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

2021-02-07 執事和見證

人到中年以後接觸死亡的事漸多,就會開始認真地思考,人活著到底為了什麼?人死後要往哪裡去?孔子說過一句話: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活人的事情還沒有弄清楚,怎麼去探討死亡。我覺得這隻說對了一半,還有另一個角度:未知死,怎知生?人若預見自己將來會怎麼死,就會知道今天該怎麼活,只有對死亡有真實而深刻的思考,活著的每一天才會那麼地珍惜和寶貴。若能了解永世的價值,就更知道如何投資自己的一生。

手裡拿著兩本安息記念手冊,分別是劉喜光和李道君弟兄的。在我看,他們都是如同雲彩般的信心見證人(希伯來十二章1節),存著得勝的盼望而死的。與劉喜光弟兄的第一次見面,是在民雄教會。那一年我們第一次去臺灣訪問,很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們的同心合意,可以用「空前」來形容,從一地到另一地,都是說一樣的話有同樣的彰顯,在接待外地聖徒的事上,教會與教會之間都是無縫對接,而那柔細周全又無微不致的招待更是讓人感動不已。素未謀面卻能洋溢出豐厚的愛心和喜樂,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全家站在門口歡迎你把主臥讓出來給你住,再剛硬的心被這樣接待也都會被融化並得救的。在民雄的接待也是一樣,弟兄們的安排很周到,又是愛宴又是交通又是郊遊,兩天的行程排得充實又豐富。那時,劉喜光弟兄是在全時間服事,他那奴僕般的笑容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他多年的服事經歷又給人有很深的供應。我也向他請教了很多專項服事上的問題,筆記寫下了滿滿兩頁。再後來和他見面的時候就是在泰國了,他的靈很剛強,服事也很勞苦,但每次見到他時都是很喜樂。他牧養了很多年輕人,也曾一路開車帶我們去到南部的鄉下看望,我第一次見識到了橡膠園裡的教會。最後一次見面的時候,我帶了一份禮物給他,是寫著聖經節的壓花字畫,並對他多次的愛心接待表示感謝,沒想到那次竟成了訣別。與李道君弟兄的見面只有一次,那一年劉遂弟兄帶他一同來看望我們,他們都已經是85歲高齡的人了,但仍精神矍鑠,講起話來清晰有力。印象最深的是他的靈剛強又活潑,與他比起來我們年輕人都顯出老舊來,他也鼓勵我們要成為「五靈高手」。後來我才了解到他65歲了還能學會英語和西班牙語,到南美州服事了那麼大的工場。這實在是我們年輕人的榜樣。他們的安息聚會都是榮耀的,他們的一生也都是明亮而蒙福的,為著基督與教會,他們在不同的國家和文化中開疆拓土,記念冊上寫滿了來自全世界各地的懷念感恩見證。在我看,一生能走得這麼榮耀和豪邁已經是相當有價值了。

人若要知道怎麼活,就該明白如何死。死亡雖是一個嚴肅的話題,但總歸是遲早要面對的。越早思考過就會越珍惜時光,準備越充分也就會越坦然。沒有一個人會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會先來,我們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走,也不知道主耶穌什麼時候來。死亡也是需要教育的,可以多去墓地走走,但最好去基督徒墓地,沒有陰森森的感覺,或者是寫寫遺囑,或是想想自己死後的追悼會上人們會怎麼說你,墓碑上要寫什麼字才能概括你的一生。我是有想過的,但我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活著面見我主。有一次我們到外地一位陌生弟兄的家裡,他熱情地招待我們,並且說他都把對弟兄姊妹的接待當做是最後一次的接待,這不單讓我感動,更讓我深思,也提醒我要以最後一次的心態來面對每一次的人事物,正如詩歌裡唱的:我今每日舉目細望,審判臺前亮光,願我所有生活工作,那日都能耐火!

