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邾國文化,尋找朱氏宗親,尋根問祖,追溯淵源,朱家人自己的微信平臺!弘揚朱氏文化,傳承血脈之情!(關注公眾號進入朱氏宗親群)♡
永曆帝朱由榔是漢族最後一位皇帝,也是南明朝廷的最後一位皇帝。原為永明王,他是大明汗青上抗清最久的一位帝王,約18年。他是怎麼敗的?大明朝最後一位天子永曆帝朱由榔為何會被緬甸出賣?
一六四四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的農民軍攻進北京城,大明崇禎帝景山殉國。緊接著滿清入關,農民軍潰敗。大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稱帝,以承明祚,但隨即被乘勝而來的清軍擊敗,被擒正法。接著明朝宗室唐王朱聿鍵在福建福州稱帝,不到三個月,朱聿鍵也戰死了。最後是桂王朱由榔在廣東肇慶即位,為大明永曆皇帝。汗青上把上述幾位天子的時期定位為「南明朝廷」,簡稱南明。
桂王朱由榔本來封的是永明王,封地在湖南省南部,但他從未去過封地,而是跟他父親桂端王朱常瀛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也可能是子襲父爵的關係,人們都習慣把他叫桂王。他在廣東肇慶登基後,和前幾個南明皇帝一樣,日子很欠好過。清軍追得他斷港絕潢,先住廣東肇慶,後到廣西梧州、再到廣西桂林,最後到廣西南寧左近的瀨瑞。
這時,明朝的一些忠貞之士,先後歸附到他身邊,如大學士吳貞毓、翰林院檢討蔣乾昌、兵科統士張鐫、吏科統士徐極、雲南省大理市寺少卿蔡綜、武安侯鄭永元,以及大臣龐天壽、馬吉翔等等,都已湊集在永曆帝身邊。他們一邊向未被清軍霸佔的地區發號出令,批示抗清,一邊向清軍霸佔的地區發號令反清抗清。他們獲悉李自成、張獻忠雖死,但其手下另有些人馬,在李過、李定國、何騰蛟、劉文秀、孫可望等人的率領下,在四川南部、貴州和雲南大部分根據地,並且提出了聯明抗清的主張。
永曆諸臣都以為聯闖抗清的主張與本身反清復明的方針並無多大矛盾,大臣龐天壽、馬吉翔主張向盤踞貴州省的孫可望、李定國挨近。永曆帝批准與孫李接洽後,孫可望表示願接永曆帝到貴州共謀大事。永曆帝也立刻封李定國為晉王、孫可望為秦王、劉文秀為蜀王,孫可望派人把永曆帝同部下接到貴州省的安籠住下來(永曆在此住了四年)。聽孫可望說過:「安籠,便是把天子安放在籠子裡。」而永曆帝後來說:「安籠的籠字改為龍字,便是安寧龍位」,下旨改籠為龍。今之安龍縣便是天子命名下來的。為了更好的施展李、孫、劉的感化,永曆帝還賜與他們「巨細戰事,誅斬封賞、先行後奏」之權(《南疆逸史》),貴州開端用大明永曆年號。
聯闖抗清的策略很快見效:李定國南出黎平,向湖廣挺進,佔了寶慶、東安、廣西桂林、廣西梧州、廣西南寧,還攻擊湖南長沙,兵圍江西吉安,把滿清派來的定南王孔有德,敬謹王尼堪,打得落花流水。李定國還與在沿海一帶抗清的鄭勝利取得接洽,設計在廣東沿海一線結合作一次較大的行為,李定國先拿下了廣東茂名,惋惜鄭勝利受阻未成大事。孫可望東出鎮遠,佔了湖南的芷江、沅陵等地。劉文秀在川黔一線頂住了清軍的進攻。全部抗清形勢大有好轉。
就在這時,南明爭權內耗,大臣龐天壽、馬吉翔心懷鬼胎,與孫可望互相勾搭。孫欲挾持永曆以制各路戎馬,獨吞西南,他在貴州大興土木修造王府,鍛造通寶,稱帝野心畢露。於是有一班老臣聯名寫信請李定國回師勤王,信被龐、馬二人透出,又被孫的知己截獲。孫可望火冒三丈,立刻派知己鄭國帶兵到安龍追查,拘捕了介入寫信的十八位大臣,酷刑過堂,但無一人屈從。孫令將吳毓絞死,將張鐫、張福祿、全為凌遲,棄屍三天於城北馬場坎,現安龍縣有永曆親寫的「明十八老師成仁處」的牌樓,是後來李定國奉永曆帝之命修的,今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孫可望殺了十八位老師後,御史李如月彈劾孫可望「擅殺勳將,無人臣禮」,永曆帝恐孫可望再殺戮,責令打了李如月四十大板。但孫可望知道後極不滿意,讓一個名叫張應科的人對李如月履行「剝皮示眾」,其慘烈狀態令人不寒而慄。李定國獲知孫可望事發,立刻回師,兩廣復為清兵所佔。孫可望領兵要挾永曆帝交出玉璽,李定國只好奉永曆帝西走雲南省。
