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碗上海菜飯

2021-02-16 看懂上海

菜飯,看上去簡簡單單兩個字,但它不是菜和飯合在一起就可以了。本地人都叫它「鹹酸飯」,覺得它口感好,有米的香味,也有菜的香味,到後來加了香腸進去,又有一種香腸的香味道,融合在一起以後,產生一種很誘人的味道,所以大家都喜歡吃。

鹹肉、香腸和萵筍葉子,是上海人燒菜飯最喜歡放的三樣東西,也是製作最具上海特色菜飯所需要的三種最主要的原材料。

萵筍葉子味道偏苦,但是當它被放進菜飯,經過一番蒸煮和混合後,葉子裡的苦味不但很淡了,而且會散發出一股特別的香味來。就是這股萵筍葉子獨有的香味,給那個年代很多的上海人留下了難忘的記憶。家裡面如果買香萵筍了,這個葉子剝下來,肯定是要燒菜飯的。

另外,在上海有一種青菜被稱為「上海青」,這是只有上海本地才有的一種獨特味道的青菜。在那個年代,即便家境優渥,負責全家人餐食的主婦還是會十分「做人家」(意指節省)。「上海青」買回來,外面老一點的葉子剝下來洗洗乾淨,放著就等第二天燒菜飯。而裡面的菜心可以炒著吃。所以這個菜皮和菜心要分開來吃的。

梅國華是土生土長的閔行區七寶老街人。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末,他還只有四五歲大的時候,外婆和媽媽就經常用家裡的土灶燒菜飯給他吃。他家裡是三眼灶,一排三個鍋子,他說,鹹酸飯一燒之後,整個家裡面都是香味道。

不管是青菜菜飯還是萵筍葉菜飯,等到差不多熟了,這個時候投到飯鍋裡的一勺豬油,又會讓已經散發著香味的菜飯多了一股特殊的氣息。

當年,媽媽讓家裡的小孩幫忙出去買豬油。在賣豬頭肉的地方,小朋友拿碗去買一角錢的豬油。這個油就是在菜飯燒得差不多的時候,倒到飯裡,於是一鍋飯鋥亮噴香。對於上海人來說,這是麻油、色拉油都不能替代的。所以老上海的講法就叫「豬油菜飯」。

那是一個計劃經濟的年代,買東西都要憑票,不光米麵和肉食每家有定量,就連蔬菜也是按量供應的。那時候的上海家庭每家每戶都有一張買菜專用的小菜卡。

憑著小菜卡,一家人家只能買兩角錢的菜。包括黃的菜皮都在裡面,不能挑。「你手伸進去想拿一棵好一點的菜,馬上賣菜的人往你手上一敲,不能動,就兩角錢。回來黃葉子要揀掉很多的。真的沒菜吃。我們小時候沒有吃的時候,吃喇叭菜。什麼叫喇叭菜?就是不會包起來的捲心菜,就像喇叭開花一樣,最最外面的硬葉子,吃這個菜。」

因為那個年代的物資匱乏,上海人的飲食種類也相對單調。在缺油少鹽的情況下,聰明的上海人就想出菜飯這種做起來既簡單又方便,吃起來既美味又營養的吃食。


一般做一頓飯,燒一鍋白飯,再炒個青菜,白飯麼淡呱呱,青菜也沒什麼大的滋味,時間起碼沒有三刻鐘到一個鐘頭不行。而鹹酸飯燒出來就味道兩樣了。吃的時候不是一口飯一口菜,飯和菜攙在一起,每口飯吃進去都有味道,而且對於做飯的人來說,時間又抓緊了。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為了讓家裡的孩子們能夠儘可能地吃飽,在農村的菜地裡只要是綠葉蔬菜,都會被精明能幹的媽媽們拿來放在菜飯裡面。

一般性人家一個禮拜會燒一次菜飯吃,這裡面可以放青菜、薺菜,經常會放的是萵筍葉,還有捲心菜也可以,從價格來說捲心菜便宜一點,也有人家會放蠶豆瓣。

媽媽們動足腦筋,讓全家人不僅吃得飽,而且讓味道好一點,小孩子吃好飯開開心心、跳跳蹦蹦去上學讀書。

在早些年的上海,計劃經濟下的糧食都是按照每家每戶的人口數量來配給。這時候負責一家生活開銷的媽媽們,就更要精打細算,挖空心思地琢磨家裡的每一頓夥食了。

以前,米很緊張的,要用購糧證、糧票買,純粹吃大米的話,沒有這麼好的條件。秈米便宜,大米貴。所以我們有時候吃大米放一點秈米夾著吃。有時候大米票不夠了,就吃純粹的秈米。純粹的秈米飯是硬質質的。

