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乾物燥、小心火燭」|古代為什麼要打更?有什麼具體作用?

2021-01-08 雲憶文史

打更,由來已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就相當於古代的報時制度,由此產生了一種巡夜的職業,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更夫。

古代時間分為天幹地支,甲子,十二時辰等等。十二時辰又分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一個時辰約等於兩小時。

相信大家都看過之前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這裡的時辰就有此意。

而晚上的時辰,囊括了戌時、亥時、子時,丑時,寅時,卯時,大致是晚上的七點到凌晨七點。這麼長時間內,也難怪需要更夫打更,一則是為傳遞具體時間,保證每家每戶根據時間安排作息,以應對第二天繁重的農業生產活動。畢竟保障了農業生產這個環節,就保證了全國口糧。況且古代不像現代交通那麼便利,糧食欠收,還可以進口。古代本身交通不便,不管是進口耗費的精力、時間,還是賑災耗費的精力時間都不可估量,而且極有可能錯過最佳救援時間,這也是古代一到饑荒之年,飢餓而死的老百姓就不計其數的根本原因。

二是黑燈瞎火,有打更人更能對犯罪分子進行一個有效震懾。畢竟生產力不發達,窮生奸計。加上科技落後,又無法根據指紋這些線索來破案。比如很多滅門慘案,因為目擊證人都已被殺,幾乎就成了懸案。

即使到建國之初,這種懸案仍然不少。比如有人假裝礦工家人,將礦工推進煤窯,窒息而死之後大搖大擺領取賠償,全國流竄作案。

甚至九十年代,有人做生意跑遍我國大江南北,到一個新地方,找旅館下榻時,為了省點錢和別人同擠一間房。以至於到半夜他熟睡時,犯罪分子將其殺害,虐奪其進貨或者其他用途的財物,至今未破的也不在少數。

所以古代更夫的存在,輕車熟路,生人或者犯罪嫌疑分子很容易被其知曉,給他們一個震懾,可以相對的保障當地居民的人身財產安全。

三則為古代做飯基本都是柴火,我們也經常看到有人專門砍柴到集市上賣,以此為生計。加上古代的眾多房屋並不是今天鋼筋混凝土 結構,也沒有滅火器等消防措施,木質房屋一燃自然就是連綿一個街道。

而且古代建房比現在困難得多,當更夫看到火災發生時,既可以提醒其他人儘快逃生,又可以催促壯漢及時救援。《口技》這篇文章,就向我們展示了古人遇到火災時的情景:兩股戰戰,無不變色離席。

說其談火色變也不為過,而更夫在就可以有效保障他們人身安全,減少財物損失。

正因為打更作用巨大, 其講究地方也不少。

比如打落更(即晚上七點)時,一慢一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點),打一下又一下,連打多次,聲音如「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點)時,要一慢兩快,聲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點)時,要一慢三快,聲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點)時,一慢四快,聲音「咚——咚!咚!咚!咚!」。

總體來說是由慢到快,連打三趟便收更結束。但為什麼又不打六更(凌晨五時)呢?因為古人早睡早起,五更一過便開始起床做家務了,「一日之計在於晨」嘛,就連皇帝也在五更天便開始準備上朝了。

