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的生命在這個世界終結,我們就會來到一個叫做「天國」的地方,在那裡的一周時間裡,我們花三天時間來選擇自己一生中最寶貴的一段記憶,然後那裡的工作人員會把這些記憶拍成電影,七天之後,當我們在電影院中看完影片,就會清除掉所有其它的記憶,肉體消失不見,最終永存在電影裡的那個片段中。這是是枝裕和1999年的電影《下一站,天國》的背景設置。這部冷靜、優雅的作品和是枝裕和之後所有優秀的電影一樣,在平淡中書寫奇蹟,在隱忍中積蓄力量,它如同平靜的湖水中一片落葉的降臨,帶來一絲絲漣漪,慢慢打開記憶的閥門,走向那屬於自己的永恆一瞬。
影片場景構造極其出色,「天國」中沒有雲霧繚繞的仙境樓閣,只有一棟古老、刻板的老樓。那些印著斑駁舊漬的門窗,還有吱吱作響的木地板,如記憶般盤旋錯節的爬山虎,天國的一切似乎都與塵世格格不入。這裡每周迎來送往,一個個逝去的生命在這兒登上開往天國的列車,駛向生命的彼岸。
電影前半段,是枝裕和用了大量篇幅來拍攝22個逝者尋找「永恆一瞬」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幾乎全是他們與天國工作人員之間的對話。這些乏味、冗長的細節與電影後半段極具戲劇性的敘事比起來實在單調,但這樣話劇味道的敘事一定是是枝裕和有意為之,因為這種過程的展現讓我們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種形態,一種被記憶包裹的詩化形態。對於「記憶」的探討,一直是電影大師們鍾愛的主題,阿倫•雷乃就是其中代表。在雷乃的《夜與霧》、《廣島之戀》、《去年在馬裡昂巴德》等名作中,我們看到記憶不再是作為當前敘事展開的某種推動力量,而是依靠「回憶」的帶動,將情感動態化、影像化的過程。同樣在《下一站,天國》中,記憶也不是什麼煽情的調料和補充敘事的手段,它更像是一種力量,一種面對死亡、迎接新生的力量。在這形形色色的22人中,有人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永恆一瞬」,但還有一部分人猶豫不決,甚至有人拒絕回憶或者無法找到值得永遠銘記的瞬間,而最後這部分人就留在了這裡,成為了「天國車站」的工作人員,這幾位「記憶收集員」也是影片要重點刻畫的對象。男主人公望月50多年來一直被戰爭的創傷束縛,無法找到那最美的一刻。其實「回憶—記憶—失憶」的過程似乎也在暗示著「拿起—擺平—放下」的人生哲學。記憶是舊的,就像這古老的樓房,我們不需要對它進行裝修、翻新,它原來的樣子已經足夠美麗了。
電影一開始,我就開始「走神」了,我不停地想,如果此時此刻我的生命終結,我會選擇怎樣的一段記憶呢?這樣的代入感是如此強烈。當影片中工作人員在討論人最早的記憶從何時開始時,我又開始拼命回想自己最早的記憶片段,我想起了3歲時在親戚家的圓形玻璃茶几上第一次看到香蕉的場景,這是多麼奇妙的觀影體驗呀!這段記憶現在突然變得如此清晰,好像是昨天剛發生的一樣。與劇中人物有同感的另一點是,為什麼人類總能記憶起那些不好、痛苦的往事,卻無法保留些許美好的回憶?現實中的我們總是被煩惱、怨恨所圍繞,在寧靜的天國中,我們發現原來我們的記憶已經不再屬於我們自己了,它改變了我們,讓我們變成了麻木、自負的機器人,而找回那短暫一瞬就像是一次對靈魂的洗禮,在通往天國的旅途中,我們也終於學會了樂觀與豁達。
《下一站,天國》不僅僅是一部講述「回憶—記憶」的電影,在影片中段的拍攝過程讓我們看到了是枝裕和對電影本身的深沉的愛。正是靠這些陳舊的拍攝道具,原始的拍攝方法,我們才能保留那美麗的一瞬間。對於電影來說,不就是對那些美麗瞬間進行保留的一種藝術嗎?而拍攝電影的人則是無法找到那段最美記憶的人,電影的觀眾呢?他們看到了電影中的自己,然後這些片段成為了他們的記憶,被帶到了彼岸的天國。是枝裕和是善良的,也許電影中的一切演員、道具都是假的,但情緒與感動是真的,這就足夠了。在放映電影的片段中,當電影院的燈光暗下來,我以為會有如《天堂電影院》那樣的煽情段落,看著銀幕上的影像,觀眾落淚,然後一個個消失,但是枝裕和沒有這樣做,就一個短短幾秒鐘的黑屏,一切都在電光火石之間結束了。
影片最有戲劇性的情節是天國工作人員望月最終發現了未婚妻的影片片段,並且他出現在了這個片段中。多年的情感束縛終於解脫了,他也要離開了。但他的影片片段卻沒有選擇與未婚妻相同的那一刻。這出乎意料的選擇卻讓影片的情緒表達達到最高潮,那幾十秒的畫面我不能寫出來,相信每一個看完電影的觀眾會自己記住這個片段的。
電影終於結束了,在送走了上一批逝者後,新的一批又將到來。望月也走了,上一批那個無法找到記憶的人留了下來成為了新的工作人員。天國裡的故事平和、安靜,就像安枝對望月的感情,只能隱忍不發。我們真的需要感謝是枝裕和這樣的電影創作者,他們所拍攝的「美麗一瞬」蘊含著某樣神秘的東西,用影片中的一句話,應該就是「活著的證明」吧,突然發現,活著原來是一件多麼偉大而幸福的事。
作者:幽靈不會哭
《下一站,天國》已於上月25日首次藍光化
坎城2018相關閱讀:
【坎城2018】十個選擇
【坎城2018】《江湖兒女》賈樟柯專訪
【坎城2018】獲獎名單+五個地雷
【坎城2018】見聞、總結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