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懂為什麼有人說香港本土電影死了?

2020-10-14 我是圈外人

愛電影的人,始終像候鳥一樣,從這個戲院匆匆忙忙遷徙到另一個戲院。

一個關於香港電影的神話在許多時空的影迷心中駐紮下來,港片成為這座城市向外輸出文化的關鍵媒介。轉眼今日,香港電影業的萎靡早已成為大眾討論的話題,對電影的焦慮與對這城市的焦慮互相呼應,關於這些討論,已不再是看,或者不看一部電影那麼簡單。

所以你問我香港電影為什麼這麼好看,其實它就是幫我們打開了一扇門。因為那時候我們能看到的東西實在是太少了。

而香港電影吸引的地方,是它展示了太多我完全不知道的東西。第一次看到一蹦一跳的殭屍時,實在是大開眼界。很多人很喜歡關於賭神、賭聖的電影,不為別的,就香港拍的好。

香港電影雖然也是類型籠統,有臉譜化的問題,但就要鮮活多了。但你看香港電影,那就是一個江湖:除了刀光劍影,還有兄弟義氣。不管是男女老少,一下子就進入這個世界了。

若以現在的港片類型來說,一定少不了合拍片,這也是一種接軌的趨勢。

在電影工業裡,若想擔任導演或編劇的年輕人,必定要投身電影公司,或以自由工作的形式擴大圈子,由低做起。以獨立電影起家的導演陳果,也是逐步擔當場記、副導演、助理製片逾十多年,才攀升至導演一職。

由低做起,卻意味著日夜癲倒的工作時間表、以及壓至冰點的薪金。電影製作往往需時數個月不等,為了迎合劇情需要至演員時間表,挨更抵夜分屬平常,然而有別於機器組、燈光組等技術部門,導演組工作人員多數不以日薪計算,以新晉導演而言,經常是入不敷出。

香港本土電影大致可分為三個類型。

第一個類型,是《竊聽風雲》系列、《桃姐》這類本土電影上映很成功的例子,這些討論土豪鄉紳和老幼儒婦問題的電影極其本土,但它們將對整個城市很批判性的觀察,融入了商業類型片的嫻熟技術之中,內地觀眾對這些議題未必共鳴,但他們對於電影水準本身的欣賞,給予了香港文化一種充滿尊嚴的敬意。

這是真正的本土力量。

第二種類型,是可以在內地上映卻不賣座的電影,如《可愛的你》、《狂舞派》非口碑電影。

這些電影不是以內地市場本位思考製作,因此尋求不到觀眾共鳴,而又無法如前者一般從中看到舊港片精神的獨特性,因此在大市場環境中顯得較為次等。這些電影在內地不成功的原因是不夠銳利,刻意或不刻意具備某種軟妥協。

但對於香港觀眾而已,香港本位製作已經加了感情分,足夠令觀眾產生支持的情懷。

第三種,則是從規則上就面對審查危機的電影,例如《雛妓》《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等。

這些電影的本土性在於,其實我們依然知道這些電影的存在,在網絡、在盜版市場,內地觀眾必須通過其他手段行為偷偷看到,它暗度陳倉著內地觀眾對於香港獨特性的認同。

更有甚者如《一路向西》,同樣是將香港元素符號化包裝,卻意外地造成了內地觀眾組團來港觀影的文化現象,意外地傳遞了某種抗爭意識。

也正說明了港人現在越來越難脫離自己的階層,大家都在失落中製造怨氣。香港已經變成一個沒有夢想的城市。

當然本土電影的呼籲,必須放在近年香港本土主義的脈絡上才能理解。

回溯香港電影歷史,所謂的香港電影向來都不大「本土」,例如戰後南來電影人群體組成了香港電影的創作主體,諸如邵氏這類大製片商的目標市場長期不僅限於香港本土,更包括東南亞華人群體

我們現在常說的港產片,某種意義下是泛指1970年代末粵語電影重新興起之後的香港電影,電影取材、風格和市場上皆主要迎合香港觀眾需要,創作人員也主要由香港電影人群體組成。而香港本土電影的概念,正是在這個背景之下,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如今合拍片盛行,對很多香港導演而言,投身電影,就必須回內地尋找機會。

在合拍片中,許多題材是不能觸及的。這規則對有些導演來說,可能是好玩的——怎樣不提鬼,但說一個鬼故事?啊,轉成妖!這些規則始終會帶來影響,因為在你的創作過程中,有些事提不得。

