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漢山城》君主的難題——向生而死還是向死而生

2020-10-12 GhostHu

電影節奏不快,但很克制。衝突的激烈體現,不是在戰場,而是用戰場之外的寒冷、飢餓、人性來表現。

兩位忠臣,都不像領相那樣是畏死騎牆的嘴炮選手,都是甘願為王奉獻生命的人——隸判和禮判( 崔鳴吉和金尚憲 )

可國君,確實不知道怎麼辦:他既相信隸判的忠誠,屢次三番派他去清軍大營議和甚至賜禮,也最後採納了其應當尊重生命屈辱的為自己和國人活著的建議和投降詔書;他也相信禮判的忠誠,不惜冒著一旦被發現就會引來清軍攻城的危險,讓禮判選人出城想勤王軍求救。兩人也確實願意以死回報——無論是願意以自身後世千古罵名背負身上的隸判,還是聽聞國君出城下跪而自戕的禮判,他們對君或者對國都是忠誠的。區別在於,王在此時已經是一個符號,他們記掛更多的是更大的——禮節、百姓。

「願意苟活求和的君王,我寧願請死,不要輔佐」禮判如是說,他是理想的。

「不活著,怎麼能有其他的可能?屈辱的活著,比死更難!」隸判如是說,他是現實的。

他們都對,難的是王。他也會護子不願交出求和,也會脆弱,也會喃喃的說「我只想活著」,也會聽信領相的荒謬的出城殺敵提振士氣的「獻計」,也會不知所措。

可現實終究讓人低頭,三跪九叩,從此俯首稱臣。那一幕,很慢,風聲、呼吸聲、叩頭在地下的皮膚和土摩擦的聲音,都在耳邊,像有個人不斷地將最真實的一幕,就這樣直接的放在你的面前,你是否能接受他不做考慮,只是告訴你:就是這樣。

皇太極的到來只是為了歸順的名分,禮判的以死相抗反對求和也是為了名分。朝鮮王的下跪是現實,領相從「怒斥求和」到回來後畏縮萎縮也是現實——人性在大是大非之前,無比明晰和真實。

看電影時候我就忍不住會想,如果我是王,我會怎麼辦?

