,這既是一種職業要求,也是一種人生態度——成功有時就是一種為難。」「或許,直到驟然離去,他依然沒有實現他想要的成功。可是,一個人,在他活著的每一天都努力超越自己,這種堅持本身就已是了不起的成就。儘管他沒有來得及問自己是否令自己滿意,可是,我們可以替他回答,他來過,很優秀……」

仿佛聽到了自己內心的聲音。從另一個人倏忽而逝的一生中,袁君看到了自己。

葬禮結束時,同事的爸爸緊緊地握住袁君的手說:「謝謝你,你比我們更懂他。」那天回到家裡,袁君沒有像平常一樣上網看片子、找選題,而是破天荒地下了廚房,做好了飯之後,在樓下等老公和女兒回家。

袁君沒有跟他們提及同事的葬禮,只是這場葬禮在祭奠一個生命逝去的同時,也讓袁君對自己的人生獲得了重新的認識。還好,她還有時間,她還有健康,她還能好好地善待每一個重要的人。

袁君說自己如靈魂開竅般明白了,一輩子沒多長,下輩子不一定能遇上,我們能在一起的時光原來這麼短暫,趁還來得及,一定要不留遺憾地愛。

之後,袁君很快因為朋友之託主持了第二場葬禮。

逝者是一位書畫界的名人,袁君時常在電視上看到這位老先生的身影。然而,老先生的身後事並不利落,小三兒在他去世後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老先生屍骨未寒,財產紛爭令這個曾經風光的家亂成了一鍋粥。

袁君想對老先生的生前親朋進行一番採訪,很少有人配合。大家關心的,是那些巨額財產如何分配以及自己能夠分到多少。

儘管如此,袁君還是通過一些資料給老先生寫了一篇悼詞。葬禮上沒有人在意袁君說什麼,遺體告別時,小三兒們與原配的家人打作一團。

從死亡的角度回溯人生,過去所執著的一切,該有多麼荒謬和可笑。

袁君主持葬禮的名氣漸漸在大連傳開。2010年底,一位億萬富豪的妻子找到她,希望她能給她老公主持葬禮。與生前的風光相比,那位億萬富豪的死很倉促,抑鬱症在他45歲時奪去了他的生命。

富豪的妻子給袁君看了大量逝者生前的日記,深深震撼了袁君。財富對這位逝者來說早已成了數字,他的使命是管理這堆數量龐大的數字還有數百員工的命運。很多事務已經與個人喜好和利益沒有多少關係。他完全可以選擇停下來,換一個職業。

袁君覺得,如果他真的這樣做了,一定會成為非常優秀的作家。但他並沒有。他依然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一邊處理集團內部的爭鬥,一邊應付來自市場的壓力。

袁君讀著這位億萬富豪的生前日記,想著如同這位富豪一樣匆匆的趕路人,敬意有之,嘆惋有之,悲涼亦有之……

逝者已矣,但袁君決定做點什麼來改變還活著的人。

在這個富豪的葬禮上,袁君公布了他一天的開銷,這個數字甚至還不及一個中產之家小孩子一天的花費。因為沒有時間,他拼命賺錢,卻絲毫享受不到金錢帶來的愉悅。

在日記中這位富豪寫到,他的快樂竟然來自於一次汽車在路上拋錨,他讓司機等拖車來,自己則一個人步行去公司。他驚奇地發現,路邊有那麼多有趣的店面,他甚至看到了迎春花。

他說:

「如果沒記錯的話,我最後一次見它應該是在大學畢業那一年,同學們看到迎春花開了,一起去踏青。」

這震驚了在場所有的人。

袁君在悼辭裡寫到:

「他不是在車上,就是在飛機上,也有可能是在會議室裡。他的生命自從承擔起百人的企業之後,就再也沒有了四季。他最美麗的記憶不是賺得第一桶金的激動,也不是公司十周年慶典上的高朋滿座,而是那個步行的午後,那一路驚奇的發現。我想,最後的時光裡,他一定為自己鋪設了一條芬芳的小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他應該是笑著走過那條通往天堂的小路,甚至還哼起了兒歌。所以,在此,讓我們一起向一個人的死因致敬。」

那是袁君第一次在葬禮上聽到掌聲她知道那不是對逝者的不恭,而是大家情不自禁用這種方式表達內心最真摯的尊敬。

後來,袁君與富豪之子成為很好的朋友。這位富二代並沒有子承父業,而是將公司交給了經理人,他自己則在一個小公司上班,業餘時間開了一間不盈利也不賠錢的書吧。日子過得很平靜,也很快樂。袁君時常去他的書吧,叫上一杯咖啡,捧一本閒書,消遣一段閒適的時光。

