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門前賣雜菜飯的老夫婦,見證過新加坡飲食業的風起雲湧|童言攝影故事工作坊

2021-02-17 三明治

我因為老火靚湯認識了一對老夫婦,他們的檔口就開在我家附近,我每天騎車都經過。起初,我並不知曉他們賣湯,因為每到午飯點,他們檔口前總排著飢餓的長龍,迫不及待要點雜菜飯。

在新加坡,雜菜飯存在由來已久。當初第一代移民漂洋過海到東南亞,出於謀生,沿街叫賣最拿手的家鄉菜式,有的喊」海南雞飯「,有的喊」釀豆腐「,還有的乾脆在自家門前擺攤兒,十幾道菜式任君選擇。後來時代變遷,這些小販紛紛入駐遍布全島的小販熟食中心 (Hawker centre),價格始終親民,尤其雜菜飯,葷素搭配加米飯才幾塊錢,準管飽,所以又被稱為」經濟飯「 (Economy rice)。

但雜菜飯檔一般不賣湯(想喝湯得到專屬賣湯檔口),老夫婦的店面也沒有賣湯的標示,直到有一次我意外聽到一顧客打暗號般問了一句:」今天什麼湯?「,遂見阿姨緩緩從廚房裡捧出一燉盅模樣,隆重放到客人桌前。我馬上也點了一盅,熱氣騰騰中淺嘗, 眼淚差點流了下來——那味道,和記憶中的廣州老火靚湯一模一樣。

只是,阿姨說話有點兇,坐在收款處總像家裡的長輩,多問一句都會被她呵斥回來。可他們家的湯實在太對我廣州人的胃口,還每天不重樣:周一老黃瓜湯,周二白蘿蔔湯,周三蓮藕湯,周四冬瓜湯,周五西洋菜湯,因此,就算每次頂著」挨罵「風險,我都義無反顧以每周兩次頻率光顧。

去多了,我也跟著其他客人」Helen姨興叔「這樣稱呼。Helen姨嘴上雖兇,服務很周到,每次幫我把湯打包到我自帶的飯盒,她一定把飯盒封口處用布擦拭一遍,儼然廚師出菜前的手勢,這才體體面面交到我手中。要是我提前預定,來取時湯涼了,興叔會從廚房探出頭來: 」等等,我替你熱一下再帶走。「

今年年初,檔口裡只出現興叔和他們的女兒。我以為女兒要接班了,誰知沒過多久,檔口又回到夫妻二人轉。我問Helen姨:」你的孩子以後會來接手嗎?「 她哼地一聲:「現在年輕人哪受得了這種苦?」

的確,新加坡大多販賣熟食的小販檔主,和興叔Helen姨一樣面臨後繼無人的問題。據統計顯示,小販中心裡的檔主平均年齡為59歲,從父輩處接手生意再自己打拼一輩子的例子不再少數。可他們並不願意把生意傳給自己的孩子,畢竟經營傳統飲食行業,天天凌晨早起進貨備餐,收入卻遠比不上在大公司工作。另一方面,現在年青一代覺得小販中心裡的食物太普通,完全夠不上在社交媒體炫耀的標準。他們的口味漸漸西化,心甘情願付上百新幣吃一頓網紅餐廳,卻抱怨小販中心裡3.5新幣的魚丸面要漲價。

作為新加坡最具特色的飲食文化,近年不乏關於延續小販中心傳統的討論,偶爾也能在個別小販中心看到90後檔主的面孔。但改變還尚待時日,Helen姨說,他們的三個成年子女都在銀行上班。明年要是沒人接手,他們就關門正式退休。

出於對靚湯的不舍,我向夫妻倆提出拍照的要求。Helen姨答應爽快,只附加唯一條件:不要招來太多顧客。

我說好,接著在一個工作日的清晨,拿著相機出現在他們檔口面前。以下,便是興叔和Helen姨過去18年年復年日復日的真實寫照。

這是Helen姨和興叔,再過三年就要慶祝金婚了。他們在一起打工的酒樓認識,拍拖,結婚。那也是新加坡飲食業走向輝煌的時期,兩人離開酒樓後各自創業,一個開酒樓,另一個做餐飲。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興叔生意失敗,Helen姨的事業蒸蒸日上。18年前,夫婦倆一同租下這四平米不到的小廚房,開了這家雜菜飯小店。

