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更,由來已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就相當於古代的報時制度,由此產生了一種巡夜的職業,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更夫。
古代時間分為天幹地支,甲子,十二時辰等等。十二時辰又分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一個時辰約等於兩小時。
相信大家都看過之前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這裡的時辰就有此意。
而晚上的時辰,囊括了戌時、亥時、子時,丑時,寅時,卯時,大致是晚上的七點到凌晨七點。這麼長時間內,也難怪需要更夫打更,一則是為傳遞具體時間,保證每家每戶根據時間安排作息,以應對第二天繁重的農業生產活動。畢竟保障了農業生產這個環節,就保證了全國口糧。況且古代不像現代交通那麼便利,糧食欠收,還可以進口。古代本身交通不便,不管是進口耗費的精力、時間,還是賑災耗費的精力時間都不可估量,而且極有可能錯過最佳救援時間,這也是古代一到饑荒之年,飢餓而死的老百姓就不計其數的根本原因。
二是黑燈瞎火,有打更人更能對犯罪分子進行一個有效震懾。畢竟生產力不發達,窮生奸計。加上科技落後,又無法根據指紋這些線索來破案。比如很多滅門慘案,因為目擊證人都已被殺,幾乎就成了懸案。
即使到建國之初,這種懸案仍然不少。比如有人假裝礦工家人,將礦工推進煤窯,窒息而死之後大搖大擺領取賠償,全國流竄作案。
甚至九十年代,有人做生意跑遍我國大江南北,到一個新地方,找旅館下榻時,為了省點錢和別人同擠一間房。以至於到半夜他熟睡時,犯罪分子將其殺害,虐奪其進貨或者其他用途的財物,至今未破的也不在少數。
所以古代更夫的存在,輕車熟路,生人或者犯罪嫌疑分子很容易被其知曉,給他們一個震懾,可以相對的保障當地居民的人身財產安全。
三則為古代做飯基本都是柴火,我們也經常看到有人專門砍柴到集市上賣,以此為生計。加上古代的眾多房屋並不是今天鋼筋混凝土 結構,也沒有滅火器等消防措施,木質房屋一燃自然就是連綿一個街道。
而且古代建房比現在困難得多,當更夫看到火災發生時,既可以提醒其他人儘快逃生,又可以催促壯漢及時救援。《口技》這篇文章,就向我們展示了古人遇到火災時的情景:兩股戰戰,無不變色離席。
說其談火色變也不為過,而更夫在就可以有效保障他們人身安全,減少財物損失。
正因為打更作用巨大, 其講究地方也不少。
比如打落更(即晚上七點)時,一慢一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點),打一下又一下,連打多次,聲音如「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點)時,要一慢兩快,聲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點)時,要一慢三快,聲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點)時,一慢四快,聲音「咚——咚!咚!咚!咚!」。
總體來說是由慢到快,連打三趟便收更結束。但為什麼又不打六更(凌晨五時)呢?因為古人早睡早起,五更一過便開始起床做家務了,「一日之計在於晨」嘛,就連皇帝也在五更天便開始準備上朝了。
由此,打更這種職業或者活動看似不起眼,但是存在就合理,它不僅有其存在的意義,而且作用巨大,存在也就理所當然。
事實上打更這項活動,一直到新中國建立後隨著鐘錶、電燈等電子產品和電器的普及,才逐漸消亡在歷史長河中。
「天乾物燥、小心火燭」的叫喊聲早已成為歷史,這種制度的消亡,也見證了新中國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