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天國》:天堂裡的電影院

2021-02-19 米粒電影院

當我們的生命在這個世界終結,我們就會來到一個叫做「天國」的地方,在那裡的一周時間裡,我們花三天時間來選擇自己一生中最寶貴的一段記憶,然後那裡的工作人員會把這些記憶拍成電影,七天之後,當我們在電影院中看完影片,就會清除掉所有其它的記憶,肉體消失不見,最終永存在電影裡的那個片段中。這是是枝裕和1999年的電影《下一站,天國》的背景設置。這部冷靜、優雅的作品和是枝裕和之後所有優秀的電影一樣,在平淡中書寫奇蹟,在隱忍中積蓄力量,它如同平靜的湖水中一片落葉的降臨,帶來一絲絲漣漪,慢慢打開記憶的閥門,走向那屬於自己的永恆一瞬。

影片場景構造極其出色,「天國」中沒有雲霧繚繞的仙境樓閣,只有一棟古老、刻板的老樓。那些印著斑駁舊漬的門窗,還有吱吱作響的木地板,如記憶般盤旋錯節的爬山虎,天國的一切似乎都與塵世格格不入。這裡每周迎來送往,一個個逝去的生命在這兒登上開往天國的列車,駛向生命的彼岸。

電影前半段,是枝裕和用了大量篇幅來拍攝22個逝者尋找「永恆一瞬」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幾乎全是他們與天國工作人員之間的對話。這些乏味、冗長的細節與電影後半段極具戲劇性的敘事比起來實在單調,但這樣話劇味道的敘事一定是是枝裕和有意為之,因為這種過程的展現讓我們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種形態,一種被記憶包裹的詩化形態。對於「記憶」的探討,一直是電影大師們鍾愛的主題,阿倫•雷乃就是其中代表。在雷乃的《夜與霧》、《廣島之戀》、《去年在馬裡昂巴德》等名作中,我們看到記憶不再是作為當前敘事展開的某種推動力量,而是依靠「回憶」的帶動,將情感動態化、影像化的過程。同樣在《下一站,天國》中,記憶也不是什麼煽情的調料和補充敘事的手段,它更像是一種力量,一種面對死亡、迎接新生的力量。在這形形色色的22人中,有人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永恆一瞬」,但還有一部分人猶豫不決,甚至有人拒絕回憶或者無法找到值得永遠銘記的瞬間,而最後這部分人就留在了這裡,成為了「天國車站」的工作人員,這幾位「記憶收集員」也是影片要重點刻畫的對象。男主人公望月50多年來一直被戰爭的創傷束縛,無法找到那最美的一刻。其實「回憶—記憶—失憶」的過程似乎也在暗示著「拿起—擺平—放下」的人生哲學。記憶是舊的,就像這古老的樓房,我們不需要對它進行裝修、翻新,它原來的樣子已經足夠美麗了。

電影一開始,我就開始「走神」了,我不停地想,如果此時此刻我的生命終結,我會選擇怎樣的一段記憶呢?這樣的代入感是如此強烈。當影片中工作人員在討論人最早的記憶從何時開始時,我又開始拼命回想自己最早的記憶片段,我想起了3歲時在親戚家的圓形玻璃茶几上第一次看到香蕉的場景,這是多麼奇妙的觀影體驗呀!這段記憶現在突然變得如此清晰,好像是昨天剛發生的一樣。與劇中人物有同感的另一點是,為什麼人類總能記憶起那些不好、痛苦的往事,卻無法保留些許美好的回憶?現實中的我們總是被煩惱、怨恨所圍繞,在寧靜的天國中,我們發現原來我們的記憶已經不再屬於我們自己了,它改變了我們,讓我們變成了麻木、自負的機器人,而找回那短暫一瞬就像是一次對靈魂的洗禮,在通往天國的旅途中,我們也終於學會了樂觀與豁達。

《下一站,天國》不僅僅是一部講述「回憶—記憶」的電影,在影片中段的拍攝過程讓我們看到了是枝裕和對電影本身的深沉的愛。正是靠這些陳舊的拍攝道具,原始的拍攝方法,我們才能保留那美麗的一瞬間。對於電影來說,不就是對那些美麗瞬間進行保留的一種藝術嗎?而拍攝電影的人則是無法找到那段最美記憶的人,電影的觀眾呢?他們看到了電影中的自己,然後這些片段成為了他們的記憶,被帶到了彼岸的天國。是枝裕和是善良的,也許電影中的一切演員、道具都是假的,但情緒與感動是真的,這就足夠了。在放映電影的片段中,當電影院的燈光暗下來,我以為會有如《天堂電影院》那樣的煽情段落,看著銀幕上的影像,觀眾落淚,然後一個個消失,但是枝裕和沒有這樣做,就一個短短幾秒鐘的黑屏,一切都在電光火石之間結束了。

影片最有戲劇性的情節是天國工作人員望月最終發現了未婚妻的影片片段,並且他出現在了這個片段中。多年的情感束縛終於解脫了,他也要離開了。但他的影片片段卻沒有選擇與未婚妻相同的那一刻。這出乎意料的選擇卻讓影片的情緒表達達到最高潮,那幾十秒的畫面我不能寫出來,相信每一個看完電影的觀眾會自己記住這個片段的。

