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因為老火靚湯認識了一對老夫婦,他們的檔口就開在我家附近,我每天騎車都經過。起初,我並不知曉他們賣湯,因為每到午飯點,他們檔口前總排著飢餓的長龍,迫不及待要點雜菜飯。
在新加坡,雜菜飯存在由來已久。當初第一代移民漂洋過海到東南亞,出於謀生,沿街叫賣最拿手的家鄉菜式,有的喊」海南雞飯「,有的喊」釀豆腐「,還有的乾脆在自家門前擺攤兒,十幾道菜式任君選擇。後來時代變遷,這些小販紛紛入駐遍布全島的小販熟食中心 (Hawker centre),價格始終親民,尤其雜菜飯,葷素搭配加米飯才幾塊錢,準管飽,所以又被稱為」經濟飯「 (Economy rice)。
但雜菜飯檔一般不賣湯(想喝湯得到專屬賣湯檔口),老夫婦的店面也沒有賣湯的標示,直到有一次我意外聽到一顧客打暗號般問了一句:」今天什麼湯?「,遂見阿姨緩緩從廚房裡捧出一燉盅模樣,隆重放到客人桌前。我馬上也點了一盅,熱氣騰騰中淺嘗, 眼淚差點流了下來——那味道,和記憶中的廣州老火靚湯一模一樣。
只是,阿姨說話有點兇,坐在收款處總像家裡的長輩,多問一句都會被她呵斥回來。可他們家的湯實在太對我廣州人的胃口,還每天不重樣:周一老黃瓜湯,周二白蘿蔔湯,周三蓮藕湯,周四冬瓜湯,周五西洋菜湯,因此,就算每次頂著」挨罵「風險,我都義無反顧以每周兩次頻率光顧。
去多了,我也跟著其他客人」Helen姨興叔「這樣稱呼。Helen姨嘴上雖兇,服務很周到,每次幫我把湯打包到我自帶的飯盒,她一定把飯盒封口處用布擦拭一遍,儼然廚師出菜前的手勢,這才體體面面交到我手中。要是我提前預定,來取時湯涼了,興叔會從廚房探出頭來: 」等等,我替你熱一下再帶走。「
今年年初,檔口裡只出現興叔和他們的女兒。我以為女兒要接班了,誰知沒過多久,檔口又回到夫妻二人轉。我問Helen姨:」你的孩子以後會來接手嗎?「 她哼地一聲:「現在年輕人哪受得了這種苦?」
的確,新加坡大多販賣熟食的小販檔主,和興叔Helen姨一樣面臨後繼無人的問題。據統計顯示,小販中心裡的檔主平均年齡為59歲,從父輩處接手生意再自己打拼一輩子的例子不再少數。可他們並不願意把生意傳給自己的孩子,畢竟經營傳統飲食行業,天天凌晨早起進貨備餐,收入卻遠比不上在大公司工作。另一方面,現在年青一代覺得小販中心裡的食物太普通,完全夠不上在社交媒體炫耀的標準。他們的口味漸漸西化,心甘情願付上百新幣吃一頓網紅餐廳,卻抱怨小販中心裡3.5新幣的魚丸面要漲價。
作為新加坡最具特色的飲食文化,近年不乏關於延續小販中心傳統的討論,偶爾也能在個別小販中心看到90後檔主的面孔。但改變還尚待時日,Helen姨說,他們的三個成年子女都在銀行上班。明年要是沒人接手,他們就關門正式退休。
出於對靚湯的不舍,我向夫妻倆提出拍照的要求。Helen姨答應爽快,只附加唯一條件:不要招來太多顧客。
我說好,接著在一個工作日的清晨,拿著相機出現在他們檔口面前。以下,便是興叔和Helen姨過去18年年復年日復日的真實寫照。
這是Helen姨和興叔,再過三年就要慶祝金婚了。他們在一起打工的酒樓認識,拍拖,結婚。那也是新加坡飲食業走向輝煌的時期,兩人離開酒樓後各自創業,一個開酒樓,另一個做餐飲。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興叔生意失敗,Helen姨的事業蒸蒸日上。18年前,夫婦倆一同租下這四平米不到的小廚房,開了這家雜菜飯小店。
每天,兩人準時六點五十六分來到檔口,但他們的一天開始得更早。天還沒亮,Helen姨就在家樓下的菜市場買好新鮮蔬菜。年輕時,她開車自己拉貨。現在肉類和冰凍食品專人送貨上門,只有當日下湯用的材料,Helen姨才親自採購。
Helen姨負責早餐,匆匆喝上幾口咖啡暖肚子後,開始熱油鍋。
供應的早餐包括炸物,炒米粉,醬油炒麵,共十多個品種,Helen姨在廚房雖然忙,卻井然有序,先炸後炒,再利用空隙煎荷包蛋,最後不忘放上點綠蔥作裝飾。
來光顧的大多為熟客,或附近鄰居,或周邊寫字樓白領和施工藍領。在這樣的小食店點菜方式直接明了,只需手指在玻璃上點向想要的食品,Helen姨就會意,因此這類小食店也被本地人戲稱為「point point rice」。
