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對滿清有何貢獻?為何會被封為異姓王?

2020-12-23 九鼎歷史

康熙年間,以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為首的三位異姓王率眾反叛,佔據半壁江山,差點兒讓滿清覆滅,但可惜的是,在吳三桂死後,聯盟分崩離析,最終一敗塗地。

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人,能被滿清封王,都算的上是人中龍鳳,那麼他們究竟對滿清做了哪些貢獻,才被滿清封為異姓王的呢?

NO.1靖南王耿精忠

在三藩之中,耿精忠是唯一一個繼承祖上遺澤的人。

耿精忠的爺爺名叫耿仲明,是毛文龍舊部,1629年6月,毛文龍因傲慢無禮,被袁崇煥擒獲,歷數毛文龍十二大罪狀,取出尚方寶劍,將毛文龍斬首。

毛文龍死後,耿仲明調到山東巡撫孫元化麾下,公元1632年,耿仲明給孔有德做內應,攻陷登州,第二年,與孔有德一起投降滿清。

1636年,耿仲明與孔有德和尚可喜三人被封王,這三人,被滿人稱為「三順王」。

此後,耿仲明隨多爾袞入關,徵伐永曆政權,連攻克衡州、祁陽、武岡等郡縣,徵戰湖南廣西,後來又跟著皇太極去討伐李氏朝鮮,最終,在公元1649年,因軍功耿仲明被封為靖南王,但在耿仲明封王的那年,便因私藏逃犯畏罪自縊。

公元1651年,耿仲明長子耿繼茂繼承靖南王爵位,與尚可喜一同進攻南明桂王朱由榔,攻佔梧州、南寧、平樂、潯州、橫州等地,1653年,又攻佔潮州及饒平、揭陽、澄海、普寧等地。

1660年,耿繼茂鎮守福建,並在鄭成功死後,攻打臺灣。

1671年,耿繼茂病死,耿精忠繼承靖南王爵位,兩年之後,跟著吳三桂造反,三藩之亂平定後,被凌遲處死。

NO.2 平南王尚可喜

尚可喜,山西洪洞人,也是毛文龍舊部,被毛文龍收為養孫,在三藩之中,尚可喜,可以說是最讓人痛恨的一個。

尚可喜的父親,被滿清官兵給打死,滿清在攻佔旅順時,尚可喜的兩位妻子,及家眷數百口被迫赴海而死。

雖然與滿清有著如此血海深仇,但在1634年,尚可喜還是投降了滿清,皇太極聽到尚可喜歸降的消息,大呼天助我也,尚可喜到上京之時,皇太極親自出城30裡迎接。

歸降滿清後,尚可喜隨皇太極一起攻打朝鮮,1642年,尚可喜在松錦之戰中,攻下松山、杏山等地,立下赫赫戰功,隨即被編入鑲藍旗。

1644年,入關後,尚可喜又帶人追殺李自成至九宮山,直至李自成在九宮山被殺,這才班師回朝。

1650年,靖南王耿精忠又兵臨廣州城下,攻破廣州後,盡殲廣州少壯男子,並將其餘人逐到海邊,溺死很多人,廣州之戰,死者70餘萬人,比南京大屠殺的兩倍還要多。

也是在這一年,尚可喜鎮守廣東,不久之後,尚可喜又滅掉南明將領李定國,在尚可喜鎮守廣東的26年間 ,尚可喜在廣東私市私稅,「每歲所獲銀兩不下數百萬」,幾乎壟斷廣東一切貿易,尚可喜在三藩之中,是最富裕的一個。

然而,到了尚可喜晚年,卻悲催至極,被兒子脅迫,參加了三藩之亂,最終被兒子軟禁至死,享年73歲。

NO.3平西王吳三桂

吳三桂是三藩之亂中,最後一個投降的,他本是錦州總兵吳襄之子。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後,以其父吳襄為要挾,逼迫吳三桂歸降,吳三桂本已投降,回軍京師,結果走到半道,聽說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手下劉宗敏擄走,一怒之下,返回山海關,投靠多爾袞,放清軍入關。

山海關大戰中,吳三桂大敗李自成,被封為平西王,1659年,吳三桂出兵緬甸,逼迫緬甸國王交出永曆帝,並將永曆帝殺死。

這吳三桂,投降滿清,本就是無奈之舉,後來,康熙削藩,吳三桂自覺地位不保,起兵造反,但可惜,還沒推翻滿清,便病死衡州,享年66歲。

無論是耿精忠的爺爺耿仲明、尚可喜、還是吳三桂,都為滿清王朝,立下汗馬功勞,但最終,這三人都沒能善終,家族也分崩離析,可能這也算是背叛種族的一種報應吧?

