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天國》向死由生

2020-10-12 Caffrey😶

(首發於公號:回飛鏢)

前幾天看了一部紀錄片叫《臨終筆記》,看到豆瓣的評論上有人說:「老實說,迄今為止,我所有關於死亡的思考,都來自於日本人。」

確實。雖說「生與死」是全人類逃不掉的永恆話題,但日本人的演繹總是很有啟發。是知裕和在面對西方記者採訪時曾經說過:

「日本到某個時期為止,一直都有「無顏面對祖先」的觀念。日本沒有絕對權威的神明,但是日常生活中存在著一種倫理觀: 應該活得對得起死去的人。

我也懷著這樣的倫理觀。因此,日本文化中的「死者」代替了西方文化中的「神」。死去的人並不是就這樣離開了世間,而是從外部批判我們的生活,承擔著倫理規範的作用。」

也就是說,在是知裕和看來,用影像記錄或對死亡進行服喪,是為了生者而進行的。藝術家努力用作品去延展「死」對「生」的意義,展現不同個體在面對死亡時所持有的態度,或是逝者親友的狀態,一方面是為了滿足觀眾對於生命終點境況的無法抑制的好奇,另一方面也試圖更是為了解釋活著的意義。

不論死亡以何種形式降臨,死者與我們的關係親疏遠近,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從他人的去世當中領悟些什麼,總結一些道理,例如「要好好鍛鍊身體」「要對家人好一點」等等平淡的小小哲理。這些就算是被說教也只當耳邊風的普通道理,在被死亡背書之後更能讓人信服。

從死中汲取營養反哺生,像是對陰陽兩極的打破和融合,這大概就是所謂對立統一吧。在紀錄片《人生果實》當中,反覆出現過的一段旁白像是對這一循環和交替的恰當比喻。「風吹枯葉落,落葉生肥土。」

是知裕和早期的《下一站天國》也講述了關於死亡的故事,電影虛構了一個天堂和人間之間的一個中轉站。過世的人們例行來到小站停留一星期,向工作人員述說自己一生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之後再由工作人員將其拍成短片,短片的內容將會成為逝者未來唯一的記憶。(總有種天堂3T公司的錯覺...)

來往的人中有經歷過戰爭的老人、不務正業的年輕人和風塵女子等等各式各樣的人物。我在一開始看的時候,還很好奇這些人,尤其是年紀很小的人過世的原因。但隨著影片的展開,在他們各自的講述和回憶中,死亡的原因變得微不足道了。

因為那並不是導演想要著重討論的,似乎在很多是枝裕和的影片中,死亡並不是主題,而是一個契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他站在一個「向死而生」的角度,逆向地審視人生。在他的電影中,死亡是逝者或是上帝留給生者的挑戰。

《無人知曉》中妹妹小雪的意外死亡讓年幼的孩子們意識到了生命的脆弱,在逼迫之下過早地見識了生活的沉痛與不堪,但也在苦難中鍛造了堅毅甚至「冷漠」的品格,以不同於常人的速度生長著;

《步履不停》講述了意外的死亡給普通家庭帶來的綿延不絕的苦楚和傷害,片中家中長子的死是全片最大的戲劇點,像是一枚石子投入湖中一樣,十幾年來波瀾未盡;

《小偷家族》中樹木希林飾演的奶奶的去世則使這個處在社會邊緣拼湊而來的家族呈現的自私和溫情的矛盾走向頂峰,進而分崩離析。

而《下一站,天國》則是對「記憶對人生的意義」的詰問。常有人說,人走到終點時,除了記憶什麼也無法帶走。但冷不丁讓人找尋出想要到達彼岸之後還要銘記的回憶時,卻顯得茫然無措。

「最快樂的時光,我一生都從未如此想過。」

在平淡無奇的日常堆積之中,人類敏感且好動的真心也隨之沉溺,變得麻木和不堪一擊。生活仿佛變成了一條流動不止的溪流,身處於其中無法辨識每日的變化,就任由自己漂流到了終點的汪洋。

不過,在中轉站工作人員的耐心和循循善誘之下,其中很多人還是能夠理清思緒,回顧一生的悲喜。有中年人記得的是高中時代坐在巴士上拂面而來的微風;有小女孩想要保留的是伏在媽媽膝頭的日常;有飛行員懷念的是翱翔時所看到的雲霧。在他們或長或短的人生當中,即使平淡無奇或一事無成,但認真回想總能夠挖掘些值得人留戀的微光,找到了自己曾經活著的證據,也不枉來一趟人間。

在第70屆柏林電影節上,在被問道「是否相信有來世」的時候,是知裕和回道到:「生與死是交織的,認識死亡是為了更好地理解生。」這似乎還是在討論一個最為原始的辯證觀點和問題,「得到與失去的不定和未知」。