歷史給出了當時人的答案,在三跪九叩時隸判屈辱的哭了,在回到皇宮後的回眸一瞥中結束,電影能夠克制的面對屈辱,這是內心的強大——向死而生,才有未來。

相關焦點

  • 《南漢山城》生之路
    生之路——觀《南漢山城》  《南漢山城》被譽為韓國2017年評分最高的電影,但它的知名度卻遠不如幾年前的同類歷史電影《鳴梁》。前一個星期我在尋找這部電影時發現,主流的網站都無法找到這部電影的片源,據我看的剪輯來推測,這極有可能是因為片中的主題是朝鮮反抗大清帝國的入侵之故。  我撇開敏感問題不談,就以朝鮮民族的角度,以這部電影本身的角度來淺談這部電影。
  • 《南漢山城》生與死
    這是關於生和死的問題,但老百姓是無辜的!兩位主角都是忠臣良將,角度不同、出發點一樣,是選擇有尊嚴的死去還是苟且偷生?放在那個年代這是大問題。如果是現在可能簡單一些,那個時代禮就是法、是威、是權、是君臣。人性的衝突也反應了各自不同追求,站在更高的角度來看,生就是希望,和平是百姓的期盼!大仁大義大格局!!!
  • 《南漢山城》——歷史教會了我們什麼?
    《南漢山城》——歷史教會了我們什麼?雖然很少看韓國電影,但比較幸運的是,看過的每一部都可謂經典,印象很深刻的有拷問人性的喪屍片《釜山行》、質問政府的劇情片《計程車司機》…到這兒,《南漢山城》所演繹的是一部在歷史上為奇恥大辱的戰爭片——1636年丙子之役時朝鮮國王仁組及眾臣被清軍圍困在南漢山城四十七天的故事。
  • 《南漢山城》:位卑未敢忘憂國?
    「滿萬不可敵」的八旗鐵騎以摧枯拉朽之勢將朝鮮王室趕到了南漢山城,仁祖李倧在此避難47日,最終喪節受辱,此為朝鮮歷史上的晦暗一頁。同樣是「丙子胡亂」的題材,《南漢山城》會令人想起2011年的韓國年度票房冠軍《最終兵器:弓》,這兩部電影對於歷史細節與搏殺場面的打磨都頗具匠心。
  • 【影評】《南漢山城》:「一場敗仗」成就2017韓影年度最佳
    搜狐韓娛專稿 最近的一部韓影佳作《南漢山城》真實再現了朝鮮王朝在明末清初經歷的一段屈辱歷史,在「忠於明朝」還是「投降清軍」的生死關口
  • 《南漢山城》:秋風寶劍孤臣淚
    在這種情況下,看到黃東赫導演的新作《南漢山城》,突然就感嘆不已。不迴避敵人的強大,不醜化對手的面目,不吹噓自己有蓋世神功,冷靜呈現所有做過的努力和堅守,也敢於直面曾經屈膝下跪的恥辱,並且正視國家在「或戰或和」的痛苦抉擇中遭受的兩難處境。在那座漫天飛雪的南漢山城,朝鮮君臣度過了史上最寒冷的47天,最終開城投降。
  • 《南漢山城》南漢山城&工作:槍戰&動作片到「舌戰片」
    當然,這其中也不乏一些令人耐人尋味的電影,今天就要談一下其中一部被人熱議的電影--《南漢山城》。《南韓山城》在韓網稱為「舌戰片」。儘管它並不是第一部,也不是最後一部」舌戰片」,但卻讓韓國觀眾們重新重視起「語言的力量」以及 「臺詞的重要性」。顧名思義,「舌戰片」故事的主調不是靠刀光劍影,而是靠唇槍舌劍。
  • 值得一看得《南漢山城》
    電影海報 《南漢山城清軍勢如破竹將朝鮮皇帝李倧和一眾大臣圍困於南漢山城。最後在城中朝鮮軍隊的鼓譟和清軍的威逼下,朝鮮君臣被迫籤訂降書。朝鮮臣屬滿洲,與原宗主國大明斷絕關係,並參與滿洲軍隊一起進攻中國。世子李溰、次子李淏送到瀋陽為人質,並斬首三名主戰派大學士尹集、吳達濟、洪翼漢的故事。
  • 《南漢山城》兩個忠臣
    十四日清軍大隊抵達安州,朝鮮國王逃到漢江南岸的南漢山城。二十九日皇太極南渡漢江,包圍了南漢山城。崇德二年(1637)正月二十二日,清軍在多爾袞率領下攻城城池,朝鮮仁祖抵抗未成、被迫投降。投降前夕,昏暗的避難行宮裡,崔明吉向仁祖呈上代寫的求和書。崔明吉:「殿下,以後回宮,不要拋棄尚憲。他是在這城內,唯一的忠臣。」仁祖:「愛卿也是寡人的忠臣。」
  • 《南漢山城》南漢山城——私利與公義的扭打
    之前就發現韓國的歷史片有獨到之處,尤其像之前的《鳴梁海戰》《思悼》等給人印象深刻,而《南漢山城》一出,感覺不僅是韓國歷史片的新高度,也是世界歷史片的新高度。電影難得之處在於直面歷史,我們很多觀眾一看韓國歷史片,尤其是涉及清王朝的,都會來句「我大清」,好像自己姓愛新覺羅、鈕鈷祿一樣。這樣,在心態上就輸了。
  • 向死而生,向陽而活
    文丨思同 · 主播丨塗山 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在其著作《存在與時間》中提出了「向死而生」的哲學觀點,即生存的開始的同時死亡也悄然而至。時間並不是斷裂的,而是延續的不可分割的,我們可能同時存在於多個維度之中,所以生與死無法分割。