很多顧客沒時間坐下來享用早餐,通常要求打包。拿出一張油紙,盛上米粉,來點炸物,再來一勺三岜辣椒,最後Helen姨把油紙一包用橡皮筋一紮,美味即可隨身攜帶。
檔口做了18年,自然少不了忠實顧客。例如左邊戴口罩男士,日本人,每周六早上九點多準時出現。兩人早已形成默契,不用他開口,Helen姨馬上把炒粉炸豆乾端上桌。
趁著Helen姨忙乎的光景,興叔坐在一旁吃早飯。這是他唯一清閒時刻,接下來,興叔就要開始準備午飯——漫長而辛勞的任務。
午飯供應菜式達二十幾個品種,全部由興叔一個人承包,切,炒,燉,煎,做完一盤往外搬一盤,過程耗時三個多小時,直到十一點半才把這些菜全部擺出來。
這就是我最喜歡喝的老火靚湯,湯料充足,廣州人最講究的提鮮煲湯料如瑤柱,蠔豉都能找到。興叔說這是Helen姨的獨家配方,她祖籍廣東,粵語至今說得純正。她偷偷告訴我,大火燒開後轉文火慢慢熬上三小時,這樣味濃而湯清。
午飯人潮來得很快,還不到十二點,人龍就在檔口前等候。上班一族佔午飯點顧客的大多數,畢竟檔口佔據優良地理位置——新加坡電信公司Singtel辦公大樓就在馬路對面,夫婦倆每天供應新鮮飯菜,簡直成了電信公司食堂。
雜菜飯的確是「方便實惠」的同義詞,兩葷兩素加米飯5塊半新幣,配上3.5新幣老火靚湯,比在家做飯還省事省錢。但Helen姨說現在物價貴,能賺個一塊五毛利潤就很不錯了。
周一至周四客人最多,夫婦倆也最忙。興叔主要負責夾菜,Helen姨則收錢打包。廚房那麼小,兩人出出入入而遊刃有餘。
熱了,Helen姨用毛巾擦汗。她今年68歲,小學畢業就開始沿街叫賣小吃,後來在茶樓做服務員。四十多歲時,她去應聘其他酒樓,經理嫌她歲數大,Helen姨氣不過,乾脆出來創業,不僅經營上門餐飲服務,還給烏節路高檔餐廳供應自己做的糕點。她說那時候三個孩子都給婆婆管,自己從早上九點一直幹到晚上,深夜還獨自坐在廚房熬西點用的果醬。今年初,Helen姨膝蓋動過手術,腰也整晚地痛。「太累了,「 Helen姨說。
興叔心疼Helen姨,儘量讓她少操勞。他不顧自己七十出頭,毫不猶豫攬下更多活兒。這邊剛招呼完顧客,那頭他就跑到外面桌子上收拾客人用完的碗碟,然後迅速回到後廚房洗乾淨。以前他們僱過幫傭,現在費用太貴,生意規模也大不如前,那就能抗多久是多久。
下午兩點多,隨著一個個菜盤逐漸見底,兩口子開始進行收攤前的打掃。
長久共事,兩人分工明確。雖說只是個小廚房,對於兩口子就像家的延伸。灶臺玻璃,風扇炊具,每天都用肥皂布擦得乾淨。剩菜剩飯,他們寧願倒掉也不絕不保留。」這是做餐飲的基本道德!」 Helen姨說。
興叔在點算收入。除去水電租金,兩人每月收入一千多新幣。他們說,以前生意鼎盛時,每月能有一萬多新幣入口袋。現在開檔,純屬給自己賺點零花錢,要不憋在家裡沒事幹,無聊透頂。
說起以前,興叔總要提起曾經的風光歲月。上世紀80年代,他和幾個股東創辦了兩家知名酒樓,名字分別為蝦王和海世界。那是新加坡經濟騰飛初期,島上知名餐廳屈指可數,興叔的這兩家酒樓榜上有名。港臺明星來新加坡,一定光臨他的酒家。他手機裡翻拍了當時和費玉清,洪金寶,鄭裕玲等明星的合影,知名雜誌上還刊登過酒樓的廣告。興叔說,新加坡過往總統中,他接待過六位,只因酒家當時地處政府辦公大樓對面,政要開午餐會議,必定到興叔預留的VIP套房。
八十年代,新加坡油價飆升,許多人駕車到鄰國馬來西亞加油,順便在當地吃喝玩樂。為了防止國民賺差價,九十年代初新加坡推出」四分三油桶政策「,即機動車由新加坡進入馬來西亞前,必須加滿四分之三油,這才杜絕了此現象。
只是,那段時期對新加坡飲食業造成重創,興叔酒樓從此走向下坡路,直至倒閉。而Helen姨的事業蒸蒸日上,迫於生計,興叔紮起圍裙,兩人開始了長達18年的夫妻檔。
往事如煙,關上手機,興叔把毛巾最後蓋在乾淨碗碟上,一天工作結束。
Helen姨臨出門還不忘梳妝打扮一下。她愛唱粵劇,手機保存著她以前登臺照片和錄音。舞臺上養成的姿態,生活再勞累也得時刻保持。
下午三點半,夫婦倆離開檔口,原路返回。Helen姨說,晚飯他們吃得很簡單,弄個粥配點小菜。
「午飯做膩了!「她說。
我拍下他們的背影,心裡清楚第二天早上六點五十六分,興叔和Helen姨必定如檔口前擺著的招財貓一樣,準時恭候。