在失去的過程當中亦在別處收穫了其他的感觸,人在逝去之後卻在生者心中獲得了永生,將某種精神予以傳承,使得生者更好地完成生活的使命。

71歲的渡邊先生在中轉站中花費了幾天的時間觀看完了自己一生的錄像帶,終於發現妻子沉默卻長久的陪伴是自己許久以來忽視的,生命中得到的最為寶貴的東西。

22歲早逝的軍人望月由於無法找到短暫一生中的幸福回憶在中轉站工作多年之後,終於意識到了自己生命的價值在於「成為別人幸福的一部分」進而無怨無悔地走向了天堂。

他們作為「已經逝去的人」,能夠在這一由此岸通往彼岸擺渡的過程中獲得某種啟發和靈感,在付出生命代價的同時,也重拾了愛和希望。

相關焦點

  • 《下一站,天國》
    講的是每個人去天國之前,都要在天國車站停留一個星期,在天國車站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回顧一生,找尋其中最難忘的回憶,然後拍成電影片段,人們在最後一天觀看影片時把人世的一切都忘記,只帶著那種美麗的心情,去下一站,天國。影片所描述的就是在這個天國車站中所發生的各種故事。先是驚嘆於是枝裕和豐富的想像力,憑空製造出這麼一個「天國車站」,以及在此基礎上演繹出來的虛幻故事。
  • 《下一站,天國》天國不是終點,畢竟我們還有記憶
    而當你翻開二十年前的一部電影叫《下一站,天國》,而後去回憶他之後的《步履不停》中那種平淡的幸福,然後再打開《如父如子》裡面的那種純真的親情,以及回看《小偷家族》中家庭關係的紐帶,你會發現他的電影總能反映真實的安靜生活,給我們帶來一種不一樣的人與人之間的真善美。他的電影究竟有什麼樣的魅力,又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樣的情感,那麼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走進是枝裕和導演下那個來自天國的車站。
  • 每當心情不好時,我就看一遍《下一站,天國》
    1998年,是枝裕和的電影《下一站,天國》和賈樟柯的《小武》共同獲得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最佳影片獎,侯孝賢為他們頒獎。
  • 《下一站,天國》嗯
    電影《下一站,天國》講述了在天國的上一站,人間的亡者們尋找著代表自己生活意義的記憶,才能到達天國。首先從表達意義上,這個選題就不夠是枝裕和,太過於虛無縹緲,而不是導演經常關注的,活著的人在家庭中如何和生活和解。雖然說人物也立得住,能夠感受到生活真實的聯繫,但是放在這樣一個環境裡,就相當於告訴觀眾,這個故事是假的,所以沒什麼共鳴。
  • 《下一站,天國》如何讓回憶開口說話?
    是枝裕和向來擅長以平淡的故事直擊人心,最典型的是豆瓣評分高達8.9分的《無人知曉》,看似平淡的故事如同尖刀慢慢插入心臟,直到最後痛得讓人無法呼吸,電影《下一站,天國》亦不例外,是他較為早期的作品,但是主題卻非常沉重,透過死亡來看生的意義。
  • 《下一站,天國》:天堂裡的電影院
    這是是枝裕和1999年的電影《下一站,天國》的背景設置。這部冷靜、優雅的作品和是枝裕和之後所有優秀的電影一樣,在平淡中書寫奇蹟,在隱忍中積蓄力量,它如同平靜的湖水中一片落葉的降臨,帶來一絲絲漣漪,慢慢打開記憶的閥門,走向那屬於自己的永恆一瞬。影片場景構造極其出色,「天國」中沒有雲霧繚繞的仙境樓閣,只有一棟古老、刻板的老樓。
  • 《下一站,天國》下一站,天國
    今年我終於打開我買了很久的《拍電影時我在想的事》看到《下一站,天國》這一篇的時候我就有種強烈的預感,我要現在馬上看這部影片,我把書擱著,開始找資源,下載,經過兩周,有學業的原因也有個人心態的原因,我才點開這部片子,在今天把它看完,看完之後又去翻了一遍書裡關於這部的部分,思前想後,還是決定寫個長一點的,來表達我的感受與看法吧。
  • 《下一站,天國》關於死亡
    《下一站,天國》,英文名翻譯的是《After life》,英文名字更practical一些,日文名字《ワンダフルライフ》谷歌翻譯是「精彩生活「,有道翻譯是「奇妙人生」,和中文電影名的感覺還是不一樣的。之前是看了李安提到這個電影,作為東方人思考死後的故事,大概是他覺得很有意思,然後他跟是枝裕和還有對話。
  • 《下一站,天國》一瞬即天堂
    有人說《下一站,天國》是是枝裕和為電影書寫的最好不過的禮讚,我覺得這說得很對。死者在去往天國前,需要在一段中轉站選出自己最希望保存的回憶,中轉站的工作人員儘可能地將那段回憶以電影的方式重現,而在電影製作完成播放的瞬間,死者生前的其他記憶都將消散,他會永久地停留在他為自己選擇的那段回憶之中。也許對是枝裕和而言,這就是電影最了不起的意義。
  • 《下一站,天國》當記憶與電影相通