  • 向死而生的詠嘆
    即便它的起源只是對死的恐懼,以及對生的留戀。很小的時候,被母親帶著去參加她的外婆的葬禮。也就是說,去世的是我的太外婆,我把她叫「外太太」。「外太太」小腳,年輕時過的是體面的生活,家裡有傭人,還有每天早上起床後專門的梳頭娘姨。她去世的那一年,我大概四歲,照理不記事,可不知道為什麼,我腦中,總有那場葬禮的記憶。
  • 向死而生
    孔子說過一句話: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活人的事情還沒有弄清楚,怎麼去探討死亡。我覺得這隻說對了一半,還有另一個角度:未知死,怎知生?人若預見自己將來會怎麼死,就會知道今天該怎麼活,只有對死亡有真實而深刻的思考,活著的每一天才會那麼地珍惜和寶貴。若能了解永世的價值,就更知道如何投資自己的一生。
  • 向 死 而 生 !
    想想,還是保留這個名字好了。有兩三個星期沒有寫文章,也很適應。周末一個人坐在辦公室,又想寫字了!今天,給你講個老奶奶的故事。朋友的奶奶,今年八十八。她耳清目明,說話清楚,平時玩微信,發語音,發朋友圈,視頻聊天,玩得666。
  • 《挪威的森林》:向死而生,才是真正的生
    死不是生的終結,而是生的一部分,向死而生,才是真正的生。這本書始終瀰漫著孤獨和寂寞,也不乏對性的描寫和解讀,但我並不認為這很低俗。書中人物依舊純潔,每一個人就像是深陷死亡泥沼的孤獨貴族,頭頂孤獨的王冠在跋涉前行,當然有人就此沉淪,有人卻抵達了彼岸。
  • 向死而生——八佰
    壯士寧死,向死而生。生而何歡,死而何懼。壯士,從不退讓,從不妥協,甘為理想而死。,一種是慷慨赴死的人。孔子講究實用,他說,「未知生,焉知死」:活著的事情都沒弄明白,就別去琢磨死了。然而,在精彩的生命體驗裡,卻可能是「不知死,焉知生」。或許,正是因為預知了死亡的存在,生命才會顯得光芒四射。
  • 《南漢山城》賽德克巴萊 與 南漢山城
    《南漢山城》給了另外一個出路。為了避免身死族滅的下場,選擇投降,三跪九叩,不得不承認,苟且偷生,也是需要勇氣的。拋棄所有的道德判斷和感情成分,投降,或者是反抗,這兩種策略,都隱藏在人類基因之中。人類基因能夠審時度勢,選A或B。這是智人得以一統江湖的重要原因了。如果不管不顧的一味反抗,智人是鬥不過老虎獅子的。很驕傲的大和民族,儘管神風特攻隊風行一時,後來到底也沒有選擇玉碎的戰略。
  • 無愧高分的《南漢山城》:看韓國如何直面國難的屈辱
    比如,這部好評如潮的2017年新片《南漢山城》,改編自2007年著名的小說(據說在韓國屬於家喻戶曉型的作品)。其背景是1636年丙子之役,女真(大清)入侵朝鮮,朝鮮君臣被困在南漢山城47天內發生的故事..這幾乎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雖然部分人物最終結果跟歷史略有出入,但大部分內容和走向還是還原了史實)。
  • 戰長沙,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因為這是一場向死而生的決勝。這是一場超乎我們偽專業認知的意外勝利。同樣的一群球員,在不同主教練的引領下,在我的家鄉實現了脫胎換股的變化,誰能預想?一頭獅子領袖的群羊,遠勝一頭羊領袖的群獅。午夜的街頭食肆,韓瑞峰大哥和我分享他編寫的賽前焦點話素,「向死而生」。將海德格爾這樣的哲學概念,轉化到一場焦點比賽的前瞻和整體報導邏輯梳理上,令人擊節。人生的一種前提,便是死亡的存在,你無從逃避。人生的意義和特殊,是在走向肌體死亡的路途中,能達到怎樣的高度、能讓這段經歷變得如何不同、能如何實現你最本真的意願。死看似就是亡故,但死並不僅僅是亡故。
  • 《南漢山城》冷靜面對悲屈的歷史不容易
    片子是講萬曆援朝40多年後,大清在東北崛起,皇太極揮軍侵朝,朝鮮皇帝被困南漢山城47天後投降,脫離明朝庇護成為大清屬國的歷史。一改《鳴梁海戰》那種民族虛無主義膨脹的尷尬,這部南漢山城簡直是直面大韓民族的恥辱和殘酷,沒有拍成愛國主旋律,而是比較客觀地把一個歷史片段展現出來,這個確實是需要相當勇氣的:如承認了朝鮮就是一顆棋子,艱難生存在東北亞各方勢力的夾縫中,如揭示當時朝鮮貴族階層和貧民之間尖銳的階級矛盾,如沒有簡單醜化侵略者,尤其對皇太極的政治抱負應是正面的展示。導演超乎想像的冷靜,卻是對大國政治下的小國悲劇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