相關焦點

  • 向死而生的詠嘆
    即便它的起源只是對死的恐懼,以及對生的留戀。很小的時候,被母親帶著去參加她的外婆的葬禮。也就是說,去世的是我的太外婆,我把她叫「外太太」。「外太太」小腳,年輕時過的是體面的生活,家裡有傭人,還有每天早上起床後專門的梳頭娘姨。她去世的那一年,我大概四歲,照理不記事,可不知道為什麼,我腦中,總有那場葬禮的記憶。
  • 向死而生,向陽而活
    文丨思同 · 主播丨塗山 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在其著作《存在與時間》中提出了「向死而生」的哲學觀點,即生存的開始的同時死亡也悄然而至。時間並不是斷裂的,而是延續的不可分割的,我們可能同時存在於多個維度之中,所以生與死無法分割。
  • 向死而生——八佰
    壯士寧死,向死而生。生而何歡,死而何懼。壯士,從不退讓,從不妥協,甘為理想而死。,一種是慷慨赴死的人。孔子講究實用,他說,「未知生,焉知死」:活著的事情都沒弄明白,就別去琢磨死了。然而,在精彩的生命體驗裡,卻可能是「不知死,焉知生」。或許,正是因為預知了死亡的存在,生命才會顯得光芒四射。
  • 向 死 而 生 !
    我不求神也不求菩薩,唯一的要求是,要死就乾脆點死,別躺在床上要人照顧就是最好。」「您真的不怕死?」「沒人不怕死。但所有人都會死,閻王要我死,我也沒辦法。」奶奶心態很好。二三十年前,爺爺就去世了。後來好多年,奶奶一個人住。奶奶說從那個時候開始,懂得人隨時可能會死。她給自己準備好了壽衣和壽鞋,自己的遺像也準備好了。
  • 《挪威的森林》:向死而生,才是真正的生
    死不是生的終結,而是生的一部分,向死而生,才是真正的生。這本書始終瀰漫著孤獨和寂寞,也不乏對性的描寫和解讀,但我並不認為這很低俗。書中人物依舊純潔,每一個人就像是深陷死亡泥沼的孤獨貴族,頭頂孤獨的王冠在跋涉前行,當然有人就此沉淪,有人卻抵達了彼岸。
  • 《南漢山城》君主的難題——向生而死還是向死而生
    兩人也確實願意以死回報——無論是願意以自身後世千古罵名背負身上的隸判,還是聽聞國君出城下跪而自戕的禮判,他們對君或者對國都是忠誠的。區別在於,王在此時已經是一個符號,他們記掛更多的是更大的——禮節、百姓。「願意苟活求和的君王,我寧願請死,不要輔佐」禮判如是說,他是理想的。「不活著,怎麼能有其他的可能?屈辱的活著,比死更難!」隸判如是說,他是現實的。
  • 戰長沙,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因為這是一場向死而生的決勝。這是一場超乎我們偽專業認知的意外勝利。同樣的一群球員,在不同主教練的引領下,在我的家鄉實現了脫胎換股的變化,誰能預想?一頭獅子領袖的群羊,遠勝一頭羊領袖的群獅。午夜的街頭食肆,韓瑞峰大哥和我分享他編寫的賽前焦點話素,「向死而生」。將海德格爾這樣的哲學概念,轉化到一場焦點比賽的前瞻和整體報導邏輯梳理上,令人擊節。人生的一種前提,便是死亡的存在,你無從逃避。人生的意義和特殊,是在走向肌體死亡的路途中,能達到怎樣的高度、能讓這段經歷變得如何不同、能如何實現你最本真的意願。死看似就是亡故,但死並不僅僅是亡故。
  • 雖生猶死,向死而生——死亡的意義,《生之欲》
    未到將死之日,必死之凡人何必自苦?——《生之欲》將給出答案。本欲向兒子訴說的悲痛只好暫時放下,渡邊在臥室裡亡妻牌位前,孤獨地回憶獨自撫養兒子長大的一幕幕,在回憶中的一次臨別,渡邊深情呼喚著兒子的名字......
  • 《湘江1934·向死而生》在南寧市仙葫學校放映
    12月22日,紅色動畫電影《湘江1934·向死而生》在南寧市仙葫學校禮堂及班級內放映。廣西新聞網記者 何淞熒 攝教室內,同學們認真地觀看紅色動畫電影《湘江1934·向死而生》。廣西新聞網記者 何淞熒 攝教室內,同學們認真地觀看紅色動畫電影《湘江1934·向死而生》。廣西新聞網記者 何淞熒 攝同學們認真地觀看紅色動畫電影《湘江1934·向死而生》。
  • 棄黑擇明,向死而生
    失戀也死 走去死 走去死你母親傷心到死 內疚未誰人逃不出債主似三歲跳飛機 悲夠未  黑澤明的電影多描繪人性,生與死的意義。林夕把導演名字轉化為一首講及珍惜生命的非主流歌曲,向這位昔日的大師致敬。用了「擇」而非「澤」,意為黑暗中也要仰望光明,在最苦楚的時候也要懷有美好的憧憬。詞中,以黑白兩色來代表生與死的抗爭,因為黑澤明非常迷戀黑白這兩種強烈對立的顏色,如同徘徊在生與死之間的人。