每天,兩人準時六點五十六分來到檔口,但他們的一天開始得更早。天還沒亮,Helen姨就在家樓下的菜市場買好新鮮蔬菜。年輕時,她開車自己拉貨。現在肉類和冰凍食品專人送貨上門,只有當日下湯用的材料,Helen姨才親自採購。

Helen姨負責早餐,匆匆喝上幾口咖啡暖肚子後,開始熱油鍋。

供應的早餐包括炸物,炒米粉,醬油炒麵,共十多個品種,Helen姨在廚房雖然忙,卻井然有序,先炸後炒,再利用空隙煎荷包蛋,最後不忘放上點綠蔥作裝飾。

來光顧的大多為熟客,或附近鄰居,或周邊寫字樓白領和施工藍領。在這樣的小食店點菜方式直接明了,只需手指在玻璃上點向想要的食品,Helen姨就會意,因此這類小食店也被本地人戲稱為「point point rice」。

很多顧客沒時間坐下來享用早餐,通常要求打包。拿出一張油紙,盛上米粉,來點炸物,再來一勺三岜辣椒,最後Helen姨把油紙一包用橡皮筋一紮,美味即可隨身攜帶。

檔口做了18年,自然少不了忠實顧客。例如左邊戴口罩男士,日本人,每周六早上九點多準時出現。兩人早已形成默契,不用他開口,Helen姨馬上把炒粉炸豆乾端上桌。

趁著Helen姨忙乎的光景,興叔坐在一旁吃早飯。這是他唯一清閒時刻,接下來,興叔就要開始準備午飯——漫長而辛勞的任務。

午飯供應菜式達二十幾個品種,全部由興叔一個人承包,切,炒,燉,煎,做完一盤往外搬一盤,過程耗時三個多小時,直到十一點半才把這些菜全部擺出來。

這就是我最喜歡喝的老火靚湯,湯料充足,廣州人最講究的提鮮煲湯料如瑤柱,蠔豉都能找到。興叔說這是Helen姨的獨家配方,她祖籍廣東,粵語至今說得純正。她偷偷告訴我,大火燒開後轉文火慢慢熬上三小時,這樣味濃而湯清。

午飯人潮來得很快,還不到十二點,人龍就在檔口前等候。上班一族佔午飯點顧客的大多數,畢竟檔口佔據優良地理位置——新加坡電信公司Singtel辦公大樓就在馬路對面,夫婦倆每天供應新鮮飯菜,簡直成了電信公司食堂。

雜菜飯的確是「方便實惠」的同義詞,兩葷兩素加米飯5塊半新幣,配上3.5新幣老火靚湯,比在家做飯還省事省錢。但Helen姨說現在物價貴,能賺個一塊五毛利潤就很不錯了。

周一至周四客人最多,夫婦倆也最忙。興叔主要負責夾菜,Helen姨則收錢打包。廚房那麼小,兩人出出入入而遊刃有餘。

熱了,Helen姨用毛巾擦汗。她今年68歲,小學畢業就開始沿街叫賣小吃,後來在茶樓做服務員。四十多歲時,她去應聘其他酒樓,經理嫌她歲數大,Helen姨氣不過,乾脆出來創業,不僅經營上門餐飲服務,還給烏節路高檔餐廳供應自己做的糕點。她說那時候三個孩子都給婆婆管,自己從早上九點一直幹到晚上,深夜還獨自坐在廚房熬西點用的果醬。今年初,Helen姨膝蓋動過手術,腰也整晚地痛。「太累了,「 Helen姨說。

興叔心疼Helen姨,儘量讓她少操勞。他不顧自己七十出頭,毫不猶豫攬下更多活兒。這邊剛招呼完顧客,那頭他就跑到外面桌子上收拾客人用完的碗碟,然後迅速回到後廚房洗乾淨。以前他們僱過幫傭,現在費用太貴,生意規模也大不如前,那就能抗多久是多久。

