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龔灘古鎮最後的打更人

2021-01-08 上遊新聞

「咚-咚-咚咚咚-嗙」踩著梆子的節奏,62歲的打更人陳慶雲再一次行走在龔灘古鎮的老街上,幾個夜歸的遊客詫異地看著眼前這個身穿土家族服飾的人,剛剛酒吧裡的微醺讓他們「穿越」回了唐宋元明清的夜晚。

離了石板橋,朝著左手邊是43級的青石板臺階,再往右拐進老牆角。雨水順著吊腳樓的屋簷沁溼了青石板,緊接著霧氣讓烏江不見了。剛才還燈火輝煌的古鎮,突然就只留下一盞紅色的燈籠在遊蕩。

這抹紅色,屬於最後的打更人老陳,它伴著梆子和號子聲在空曠的古鎮中迴蕩,顯得無比的落寞。

當一個古老的職業走到了末路,「天乾物燥,小心火燭」也就只能是固留在影視劇中的一句臺詞罷了。或許幾年之後,當龔灘古鎮的打更聲消失的時候,我們才會懷念寂寞中那嘹亮的一嗓子,帶走了多少記憶和過往。

12公裡的路,一走就是十年

一身青、藍、白三色紡織成的峒布土衣、一把竹子製成的梆子、一盞紅色的燈籠背在身上,這就是陳慶雲打更用的所有裝備。

「2005年10月,龔灘古鎮搬遷復建工作正式啟動實施,基礎設施建設於2006年10月25日動工,2007年4月底完成移民搬遷,2008年4月底前完成復建。2009年5月1日,復建後的龔灘古鎮正式開放。」陳慶雲告訴上遊新聞記者,自己是地地道道的龔灘古鎮人,在古鎮活了一輩子。「這裡的家家戶戶,我都認識。我之前是小陳,現在變成老陳了。」

老陳是國字臉,笑起來很豪爽,打更的時候也喜歡和過往的人打招呼。「我是從2009年回到古鎮後開始打更的,到現在已經10年了。」

在這10年的打更生活中,老陳看著龔灘古鎮從默默無聞,一路發展成為最受網民喜愛的十大古村鎮之一。

「我打更的路線是從龔灘古鎮的南廣場朝著北廣場走,然後再順著北廣場回來一趟。」老陳表示,走一趟路是6公裡,自己每天都要走兩趟。「從晚上8點到11點,這時候是店家關門的時間,也是遊客準備休息的時候。」

為了拍攝老陳打更的情況,上遊新聞記者跟著老陳體驗了一次打更的全過程。

「你們快看,這年頭還有這個哦。」從四川宜賓遠到而來的謝大媽和朋友到龔灘古鎮玩,本想著趁著夜色拍幾張照片,但卻被老陳吸引了。

順著謝大媽的驚呼聲,幾名拍攝抖音的年輕人也被吸引了過來。「師傅,麻煩您配合我們,拍個視頻。謝謝您。」

配合完遊客的拍照需求後,老陳繼續打更,但是這也意味著他下班的時間也會被延後。「現在看見打更都是在電影、電視劇裡,現實裡面見到會感到很驚奇,所以我都會滿足遊客的需求。」

隨著遊客的退去,老街上的店家陸續關閉了店鋪,而古鎮也寧靜了下來。

「過了西秦會館,這就走過一半了。前面有一個長的梯階,那邊沒有燈,你小心一點。」老陳提醒道,自己對古鎮特別熟悉,甚至從哪個地方走到哪個景點需要多少步,他都了如指掌。「從長梯階往右轉走35步就到了中央廣場,再走37步就是古鎮的警務室,再往前走72步就是油潑辣子的麵攤。」