電影終於結束了,在送走了上一批逝者後,新的一批又將到來。望月也走了,上一批那個無法找到記憶的人留了下來成為了新的工作人員。天國裡的故事平和、安靜,就像安枝對望月的感情,只能隱忍不發。我們真的需要感謝是枝裕和這樣的電影創作者,他們所拍攝的「美麗一瞬」蘊含著某樣神秘的東西,用影片中的一句話,應該就是「活著的證明」吧,突然發現,活著原來是一件多麼偉大而幸福的事。

作者:幽靈不會哭

《下一站,天國》已於上月25日首次藍光化

坎城2018相關閱讀:

【坎城2018】十個選擇

【坎城2018】《江湖兒女》賈樟柯專訪

【坎城2018】獲獎名單+五個地雷

【坎城2018】見聞、總結與思考

相關焦點

  • 《下一站,天國》
    講的是每個人去天國之前,都要在天國車站停留一個星期,在天國車站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回顧一生,找尋其中最難忘的回憶,然後拍成電影片段,人們在最後一天觀看影片時把人世的一切都忘記,只帶著那種美麗的心情,去下一站,天國。影片所描述的就是在這個天國車站中所發生的各種故事。先是驚嘆於是枝裕和豐富的想像力,憑空製造出這麼一個「天國車站」,以及在此基礎上演繹出來的虛幻故事。
  • 《下一站,天國》下一站,天國
    今年我終於打開我買了很久的《拍電影時我在想的事》看到《下一站,天國》這一篇的時候我就有種強烈的預感,我要現在馬上看這部影片,我把書擱著,開始找資源,下載,經過兩周,有學業的原因也有個人心態的原因,我才點開這部片子,在今天把它看完,看完之後又去翻了一遍書裡關於這部的部分,思前想後,還是決定寫個長一點的,來表達我的感受與看法吧。
  • 《下一站,天國》嗯
    電影《下一站,天國》講述了在天國的上一站,人間的亡者們尋找著代表自己生活意義的記憶,才能到達天國。首先從表達意義上,這個選題就不夠是枝裕和,太過於虛無縹緲,而不是導演經常關注的,活著的人在家庭中如何和生活和解。雖然說人物也立得住,能夠感受到生活真實的聯繫,但是放在這樣一個環境裡,就相當於告訴觀眾,這個故事是假的,所以沒什麼共鳴。
  • 《下一站,天國》關於死亡
    《下一站,天國》,英文名翻譯的是《After life》,英文名字更practical一些,日文名字《ワンダフルライフ》谷歌翻譯是「精彩生活「,有道翻譯是「奇妙人生」,和中文電影名的感覺還是不一樣的。之前是看了李安提到這個電影,作為東方人思考死後的故事,大概是他覺得很有意思,然後他跟是枝裕和還有對話。
  • 《下一站,天國》向死由生
    在紀錄片《人生果實》當中,反覆出現過的一段旁白像是對這一循環和交替的恰當比喻。「風吹枯葉落,落葉生肥土。」是知裕和早期的《下一站天國》也講述了關於死亡的故事,電影虛構了一個天堂和人間之間的一個中轉站。過世的人們例行來到小站停留一星期,向工作人員述說自己一生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之後再由工作人員將其拍成短片,短片的內容將會成為逝者未來唯一的記憶。
  • 《下一站,天國》當記憶與電影相通
    所以我,非常喜歡是枝裕和導演拍的《下一站,天國》。當然這是一部關於死亡,關於人生,關於幸福的電影。但首先它是關於記憶的。逝者來到天國與人間的小站短暫停留,他們需要回憶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選出一段最寶貴的記憶。電影的前一小時,幾乎都是紀錄片式的訪談。作為工作人員的「天使」們和逝者對談,引導他們找尋自己一生中最想留下的記憶。
  • 每當心情不好時,我就看一遍《下一站,天國》
    1998年,是枝裕和的電影《下一站,天國》和賈樟柯的《小武》共同獲得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最佳影片獎,侯孝賢為他們頒獎。
  • 半邊山下最接近天堂的地方 西藏很多人夢裡的天國
    半邊山下最接近天堂的地方 西藏很多人夢裡的天國時間:2020-06-24 14:4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 半邊山下最接近天堂的地方西藏,很多人夢裡的天國 去西藏之前,很多人害怕高原反應,我受不了那裡的氣候,我怕得重病,怕走那條漫長的不毛之路,但當你到達西藏的時候,半邊山下你意識到這是多麼小的啊
  • 《下一站,天國》天國不是終點,畢竟我們還有記憶
    而當你翻開二十年前的一部電影叫《下一站,天國》,而後去回憶他之後的《步履不停》中那種平淡的幸福,然後再打開《如父如子》裡面的那種純真的親情,以及回看《小偷家族》中家庭關係的紐帶,你會發現他的電影總能反映真實的安靜生活,給我們帶來一種不一樣的人與人之間的真善美。他的電影究竟有什麼樣的魅力,又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樣的情感,那麼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走進是枝裕和導演下那個來自天國的車站。
