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瞬間】
廈大附一杏林院區供圖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至今,廈門最小的疑似患者是2歲多的妞妞(化名)。為了她和爸爸媽媽、哥哥分開隔離治療,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杏林院區每班的護理專門騰出一名護士照顧她。病房裡,每名護士都是她的臨時媽媽。
一開始入院時,妞妞總是哭,加上有發燒咳嗽,還要接受治療以及抽血化驗等,她看到護士就哭,「阿姨,我不打針,我不打針。」為了讓她能配合治療,護士們想盡辦法哄著她,不僅買玩具給她,還要給她餵飯、抱著她入睡、每天擦澡,甚至抱著她看風景。
圖為2月住院期間,當班的護士給妞妞洗澡後,她開心地笑了。
廈大附一杏林院區護士長們合影。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 記者 劉蓉 通訊員 王秀真 圖/廈大附一杏林院區提供)3月4日,廈門最後一例本土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出院,實現了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雙清零」。4月29日,廈門最後一例境外輸入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出院。廈門實現了境外輸入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雙清零」,患者「零死亡」,無嚴重併發症,醫務人員「零感染」。
這些「零」時刻的背後,是跨越百餘個日夜的生命保衛戰,是白衣戰士們無言的擔當和科學的救治。從1月中旬至今,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杏林院區(以下簡稱杏林院區)護理團隊裡的女將們用「心」戰疫、為愛守護,柔弱雙肩勇挑重擔,用堅定步伐完美詮釋了白衣天使的戰士形象。
團隊凝聚應對疫情表現出色
杏林院區護理部主任許安有對記者反覆強調:「我們的護理團隊,太有凝聚力了。這次抗疫,每一位護士對工作的那種衝上去的主動性,她們把我感動了無數次。」
能在這場新冠肺炎抗疫戰中有出色的表現,得益於杏林院區護理團隊多年來,從服務理念到專業技術能力,堅持抓實抓細每一環節。超過五年護理服務零投訴的杏林院區護理團隊,不只是護士人數翻了一倍,副高及副高以上高職稱的護士也從原來的寥寥無幾到現在的五十餘名。全院護理團隊在服務理念、業務技術能力、護理管理、護理信息化建設上都有了明顯轉變。
從以前的「以疾病為中心」護理模式,轉變為現在的「以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模式;PICC置管、輸液港置入等各種專業護理技術不斷提升;靈活運用PDCA、QCC科學管理工具讓全院日常護理質量得到質的提升;完善護理化信息建設,病人、護士「雙滿意」;甚至走出醫院,護士們到社區、到學校、到家庭提供護理服務,服務的區域甚至延伸到了同安、翔安片區。
讓許安有感動的是,全院護理人員,不管是黨員還是普通群眾,都不忘初心,堅持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做好每一項護理工作。
常年演練厚積薄發戰疫有方
在2003年非典過後,為了應對突發公衛事件和傳染病的醫療救治,廈大附一杏林院區陸續精挑細選了一批醫務人員參與突發公衛事件和傳染病醫療救治。護士們平時分布在各科室,一旦疫情發生,馬上集中在一起投入戰鬥。這支精悍的護理團隊完成了廈門市疑似輸入性伊波拉、中東呼吸症候群等重大疫情的排查;甲流、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隔離救治工作,還出色完成了汶川大地震傷員救治、金磚廈門會晤等有關傳染病醫療保障任務。「面對每一次突發疫情,病人都能得到很好的救治,醫護還能零感染,與護理團隊隨時緊繃的意識,健全的防護流程,有很大的關係。」許安有主任說。
厚積薄發,才能從容應對每次突發疫情。許安有主任介紹,正是長年堅持不懈地針對性培訓,讓醫護人員在面對每一次的傳染病疫情時,才能迅速投入、從容應對。
【天使感言】
●第一時間報名戰疫
黃曉玲
肺科護士黃曉玲:我第一時間報名趕往負壓隔離病房,支援一線。或許是太勞累,2月2日低燒病倒了。起初我以為是穿隔離衣悶的,間隔再測了幾次,仍舊是37.7度,確信自己是發燒了。護士長趕緊安排我去做檢查、休息,檢查結果一切正常,只是低燒無其他症狀。出於安全考慮,我暫時退出隔離病房的工作,進行自我隔離觀察。在隔離期間,我看著千千萬萬的醫務工作者還夜以繼日抗戰在一線,希望自己也能趕緊好起來,和他們一起上一線貢獻力量。
好在隔離觀察一段時間,再次復檢沒有問題。護士長問我,是否還要加入隔離病房工作,我堅定地回答,要和同事們站在一起,疫情不退我不退!
●謝謝家人給我的無私支持
蘇惠鳳
內科護士蘇惠鳳:今年春節前幾天,父親病重。可是,疫情就是命令,我是肺科的一名護士,也是這次防疫的重點科室,容不得半點猶豫。
離開時,病榻上的父親吃力地安撫我:「去吧,這是你們的職責,不用太擔心我,我現在感覺還可以。」回到醫院,病房清退,新冠知識、院感、防護流程培訓,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開展。2月1日,父親安靜地走了。自古忠孝難兩全。我匆匆處理完父親的後事,趕回醫院重新投入負壓隔離病房裡的抗疫工作。
謝謝家人給我的無私支持,無論我的母親、丈夫,還是已過世的父親,都十分理解我、支持我,正是家人的理解與支持,我才能安心踏實工作。我只是普通的白衣工作者,卻為身著這身白衣而驕傲自豪。
●和患者一起抗疫結下情誼
熊蘭芳
肺科護士熊蘭芳:在這場疫情戰鬥中,我暫忘了家中2歲的女兒,全身心投入到隔離病房護理工作中。
在密不透風的負壓環境下,穿著厚厚的防護服及防護眼罩,呼吸都是費力的。平時工作中簡單的一個操作,都變得困難重重,更別說各種精細操作了。每次從負壓病房出來,都要靠在牆壁花幾分鐘先緩解缺氧的感覺。
和患者一起抗疫,我也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一位重症阿伯在經歷與病毒抗爭的關鍵時刻,渾身大汗,我趕緊給他調整臥姿,加油打氣,用溫水給他擦洗全身,換上乾淨的病號服。第二天,看他度過危險期,我再次用溫水給他擦洗全身,找來剃鬚刀給他整理面容。換洗好的阿伯煥然一新,還給我做了首打油詩。
展開閱讀全文
【來源:廈門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