    所以我,非常喜歡是枝裕和導演拍的《下一站,天國》。當然這是一部關於死亡,關於人生,關於幸福的電影。但首先它是關於記憶的。逝者來到天國與人間的小站短暫停留,他們需要回憶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選出一段最寶貴的記憶。電影的前一小時,幾乎都是紀錄片式的訪談。作為工作人員的「天使」們和逝者對談,引導他們找尋自己一生中最想留下的記憶。
  • 【05/06】寄生前夜2018全國巡演《向死而生》大連站
    「堅定目光,我看到生的希望,破繭重生,那是對生的渴望。                                                        —《向死而生》本次,寄生前夜將率先代表滇軍出徵北伐,與號角唱片籤訂專輯合約,由搖滾音樂製作人魯俊擔任樂隊第二張專輯《向死而生》製作人,此次巡演將歷時2個月,走到貴陽、成都、海口、武漢、長沙、南昌、寧波、南京、西安、銀川、蘭州、包頭
  • Kelly為新歌《尾站天國》危站天台邊拍MV
    2018年陳慧琳(Kelly)推出浪漫繾綣之作《尾站天國》,講述一對戀人,其中一方先下車了,令這段戀情未能到達尾站開花結果。
  • 夜半歌聲丨港樂之光,向死而生
    《Evil Is A Point Of View 問世》專輯封面致鬱又勸世,麥浚龍的新專輯《Evil Is A Point Of View 問世》向死而生,活現一場慘烈輪迴。他請林夕和周耀輝一人操刀五首詞作,末尾合作一闋。高手相逢,幾不見拼接痕跡。
  • 向死而生
    孔子說過一句話: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活人的事情還沒有弄清楚,怎麼去探討死亡。我覺得這隻說對了一半,還有另一個角度:未知死,怎知生?人若預見自己將來會怎麼死,就會知道今天該怎麼活,只有對死亡有真實而深刻的思考,活著的每一天才會那麼地珍惜和寶貴。若能了解永世的價值,就更知道如何投資自己的一生。
  • 向 死 而 生 !
    有一次我看到奶奶朋友圈轉發了一個音樂相冊,點開看,居然是她和家人的幾十張照片,背景音樂是相親相愛一家人。我問奶奶是誰做的?她說自己做的,倒騰了好幾天。人和人沒法比,我媽才六十五歲,智慧型手機總用不好。奶奶身體很好,腿腳還算麻利,上樓下樓不用人扶。她說唯一的毛病就是睡不好,每天晚上都睡不著,翻來覆去到凌晨幾點。我推薦她念《心經》。
  • 雖生猶死,向死而生——死亡的意義,《生之欲》
    未到將死之日,必死之凡人何必自苦?——《生之欲》將給出答案。」二人嬉笑,兒子打開燈,坐在那裡的渡邊把他們嚇了一跳,黑暗中的渡邊目光空洞、一言未發,佝著背下樓了。夜晚,渡邊靈堂上,副市長和市政廳同事們正發表著各自觀點,汙水問題得以解決和公園的落成一時間成為媒體民間稱頌和熱議的焦點。而此刻眾人熱議的是,渡邊為什麼性情大變。
  • 戰長沙,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因為這是一場向死而生的決勝。這是一場超乎我們偽專業認知的意外勝利。同樣的一群球員,在不同主教練的引領下,在我的家鄉實現了脫胎換股的變化,誰能預想?一頭獅子領袖的群羊,遠勝一頭羊領袖的群獅。午夜的街頭食肆,韓瑞峰大哥和我分享他編寫的賽前焦點話素,「向死而生」。將海德格爾這樣的哲學概念,轉化到一場焦點比賽的前瞻和整體報導邏輯梳理上,令人擊節。人生的一種前提,便是死亡的存在,你無從逃避。人生的意義和特殊,是在走向肌體死亡的路途中,能達到怎樣的高度、能讓這段經歷變得如何不同、能如何實現你最本真的意願。死看似就是亡故,但死並不僅僅是亡故。
  • 無盡墜落 向死而生 .
    リリイ·シュシュのすべて暗黑中的星野  向死而生  巖井俊二 莉莉是這群人的麻醉劑,是他們心中的信仰,並以此維生。生和死只有一線之隔影片中有三個人死亡,一個是旅途中的人,一個是選擇脫離痛苦的少女,最後是星野。旅行者只能倒在路上,不得不感慨世事無常。
  • 向死而生的詠嘆
    即便它的起源只是對死的恐懼,以及對生的留戀。很小的時候,被母親帶著去參加她的外婆的葬禮。也就是說,去世的是我的太外婆,我把她叫「外太太」。「外太太」小腳,年輕時過的是體面的生活,家裡有傭人,還有每天早上起床後專門的梳頭娘姨。她去世的那一年,我大概四歲,照理不記事,可不知道為什麼,我腦中,總有那場葬禮的記憶。
  • 天國的表演
    由十六章末了一段我們知道門徒要捨命跟從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此,主覺得必須給門徒看見天國降臨的情形及天國降臨的榮耀,他們才願意背十字架跟從主。 新年的第一個禮拜,讓我們思想:將來進入天堂的榮耀,我們才願意背十字架跟從主,等候天國的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