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半個月出去旅遊了一趟,享受了美麗的風光和涼爽的氣候。現在回來進入北京的熱浪中,心頭也不禁隨之燥熱,腦袋也開始發熱,寫出的文字也就不那麼理性和考究,能忍受的朋友就湊合看吧。
這是是枝裕和導演的第二部電影。
講的是每個人去天國之前,都要在天國車站停留一個星期,在天國車站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回顧一生,找尋其中最難忘的回憶,然後拍成電影片段,人們在最後一天觀看影片時把人世的一切都忘記,只帶著那種美麗的心情,去下一站,天國。影片所描述的就是在這個天國車站中所發生的各種故事。
先是驚嘆於是枝裕和豐富的想像力,憑空製造出這麼一個「天國車站」,以及在此基礎上演繹出來的虛幻故事。細想起來,或許和植根於日本民族的原始信仰有關。咱們國人通常認為「死去元知萬事空」,人死如燈滅。雖然也有不少人覺得死後會輪迴轉世,會上天堂下地獄,可是對於這些未經證實的東西,也僅僅是想想罷了,並沒有強烈的關注。日本則不同。以他們窮盡所有細節的小心思,並不認為死是生命的終結,反而覺得死亡只是生命旅途中的一站。生命的公交車將載著這些亡人駛向遠方,下一站或是天國,或是另一個宇宙。以前的全都忘卻,一切都可以從頭再來。咱們覺得匪夷所思的這種涅槃,他們卻認為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所以才有了動不動就切腹就自殺的行為,也有了存在於日本民族中很普遍的厭世和期待來生的傳統。那麼我們只好順著他們的思路來欣賞這部影片,來理解這種不可能。
編導似乎力圖避免將影片拍成一部科幻片。展現給觀眾的天國車站似乎就是一個很普通的旅途驛站,住著簡陋的公寓,有四季寒暑的變化,驛站中的工作人員上班時也是一套習慣動作,掃地擦桌子倒開水。旅客來了要籤到。工作人員以普通的口吻詢問來客:「你是死於昨天吧?」客人則以平靜的微笑作答。在等候廳裡,這些死人們同樣在互相寒暄問候。驛站甚至還有一個企業LOGO,是兩個套在一起的環,意味著這裡是人世與天國的中轉站。這裡也有世間存在的那些喜怒哀樂,如裡中對望月的暗戀,老婦人送給川島的一把紙做的櫻花花瓣。渡邊老人留給望月的充滿感激的信。等等。
影片的前半段完全是紀錄片的風格,這也是是枝裕和所擅長的。頭部特寫、固定機位、長鏡頭、不時的跳切。這些都給予觀眾強烈的親切感和真實感。當要求客人們講述生前最美好的回憶時,才稍稍顯出與人世間的不同。在這裡人們徹底摘下了戴了一生的面具,他們所述說的都是自己最真實的感受。小時候的紅舞鞋,飛機機艙外的白雲,情人為自己熬的米粥,靠在媽媽腿上的溫暖。他們已經不記得當時的細節,不記得跳舞時的手絹是拿在左手還是右手,卻永遠忘不了刻在心中的那種溫馨。力圖將這瞬間的記憶碎片帶入天國。
同樣是老人,所以我更關注渡邊的敘述。71歲的渡邊的一生自認為是平平淡淡,無可選擇。在妻子杏子的眼中,他或許只是個備胎。可是當他現在仔細的回顧一生的經歷時,他說:「直到我來到這,我對自己的生活滿懷信心,過我自己的生活,我很開心。但回想過去,我感覺缺少了什麼,一點點教育,一點點工作,一點點婚姻,一點點退休。一切都差一點點。」人們在生活中,往往不經意間忽略了那些曾經會給自己帶來快樂和幸福的片刻時光,往往在努力的半途中輕易的撒手退卻,往往注重物質的享受而放棄了心靈的愉悅,所有這些,當他們已然老去,靠著牆根負暄而坐時,便會感到「差了一點點」,從而陷入了無盡的遺憾和痛悔之中。長恨此身非我有,無奈之餘,只得將希望寄託於來世。
我想說的是,人的一生是由童年、青年、中年和老年組成,人生的每一刻都是寶貴的。我們理應珍惜時光,認真對待自己的生活。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即便到了老年,把時間用在沒完沒了的回憶中仍然是很奢侈的。如果真的有天國車站,我們不如到了那時再去回顧過往的得失。
影片的高潮是在望月等待數年後,終於得知女友的下落。他明白「我是別人幸福的一部分」,於是一切釋然,然後欣然離去。感覺這段描述有點牽強。是因為知道女友的結果才離去,還是為了別人的幸福升華了境界才離去呢?不得而知。
影片中有一個細節。晚上裡中的頭兒來到裡中的房間,看著頭頂的月亮說:「今晚的月亮真漂亮啊。月亮真迷人,不是嗎?它的形狀從未改變,看起來卻很不同,取決於光線的角度。」接著是公園的長椅。渡邊和杏子坐在長椅上商量著一起去看電影;望月和杏子坐在長椅上訣別;望月一個人在長椅上凝望著攝影機。到結尾觀眾們發現,那個月亮原來也是假的。帶給觀眾的趕腳是人世的虛無,耐琢磨費思考。
本人評分: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