下午兩點多,隨著一個個菜盤逐漸見底,兩口子開始進行收攤前的打掃。

長久共事,兩人分工明確。雖說只是個小廚房,對於兩口子就像家的延伸。灶臺玻璃,風扇炊具,每天都用肥皂布擦得乾淨。剩菜剩飯,他們寧願倒掉也不絕不保留。」這是做餐飲的基本道德!」 Helen姨說。

興叔在點算收入。除去水電租金,兩人每月收入一千多新幣。他們說,以前生意鼎盛時,每月能有一萬多新幣入口袋。現在開檔,純屬給自己賺點零花錢,要不憋在家裡沒事幹,無聊透頂。

說起以前,興叔總要提起曾經的風光歲月。上世紀80年代,他和幾個股東創辦了兩家知名酒樓,名字分別為蝦王和海世界。那是新加坡經濟騰飛初期,島上知名餐廳屈指可數,興叔的這兩家酒樓榜上有名。港臺明星來新加坡,一定光臨他的酒家。他手機裡翻拍了當時和費玉清,洪金寶,鄭裕玲等明星的合影,知名雜誌上還刊登過酒樓的廣告。興叔說,新加坡過往總統中,他接待過六位,只因酒家當時地處政府辦公大樓對面,政要開午餐會議,必定到興叔預留的VIP套房。

八十年代,新加坡油價飆升,許多人駕車到鄰國馬來西亞加油,順便在當地吃喝玩樂。為了防止國民賺差價,九十年代初新加坡推出」四分三油桶政策「,即機動車由新加坡進入馬來西亞前,必須加滿四分之三油,這才杜絕了此現象。

只是,那段時期對新加坡飲食業造成重創,興叔酒樓從此走向下坡路,直至倒閉。而Helen姨的事業蒸蒸日上,迫於生計,興叔紮起圍裙,兩人開始了長達18年的夫妻檔。

往事如煙,關上手機,興叔把毛巾最後蓋在乾淨碗碟上,一天工作結束。

Helen姨臨出門還不忘梳妝打扮一下。她愛唱粵劇,手機保存著她以前登臺照片和錄音。舞臺上養成的姿態,生活再勞累也得時刻保持。

下午三點半,夫婦倆離開檔口,原路返回。Helen姨說,晚飯他們吃得很簡單,弄個粥配點小菜。

「午飯做膩了!「她說。

我拍下他們的背影,心裡清楚第二天早上六點五十六分,興叔和Helen姨必定如檔口前擺著的招財貓一樣,準時恭候。

童言影像故事工作坊,11月再度回歸!將於11月14日開始,持續15天,從11月14日(周六)至11月28日(周六)。

在這15天中,前10天每隔一天將有一節攝影主題課程,共5節。同時,導師每天都會給到不同的主題攝影練習,學員需每天上傳至少一張攝影習作,由導師進行點評。影像是一件需要持續練習的事。5次線上課程結束後,每個人將有5天時間完成自己的影像故事作品。本次工作坊中的優秀作品,將被署名發表在三明治平臺上。

為2020年的自己,記錄一個特別的影像故事吧。

其中前10天的攝影課程主題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分別持續2節課:

人手一部手機的年代,很難想像20世紀初時的照相機,竟重達635公斤。無論照相機大小如何變化,其目的是永恆的:捕捉瞬間。至於如何捕捉,我們不妨從經典入手,從大師處尋找靈感:如何運用布列松的決定性瞬間?阿富汗女孩特別之處在哪兒?還有以新聞攝影為主打的「生活」雜誌,其首發刊封面的大壩,背後藏著什麼故事?走近作品的同時,我們在照片中讀懂故事。