和城區裡的人家所不同的是,一到秋季的農村,各家各戶都會收穫新米,這個時候大灶燒出來的菜飯香味,讓每一個農村的上海人唇齒留香,終生難忘。

媽媽們想方設法發揮所長,而小朋友們則把吃菜飯看作是一件可以期待很久的新鮮事情。如果今天媽媽說,家裡吃菜飯,小朋友就會很開心,因為覺得菜跟飯拌在一起,吃起來很方便。

從小家境不錯的吳悅說,小時候吃菜飯,拿了一碗飯,菜和飯都在裡面,她就可以跑來跑去,跟平常一本正經坐在飯桌上,吃餛飩、吃飯、吃菜,是感覺不一樣的。

因為最早的菜飯都是用燒柴的大灶燒出來的,鍋底會產生一層香脆可口的菜飯鍋巴。每當這個鍋巴露出來的時候,孩子們就會爭先恐後地搶來吃。本地人把這個鍋巴叫飯餈,金黃的,有點焦,香得不得了。


因為居住環境不同,城區裡的普通人家沒有燒柴的土灶,那時候的菜飯都是用煤球爐和鐵鍋子來燒的。用鐵鍋子要轉來轉去,不轉的話飯要燒焦掉。

儘管煤球爐燒菜飯需要旁邊的人不停地調整角度,但是火候如果把握得好的話,同樣也是可以燒出鍋巴來。小孩子有時候咬不動,媽媽就用開水浸一浸,這樣吃著也很香。

那個時候的上海家庭,孩子多,事情多,忙起來的媽媽們就會忘記爐子上正在燒著的飯鍋。一鍋菜飯燒焦的事情自然就會發生。一下聞到焦味,已經不對了,菜飯燒焦掉,傷心得不得了,鍋子的底都燒得烏黑烏黑,只好拿出來,把底上黑的部分刮掉點,扔是捨不得扔的。

家裡孩子多,媽媽來分配,把一碗碗菜飯盛好,飯量差不多,但放的鹹肉丁,每一碗盛到的是不一樣的。孩子有時候吃到一塊肉,也不出聲,好像有點中獎的感覺。


放了鹹肉的菜飯對於孩子們來說,有著不一般的誘惑,然而在多子女的上海家庭中,數量有限的一鍋菜飯,往往也只夠每個孩子盛上一碗。

家裡如果幾個男孩,幾個女孩,兄弟姐妹六七個人,那麼哥哥弟弟碗裡的飯量會稍微多一點,因為男孩子胃口比女孩大。而碰到姐姐碗裡正好有塊肉,弟弟看到了偷偷去夾來吃,姐姐也會很貼心地再夾一點給弟弟。

孩子們你一碗我一碗,把一鍋菜飯統統吃光,到最後一想,爸爸媽媽還沒有吃過。

早些年的菜飯裡面是只有青菜的。為了讓這樣的菜飯能夠多些油水,媽媽們就會把用肉票買回來的豬肉上的油膘切下來,放在鍋裡熬成豬油,撈出來的油渣就會在做菜飯的時候和著青菜一起被放進鍋裡去。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慢慢提高,原來只有青菜的菜飯裡面,開始出現鹹肉的影子。儘管這個時候的鹹肉也是需要用肉票來購買的,但是在人均重量上已經有了不少的增長。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後期,普通人家開始在菜飯裡放肉了,這是生活開始提高的一個象徵,一個標記。

肉還是要憑票子買,之前是分配的一個人二兩一個人,增長以後可能有半斤。不過燒菜飯時還是很節省,當時用肉票、油票,每一樣東西都要票,所以吃一次鹹肉是很不容易的,鹹肉的量放得很少。

除了到土特產乾貨店裡去買鹹肉之外,很多的上海家庭到了過年的時候還會自己醃製鹹肉。春節前的農村就更是醃肉醃菜一派忙碌。有些人家會加一些自己的特色,比如醃製時放桂花。鹹肉醃好以後,吹乾,等開春以後燒鹹酸飯的時候切一點肉進去。