袁君還會時不時地想起那位富豪,疲於奔命的時候,忙到快要失去知覺的時候,袁君總會告訴自己,慢一點,再慢一點,時間不用拿著鞭子追趕也會走過,等一等自己的靈魂,在還來得及的時候。

有一種活法叫向死而生

葬禮是一種道別,而道別並不意味著絕望。

袁君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道別,是為一位德高望重的高中校長做葬禮主持。老校長姓肖,享年85歲,這位老頭兒風趣幽默,生前最愛熱鬧,他們家迎來送往,永遠有絡繹不絕的客人,大家都覺得這是一位喜歡被打擾的老人。

校長的老伴在商量葬禮儀式時,沒有向袁君提出任何的要求,只是很細節地講了老校長生前的點點滴滴,包括每次夜裡十一點送走最後一位客人時,老校長經常說的一句話:「真不知道,這個園子還能熱鬧多久!」

在老人家細細碎碎的述說中,袁君知道了老校長其實已經身患四種癌症,生命對他來說已經是沉重的負擔。可每一次瀕臨死亡,他還是會頑強抗爭,他希望這個園子還能熱鬧一段時間。他總是微笑著,幽默著,也樂意於看到來這個園子的人微笑著、幽默著跟他告別。

袁君沒有將老人的告別儀式選在殯儀館裡,她想這不是一個如此特別的老人想要的告別。他喜歡熱鬧,喜歡分一些人生智慧給那些還在趕路的人,最後的告別他也一定希望以一種熱鬧而特別的方式。

冥思苦想過後,袁君決定開一個PARTY,就在老校長的家裡,讓每一位來送行的人都講一件與老校長有關的、最有趣的事——讓大家微笑著給老校長送行,也讓這位老先生帶著微笑上路。

這個想法令老校長的夫人落淚,她對袁君說:「你應該算老肖交到的最後一個知己,謝謝你。」

袁君想到那個葬禮會很成功,但沒有想到會如此成功。一共一百七十位來賓,每個人都應要求穿著自己最漂亮的禮服,看上去仿佛是一場盛大的頒獎典禮。沒有哭泣,沒有哀樂,每個來賓講述了一段他們與肖老的往事。

一位鄰居說:

「我在肖老的樓上,家裡有個不打不練琴的孩子。每天,讓他練琴之前先打罵一番。後來有一天,肖老上樓來敲門,給我兒子帶來了許多禮物,有書有玩具。肖老對我兒子說:我每天在你樓下,免費聽你彈琴,這點禮物算作是感謝吧,謝謝你讓我每天都可以聽到那麼優美的琴聲。從此,我再沒有為練琴的事打過兒子,他因為樓下有雙欣賞他樂曲的耳朵而變得很努力,這是我兒子剛剛通過鋼琴十級的證書……」

肖老多年的老友有一天突然造訪,恰好肖老剛洗完澡,於是,老友看到了肖老稀疏的頭髮、胳膊上那因化放療而粗黑的血管,老友頓時淚如雨下。肖老卻笑著對他說:「一會兒讓你見識一下化妝的魅力。」整整一個小時,再出現在老友面前的肖老,又像往常一樣利落瀟灑。

肖老對老友說:「我天天都在做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事,我覺得挺快樂的。身體糟粕,但靈魂體面。替我保密啊。」

一百七十個人,一百七十個故事。整個PARTY,大家一直在微笑著追憶,在一種感而不傷的氛圍裡,分享著那樣一個智慧的老人給每個人的人生帶來的無窮教益。

袁君說:「謝謝大家的故事,請相信,這樣一個頭髮絲裡都透著智慧的老人會讓天堂從此有了無數的笑聲。讓我們相約,與親愛的肖老天上見。」

很少有人能把葬禮主持人這樣一個職業當成愛好,最開始有人找上袁君時,她也總會想方設法拒絕,而如今袁君卻有求必應。

兩年了,她在葬禮和葬禮之間來回,主持了將近百場葬禮,如同在近百人的生命裡穿梭。她說,她就像活了一百輩子,體驗了百味人生。現在的她很感謝這份工作給予她的一切,一場葬禮濃縮了一個生命從出生到死亡的全部,每一段故事對於袁君來說都是養分。

