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開玩笑
2019年4月15日的巴黎黃昏,巴黎聖母院迎來了她過去800年來的「 危機時刻 」。
塔尖墜落的一瞬間,似乎能夠感受到文明的毀滅真的只需要頃刻。
與早已被10億數據點雷射掃描完整記錄下全貌的巴黎聖母院相比,歷史上,有許多被大火湮滅的人類文明,如今只剩下傳說和記憶。
「 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這絕不是古裝電視劇裡打更人的專屬詞彙。
圖源 | 推特視頻截圖
01
阿房宮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裡,隔離天日。」
提到阿房宮,被杜牧的《阿房宮賦》寫盡了華麗奢靡。甚至可以「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而一句「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令人對這座宮殿的遐想灰飛煙滅。
根據《史記》記載,「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有學者指出,按照今天的度量計算,阿房宮佔地面積達八萬平方米,容納萬人自然綽綽有餘。
項羽火燒阿房宮的說法流傳了2000餘年,儘管在20世紀考古工作者在阿房宮前殿遺址發現了幾處紅燒土遺蹟後這一說法被重新討論,但人們關於火燒阿房宮的記憶早就被《史記》和《阿房宮賦》定格。
02
大明宮
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的大明宮,也一樣經歷過大火的焚燒。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貫穿200餘年。
大明宮因為宏大且完整的格局,被稱為「中國宮殿建築的巔峰之作」。
三清殿 | 《大明宮》紀錄片截圖
值得一提的是,由大明宮所開創的宮殿建築布置方式,奠定了東亞中古及其後的古代宮殿制度,對於中國明清故宮及日韓等東亞宮殿建築產生重要影響。
大明宮的佔地面積足有3.2萬平方千米,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
大明宮在歷史上僅存在了234年,曾是中國220年的政治、文化中心,許多唐代重要的歷史事件都發生於此。
含元殿 | 《大明宮》紀錄片截圖
然而,唐僖宗之後,這座見證了唐代盛世的宮殿在三次兵焚之後,毀於灰燼。
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黃巢率軍攻入長安,與唐軍交戰三年,使得長安城「宮、廟、寺、署,焚蕩殆盡」 。黃巢起義後幾年,李茂貞的岐山軍又再次縱火焚燒大明宮。
天祐元年(904年),強蕃朱全忠西入潼關,下令徹底焚毀長安城,大明宮被清洗一空,在歷史長河中煙消雲散。
《大明宮》紀錄片截圖
03
圓明園
1860年,當3500名英法聯軍衝入圓明園,縱火焚燒時,這座原本應該是世界文化名園的皇家園林,變成了西方侵略者野蠻摧殘人類文化的見證。
150萬件文物被掠奪,300名太監、宮女及工匠葬身火海。清朝皇帝的「夏宮」從此加上了「遺址」二字。
關於圓明園的毀滅不用再贅述,小學課本裡的「兩個強盜」,早就告訴了我們這段文化之殤。
作為人類,面對如今巴黎聖母院塔頂轟然墜落的時刻,沒有人不因為文明的隕落而痛心。
《圓明園》紀錄片截圖
04
巴西國家博物館
就在去年,坐落於裡約熱內盧的巴西國家博物館突發火災。這座建館時間超過200年歷史的國家博物館中,2000萬件藏品僅剩下10%得以倖存。
巴西稱這場火災的起因是由於電路短路或手工製作的紙質熱氣球落在屋頂所導致,被毀壞的除了2000萬件藏品,還有47萬冊書籍以及2400部重要的古代善本。
作為美洲地區最大的人文和自然歷史博物館之一,巴西國家博物館在19世紀初曾是葡萄牙王室的王宮。
這棟建築經歷了殖民時代的君主寓所、巴西帝國時代的皇宮以及巴西共和國的國家博物館幾個階段,同時也是一個國家的歷史見證。
巴西國家博物館由葡萄牙國王若昂六世創立於1818年,19世紀末巴西國王佩羅德二世邀請外國科學家來博物館工作,涉足人類學、古生物學和考古學等領域。
渥拉斯頓環形山隕石
藏品共分為古埃及時代、地中海文明、前哥倫布時代與巴西考古四大部分,記錄了巴西500年的國家歷史。
火災發生後,人類學家 MércioGomes 在臉書上寫道,「我們巴西人只有 500 年的歷史。我們的國家博物館已有 200 年歷史,但這就是我們所擁有的,以及永遠失去的東西。」
05
芝加哥大火
1871年的美國芝加哥,曾經發生過一場連續幾天幾夜的大火。火力覆蓋芝加哥市區的8000平方千米。
10萬人無家可歸,300人失去生命,30小時間幾乎摧毀了這座當時美國發展最快的城市。
媒體上刊登的芝加哥大火圖
關於這場大火的起源,最早的說法是一頭倔犟的奶牛踢翻了牛棚裡的油燈。但在22年的1893年,最早提出這一說法的記者Michael Ahern承認了奶牛踢翻油燈是杜撰的。
美國歷史學家認為,芝加哥大火絕非偶然,當時這座城市已經埋下了嚴重的火災隱患。
那時芝加哥大多數房屋是木質結構,當地人也使用乾柴煮飯,柴草被普遍使用。再加上天氣乾燥,「 釀造一場大火已具備了足夠的條件,芝加哥發生大火只差一顆火星 」。
電影《芝加哥大火記》截圖 1937
這場大火最終燒毀芝加哥1/3的建築,按照當時的幣值計算損失超過2億美元超過300萬冊圖書被燒毀。
芝加哥大火的起因,奶牛說、隕石雨說、彗星摩擦說、龍捲風說在接下來的100多年裡被多次討論,直至現在每年10月芝加哥仍然舉行紀念,記下曾被大火燒毀的這段歷史。
1937年,亨利·金導演的電影《芝加哥大火記》上映,並獲得了第十節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助理導演和最佳配角,以及最佳影片的提名。
06
倫敦大火
文化學者馬曉晴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走在倫敦城的街道上,感受不到兩千年的歷史滄桑。相比於愛丁堡和牛津,倫敦城的建築端莊、簡約,沒有千百年前雕梁畫棟的反覆,沒有歲月和海風給石頭立面留下的黑灰色調。
這一切,源於一位麵包師傅的粗心大意。」
1666年9月,英國倫敦發生了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火災,燒毀了包括聖保羅大教堂在內的許多建築。
火災起源於倫敦布丁巷一間麵包店師傅忘記關上烤麵包的爐子,火苗很快吹過全是木屋的狹窄街道,進入泰晤士河北岸的倉庫裡。繼而蔓延了整座城市。
這場大火整整延續了四天,毀壞87間教堂、44家公司以及1.3萬間民房。
不過,這場大火也根治了於前一年歐洲爆發的鼠疫,當時僅在倫敦地區死於鼠疫的人就超過6萬。三個月內總人口減少了十分之一。大火燒死了大量原本躲藏於地窖中的老鼠。幸運的是,儘管大火蔓延至倫敦80%的地方,據記載只有5人死於火災。
英國作家笛福曾說:如果沒有那場大火,倫敦乃至整個英國的經濟不會有那麼快的起色。
圖 | wikicommon
火災,以最不留情的方式抹殺了一個又一個文化符號。
突然會令人想起來總在電視劇裡出現的打更人,一邊敲更,一邊說著: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細想來,它絕不是一句臺詞那麼簡單。
圖片來自網絡
(關注知羹,查看更多藝術打開方式)
知羹| 專注分享有趣的藝術
閱讀原文 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