合拍片的風潮始於2003年,當年香港籤訂CEPA,希望借住協議,振興當時早已走下坡的香港電影市場。但隨著內地電影市場急劇增長,合拍程序又要先經電影局審批,才能發出拍攝許可證,為了顧及內地龐大的市場,香港電影逐漸失去自由創作空間

這是我認為目前的一個雞肋和阻隔。

但其實這幾年我看到了一些欣喜的事情。

以香港網絡小說為創作藍本的陳果電影《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大收2100萬票房;以青春、舞蹈、夢想為主題的《狂舞派》則收穫1300萬票房;

放射線起點是那批已擺脫香港本土市場羈絆的香港電影人,在合拍片市場裡所埋下的香港電影遺骸,如星爺的《美人魚》;

又例如郭子健導演的《打擂臺》以超低成本製作,年輕導演跟綠葉演員的搭檔,卻準確命中當時香港人的集體情緒。戲中有一句經典對白「唔打就唔會輸,要打就一定要贏!」真的醍醐灌頂。

這些現象,會否造就香港電影市場生機,或更能協助新晉導演獲得機會?

算是嗎?或許很多人都答不上來。無疑是多了機會,讓年輕導演展現自己的才華,當中也有導演不是循著從低做起的階梯。但長遠來說,是否就是香港電影回春?這刻很難下定論。

正如香港新晉青年導演林森說的一句話:

「作品不因商業或獨立而分好壞,但對我而言,這種對生活的關注,則是創作的底線:這是我的最大動力,也是我最大的考慮點。」

翻找香港影業協會的資料,分析香港電影市場過去五年的趨勢,可見香港電影產量偏低,平均每年只有53部香港電影上映,佔整體市場四分之一。而高據全年最高票房的,始終為非香港電影,例如好萊塢製作......

合拍片大多口碑欠奉,但往往在香港電影中,能跟外地電影票房相比的,都是合拍片,不乏入場支持的觀眾。另外,合拍片連內地市場一起計算收益,常常收益龐大,香港市場遠遠趕不上。例如,16年上映的《寒戰2》,在香港收逾6600萬元,內地票房高達6.77億人民幣。

商業電影一直壟斷著有關港產片的想像,但經歷了千禧年後的香港電影底潮,香港商業電影跟合拍片合流,上代香港電影人大舉北上,我們亦已適應了不再僅以商業電影來理解香港電影了。

正如比較成功的《踏雪尋梅》所代表的,以劇情片格式反映香港社會實況的寫實路線。

擺脫商業電影和合拍片的大眾市場主導邏輯之後,近年的香港本土電影,頗能展現出色彩斑爛的本土神態。

又有個很鮮明的例子要舉:

如果說,周星馳跟徐克近年的作品是將他們過去在港產片中實踐的個人母題和風格,注入以迎合內地市場為主的合拍片框架內,進而產生一種沒有港味的港式電影風格,那麼《七月與安生》則是徹徹底底的「外來」電影,跟香港元素全沾不上邊。

可是,這對其獲獎機會絲毫損,尤其是周冬雨和馬思純非香港演員,但美麗、細膩卻各走極端的演繹、互相碰擊而迸發火花,要籠絡觀眾的心,著實不難。

以上列舉的這些影片,是它既有專業電影審美作基礎,而非純然反映電影市場生態,同時又有本土主義的向心力作用,保證核心的的本土電影才是香港電影的主要構成部分。

合拍片票房再大,也永遠只供核心有限度吸納,卻絕對無法將核心收編淹沒。

港片的魔力從來不止於產業的興衰,它是可以同時間一同發酵的時光變形機,將記憶、生命體驗、不同時空融匯一處,產生效應。

當你是否試圖證明「香港電影是否已死?」這一提問,不過是個過期的偽問題而已。

但你要說每個人都喜歡的片單,我敢肯定你喜歡《蜜桃成熟時》勝過《一代宗師》。

不能說「閱片無數」,但我看過十多年的香港電影,這麼短的時間裡,我已經能感受它變了許多。有段時間,香港電影似乎只用考慮自己就可以了,因為它在亞洲市場佔據主要地位。但現在不僅要和臺灣、日韓、好萊塢競爭,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們想進入內地市場,就得合拍片,然後就有一系列的限制

香港電影裡有很多非常特別的類型,比如殭屍、賭錢、警察不一定是好的,黑幫也不一定是壞的,這些只能在香港拍,所以很多讓香港電影與眾不同的元素,都不得不取消。不過如果只拍非常關注本地議題的電影,不管是哪個地方拍的,都很難引起更多人注意。尋找資金和商機,是香港電影面臨的一個難題。