相關焦點

  • 雲南王吳三桂在當地有多大影響力?不然哪敢叛亂
    盤踞雲南的吳三桂當時有多可怕?康熙朝時,康熙對吳三桂的評價是:「三藩之用半個天下」。養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需大半個清朝財政收入。
  • 清朝一共封了多少位異姓王爺,可不僅僅是吳三桂代表的三藩王
    ▲康熙爺異姓王爺中最出名的當屬三藩,但整個大清並不是只封了他們三個異姓王,而是一共封了十位(不算後代承襲)。這十位又分成了生前封王和逝後贈王兩種。生前封王的一共六位漢人:吳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孫可望和張勳。除了張勳為清末封王之外,其他五人均為清初封王,是同時代的人。逝後贈王的有四位:揚古利、黃芳度、傅恆和福康安,除了黃芳度是漢人外,其他均為滿人。
  •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八年,為何沒能恢復漢人天下?
    我們再回看那段歷史,吳三桂確實是有機會將滿清政權趕回關外,匡扶漢人的天下的。或者,退一步,再不濟,他也能學習東晉、南宋,扼守住長江天塹,與滿清政權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圖|吳三桂畫像)然而,這樣的歷史並沒有上演。從歷朝歷代的歷史看,要想統一中國,需要的不僅僅是軍事戰略,還得需要在政治和經濟上的配套手段。
  • 耿精忠幫助清廷鎮壓藩王,還剿滅鄭經,為何卻被凌遲處死
    耿精忠的爺爺耿仲明,原本是明朝將領毛文龍的手下,毛文龍被袁崇煥擅殺後,他便和孔有德一起投降後金。耿仲明為後金立下赫赫戰功,從而被封為靖南王。他去世後,兒子耿繼茂(耿精忠之父)承襲爵位。 到了耿繼茂這裡,清廷對其並不十分信任,所以為了獲得信任,耿繼茂積極幫助清廷攻打南明。
  • 三藩之亂中,60歲老將吳三桂為什麼鬥不過20歲毛頭小子康熙?
    在清朝入主中原之初,在廣東、福建和雲南分別封了三個王,分別是吳三桂,尚可喜和耿精忠三人,這三人原本是前明的邊關大將,後來投降了清朝,在清朝入主中原之時,充當了急先鋒,為滿清立下了赫赫戰功,因而稱為「三藩」。
  • 三藩之亂丨滿洲功臣宿將凋零,四大異姓王崛起
    因為痛斥漢奸沒有成本,還可以凸顯自己愛國,而痛斥內奸,會有生命危險,比如清末宣傳家鄒容,在《蘇報》上痛斥滿清皇帝和權貴禍害國家,結果被清廷結果了,釀成了轟動的一時的蘇報案。所以,看吳三桂其人,大可不必拘泥漢奸的標籤,倒不如多了解點事實,做出自己的判斷。又跑偏了,再說吳三桂。
  • 耿精忠一路攻城拔寨,勢如破竹,為何他又搶先投降了清朝
    他稱帝後,還把耿仲明封為懷順王,其意自然是吸引更多的明將歸降滿清。天下初定後,滿清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權,決定以漢制漢,耿仲明因而改封靖南王。耿仲明去世後,他的兒子耿繼茂襲承了爵位。耿繼茂由於在消滅南明政權中立有戰功,深得清廷信任,於是藩地被移往福建,自此割據一方。
  • 三藩之亂中,吳三桂最終病死,那麼另外兩位藩王是什麼結局?
    同年,晉封為平西親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雖然在清朝的建立過程中,三藩都立下了汗馬功勞。不過,在封建王朝之下,藩王始終是朝廷的重要威脅。而就年輕氣盛的康熙皇帝,自然想要一勞永逸的解決三藩問題。於是,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布檄文,史稱「三藩之亂」。
  • 吳三桂把康熙打的差點要亡國,最後一敗塗地,只因一個錯誤決定
    中國歷史之中盛傳的一個言論就是為當年吳三桂沒有滅掉大清而可惜。那吳三桂到底是一個什麼人,為什麼能有機會滅掉明朝舉國之力都沒消滅的清朝呢?但最悲哀的是親手為大清打開入關之門的還是山海關總兵吳三桂,他又親手為清朝徵服了南明,勒死了永曆皇帝朱由榔,在長江以南形成了以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為首的三藩統治。在整個順治皇帝統治的時期,以吳三桂為首的漢人將軍替清朝打下了南方。而清朝皇室也答應吳三桂冊封他們為藩王。可是當順治皇帝出家,康熙繼位之後,三藩統治的弊端就逐漸呈現了出來。
  • 吳三桂起兵反叛時佔據了半壁江山,為何最終功敗垂成
    1676年2月,尚可喜的兒子尚之信發動兵變,響應吳三桂。此外,雲南提督張國柱、貴州巡撫曹申吉、提督李本深等追隨吳三桂起兵。孫延齡叛於廣西,羅森、鄭蛟麟、吳之茂叛於四川,提督王輔臣叛於寧羌。根據清廷事後一份統計顯示,吳三桂起兵後,各省布政使以下共有523 名文職官員投靠吳三桂。一時之間,四方震動,人心惶惶。