「什麼『妖魔鬼怪』,都怕一身正氣!」

老話講,久走夜路必撞「鬼」。就像上世紀80年代流行的仙俠志怪港片,打更人的出場,往往是作為炮灰的存在。

老陳的父親做了一輩子打更人,那個年代,照明工具全靠一盞燭火燈籠,唯一一點光亮一旦熄滅了,天地間便混沌一片,仿佛只剩下自己,寂寞不安席捲而來。

於是,對於老輩的打更人來說,這份工作多多少少都帶點唯心色彩。

老陳年輕的時候,曾經代替父親打過幾次更。那個時候,古鎮真的是古鎮——吊腳樓,灰瓦白牆,青磚古道,沒有任何現代元素,分分鐘可以拍古裝劇。

那一天入夜,陰雨,星月無影。老陳穿著蓑衣走在街上,腳下打滑,步子發飄,眼皮還直跳。照前輩的說法,怕是「不妙」。

老陳當時還是小陳,年輕氣盛,從不信邪,口中的號子反而喊得更響亮。可走著走著,眼前的一幕讓老陳眼睛發直——面前挺著個說不出的東西,似人非人,似物非物。

老陳到底膽大,上去推了一把,咋也推不動,這不說,手上的觸感也不對頭——非石非木非鐵,卻冷冰冰硬邦邦。

老陳嚇得不輕。他平靜了下心緒,繞開眼前的東西,繼續前行,卻再沒見什麼么蛾子。

「現在回想,哪有什麼『妖魔鬼怪』?其實就是心理作用。」老陳說,不做虧心事,一身正氣,有什麼好怕的。

回首燈火不見闌珊,打更人後繼無人

打更是古代中國民間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兼具提醒居民防火、防盜的作用,並由此產生了一種巡夜的職業——打更人。

據悉,打更人外出手提燈籠,手拿木板或小鑼。他們邊走邊喊邊停,從一入夜一更到五更,打更也不是更夫所欲,這是要有規律、有節奏才能為人們所用,所以需要更夫有高度的責任心去打更。

上遊新聞記者了解到,一更戌時(19點到21點)稱為落更。

同時,打更人喊話也是不一樣,「天乾物燥,小心火燭」,打時一慢一快,連打三次;二更亥時(21點到23點),「關門關窗,防盜防偷」,打時一下又一下,連打三次;三更子時(23點到1點),「平安無事」,打時要一慢兩快,連打三次;四更丑時(1點到3點),「天寒地凍」,打時要一慢三快,連打三次;五更寅時(3點到5點),「早睡早起,保重身體」, 打時一慢四快,連打三次。

那麼龔灘古鎮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打更人的呢?據《華陽國志校注》記載,「漢復縣,三國蜀漢置,屬涪陵郡,治所在今酉陽縣龔灘鎮),置建於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遷洪杜縣於龔灘」。這也就是說龔灘古鎮源於蜀漢,距今大約1800年歷史。

「能成為龔灘古鎮的打更人,我覺得挺自豪的。」老陳說,1800年裡每一代打更人都守護著龔灘古鎮的平安,讓鴛鴦樓、西秦會館、冉家院子、橋重橋、永定成規、龔灘釀豆腐等等留在了今天。「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打更人逐漸在消失。我現在62歲了,還能幹幾年,也不清楚了。」

「這些年都聽習慣打更聲了,聽不到更聲睡不踏實。」龔灘古鎮的徐嬢嬢表示,等老陳退休了,也許更聲就消失了。「那時候『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這句話就真成了臺詞,再也感受不到這種傳統了。」

「送你到賓館了。下面的路,我要自己走了,有緣再見。」老陳和上遊新聞記者告別後,一個人默默地走在空無一人的老街上。在轉角處,老陳突然停下了腳步,再一次朝記者的方向揮了揮手。老陳略有些駝背的身影,在紅色燈籠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的孤獨。

伴隨著梆子和號子聲的遠去,隔壁鼾聲如雷。

隨著生活發展,時間淘汰了過去的職業,淘汰不了的是,我們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記憶。