  • 無盡墜落 向死而生 .
    リリイ·シュシュのすべて暗黑中的星野  向死而生  巖井俊二 莉莉是這群人的麻醉劑,是他們心中的信仰,並以此維生。生和死只有一線之隔影片中有三個人死亡,一個是旅途中的人,一個是選擇脫離痛苦的少女,最後是星野。旅行者只能倒在路上,不得不感慨世事無常。
  • 向死而生的18位哲學家
    被判決死刑之後,蘇格拉底用以下的驚人之語結束了發言:現在分手的時候到了,我去死,你們活著;究竟誰過得更幸福,只有神知道。這句話濃縮了古典哲學對待死亡的態度:死,完全不值得恐懼;相反,死還是生之所依。蘇格拉底謎一般的遺言——「克裡同,我們應該向阿斯克勒庇俄斯(Asclepius)獻一隻雞」,表達了死是生之良藥的觀點。
  • 《肖申克的救贖》:向死而生的自由之旅
    在種種壓力下,安迪用一把小鋤頭堅持挖了幾十年,終於挖通了地道,逃出生天,過上了夢寐以求的自由生活。這部電影讓人感動的地方,就是安迪對自由的執念,很多人在幾十年的囚禁生活中,早已喪失了對自由的渴望,和對新生活的憧憬,但是安迪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是被冤枉的,為了追求內心的自由,他堅持不懈的努力了幾十年,這份勇氣和執著,也是最打動人心的地方。
  • 《我與地壇》| 我與地壇,向死而生
    面對這不斷的苦惱,他憤懣過,掙扎過,更絕望過,在生與死的輪迴中,他聲嘶力竭地吶喊:「我盼望夜晚,盼望黑夜,盼望寂靜中自由的到來,甚至盼望到死中,去看生」他抓狂、失望、煎熬,最終又在一遍又一遍痛定思痛和對自己精神的錘鍊中與現實妥協,平靜接受。
  • 有一種生活,叫向死而生
    來源:古典書城前言:我們懼怕死,厭惡死,但沒有死,我們不會懂生的意義。這篇文章我以前看過,當時很震撼。今天再讀,依然感到震撼。向死而生,這是多麼高級的人生大智慧!不知死,焉知生?我們中國文化缺少了對死亡的教育。強烈建議各位讀者也來看看。如果你懂得向一個人的死因致敬袁君的人生,被一場突如其來的葬禮劈成了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
  • 火神山女孩阿念:向死而生的這一年
    這是向死而生的一年,也是讀懂死亡的一年。「 1 把媽媽的媽媽帶回家 對於阿念一家來說,這是一次艱難的春節。今年2月,阿念和外婆、父親被確診為新冠肺炎患者,母親也成了疑似病例。
  • 《百萬美元寶貝》向死而生
    可拳擊的意義並不止於此,只要打拳就會受傷,鼻青臉腫是家常便飯,更有甚者,毀容,骨折,脾臟破裂,甚至於死在拳擊場上。了解到了這些,你依然選擇拳擊,你才能真正的開始。這就是拳擊的最大意義:向死而生。它是我們人生的一個小小縮影:正如你得去面對死亡,才能夠更好的活著;你得不懼怕被對手打翻在地,才能夠勇敢的出拳。
  • 向死而生 (此文勝讀十年書)
    向死而生,這是多麼高級的人生大智慧!是兩個故事,第一個故事的主角是一位主持過上百場追悼會送別會的袁女士,第二個故事的主角是李開復。不知死,焉知生?我們中國文化缺少了對死亡的教育。強烈建議各位讀者也來看看。
  • 關於莉莉周的一切 | 向死而生 .
    |  關於莉莉周的一切 | 暗黑中的星野  向死而生  |影片中出現的以太是虛無,是光的介質,可以理解成能夠看見希望的意思,莉莉便是「以太」的化身。如果你感覺到難受的話,那就對了,這部分就是要你難受到死。巖井俊二總是在悲傷的時候放美妙的鋼琴音樂,在美好的時候放壓抑的音樂。
  • 《下一站,天國》向死由生
    雖說「生與死」是全人類逃不掉的永恆話題,但日本人的演繹總是很有啟發。是知裕和在面對西方記者採訪時曾經說過:「日本到某個時期為止,一直都有「無顏面對祖先」的觀念。日本沒有絕對權威的神明,但是日常生活中存在著一種倫理觀: 應該活得對得起死去的人。我也懷著這樣的倫理觀。因此,日本文化中的「死者」代替了西方文化中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