足不出戶,如何尋找故事?不用擔心,眼見之處即素材之源,按下快門才至關緊要。我們將會解構生活,提煉日常場景,學習把喜怒哀樂濃縮成一張照片。正在經歷的非常時期,平常人也能捕捉歷史。另外,如何定義「好」照片,美感先行還是深度先行?手機與單反,在呈現不同的故事主題時孰強孰弱?更多實操性的幫助你更好地用照片講故事的技巧,將在這一周中和你分享。

和文字故事不同,用攝影來講述故事,呈現方式更多,更廣,更有趣。要想記錄完整故事,我們需要做好充足準備,從確定主題,到最後整理編排,一步不能少。在這一周中,我們還會借鑑許多不同類型攝影故事案例,其畫面之震撼,話題之深入,除了帶來視覺衝擊外,還能激發你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啟發你挖掘並記錄身邊的故事,並用攝影和文字的方式呈現出來。最後你將完成一個屬於自己的,用攝影組圖串聯起來的動人故事。

童言

三明治專欄作家、籤約作者,曾參與出版《破繭001:你未曾體會過的人生》、《我們與我們的城市》等書籍。全職媽媽,目前長居新加坡,育有一雙兒女。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外交專業,瑞典Uppsala University和平與衝突研究碩士。曾在瑞典、埃及、拉脫維亞、英國、日本、新加坡不同國家的很多城市遊走,供職於宜家、拉脫維亞大使館等機構。

在寫作的同時,於2008年開始攝影,曾在上海、倫敦等城市跟隨紐約時報攝影記者等導師學習攝影。曾作為首席攝影師,主導多個國際攝影項目,如東京宜家幼兒園Dagis、東京國際幼兒園PALIS、上海幼兒園Creation Station等兒童主題攝影項目;在倫敦宜家拍攝The Magic Backstage項目,為超過200位宜家員工拍攝人物影像,並在宜家向公眾展覽。擅長用圖片講故事,用鏡頭尋找和發現平常人的故事。

主要作品:《我的流浪人生,從瑞典開始》《瑞典養護院裡的阿爾茲海默症老人》《確診阿爾茲海默症的第八年,婆婆 Vera 搬進了老年公寓》《和阿爾茲海默症鬥爭的Vera,以及她的秘密》

「謝謝童老師!我這個攝影小白真的愛上攝影了。課程結束了,但我在攝影世界的探索才剛剛開始。最近常常看到值得拍的人物和場景,即便沒帶手機,也儘量用手機拍。最近釀了芒果酒,打算每天記錄它的變化。還在圖書館裡開始翻看攝影雜誌和書籍。又多了一件願意花心思的事情,真好!」

「影像故事工作坊,可能還是一個新鮮產物,不過挺棒的,國內很少能有這樣的課程,然後童老師,挺會激發學生的拍攝熱情的,也很投入授課,希望三明治能夠將這種故事形式很好的推廣下去,相信很多熱愛攝影,並且喜歡寫作的同學會愛上他,比如,我哈哈,然後很感謝三明治讓我重拾了對於攝影的熱情,學費沒白交,哈哈。」