就拿《桃姐》來說吧,單從電影角度,裡面有些段落很不錯,但整體上並不算很出色。不過我覺得這電影十分貼切地表達了現在香港人心裡的看法,這大概為什麼它能喚起這裡的人的共鳴,有些地方我看哭了。

我還想起吳宇森的《辣手神探》,在所有炫目的槍戰背後,影片是以一種寓言的方式講述97回歸之後會發生什麼。到了《寒戰》系列,已經能如此直白地處理這種之前「敏感」的議題了,這種巨大的轉變讓我這樣的影迷感到吃驚。

大概十幾年前就有「香港電影已死」的危機論,但我實在不明白這究竟指的是什麼。

香港人一直在看電影、拍電影。雖然受到資本等因素的限制,但也出現了好些像《尋找心中的你》這種小成本的出色的本地電影,況且《樹大招風》在劇本、剪輯、演員及導演上都非常棒,這是我們一直在期待的屬於銀河映像的電影。

你要是還能看看它,就知道香港電影並沒有死去。

我最喜歡的香港導演是邱禮濤,他總是能用小成本拍出水準之上的電影,這事並不容易。

我也喜歡王晶,他一直保持自己的風格,並且從不諱言拍片子是為了娛樂大家並從中賺錢。這比那些拍出糟糕的片子,但卻跟觀眾說「我這是藝術片,你沒看懂」的導演好多了。其實觀眾心裡都明白,我們看懂了,這就是一部爛片。

王晶的電影從不讓人失望,很多人像我一樣,能一直傻笑,獲得徹底的娛樂。而且話又說回來,如果我真的失望了,這事能怪他嗎?就像你不能在肯德基、麥當勞裡面談論飲食營養一樣。周星馳的「無釐頭」的魅力多半來自對語言的運用,這對很多人理解起來就有些困難。

我能看懂他滑稽的動作以及對其它電影的戲仿,但我從來就不是007這類電影的粉絲。

所以,將香港電影簡單歸類為「本土電影」和「非本土電影」,是庸淺而不切現實的做法。

事實上,本土與非本土之間,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可是,硬以難分你我為由,拒絕理清本土與非本土之間的辯證張力,卻又暗地裡助長總體化趨勢,挫敗本土生產力量。

所以你還要問我香港電影已死的說法?較貼近本土經驗的答法是:香港電影並未真正死亡,而只是轉化成別的東西!

當中有舊有港產片留下來的遺產,有在合拍片大勢下被逼接受的市場邏輯,亦有生成自當下香港社會的本土元素。三項中的最後一項,正是香港電影本土性賴以抵抗總體化的文化力量,也是香港觀眾賴以辨認香港本土電影氣味的一道清泉。

我尤記得一個片段,翁子光導演在接受《踏雪尋梅》點映會現場時說的一件事:

「先別說《踏血尋梅》能否與內地觀眾對話,它能否被內地觀眾看見才是一個前提疑問。現在已經有公司將戲買下,並正在嘗試操作內地上映事宜,但我並不對此抱什麼希望。買下那部戲的人,大概更多是出於情懷,非常非常喜歡這部戲,以至於即使無法上映,也要把它買下來。」

而這,至少也算是這部孤獨的香港本土電影與這個龐然大物嘗試溝通的一絲火星吧。

本土Movies,加油!