上遊新聞記者 曲鴻瑞 景然

相關焦點

  • 「天乾物燥,小心火燭」:古代火政官是啥職位?與打更人有何關聯
    這其實就是古代打更人,在夜晚巡邏時發出的聲響。在很多影視劇中的打更人角色,一般都會有幾句特別熟悉的臺詞。「天乾物燥,小心火燭」,就是其中最為常見的臺詞之一。實際上周代就有專門的打更人,而他們口中吆喝的詞語,按時間推算,也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
  • 「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這幾天,我們實在感受到了城市的「熱情」。幾宗高溫引起的火災,使許多人陷入無比的痛苦之中。這使我不禁想起那在夜更的時候,更夫們所吆喝的「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面對這麼多與火相關的天災人禍,心裡的無助與悲痛油然而生。不管早上有多少精彩的活動,心裡依然揮之不去的還是火的陰影。面對大火,沒有人能全身而退,擁有的一切財產,都將付之一炬、化為灰燼。後來,坐在新華書店閱覽區域,買杯飲料,閱讀自帶的書籍,作者引用的兩段聖經經文似乎如冷水般澆醒我的心靈。
  • 明月智慧說|有了我 不用再喊天乾物燥 小心火燭
    核心提示:古代,夜晚,當人們漸入夢鄉,隱約聽見屋外傳來梆子和銅鑼的聲音,配合著人聲「天乾物燥,小心火燭」的口號一下又一下,由近到遠,漸漸模糊。
  • 「天乾物燥、小心火燭」|古代為什麼要打更?有什麼具體作用?
    打更,由來已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就相當於古代的報時制度,由此產生了一種巡夜的職業,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更夫。古代時間分為天幹地支,甲子,十二時辰等等。十二時辰又分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個時辰約等於兩小時。相信大家都看過之前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這裡的時辰就有此意。
  • GAI爺《天乾物燥》引爆全場合唱,邪教現場!
    GAI《天乾物燥》「天乾物燥,小心火燭」本是古時候提醒時間的打更方式,寫這歌的目的就是要告訴大家:GAI來了!天乾物燥小心火燭人生漫長我勸你好生走路天乾物燥小心火燭人生漫長師兄些好生走路back my home走攏就點起來的多dope好貨不便宜我位置在高處不需要言語翱翔在天際俯瞰人間煉獄路上有石頭要絆我的腳帶你走遠閻王有話要說
  • 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 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這絕不是古裝電視劇裡打更人的專屬詞彙。圖源 | 推特視頻截圖01 阿房宮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裡,隔離天日。」提到阿房宮,被杜牧的《阿房宮賦》寫盡了華麗奢靡。
  • 神曲《等到煙火清涼》走紅 歌詞只有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這首神曲叫《等到煙火清涼》整首歌就一句歌詞「天乾物燥,小心火燭」,反覆唱9遍。而且這首歌收錄於許嵩第五張專輯《不如吃茶去》,於2014年8月22日首發。  據了解,這首歌是整張專輯中最讓人捉摸不透的
  • 打更人:古代為什麼要打更呢?安安靜靜睡覺不好嗎?
    在很多影視劇中,我們常常會聽到:天乾物燥,小心火燭。我們常常疑問,為什麼在晚上要在外面一直喊呢?這不是打擾別人睡覺嗎?實際上,這些人是在打更,是古代的一種真實的職業。可以試想,在古代的鄉鎮,晚上萬籟俱寂,大街上空無一人,這些打更人獨自拎著銅鑼和竹筒,在街上遊蕩,想想都覺得陰森恐怖。《殭屍先生》中,那個打更的大叔就在深夜遇鬼,還被調戲一番,可見其危險性極高。
  • 「天乾物燥,小心火燭」《猛龍怪客》
    多一事自然不如少一事,誰也不願意站出來指認兇手得罪人,說不定還會威脅到自己的人身安全。但是「樹立正義」可是寫在美國憲法序言中的第一個憲法目的,換句話說就是追求正義是憲法原則的追求之一。美國在保護人權方面做得雖然比較好,如果違背追求正義的目的,不也是對人權的一種踐踏嗎?畢竟劇中保羅的家人也是法律保護的對象。保羅面對這種情況,只能選擇自己來。