點擊下方小程序

直接報名

記錄你的影像故事

退訂政策

課程正式開始後,恕不退費。

如在課程開始前退出,需扣除全款的 20% 作為手續費。



閱讀往期影響故事工作坊作品


相關焦點

  • 我家門前賣雜菜飯的老夫婦,見證過新加坡飲食業的風起雲湧
    原創 童言 三明治 收錄於話題#三明治作者 · 童言59個文|童言我因為老火靚湯認識了一對老夫婦,他們的檔口就開在我家附近,我每天騎車都經過。起初,我並不知曉他們賣湯,因為每到午飯點,他們檔口前總排著飢餓的長龍,迫不及待要點雜菜飯。
  • 信仰見證 | 一鍋上海菜飯
    但今年實在力不從心,因為年過百歲的老媽媽健康狀況大不如前,我和老妹妹要輪流在看護的協助下照料她的生活。光是兩地交通來回,就讓我這快八十的奶奶體力吃不消了。那天上午,有些疲憊的坐在回家的車上,接到了一位弟兄的電話。看到來電顯示的名字時,心頭糾了一下。這弟兄,中年失業,有時和太太會有些磨擦。我沒時間想太多,趕緊接電話。「奶奶,中午要不要過來吃個飯?
  • 我在瑞典超市發現謙卑脆麵包,牙膏奶酪,鯡魚罐頭…… | 影像故事工作坊
    11月14日,童言的影像故事工作坊又要再次歸來啦!有人會覺得,影像記錄是不是一定需要特別的題材,或者擁有特別好的技巧才可以拍?並不是,日常生活中有太多可以結合影像去做記錄的主題了,陪伴你住了很久的老房子,一位家人,或者只是去逛一次超市。今天的文章就是童言老師演示,如何從超市中窺探瑞典人的生活飲食習慣,帶著手機或相機逛超市,也可以寫一個好看的故事。
  • 「北京故事」紀錄短片實拍十日工作坊
    海報攝影:Gustav Willeit & 荒野城市當下中國人在城市中的故事,包含著各個維度的意義,哈佛經濟學家愛德華·克萊澤不斷地告誡我們:「城市不等於建築,城市等於居民!」在一個城市裡記錄故事,也是在一個具體的社會空間的關係中尋找自己,這一站:北京。
  • 【工作坊】自己動手做針孔攝影
  • 玲子||童言,童趣(散文)
    史淑玲散文:童言,童趣 2018年1月1日元旦,新年伊始,一個祥和而喜慶的日子,女兒送給我一份珍貴的禮物,那就是我的外孫~元寶!因為是元旦那天降生的,故取名元寶,即元旦生的寶貝!時光荏苒,一晃我的萌寶已經快三周歲了,從襁褓到咿呀學語,到學會走路,直至於今天,近三年的陪伴,見證了萌寶的成長,那份童真,那份開心,那份滿足,深深的感染著我,給我的生活帶來了更多的快樂和感悟!現在的萌寶已經會講故事了,甚至會講笑話給我聽了,一個渾身充滿幽默細胞的小小男子漢!於是我便用文字和照片記錄下他的童言,童趣!  一、與花兒的對話。
  • ISEE攝影大師工作坊 不忘初心,後會有期
    他們對於ISEE攝影大師工作坊真誠的信任、熱情的支持和家人般的相處方式,不但使我們極其順利地完成了全部攝影選題,也讓我們深深地愛上了大瀝。正是受他們感召,我們才確立了「創新精神」這一契合大瀝風貌的主題,並心甘情願為之貢獻自己的智慧、時間和精力,在這一方美好的土地上鐫刻下自己的生命印跡。    感謝《中國攝影報》總編輯曾星明先生和廣東省攝影家協會主席李偉坤先生。
  • 中國攝影藝術節|見證·造像——抗擊疫情影像展覽
    「見證·造像——抗擊疫情影像展覽」從紀實的視角出發,真實再現了這場聚焦武漢、輻射全國的戰「疫」景象。影像內容從病區到社區,從醫療工作者到志願者,從封閉管控到復工復產,從嚴冬寒雪到春意盎然,一幅幅畫面,一個個場景,無數細節還原出一段不可磨滅的中國戰「疫」記憶。「見證·造像」展覽,視野豐富,觸角細膩。
  • 上海菜飯
    以前工作過的一家單位全是上海人,中午請阿姨做飯,阿姨經常做兩樣食物:大餛飩和菜飯,我這才了解到上海人對大餛飩和菜飯是有很深感情的。那時,一位廚藝很好的上海同事,經常和我講上海的味道和許多食物的吃法,讓我長了不少見識。有一次,他親自下廚為大家做了菜飯,味道比阿姨做的好太多了。他說,「其實做菜飯最好用打過霜的矮腳菜,甜度高。」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 曾敏雄工作坊:攝影家作場 | 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