相關焦點

  • 香港的本土化電影與國產恐怖遊戲《煙火》
    書櫃偏右的位置夾了一本《FBI犯罪心理畫像實錄》,《史蒂夫.賈伯斯傳》在最左邊筆直的挺立著,一本《犯罪心理學》對應著《不知死,焉知生》的位置,同樣被塞到了隔板下面。在大學期間,月光很少玩劇情類和恐怖遊戲,他平時喜歡玩FPS和休閒遊戲。直到大二,他才知道了Steam平臺,然後接觸到了更多的遊戲。所以對月光日後創作風格產生了嚴重影響的,並不是遊戲,而是漫畫和電影,尤其是香港的恐怖電影。
  • 香港電影的下一個「新浪潮」:青年導演守望本土
    「迷失」後的反思  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經理潘卓賢發現,這幾年,越來越多的香港本土電影計劃報名參加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以期與世界各地的投資者、製片人、發行商洽談融資事宜。  「無論是獨立製作人,或是知名導演,他們都拿出了針對本土市場的計劃。」潘卓賢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 總有人在唱衰香港電影,而我想到了他
    雖說總是有人在唱衰香港電影,但看到今年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名單後,還是不由得驚嘆一聲,薑還是老的辣。
  • 神問答|香港電影為什麼衰落了?
    導語:香港電影為什麼衰落了?關於「香港電影為什麼衰落了?」這個問題,小編整理了多個來源的用戶回答,供大家更全面的了解。這個理由十三少是不贊同的,在1989年開始推行一年一度的"國片製作輔導金",大力扶植本土電影,確實是在逐漸壓縮外來影片,香港影片在短期內受到了一定的衝擊,但由於臺灣本身的電影基因不夠,本土片很難盈利,香港電影擁有更強的明星號召力和電影賣埠價值,於是大量的臺灣電影製作公司紛紛將資金輸送到香港拍片,然後以'出口轉內銷"的方式將這些影片以港片的形式再進口到臺灣上映,這就是所謂的"臺產港片",所以總體而言,
  • 《我的拳王男友》為什麼香港電影沒了?
    這幾年,香港本土電影市場很不好,導演們不得不北上尋求合作。這裡面除了王家衛不走這條路之外,杜琪峯和韋家輝的金字招牌組合已經搞了近10年。像周星馳如此自我的人,還要靠複製自己的經典,炮製出《新喜劇之王》來獻媚內地。
  • 張劍國|論《志明與春嬌》三部曲對香港電影及本土文化的機與危
    故事由二零零七年一月一日香港實施室內全面禁菸開始,大量菸民開始在不同的後巷空間圍著抽菸,亦成為香港獨特的社交場所,志明與春嬌的相遇及相愛的故事亦由此展開。導演彭浩翔曾在一篇訪問裡回應網民說《志明與春嬌》是一個「特別」的作品,他說:「我不覺得這部電影有如此特別,我只是單純把現實寫進去,利用真實反映現實生活。」
  • 香港電影為什麼衰落?
    香港電影的興盛最直接表現就是票房的優異,在香港繁榮的那個時期,香港電影在香港本土呈現壟斷地位,連好萊塢也望洋興嘆,在東南亞,日本,韓國,中國臺灣,香港電影也據有一席之地。但是隨著90年代後期香港電影呈現衰退之勢,直到現在香港電影市場更是被好萊塢無情的碾壓。
  • 從張國榮到吳鎮宇,為什麼香港演員願意零片酬出演本土片?
    惠英紅在去年金像獎上說:「其實這幾年,我有機會多拍戲,如果你們有看我的紀錄,我應該是香港最支持新導演的演員。我覺得香港一定要百花齊放,一定要有年輕的。我們這些老人家,其實賺多賺少不重要。如果香港電影能夠百花齊放,我會很開心,因為我有出一份力,我覺得很榮幸。老前輩多支持年輕人吧。」
  • 香港TVB現簡體字幕 」本土派「稱:謀殺本土文化
    部分香港市民不滿 2月17日,《香港經濟日報》曾報導,J5臺為財富及知識並重的全新頻道,播放自製財經信息節目,及外購紀錄片、劇集、電影及綜藝節目。據《南華早報》23日消息,根據J5臺節目表,該臺將播放多個普通話新聞節目和內地劇集《神鵰俠侶》、《建元風雲》,及其他普通話節目如《別讓身體不開心》。
  • 說說杜汶澤和香港本土派
    黃耀明近年演唱會截圖:「漸漸不愛,因為香港漸漸變成中國」不僅杜汶澤,早年以《買兇拍人》、《伊莎貝拉》等低成本電影成名的彭浩翔,一直都被視為是「本土思潮」在演義界最高調的代言人之一。相信不少人對他兩年前自編自導的《低俗喜劇》中大陸土豪「暴龍哥」(鄭中基飾)宴請香港電影監製(杜汶澤飾)吃「牛歡喜」(母牛生殖器)並強迫其與母驢性交這一重口味橋段印象很深。
  • 本土電影的沒落和論九把刀的悲涼