  • 天堂電影院:有光的地方,就是天堂
    但難以置信的是,在黑河-騰衝線的另一側,還有很多人從未在電影院看過電影。於是,「天堂電影院」公益項目的創始人們,在這個景色如天堂般的地方搭建起了屬於當地人的電影院,用光影照亮了他們的世界。這部讓人肅然起敬的影片,直擊心底最柔軟的地方,這也是「天堂電影院」公益項目創始人們的初心。
  • 《下一站,天國》一瞬即天堂
    有人說《下一站,天國》是是枝裕和為電影書寫的最好不過的禮讚,我覺得這說得很對。死者在去往天國前,需要在一段中轉站選出自己最希望保存的回憶,中轉站的工作人員儘可能地將那段回憶以電影的方式重現,而在電影製作完成播放的瞬間,死者生前的其他記憶都將消散,他會永久地停留在他為自己選擇的那段回憶之中。也許對是枝裕和而言,這就是電影最了不起的意義。
  • 天堂電影院(一)
    本人看過的第一部電影,並非是《天堂電影院》,將它作為電影情話的開篇,是因為這部電影講述的是電影本身,一個小男孩深愛著電影並為之而生的故事。
  • 《天堂的證據》:神遊天國經歷的報告
    《天堂的證據》:神遊天國經歷的報告 在那段時間裡,他的大腦被嚴重感染,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大腦外層停工了。在大腦功能缺失的情況下,埃本經歷了難以用語言形容的意識之旅,在這趟似乎是遊覽天國的旅程中,他感受到了莫大的安慰和喜樂。奇蹟般甦醒後,埃本將自己神遊天國的經歷寫成一份生動的報告———《天堂的證據》。本書一上市就轟動歐美,連續15周蟬聯《紐約時報》、亞馬遜排行冠軍,引發了天堂有無的熱議。
  • 基督信仰傳的是天堂的福音還是天國的福音?
    基督徒在教會裡一定會關心這個家。通常信徒來到神的家會經歷三個階段:一開始他關心神的祝福——神給他個人信主後有什麼祝福;第二個階段,在他得到很多祝福後,他可能會關心他身邊的人,特別是關心他的家、他的教會;到第三個階段,他會回應神對他的呼召,這個時候大概才進入到關心神的國的階段。所以,沒有家就沒有國,但是有家不等於就有國。國是什麼?國是系統,國一定有公共設施、公共產品、公共服務。
  • 《下一站,天國》如何讓回憶開口說話?
    是枝裕和向來擅長以平淡的故事直擊人心,最典型的是豆瓣評分高達8.9分的《無人知曉》,看似平淡的故事如同尖刀慢慢插入心臟,直到最後痛得讓人無法呼吸,電影《下一站,天國》亦不例外,是他較為早期的作品,但是主題卻非常沉重,透過死亡來看生的意義。
  • 《天堂電影院》: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天堂電影院
    因為,每個成年人的心中,或許都有一座「天堂電影院」。鎮上的人們生活單調而清貧,去天堂電影院看電影就是他們最好的娛樂,甚至是精神寄託。《天堂電影院》裡的多多,電影就是他的人生之夢。幸好他還有天堂電影院和艾費多大叔。
  • 賞析電影《天堂電影院》
    從敘事結構看來,《天堂電影院》採用的是倒敘的結構,全片以主人公薩爾瓦多的視角,回溯其幼年及青年時期的生活,展開回憶,最後又終於回到現實。影片以義大利海濱一片茫茫海景的長鏡頭開場,伴隨著海浪聲和悠揚的音樂聲,鏡頭轉到了西西里島一所房子裡,年邁的老太正在與女兒四處打電話尋找30年未歸家的兒子,即主人公薩爾瓦多。
  • 電影 |《天堂電影院》: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家天堂電影院
    傷心的多多在艾佛特的鼓勵下,離開小鎮,追尋自己生命中的夢想……30年後,艾佛特去世,此時的多多已經是功成名就的導演,他回到了家鄉,看到殘破的天堂電影院,追憶往昔,唏噓不已。導演朱塞佩·託納多雷這「時空三部曲」中,我還是最喜歡《天堂電影院》。
  • 《天堂電影院》的夢想啟蒙與時光留痕
    生前,他曾與導演瑟吉歐•萊昂、朱塞佩•託納多雷有長期的默契合作,為《天堂電影院》等諸多經典影片配樂,被譽為電影配樂大師。隨後,《天堂電影院》曝光了30周年紀念版預告,影片將於7月24日重映,以致敬經典,紀念大師。在義大利南部小鎮姜卡爾多,小男孩多多喜歡看電影。
  • 天堂電影院
    天堂電影院因為疫情宅在家的這段時間,終於有時間看看追喜歡的電影和電視劇了,前兩天看了《天堂電影院》。電影的結尾部分,成名的Toto回來向他的老朋友Alfredo做最後的告別。Toto收到Alfredo留給他的禮物——當初被鎮上的檢查員勒令剪掉的吻戲膠片。Toto獨自看著影片,百感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