  • 別看不起打更的!就是這個做了15年的更夫,培養了一代偉人
    在我們看古裝劇的時候,大半夜的經常看到,一個人提著一隻燈籠,一邊嘴裡念著:「天乾物燥、小心火燭」。直到現在,老一輩的人說現在的年輕人晚上不睡覺,會說:「怎麼還不睡覺,打更呢」!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古代的人是很勤勞的,包括皇帝在內,古人大多是早睡早起,五更一過,平民就開始起床做家務,言語中「一日之計在於晨」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哪怕是古代的皇帝五更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準備上朝了,所以古代的人是很辛苦的。
  • 古代晚上為什麼要打更?若沒打更人後果好嚴重,老祖宗智慧真高
    如果你看過中國古裝劇,那麼你一定對"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這句話不陌生;如果你熟悉中國古代史,那麼你肯定知道,在中國古代,有一種特別的職業叫
  • 古代為何有打更這一職業?要是沒人打更,會造成什麼後果?
    「天乾物燥小心火燭」之類的話,這樣的方式有什麼用呢?不會在夜間打擾到熟睡的人嗎?而沒有人打更又會發生什麼呢?打更的起源在很早以前,打更是為了驅鬼,它源於巫術。而且還不是什麼人都可以打更,還必須是巫師才可以,後期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打更就變成了判斷時間的方式。
  • 《不如吃茶去》這張專輯的第一首歌,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我想應該不是這樣的,我感覺他有更深的意思,如果許嵩要表達九戒這麼一個說法為什麼不去用其它的歌詞代替,而且是用「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這幾個字表達呢?而且在看了這首歌的MV以後,更加的迷茫了,為什麼一開始出現的那些人都消失了,是許嵩在回憶什麼嗎?還是有著更大的什麼隱喻?
  • 打更人
    然而太陽總有落山的一刻,為了讓人類有規律的作息,一些賢能的智者承擔起了為大家報時的責任,他們把太陽落山到升起的那段時間分成了五更,每過一更,都會走街串巷,敲鑼打鼓告訴人們時間。這些人被大家稱為 打更人。戌時一更~ 天乾物燥~~ 小心火燭~~~  打更人的聲音迴蕩在田間地頭。
  • 風高物燥,小心火燭!
    風高物燥,小心火燭!元貝村附近一田地今天下午就發生火災,好在水西社區及時響應,把火撲滅,避免造成更大損失。這幾天天氣比較反常,一輪春雨過後,又迎來了豔陽天!
  • 中國有嘻哈gai爺是哪裡人 gai爺天乾物燥好聽嗎
    中國有嘻哈gai是哪裡人?中國有嘻哈gai爺原名叫什麼?中國有嘻哈gai的天乾物燥好聽好?中國有嘻哈gai個人資料家庭背景介紹。  中國有嘻哈gai是哪裡人  《中國有嘻哈》中選手畫風和別的節目不一樣,個個「囂張」得不要不要的,有些選手甚至直接diss導師,diss選手,簡直讓現場硝煙瀰漫。
  • 古代打更是一種神奇職業,古代為何要打更?更夫怎麼掌握時間的?
    「天乾物燥,小心火燭」,在影視劇中總能聽到這樣的臺詞,其實說這句話的人名為打更人,那麼在古代真有打更這個職業嗎?其實在古代,打更是一個很普遍的工作,當時沒有手錶,無法掌握準確的時間,白天還可以通過日冕去分辨時辰,但到了夜間時可就難分辨了。
  • 天乾物燥,謹慎防火,切勿因疏忽大意而犯下失火罪!
    天乾物燥,謹慎防火!切勿因疏忽大意而犯下失火罪3月30日,四川西昌突發森林火災,19名地方撲火人員、1名嚮導犧牲,3名地方撲火隊員重傷。3月份,四川省發生森林草原火災42起,同比增加26起,增幅163%。
  • 天乾物燥,防火緊要!
    天乾物燥 小心火燭秋冬季來臨天氣乾燥,有點火星子就能著咯火災高發季節街坊四鄰們可千萬別大意日前西城各街道已組織開展了各種形式的防火宣傳及險患排查工作一句話,為了鄰居們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