    這也是本次工作坊《攝影家作場》的目的,就是在於攝影者獨特眼光的養成。」Day-1參與課程的學員需帶上自己挑選過的作品30-50張,課程將逐一以這些作品為主來進行討論。Day-2將會依照課程表的前半部來講解,這個階段將討論傳統攝影的思想及方法,並將同學帶來的作品融入討論。
  • 【關注】開啟新生的鑰匙 | 「圖說奈曼」攝影工作坊(三)
    【關注】開啟新生的鑰匙 | 「圖說奈曼」攝影工作坊(三) 2021-01-15 20: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這一碗上海菜飯
    這個油就是在菜飯燒得差不多的時候,倒到飯裡,於是一鍋飯鋥亮噴香。對於上海人來說,這是麻油、色拉油都不能替代的。所以老上海的講法就叫「豬油菜飯」。孩子們你一碗我一碗,把一鍋菜飯統統吃光,到最後一想,爸爸媽媽還沒有吃過。早些年的菜飯裡面是只有青菜的。為了讓這樣的菜飯能夠多些油水,媽媽們就會把用肉票買回來的豬肉上的油膘切下來,放在鍋裡熬成豬油,撈出來的油渣就會在做菜飯的時候和著青菜一起被放進鍋裡去。
  • 見證獅城多年蛻變,新加坡導演梁志強望拍《我們的故事》3、4部
    《我們的故事2》導演演員們與造勢活動贊助商們合影,右起陳俊銘、廖永誼、李國煌、陳麗貞及梁智強。女兒臉上的兩顆痣被指會為家人帶來厄運,而遭嫌棄。在當時的封建的時代,招弟被長輩施壓,無奈把女兒送予別人撫養。但招弟憑著一股不向逆境低頭的精神,克服了生活中面對的種種困難,逐漸改善了一家人的生活。同時也見證了新加坡時代的變遷,伴隨著這個新興國家一同成長。
  • 上海菜飯的家常做法
    菜飯,之前看到很多筒子做過,但我一直沒有行動,要不是小傢伙看到鄰居奶奶某天端過來一碗吵吵著要吃我也想不到要做這麼一碗飯,當時奶奶給他盛了一碗
  • 上海菜飯的4種做法
    ,可見上海人對菜飯的喜愛,今天小編選了4個比較有特色和經典的做法。上海的菜飯是用菜和飯一起燜出來的,老早也叫做「鹹酸飯」,上海話音通「寒酸飯」。在以前物質匱乏的年代,一碗菜飯拌點豬油便算是開葷了,如能摻點紅潤的臘腸或鹹肉,那油亮晶瑩的米粒滲透著誘人的肉香,能讓人胃口大開。這時,如再有一盆黃豆肉骨頭湯佐餐,簡直就是錦上添花的人間美食。
  • 五臺美食之菜飯
    五臺美食之菜飯文/連年有餘        我所說的菜飯並非是一般意義上的菜、飯,也不是南方人所說的菜
  • 新加坡和馬來人的華語水平,我大寫的服
    △華人幾乎佔馬來西亞人口的四分之一/AP 吳小紅在新加坡當過好幾年華語老師,從補習班到大學的對外華語,她的學生包括不同族裔的中小學生、留學生等
  • 王桂花姊妹感恩見證:我和我家必定事奉耶和華
    神喜悅敬畏尋求祂的人,便賜福給王姊妹一家,如今全家都歸主,王姊妹告白:我和我家必定事奉耶和華。蒙恩得救經歷1989年8月13日上午9點鐘,王姊妹因家中房屋動遷,路過教會。從未接觸過任何宗教的她,看見一座兩層樓,門前站了許多人在聽室內講論。
  • IG 映界工作坊 8月 露西大師「肖像」工作坊 桑德羅·米勒與馬克·愛德華·哈裡斯兩位大師共同授課!5天精彩工作坊行程不容錯過!
    近年來,國內攝影人擁有較多參與國際紀實攝影大師工作坊的機會,而對於肖像攝影愛好者和商業攝影師來說,千篇一律的人像模特旅拍,已經模式化的單一時尚攝影教學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而在攝影中頗具重要地位的更廣域概念的「肖像」攝影,我們缺少與國際理念、拍攝方式、工作模式接軌的機會,如何刷新對肖像攝影的理解、迅速提升肖像攝影創意思維及拍攝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