由此,打更這種職業或者活動看似不起眼,但是存在就合理,它不僅有其存在的意義,而且作用巨大,存在也就理所當然。

事實上打更這項活動,一直到新中國建立後隨著鐘錶、電燈等電子產品和電器的普及,才逐漸消亡在歷史長河中。

「天乾物燥、小心火燭」的叫喊聲早已成為歷史,這種制度的消亡,也見證了新中國的發展。

相關焦點

  • 「天乾物燥,小心火燭」:古代火政官是啥職位?與打更人有何關聯
    在很多影視劇中的打更人角色,一般都會有幾句特別熟悉的臺詞。「天乾物燥,小心火燭」,就是其中最為常見的臺詞之一。實際上周代就有專門的打更人,而他們口中吆喝的詞語,按時間推算,也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這一點,可以從更夫的口號中得到證實,「天乾物燥,小心火燭」只是其中一部分。更夫會更具不同天氣和時段,喊出符合實際需求的口號。比如「防賊防盜,關燈關門」,就是提醒大家做好防範意識;「寒潮來臨,閉門關窗」,則只是單純的生活警語。
  • 「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龔灘古鎮最後的打更人
    這抹紅色,屬於最後的打更人老陳,它伴著梆子和號子聲在空曠的古鎮中迴蕩,顯得無比的落寞。當一個古老的職業走到了末路,「天乾物燥,小心火燭」也就只能是固留在影視劇中的一句臺詞罷了。或許幾年之後,當龔灘古鎮的打更聲消失的時候,我們才會懷念寂寞中那嘹亮的一嗓子,帶走了多少記憶和過往。
  • 明月智慧說|有了我 不用再喊天乾物燥 小心火燭
    核心提示:古代,夜晚,當人們漸入夢鄉,隱約聽見屋外傳來梆子和銅鑼的聲音,配合著人聲「天乾物燥,小心火燭」的口號一下又一下,由近到遠,漸漸模糊。
  • 打更人:古代為什麼要打更呢?安安靜靜睡覺不好嗎?
    在很多影視劇中,我們常常會聽到:天乾物燥,小心火燭。我們常常疑問,為什麼在晚上要在外面一直喊呢?這不是打擾別人睡覺嗎?實際上,這些人是在打更,是古代的一種真實的職業。可以試想,在古代的鄉鎮,晚上萬籟俱寂,大街上空無一人,這些打更人獨自拎著銅鑼和竹筒,在街上遊蕩,想想都覺得陰森恐怖。《殭屍先生》中,那個打更的大叔就在深夜遇鬼,還被調戲一番,可見其危險性極高。
  • 「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這幾天,我們實在感受到了城市的「熱情」。幾宗高溫引起的火災,使許多人陷入無比的痛苦之中。 昨天早上開始,許多與高溫、火災相關的報導接踵而來,同時許多單位也提醒要注意相關的防範。下午,教會負責人也在群裡發布相關的提醒,要求各教會特別要留意,禁止在教堂內使用明火,也提醒不要用煤氣罐。這使我不禁想起那在夜更的時候,更夫們所吆喝的「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面對這麼多與火相關的天災人禍,心裡的無助與悲痛油然而生。
  • 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與早已被10億數據點雷射掃描完整記錄下全貌的巴黎聖母院相比,歷史上,有許多被大火湮滅的人類文明,如今只剩下傳說和記憶。「 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這絕不是古裝電視劇裡打更人的專屬詞彙。有學者指出,按照今天的度量計算,阿房宮佔地面積達八萬平方米,容納萬人自然綽綽有餘。
  • 古代晚上為什麼要打更?若沒打更人後果好嚴重,老祖宗智慧真高
    如果你看過中國古裝劇,那麼你一定對"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這句話不陌生;如果你熟悉中國古代史,那麼你肯定知道,在中國古代,有一種特別的職業叫
  • 古代為何有打更這一職業?要是沒人打更,會造成什麼後果?
    「天乾物燥小心火燭」之類的話,這樣的方式有什麼用呢?古代曾存在過宵禁,就是到了規定時間,人們是不允許上街的。古代的治安並不像現在那麼完善,房屋也比較矮,使得偷盜更加容易。小偷一般都會利用晚上的時間來偷盜,而打工人的出現不僅對這些小偷有震懾作用,在發現這類情況也可以及時報官,就類似於保安的存在,在古代,打更人也算是高危職業了。
  • GAI爺《天乾物燥》引爆全場合唱,邪教現場!
    GAI沙灘音樂節演唱《天乾物燥》,引發全場大合唱,一開口,邪教現場有木有!聽了頭皮發麻有木有!GAI《天乾物燥》「天乾物燥,小心火燭」本是古時候提醒時間的打更方式,寫這歌的目的就是要告訴大家:GAI來了!