童言影像故事工作坊,11月再度回歸!將於11月14日開始,持續15天,從11月14日(周六)至11月28日(周六)。
在這15天中,前10天每隔一天將有一節攝影主題課程,共5節。同時,導師每天都會給到不同的主題攝影練習,學員需每天上傳至少一張攝影習作,由導師進行點評。影像是一件需要持續練習的事。5次線上課程結束後,每個人將有5天時間完成自己的影像故事作品。本次工作坊中的優秀作品,將被署名發表在三明治平臺上。
為2020年的自己,記錄一個特別的影像故事吧。
其中前10天的攝影課程主題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分別持續2節課:
人手一部手機的年代,很難想像20世紀初時的照相機,竟重達635公斤。無論照相機大小如何變化,其目的是永恆的:捕捉瞬間。至於如何捕捉,我們不妨從經典入手,從大師處尋找靈感:如何運用布列松的決定性瞬間?阿富汗女孩特別之處在哪兒?還有以新聞攝影為主打的「生活」雜誌,其首發刊封面的大壩,背後藏著什麼故事?走近作品的同時,我們在照片中讀懂故事。
足不出戶,如何尋找故事?不用擔心,眼見之處即素材之源,按下快門才至關緊要。我們將會解構生活,提煉日常場景,學習把喜怒哀樂濃縮成一張照片。正在經歷的非常時期,平常人也能捕捉歷史。另外,如何定義「好」照片,美感先行還是深度先行?手機與單反,在呈現不同的故事主題時孰強孰弱?更多實操性的幫助你更好地用照片講故事的技巧,將在這一周中和你分享。
和文字故事不同,用攝影來講述故事,呈現方式更多,更廣,更有趣。要想記錄完整故事,我們需要做好充足準備,從確定主題,到最後整理編排,一步不能少。在這一周中,我們還會借鑑許多不同類型攝影故事案例,其畫面之震撼,話題之深入,除了帶來視覺衝擊外,還能激發你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啟發你挖掘並記錄身邊的故事,並用攝影和文字的方式呈現出來。最後你將完成一個屬於自己的,用攝影組圖串聯起來的動人故事。
童言
三明治專欄作家、籤約作者,曾參與出版《破繭001:你未曾體會過的人生》、《我們與我們的城市》等書籍。全職媽媽,目前長居新加坡,育有一雙兒女。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外交專業,瑞典Uppsala University和平與衝突研究碩士。曾在瑞典、埃及、拉脫維亞、英國、日本、新加坡不同國家的很多城市遊走,供職於宜家、拉脫維亞大使館等機構。
在寫作的同時,於2008年開始攝影,曾在上海、倫敦等城市跟隨紐約時報攝影記者等導師學習攝影。曾作為首席攝影師,主導多個國際攝影項目,如東京宜家幼兒園Dagis、東京國際幼兒園PALIS、上海幼兒園Creation Station等兒童主題攝影項目;在倫敦宜家拍攝The Magic Backstage項目,為超過200位宜家員工拍攝人物影像,並在宜家向公眾展覽。擅長用圖片講故事,用鏡頭尋找和發現平常人的故事。
主要作品:《我的流浪人生,從瑞典開始》《瑞典養護院裡的阿爾茲海默症老人》《確診阿爾茲海默症的第八年,婆婆 Vera 搬進了老年公寓》《和阿爾茲海默症鬥爭的Vera,以及她的秘密》
「謝謝童老師!我這個攝影小白真的愛上攝影了。課程結束了,但我在攝影世界的探索才剛剛開始。最近常常看到值得拍的人物和場景,即便沒帶手機,也儘量用手機拍。最近釀了芒果酒,打算每天記錄它的變化。還在圖書館裡開始翻看攝影雜誌和書籍。又多了一件願意花心思的事情,真好!」
「影像故事工作坊,可能還是一個新鮮產物,不過挺棒的,國內很少能有這樣的課程,然後童老師,挺會激發學生的拍攝熱情的,也很投入授課,希望三明治能夠將這種故事形式很好的推廣下去,相信很多熱愛攝影,並且喜歡寫作的同學會愛上他,比如,我哈哈,然後很感謝三明治讓我重拾了對於攝影的熱情,學費沒白交,哈哈。」
點擊下方小程序
直接報名
記錄你的影像故事
退訂政策
課程正式開始後,恕不退費。
如在課程開始前退出,需扣除全款的 20% 作為手續費。
閱讀往期影響故事工作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