  • 三藩之力力抗清朝,吳三桂在雲南有多大的勢力?說出來別不信
    《康熙王朝》之中康熙這樣評價吳三桂:「三藩之用半天下」,養活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人需要大半個清朝來買單,由此可見吳三桂當年勢力有多強了。那麼吳三桂當年的勢力究竟有多強大,以至於僅僅依靠西南一角居然能攪動清朝風云:吳三桂的勢力也是清朝賦予的明朝末年。
  • 在三藩之亂前期,吳三桂是佔據優勢的,為何康熙最終能上演絕殺
    三藩的由來三藩是指駐紮在南方的三大諸侯,分別是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這三大軍閥。他們本是明朝的大將,後來因為明朝腐敗而都投降了清朝。在大清統一天下的過程中,他們三個都立下了蓋世功勳,因此大清帝國封他們三人為王,讓他們分別駐紮在雲貴、福建和廣東這些地區。
  • 尚可喜為何不捲入三藩之亂?背叛大明,為何不願再度反清?事後顯示...
    「朕聽政以來,以三藩及河務、漕運為三大事,曾書而懸之宮中柱上。」每當略有疲倦時,這位年輕人就以此作為警訓。 從擒鰲拜開始,這位當時的年輕人的作為與雄心似乎先後導致許多人的誤判,大多認為他年輕氣盛,與其父祖相比不可同日而語,因此在這些人中,顯然也包括久居雲南的吳三桂和其他幾處藩王,而他們在創業之初,都是大明的降將,對於清朝來講,無疑對他們的感情相當複雜。
  • 永興之戰:吳三桂一戰打斷八旗軍脊梁,陣斬清朝41名八旗將佐
    清廷入關以後,為了對付李自成的農民軍和南明政府的反抗,封雲南的吳三桂、廣東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為藩王。清廷坐穩江山以後,三藩割據一方,形成了獨立王國,嚴重威脅清朝的統治。三藩的存在,每年要耗官府兵餉2000多萬兩,在經濟上成為了清廷沉重的負擔。
  • 清朝三藩之亂爆發時,吳三桂坐擁七十萬大軍,為何最後還會輸?
    1673年3月,平南王尚可喜主動請求撤藩,回遼東養老,而康熙早已意識到三藩問題的嚴重性,於是立即抓住機會,同意了尚可喜的請求。同為三藩的平西王吳三桂以及靖南王耿精忠對於康熙的行為產生了警惕,於是相繼提出回遼東以試探康熙,同時準備發動叛亂。而康熙覺得「撤亦反,不撤亦反」,隨即同意了他們的請求。
  • 少年天子康熙帝立志平三藩:吳三桂等人不是功臣是割據勢力
    崇禎十七年(1644年),崇禎帝自縊殉國,國中尚有李自成的大順勢力,張獻忠的大西勢力,以及明朝宗室和文武大臣南渡後建立的南明。清欲入關統一中國,須藉助這些降將的力量,因而清廷對他們大加封賞,表示恩寵。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封歸順的孔有德、耿仲明(其子耿繼茂、其孫耿精忠繼任)、尚可喜為王,首開先例。
  • 歷史上真實的建寧公主並沒有嫁給韋小寶,而是為吳應熊守寡30年
    何為「三藩」?「三藩」指的是順治朝清廷派駐鎮守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和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繼茂這3位藩王。清初開國共封了4位漢臣王爵,其中,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為天聰年間即歸降太宗之明朝將官,崇德元年(1636)太宗稱帝時,封孔有德為恭順王、耿仲明為懷順王、尚可喜為智順王,史稱「三順王」。
  • 耿精忠一路勢如破竹,康熙勸降也不聽,為何後來卻降了
    清康熙十年,耿精忠承襲了爵位,成為第三代靖南王。不過,他承襲爵位不久,康熙便下令削藩,這是作為藩王最不願聽到的事。於是,平西王吳三桂率先起兵造反,同時聯絡其他藩王,希望大家團結一致推翻朝廷。 吳三桂起兵後,迅速就攻佔了貴州、湖南等地,耿精忠認為有希望,便決定立即響應吳三桂。
  • 兵力遠超過清朝的三藩,到底為什麼會失敗呢?
    清朝初年有三藩,即雲南『平西王』吳三桂、廣東『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這三位都是漢人,在明清交替之際,投降了滿清,並為了滿清入關立下了汗馬功勞,不過他們也得到了他們想得到的一切。 然而卸磨殺驢不是滿清的專利,康熙親政後,把目光盯到了西南,開始了削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