為了能有更多一些的豬肉拿來醃製鹹肉,有的人家就會在平時吃肉的時候注意節省。到了春節前的一個月,他們就可以把省下來的肉票拿去和別人家交換了。

比如說,這個月規定的多少肉,一家三個人,那麼平時節省一點,省到了天冷了,肉票多了。肉票用不掉要過期的,那麼就跟人家調,有的人家不夠吃到月底,那麼我們就可以把省下的這個月肉票給他,到下個月他再把肉票補給我。以此類推,推到過年,我手裡能有很多肉票,可以去買很多肉,可以醃鹹肉了。放花椒和鹽,炒熟,炒香,冷下來以後再醃。醃好以後就在風頭裡面吹,到第二年特別好吃。

吳悅是在幫忙照看爐子上燒的菜飯時,慢慢學會了怎麼做。到了寒假的時候,早起的她就給了父母一個驚喜。

油條湯


她早上爬起來,先自己把米淘好,找點豬油渣,把菜弄好,全部和在一起,菜飯燒好,等媽媽起來的時候想燒飯,鍋蓋一開,看到菜飯已經做好了,就一下子感覺女兒長大了。

因為覺得菜飯吃上去比較幹,吳悅還為父母配了一碗湯。「我就把油條剪成一段一段,再學著阿姨的樣子,放了一點蔥花,放一點豬油,放一點醬油,開水一泡,泡了一碗湯,香得不得了。特別這個油條,浸在醬油裡面,有點軟有點脆,特別好吃。」

除此之外,以前榨菜蛋花湯算很好的,也有蝦皮紫菜湯。普通一點的就是醬油、麻油衝一點湯,過菜飯。


在上海人的日常生活中,吃菜飯絕大多數都要有這樣一碗湯的。在這些不同內容的湯中,最經典的就是黃豆豬腳湯了。

老半齋的許多老顧客說,這裡的菜飯和黃豆湯幾十年了還是老味道。


上海老半齋飯店經理朱翠華說,店裡的菜飯就是豬油、菜和米,老一輩傳承下來的。之所以跟別人家不同,因為是用大的鐵鍋,而鐵鍋的蓋子不是直接蓋在鍋子上,要高大概十幾公分,為了讓它出氣,這樣燒出來的菜飯更加好吃。黃豆湯捂得酥,加上在黃豆裡面放蹄髈拆下來的骨頭燒的湯,比較濃厚。

雖然沒有土灶,但現在很多上海人還是很喜歡在家裡面燒菜飯吃。和以前不同的是,那時候要動足腦筋用有限的材料做出一鍋飯,現在是為了營養好、口感好,自己想加什麼就可以加什麼。比如在菜飯裡加乾貝、廣東香腸,讓人覺得味道比以前更加講究。


現在回過頭來,在懷念老上海味道的同時,不少愛好美食的人也會考查一番「正宗」的含義。比如對於上海菜飯,就有這樣的說法——

上海鹹肉菜飯分兩派,一種是將上海青與鹹肉炒制之後加入生米中,上鍋蒸煮而成,這樣的菜飯中的上海青會變成金黃色;還有一種是先將米飯蒸熟,然後在與配料混合均勻後燜制十分鐘,這樣的上海青會保持碧綠色。但是我至始至終覺得前者才是上海鹹肉菜飯的代表,鹹肉和米飯一起煮,會將其中的鹹鮮味溶於水中,再被米飯吸收,上海青經過蒸煮顏色由綠變成金黃色,這才是上海寧心中的一碗鹹肉菜飯。