從死亡的角度看向生命,就會懂得如何更好地活在當下。

相關焦點

  • 有一種生活叫向死而生 (此文勝讀十年書)
    向死而生,這是多麼高級的人生大智慧!是兩個故事,第一個故事的主角是一位主持過上百場追悼會送別會的袁女士,第二個故事的主角是李開復。不知死,焉知生?我們中國文化缺少了對死亡的教育。強烈建議各位讀者也來看看。
  • 電影《八佰》:有一種精神,叫向死而生
    電影《八佰》裡「八百壯士」,可能就是先生說的少數,他們身上有一種精神,叫向死而生。斯人已逝,精神永生!悲劇令人深刻,「八百壯士」在就是這些失敗的英雄,他們殞身不恤,向死而生,血戰到底,這是中國民族面臨亡國滅種後,發出的最強音。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擋住了日本侵略的鐵蹄,讓中華民族贏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 藝術家有一種孤獨,向死而生
    也許,最偉大的藝術家往往都是孤獨的,但如果偉大的行程變成了孤獨者的迷途,那麼背起行囊獨自旅行的散步者又有多幸福呢?死亡的意義是未知的,這種未知不應當有人主動去探尋。  但還是有許多藝術家去探尋了。我們為他們的探尋而悲傷,也為他們的孤獨而悲傷。
  • 向死而生的詠嘆
    久聞金山呂巷有著名的民間習俗「哭歌」,包含了哭喪歌和哭嫁歌兩種。近年又傳來消息,「哭歌」已申遺成功,成為金山區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未有機會真正聽過「哭歌」,便更是希望有朝一日能親自聆聽一下這種亦歌亦哭的民間文化藝術。當一項民間習俗已然成為文化遺產,它的意義,已超乎實用性的功能,成為了一種可欣賞、可學習、可傳播、可傳承的文化。
  • 《挪威的森林》:向死而生,才是真正的生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一書中闡述了自己對死亡的獨特見解,讓我們對死亡有了一種全新的認識。死不是生的終結,而是生的一部分,向死而生,才是真正的生。這本書始終瀰漫著孤獨和寂寞,也不乏對性的描寫和解讀,但我並不認為這很低俗。
  • 向死而生,向陽而活
    文丨思同 · 主播丨塗山 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在其著作《存在與時間》中提出了「向死而生」的哲學觀點,即生存的開始的同時死亡也悄然而至。時間並不是斷裂的,而是延續的不可分割的,我們可能同時存在於多個維度之中,所以生與死無法分割。
  • 《遺願清單》:一部電影,讓你擁有向死而生的力量
    海德格爾說:「向死而生 ,當你無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體會生的意義。」我們可以發現,珍惜生命的每一秒,就是讓我們更好地死去。於是,他決定「向死而生」:即把每一天都當作生命的最後一天去生活,如此才有了震驚世界的四大顛覆。所以賈伯斯說:「死亡是生命的最偉大發明。」你想做一個能改變世界的人,首先要正確認識死亡,因為這種態度,會讓你更珍惜生命每分每秒。
  • 向死而生——八佰
    壯士寧死,向死而生。生而何歡,死而何懼。壯士,從不退讓,從不妥協,甘為理想而死。,一種是慷慨赴死的人。孔子講究實用,他說,「未知生,焉知死」:活著的事情都沒弄明白,就別去琢磨死了。然而,在精彩的生命體驗裡,卻可能是「不知死,焉知生」。或許,正是因為預知了死亡的存在,生命才會顯得光芒四射。
  • 棄黑擇明,向死而生
    黑澤明的電影多描繪人性,生與死的意義。林夕把導演名字轉化為一首講及珍惜生命的非主流歌曲,向這位昔日的大師致敬。用了「擇」而非「澤」,意為黑暗中也要仰望光明,在最苦楚的時候也要懷有美好的憧憬。詞中,以黑白兩色來代表生與死的抗爭,因為黑澤明非常迷戀黑白這兩種強烈對立的顏色,如同徘徊在生與死之間的人。