    記得九把刀說過這樣一句話:在電影拍攝上我是一個門外漢,就連在支持國片的集體意識形態上,我也是一個門外漢。我喜歡這樣的我,一個隨時都可以鞠躬轉身的人。九把刀說他的電影不是靠臺灣本土電影兩個字成功,就跟某富二代開公司說不是靠他老爸一樣。很多事情不能夠切割脈絡來看。縱使《那些年》本身並不操作所謂的愛國心態,但是沒有所謂「挺本土電影」時期累積下來的資源,絕對也累不出這部電影。
  • 《叔叔》香港本土電影比較少有的同志題材電影
    《叔叔》是太保第一部擔正當男主角的電影,一個年近七旬、演了46年小配角的他打敗了郭富城、古天樂、朱柏康和易烊千璽獲得影帝,可以說很「勵志」,也可以說是他厚積薄發的必然結果。雖然此次未能在頒獎典禮上親手接受獎盃,不過太保也透過電影公司發表得獎感言:「謝謝香港電影金像獎給我最佳男主角獎!
  • ​翁子光:為什麼我們要製造一個這樣的香港
    他百無聊賴地告訴我,這個問題也被記者問過幾次了。「比如說?」我問。「比如說,拍這部電影時有沒有考慮大陸市場啊,現在有沒有在大陸上映的準備啊……」「噢。」我掂量一下,大概知道他之前接受過「無數次訪問」大部份問題都屬於哪類層次了。我對他說,我想問的不是這些,我想知道他認為什麼是本土電影,《踏血尋梅》是不是本土電影。
  • 香港本土派抗議內地廣場舞大媽 但也有人付錢打賞
    【環球時報駐香港特約記者凌 德】香港本土派上月底在旺角抗議「內地大媽」在街頭唱歌跳舞,並藉此鬧事爆發多次衝突。此事在香港和內地造成的惡劣影響尚未平復,有本土派團體被爆計劃本周六在屯門再度舉行「驅逐大媽」行動。有香港輿論對此表示擔憂,稱這種毫無理性的激進行為一旦成為「常態」,會讓香港的形象嚴重受損,「購物天堂」的金字招牌將不復存在。
  • 麥嘉:香港電影已經死了
    它帶有明顯的喜劇電影風格,整體節奏與對白都是以電影的標準來設置,卻又是以粵劇為表達方式。  羊城晚報:為什麼選擇《痴情英臺戇山伯》作為你在內地演出的首部作品?  麥嘉:我太太常要我從內地帶些粵劇VCD給她看,有一次在和她一起看《梁山伯與祝英臺》時,我當場大罵梁山伯,怎麼可能這麼傻,三年都不知道同床共枕的是個女人?怪不得現在的年輕人都不看粵劇了!
  • 淺析|2000年後香港本土偶像為什麼很難再紅遍兩岸三地?
    香港資深電影人林小明:藝人青黃不接,也不是今天才發生的事。當你的製作量不夠,就很難捧出新人。時光荏苒,華語娛樂圈實力此消彼長,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但是圈外人不禁要問:2000年後香港本土偶像為什麼很難再紅遍兩岸三地?
  • 從抹黑鄧紫棋看香港狹隘的本土心態
    眾所周知,香港娛樂事業早就失去了往日的榮光。以前香港是大中華地區的娛樂和造星中心,超級巨星層出不窮,電視電影歌曲廣為流傳。尤其在美國的演唱會,還不是一般香港歌手那種在賭場開的演唱會,而是真正的大城市的主流大型演出場地的演唱會。這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照理說,這樣的優秀本土藝人應該得到香港媒體和輿論的支持。但恰恰相反,與她在內地極受歡迎形成鮮明對比,她在香港卻頗受排斥,甚至到了小題大做和吹毛求疵的地步。
  • 說了幾句普通話,麥兜被從「本土豬」裡面開除了
    隨後其又在評論中補充說,「麥兜原本是大嶼山豬場的一頭豬。當時在大嶼山旅遊的爸爸和媽媽把它帶回市區收養,在大角咀的春田花花幼兒園和其他動物上課。故事中的對話大多以廣東話寫成,題材則為香港的時事與瑣事。」「明明土生土長,擁抱香港語言文化,不明白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樣」作者也不明白,為什麼麥兜因為想扮中國小朋友,因為說了幾句普通話,就被開除了「本土豬」的資格。
  • 我敢說80%的人看不懂這個電影
    大家好,我是周一,點擊上方「關注」,讓你每天三分鐘看懂一本書/一部電影私信我回複數字「01」,還有我花299元買的各種資料送給你哦!今天我想推薦給大家的是一部電影,《彗星來的那一夜》這個電影的標籤是反正我看完是覺得背後涼颼颼的今天我主要從科幻和人性方面跟大家交流一哈!
  • 為什麼說《奪冠》是部好電影?
    、成長於泰國、求學美國,成名於香港的導演來說,不易。有人說《中國合伙人》、《親愛的》很本土,很接地氣。《奪冠》是他又一次出色的示範,他示範了,在各種苛刻的條件下,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有人說如果說電影前半部分的緊張來自於女排姑娘成長過程本身——把一次次的訓練,教練與運動員之間的矛盾衝突,讓觀眾有種代入感,仿佛跟著姑娘們一起經受磨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