  • 別看不起打更的!就是這個做了15年的更夫,培養了一代偉人
    在我們看古裝劇的時候,大半夜的經常看到,一個人提著一隻燈籠,一邊嘴裡念著:「天乾物燥、小心火燭」。打更的時間是從前一天晚上的7點到第二天早上的3點,一般情況下,是打梆子、敲鑼,一個長夜總共有五更,每更劃分為2個小時。具體的打更時間為:總得來說,更夫就是一個行走的人肉報時工具。
  • 古代打更是一種神奇職業,古代為何要打更?更夫怎麼掌握時間的?
    「天乾物燥,小心火燭」,在影視劇中總能聽到這樣的臺詞,其實說這句話的人名為打更人,那麼在古代真有打更這個職業嗎?其實在古代,打更是一個很普遍的工作,當時沒有手錶,無法掌握準確的時間,白天還可以通過日冕去分辨時辰,但到了夜間時可就難分辨了。
  • 古代晚上為什麼要打更?
    但「打更」的意義,也絕不止「報個時」這麼簡單。說到這兒,就得說說古代更夫們的「工作單位」:譙樓。古代更夫們「報時」「打更」,絕不是「出門吆喝」這麼簡單。古代的城市裡,往往都有專門負責計時報時的「譙樓」,比如古典小說《西遊記》裡,就有「譙樓上更鼓齊發」的景象。
  • 古代真的有打更這個行業嗎?更夫又是如何準確掌握時間的呢?
    我們在看古裝劇時,經常會發生這樣的橋段,在月黑風高的晚上有人一邊走一邊敲鑼喊著,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電視劇經常用這樣的背景推動劇情的發展,那麼問題來了,有的時候電視劇上演的並不一定是現實中就存在的,有人就會問,在古代真的有打更這個行業嗎?
  • 「天乾物燥,小心火燭」《猛龍怪客》
    要知道這只是一個探員手中被掛起的案件,如果把懸而未決的案件匯總,數字一定超乎我們的想像。案件偵破率能夠達到60%已經很高的破案率了,當然這是以各類案件為基數,也就說丟輛自行車、被偷走手機也計算在內。咱們都知道,丟手機和自行車,被找回來的機率幾乎為零。另外一個關於破案率的重要數據是命案的偵破比例,也就是兇殺案或者其他導致被害人死亡的刑事案件。
  • 神曲《等到煙火清涼》走紅 歌詞只有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這首神曲叫《等到煙火清涼》整首歌就一句歌詞「天乾物燥,小心火燭」,反覆唱9遍。而且這首歌收錄於許嵩第五張專輯《不如吃茶去》,於2014年8月22日首發。  許嵩經濟公司宣傳總監張楠表示這首歌曲不太屬於流行音樂的範疇,因為器樂演奏佔了很大篇幅,但它又不屬於純音樂,因為畢竟還是有唱詞。
  • 【民俗】古人晚上為啥要打更?如果沒人打更後果嚴重,古人智慧讓人折服
    「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 《不如吃茶去》這張專輯的第一首歌,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所以呢,我發這篇文章沒有別的意思就是為了向各位嵩鼠們請教一下,誰能給我指點一下這首歌的到底是個什麼意境下寫出來的,想要表達個什麼意思呢?這一首歌,光前奏就佔用了一分鐘的時間。整首歌的歌詞只有小小的兩句話。我想我說到這裡,大家應該也是知道我說的是哪一首歌曲了吧~這一首歌而且還曾被認定為十大神曲之一。這一首歌就是《不如吃茶去》這張專輯的第一首歌《等到煙火清涼》。
  • 古裝劇中經常出現的打更是真的嗎?如果是真的,那又有什麼作用?
    因為生活在現代的我們,對於打更這兩個字確實是有些模糊和生疏。這裡如果有對打更這個職業和行為感興趣的朋友,不妨接著往下看。 我們先說第一個問題,古裝劇裡經常出現的打更是真的嗎?這裡筆者個人的看法為,是真的,而且最起碼在宋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且發展成熟了。既然確定了打更這個職業是真實存在的,那麼接下來就該聊聊打更這個職業又有什麼作用了。
  • 古代打更人:我的工作與黑夜為伴,從「日暮黃昏」到「黎明清晨」
    每天晚上的11點到第二天凌晨4點,隔上2小時你就會聽到「風高物燥,小心火燭」的呼喊,伴隨而來的還有「梆梆梆」的敲擊聲。當真是聲聲入耳,繞梁三日而不絕。打更人的「喊」聲和「更」聲,一直在我的腦海裡迴蕩。那是在影視劇裡面完全不同的感覺。直到如今我依然不能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