上海的許多餐館也推出各種花樣的菜飯——

搪瓷碗裡盛的鹹肉菜飯

八寶菜飯——鹹肉菜飯和八寶辣醬結合到了一起,一個是鹹香軟糯,一個是濃油赤醬

雞油菜飯——用的不是傳統的鹹肉而是火腿粒,還有雞油的參與

蒸籠裡的菜飯——菜飯像小籠包那樣盛在竹製的蒸籠當中

石鍋豬油菜飯——吃的時候能嚼到脆脆的鍋巴,有種豬油菜飯+韓式石鍋拌飯的感覺

無論是缺油少鹽的艱苦歲月,還是豐厚富足的美好今天,菜飯這股清香的獨特滋味已經成為每一個上海人記憶深處揮不去的生活印象。

相關焦點

  • 這一碗上海菜飯,記憶深處揮之不去的生活印象
    家裡面如果買香萵筍了,這個葉子剝下來,肯定是要燒菜飯的。另外,在上海有一種青菜被稱為「上海青」,這是只有上海本地才有的一種獨特味道的青菜。在那個年代,即便家境優渥,負責全家人餐食的主婦還是會十分「做人家」(意指節省)。「上海青」買回來,外面老一點的葉子剝下來洗洗乾淨,放著就等第二天燒菜飯。而裡面的菜心可以炒著吃。所以這個菜皮和菜心要分開來吃的。
  • 上海菜飯的家常做法
    菜飯,之前看到很多筒子做過,但我一直沒有行動,要不是小傢伙看到鄰居奶奶某天端過來一碗吵吵著要吃我也想不到要做這麼一碗飯,當時奶奶給他盛了一碗
  • 品+菜單丨一碗讓人直咽口水的上海菜飯
    可以說,雖然每個上海家庭吃飯的口味和習慣不盡相同,但不管是上到權貴富賈,還是下到貧民百姓,這菜飯卻一定是家家都會做了端上飯桌的。菜飯,雖然看上去只有簡簡單單兩個字,但它並不是把菜和飯合在一起就可以了。最早,上海本地人都叫它「鹹酸飯」,因為鹹肉、青菜和生薑是上海人燒菜飯最喜歡放的三樣東西。
  • 上海菜飯的4種做法
    ,可見上海人對菜飯的喜愛,今天小編選了4個比較有特色和經典的做法。上海的菜飯是用菜和飯一起燜出來的,老早也叫做「鹹酸飯」,上海話音通「寒酸飯」。在以前物質匱乏的年代,一碗菜飯拌點豬油便算是開葷了,如能摻點紅潤的臘腸或鹹肉,那油亮晶瑩的米粒滲透著誘人的肉香,能讓人胃口大開。這時,如再有一盆黃豆肉骨頭湯佐餐,簡直就是錦上添花的人間美食。
  • 一碗文藝菜飯的養成
    「清香軟粳」青浦薄稻是上海本地的特別品種,「老穀倉」的這批晚稻尤為可人,比常規早稻在地裡多待一陣子,顆粒就更為飽滿,脫谷後呈半透明狀,種田人稱之為「陰糯」,是粳米最好的面相。醃篤鮮也是新米飯的好夥伴農場女主人用親身經歷告訴你,文藝是不會帶來大米的,更不會帶來菜飯,但有了新米菜飯後,你就可以自由文藝了,比如隨性辦一個稻田秋收午宴
  • 上海菜飯
    上海匯聚了五湖四海的人,也匯聚了多元的飲食文化,相反,純粹的上海味道卻很難覓得,或者說變得很高檔
  • 記憶裡的那一口——上海菜飯
    關於這個「湯婆子」的叫法兒,並不是因為甄嬛看太多走火入魔了,而是我很小的時候就聽外婆這麼念叨著。想起外婆,總會聞到一陣兒時記憶中的味道。鹹泡飯、大排面、年糕湯還有今天的菜飯。上次吃我已經記不起是什麼時候了,那個味道仿佛還在唇齒間遊蕩徘徊,但食道和胃裡卻總覺得空虛。
  • 上海米道 上海菜飯的4種做法!寒酸飯不寒酸
  • 信仰見證 | 一鍋上海菜飯
    光是兩地交通來回,就讓我這快八十的奶奶體力吃不消了。那天上午,有些疲憊的坐在回家的車上,接到了一位弟兄的電話。看到來電顯示的名字時,心頭糾了一下。這弟兄,中年失業,有時和太太會有些磨擦。我沒時間想太多,趕緊接電話。「奶奶,中午要不要過來吃個飯?我煮了一鍋上海菜飯,您來給我指教指教。」我笑開懷。哎喲!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喜樂的!我一口就答應了。