  • 戰長沙,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因為這是一場向死而生的決勝。這是一場超乎我們偽專業認知的意外勝利。同樣的一群球員,在不同主教練的引領下,在我的家鄉實現了脫胎換股的變化,誰能預想?一頭獅子領袖的群羊,遠勝一頭羊領袖的群獅。午夜的街頭食肆,韓瑞峰大哥和我分享他編寫的賽前焦點話素,「向死而生」。將海德格爾這樣的哲學概念,轉化到一場焦點比賽的前瞻和整體報導邏輯梳理上,令人擊節。人生的一種前提,便是死亡的存在,你無從逃避。人生的意義和特殊,是在走向肌體死亡的路途中,能達到怎樣的高度、能讓這段經歷變得如何不同、能如何實現你最本真的意願。死看似就是亡故,但死並不僅僅是亡故。
  • 向死而生 (此文勝讀十年書)
    向死而生,這是多麼高級的人生大智慧!是兩個故事,第一個故事的主角是一位主持過上百場追悼會送別會的袁女士,第二個故事的主角是李開復。不知死,焉知生?我們中國文化缺少了對死亡的教育。強烈建議各位讀者也來看看。
  • 向死而生
    孔子說過一句話: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活人的事情還沒有弄清楚,怎麼去探討死亡。我覺得這隻說對了一半,還有另一個角度:未知死,怎知生?人若預見自己將來會怎麼死,就會知道今天該怎麼活,只有對死亡有真實而深刻的思考,活著的每一天才會那麼地珍惜和寶貴。若能了解永世的價值,就更知道如何投資自己的一生。
  • 薦書|這部小說告訴我們:人生就是向死而生
    麥家說:「人生就是向死而生,我們註定孤獨,也註定堅韌。去年因為《人生海海》大火的麥家,帶來了他的另一部代表作——《風聲》。用一句來形容他的處境就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但「老鬼」並未因此放棄或者被嚇倒,反而迎難而上,向死而生——被逼供暗算,他將計就計,禍水東引;被監視,傳不出情報,他就使出苦肉計,用身體為代價突圍;就算被人發現真實身份,他也能逼迫對方為他所用。
  • 《下一站,天國》向死由生
    (首發於公號:回飛鏢) 前幾天看了一部紀錄片叫《臨終筆記》,看到豆瓣的評論上有人說:「老實說,迄今為止,我所有關於死亡的思考,都來自於日本人。」確實。雖說「生與死」是全人類逃不掉的永恆話題,但日本人的演繹總是很有啟發。
  • 有一種沉默,叫心死
    樹葉,是一天一天變黃的,人心,是一天一天變涼的,冰凍三日,非一日之寒,人心到死,也絕非一時之傷。
  • 向 死 而 生 !
    最近有點不太喜歡這個名字,因為有個「鬼」字。信佛的人,不大願意提「鬼」字。還好發了大願,要度盡一切眾生,包括那裡餓鬼、惡鬼、流浪鬼們。想想,還是保留這個名字好了。有兩三個星期沒有寫文章,也很適應。周末一個人坐在辦公室,又想寫字了!今天,給你講個老奶奶的故事。朋友的奶奶,今年八十八。
  • 向死而生的18位哲學家
    被判決死刑之後,蘇格拉底用以下的驚人之語結束了發言:現在分手的時候到了,我去死,你們活著;究竟誰過得更幸福,只有神知道。這句話濃縮了古典哲學對待死亡的態度:死,完全不值得恐懼;相反,死還是生之所依。蘇格拉底謎一般的遺言——「克裡同,我們應該向阿斯克勒庇俄斯(Asclepius)獻一隻雞」,表達了死是生之良藥的觀點。
  • 《八佰》不止是戰爭片,向死而生,失敗就是勝利
    《八佰》不止是戰爭片,向死而生,失敗就是勝利 文:田金雙 向死而生,活著就好,壯士出徵前如是說。縱觀全片,影片敘事風格更多壓迫感和緊張的氣氛,全片溫暖中不乏憂傷,冷寂中亦有暖意。影片絕佳的視聽效果和生死搏命的故事讓人淚奔。
  • 【散文推薦】《有一種生活叫憂傷,有一種幸福叫善良》
    分享是一種美德,關注是一種修養
  • 雖生猶死,向死而生——死亡的意義,《生之欲》
    未到將死之日,必死之凡人何必自苦?——《生之欲》將給出答案。他撂給橋本忍一句話:「一個關於不久人世之人的故事」,於是,橋本忍寫出了劇本《活下去》,也即本片《生之欲》。這是一部關於人生和人性的集大成之作。片中對於生死的界定、對於官僚主義的諷刺、對於人性的深剖、對於人生的徹底反思,深入人心又淋漓盡致。主演志村喬的表演無關技巧,走心又深沉。這部電影第一次看便撼動我心、以及之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