孫可望揮兵追殺,到雲南曲靖時李定國設計殺敗,三軍覆沒,回到貴州貴陽也站不住腳了,只好東出貴州向湖南清軍降服,復引清軍殺回貴州,後為清兵所殺。1659年清軍雄師攻入雲南,李定國護送永曆帝往滇緬界逃避,永曆帝決心入緬逃亡爾後死灰復然,李定國力諫不從。於是李定國在界限打遊擊,樹立了根據地,幾回派人接永曆帝都被回絕。
漢奸吳三桂鎮守雲南後,多次派人威逼緬王交出永曆帝人馬,緬王迫於淫威,給逃到緬甸境內的永曆帝朱由榔捎來口信,讓他即日過河,同飲咒水盟誓,以結友好。朱由榔及一些大臣皆看出其中有詐,但寄人籬下,又不敢不去,只好命大學士馬吉翔、大臣沐天波等部分文武官員前去赴約。次日上午,馬吉翔等人來到緬軍駐地塔下,即被三千緬軍團團包圍。沐天波見有變故,立即奪刀反抗,殺敵數十人,終因寡不敵眾,大小官員全被殺害。隨即緬軍趕往朱由榔住處,追殺隨從300餘人。在咒水之難全部遇害,只留永曆帝父子及十二名宮女(一說24名)押至雲南昆明。
咒水之難死者約三百餘人,中有大臣四十二人,有刀砍的,有繩吊的,其過程由一總兵鄧凱具體記錄。鄧凱因腳傷躲臥在窩棚裡,聽到緬人呼叫集中訓話,還聽到逐棚驅逐吵架之聲,深知有變,乃僕伏到一刺蓬內隱蔽下來。殺人之後,緬兵持火一一點火窩棚而去。鄧凱揀回一命,幾經熬煎才返回雲南,寫出全過程交給子女保留下來,多少年後交給了有關部分,才得以如實留傳。永曆帝父子被押到雲南昆明後,吳三桂於大明永曆十八年(1662年)四月的一天,將其父子殺戮於雲南昆明北金蟬寺前。
永曆帝殉國處銅像
李定國聞訊後憂憤而自盡殉國於中緬界限。「大明王朝」至此算是完全覆滅了。辛亥革命成功後,蔡鍔以「三迤士平易近」的名義在金蟬寺樹立「大明永曆帝殉國處」石碑,碑高1.96米,寬0.72米,厚0.12米,碑文為正楷書,至今尚存。
據史料記錄,漢奸吳三桂殺戮永曆帝之後,焚屍滅跡,僅將部門骨血分賜諸將食之,以觀諸將之心。焚屍之後用風簸將灰鼓散,叫「焚屍揚灰」,故至今未發現有永曆帝之墓。僅貴州省都勻大坪鎮有永曆帝的衣冠冢。本地扶姓人家說,是他們祖先明朝大學士扶綱派人匯集衣冠而葬的,為隱其真,只傳是桂王墳,不留碑記。扶綱是因明亡不肯降清而在此隱居。永曆墓左邊是塗宏猷的發冢,右邊是節愍侯鄔昌期的衣帶冢。
都勻縣修史,查實桂王墳乃永曆墓,才為其樹碑立傳,時任省長任可澄、省志總 陳炬、知縣竇全曾都為之寫了碑記,碑文「大明永曆天子陵」幾個字,墓碑及碑記是時任四川省綦江縣縣長張瑞徵寫的,還修了些亭閣楹聯,永曆陵墓才初顯範圍。墓高3米、徑6米,碑高1.62米,寬0.81米、厚0.13米,碑字陰刻正楷,字筆工致奇麗。塗宏猷和鄔昌期二人,是咒水之難42大臣之二,墳比帝墳小得多。
今立碑文
永曆皇帝陵在文革期間被盜跡象仍清清晰楚,帝墳早年被挖了一個大坑,碑斷為兩截仰臥墳前土中。1996年都勻市當局頒布大明永曆天子陵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修復了帝陵。狀態大為改觀,墳用青石砌邊,水泥勾縫,碑文由書法家蘆如平書寫,前邊加修了上下山的雙向百級石階,供後人拜謁。
在今天的昆明市五華山雲南省政府後門邊的華山西路的上坡盡頭的路邊,在一塊受到保護的空地上立著一尊高大的石碑,上面寫著「明永曆帝殉國處」。立碑的地方明朝時候叫篦子坡,自從永曆皇帝在此被人逼死之後,這個地方就改名為逼死坡了。
文物保護範圍
其實生於1623年的朱由榔死時很年輕,只有39歲,正值壯年。249年之後的1911年,清朝也被推翻了。曾經參與推翻清朝的雲南都督蔡鍔在永曆帝朱由榔遇害的地方豎立了這塊紀念碑,上書:「明永曆帝殉國處,民國元年季冬月下澣,三迤士民恭建」。
蔡鍔立的紀念碑
立碑92年之後,到了2003年,這個地方被屬地昆明市五華區人民政府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為:立碑處向四周外延2.5米。建設控制地帶為:東至保護範圍向外延13米,南至保護範圍向南外延6.5米,西至保護範圍向西外延6米,北至保護範圍向北外延5米。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瀏覽三部曲:贊、轉、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