  • 吃出冬天的靈魂:蘇州人最愛的一碗鹹肉菜飯來哉!溫暖下肚,更勝秋褲!
    鍋蓋一掀,香氣蒸騰著水汽,就散了滿屋子,盛上一碗。妙不可言!這樣的鹹肉菜飯,打底兩碗,基本不吃到走不動是不會離開飯桌的。用飯勺往下一挖,果不其然還有心心念念的鍋巴,可算是為這一碗菜飯錦上添花了!「我媽昨晚就給我燒了鹹肉菜飯,哎呀,出去好久,最惦記的就是這一口味道了。」出差歸來的同事一早就在念叨了,「還是家裡好啊!」
  • 難得初冬美味真,鹹肉菜飯香又醇
    所以,請安心看完,讀者「暴力熊」給我們分享的一碗鮮肉菜飯。相信我,在起風有雨的初冬,這足夠溫暖。據說,【 立冬日吃上一碗鹹肉菜飯,是老蘇州們的特定習俗。霜打過的矮腳青、肥瘦兼有的鹹肉丁,配上糯滑香甜的新米,半個小時的功夫,灶臺上就飄出了誘人的香氣。
  • 五臺美食之菜飯
    我之所以要說菜飯,這不僅是由於它的美味,而且也因為現在的它漸漸淡出了城裡人的餐桌,以至於一些孩子根本就沒見過它長的啥樣,更甭說嘗過它的味道了。其實就它的營養價值和可口程度來論——我非營養師也不是什麼美食專家——。我認為菜飯要遠遠超過那些被人們所讚不絕口的麵條之類的美餐。我的話可能缺乏說服力,但如果你親口吃一吃的話難道還需要別人再找一些理由來說服嗎?
  • 說不如拍給你看的鹹肉菜飯
    我在2019年3月寫了篇鹹肉菜飯,是我2017年後再寫的一次,真是有感而發。
  • 一碗飯 暖人心
  • 小清新食譜|中國三大菜飯,羊肉燜飯,是我冬天的最愛
    喝到開心時,好友對我說:喝得藏書一碗湯,抵得寒冬一床被。蘇州的白切羊肉和羊肉清湯的確很贊,吃完身子都暖洋洋的。但冬釀酒實在有點偏甜了。乘著酒興,我告訴蘇州的朋友,明年冬至我請他吃上海崇明一級棒的白山羊和老白酒。舊約仍在,朋友卻忙得沒時間來赴約。冰箱裡,特地從崇明採購的羊肉、羊排還整齊地凍著。一壇壇農家老白酒,樓下就有賣的。
  • 10.22回顧丨創意美味——香煎帶魚球;秋天的味道——菊花脆藕煎蛋餃;傳統家常美味——上海菜飯
    郝東林製做的這道經過改良的香煎帶魚球,不僅改變了以往的做法,而且在口味上也有了很大的變化。這道菊花脆藕煎蛋餃中添加了蓮菜、芝麻、杏仁、鮮蝦等幾種脆爽的食材,鮮香濃鬱、脆嫩爽滑,不同的滋味融合在一起,不僅口感豐富,
  • 鹹酸飯,上海人最家常的功夫飯
    圖1:鹹酸飯,就是菜飯,上海人最家常的功夫飯    鹹酸飯是個什麼東東?    上海人所說的鹹酸飯其實就是菜飯,最樸實無華的菜飯。    為什麼菜飯會叫鹹酸飯?真的會有點酸嗎?    有些人覺得粗鹽蔡過的草頭或者金花菜燒菜飯就有一點深沉的酸味,這就有些牽強了。
  • 老上海都喜歡,這份「冬日暖胃美食清單」在家也能吃到
    這一次,讓味蕾綻放上海人都曉得提及豐裕那自然是生煎包但其實豐裕的各類小菜也非常美味完全戳中老上海的口味
  • 這25碗米飯的世界級PK,你支持哪一碗?
    即使沒有雞肉,一碗香噴噴的海南雞飯也能讓你吃得一粒不剩。 泰國芒果糯米飯 會吃鰻魚飯的人會遵循「鰻魚三吃」的吃法,品嘗這道美味。 日本親子丼
  • 安義人小時候吃過的各種菜飯,滿滿都是回憶!
    商務合作 | 電話:13576978295 大熊微信號:anyibank小時候,生活在鄉下,或因缺糧,或因食物單調,但媽媽總能變著花樣做出各種別具一格的「菜飯」,沒有豐富的食材,沒有豐富的調料,卻包含了媽媽濃濃的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