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節奏不快,但很克制。衝突的激烈體現,不是在戰場,而是用戰場之外的寒冷、飢餓、人性來表現。
兩位忠臣,都不像領相那樣是畏死騎牆的嘴炮選手,都是甘願為王奉獻生命的人——隸判和禮判( 崔鳴吉和金尚憲 )
可國君,確實不知道怎麼辦:他既相信隸判的忠誠,屢次三番派他去清軍大營議和甚至賜禮,也最後採納了其應當尊重生命屈辱的為自己和國人活著的建議和投降詔書;他也相信禮判的忠誠,不惜冒著一旦被發現就會引來清軍攻城的危險,讓禮判選人出城想勤王軍求救。兩人也確實願意以死回報——無論是願意以自身後世千古罵名背負身上的隸判,還是聽聞國君出城下跪而自戕的禮判,他們對君或者對國都是忠誠的。區別在於,王在此時已經是一個符號,他們記掛更多的是更大的——禮節、百姓。
「願意苟活求和的君王,我寧願請死,不要輔佐」禮判如是說,他是理想的。
「不活著,怎麼能有其他的可能?屈辱的活著,比死更難!」隸判如是說,他是現實的。
他們都對,難的是王。他也會護子不願交出求和,也會脆弱,也會喃喃的說「我只想活著」,也會聽信領相的荒謬的出城殺敵提振士氣的「獻計」,也會不知所措。
可現實終究讓人低頭,三跪九叩,從此俯首稱臣。那一幕,很慢,風聲、呼吸聲、叩頭在地下的皮膚和土摩擦的聲音,都在耳邊,像有個人不斷地將最真實的一幕,就這樣直接的放在你的面前,你是否能接受他不做考慮,只是告訴你:就是這樣。
皇太極的到來只是為了歸順的名分,禮判的以死相抗反對求和也是為了名分。朝鮮王的下跪是現實,領相從「怒斥求和」到回來後畏縮萎縮也是現實——人性在大是大非之前,無比明晰和真實。
看電影時候我就忍不住會想,如果我是王,我會怎麼辦?
歷史給出了當時人的答案,在三跪九叩時隸判屈辱的哭了,在回到皇宮後的回眸一瞥中結束,電影能夠克制的面對屈辱,這是內心的強大——向死而生,才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