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電影描述故事, 用故事構建生活, 歡迎收看 「指見影視」
《我的父親母親》——你媽站外門口就像畫一樣
|作者:指見影視
從小到大, 我們走過無數回家的路, 初遇的路, 等待的路, 回歸的路.一路走來, 經歷漸漸豐富, 但是你還記得當初啟程時的那份純真嗎?
三十多年前, 一陣得得的馬蹄聲響起, 父親乘著一輛馬車來到了這個叫做三合屯的地方
那天屯裡去了好多人迎接父親, 母親也在人群裡頭, 父親下了車, 村長說, 這是我們村新來的先生, 叫駱長餘
站在人群裡頭的母親, 遠遠的看著父親, 她覺得這先生又高又帥, 渾身有種說不出來的東西
恰在這時, 父親的目光無意間向母親投來, 她發覺他的目光那麼清澈, 她心頭一亮, 臉立刻就紅了
這時候村長就拉著父親去看學校了, 母親就悄悄地離開這裡向家裡走起, 走著走著就小跑起來, 她的腳步充滿彈性, 跑起來就像一頭健壯的小鹿, 心裡也撲通撲通的
村裡一直有個習俗, 就是家家戶戶蓋新房都要在房梁上裹一塊紅布, 在這兒叫包」紅「, 一般是由村裡最漂亮的女子去織
那年村裡把這件事交給了母親, 也許是因為父親來了的原因吧, 這塊紅, 母親織得格外仔細
當年村裡有兩口井, 以前的井叫前井, 新打的井叫後井, 後井離得近, 村民們一般都在後井打水, 自從父親來了以後, 母親就在前井打水了, 因為來這裡打水會路過學校
打水的時候, 母親的眼睛還看著工地, 仔細地看著那些忙忙碌碌的人, 挑著水走回去的時候, 她瞧見了那個人, 臉上一下子又紅撲撲的, 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滋味, 莫名的感到興奮
按照那時候的規矩, 凡是蓋房子這類大事, 家家戶戶都得往工地上送飯, 給幹活兒的男人們吃, 這個就叫做送公飯
那幾天, 母親總挑好吃的做, 她希望父親能吃上自己親手做的飯
母親站在井邊, 雙眼緊緊盯著那隻青瓷碗, 可是人多手雜, 幾乎眨眼之間, 木板上的碗都不見了, 根本就沒看清誰端走了她的碗
房子蓋好了, 就開學了, 母親遠遠就聽見了從學校傳出來的念書聲, 她小跑著來到學校外面, 越臨近腳步越慢, 母親在人群外面站住了, 她又聽見了教室裡傳出來的聲音
那人說「讀書識字, 多長見識, 能寫會算, 是件好事......」
母親聽著, 她聽得那麼專注、痴迷, 聽的心裡直痒痒, 感覺那就是她聽到的天籟之音, 後來她說這聲音自己聽了四十多年, 還是那麼好聽
母親聽說每天放學的時候, 父親都要送幾個路遠的孩子回家, 她就動了心思, 想在那條路上碰見父親
遠遠的, 母親看見從遠處來了一波人.就是父親和那群孩子, 母親心頭一跳, 她忽然又不敢直接和父親接觸了, 只跑向樹林裡, 遠遠的看著父親和孩子們嬉鬧
一連著幾天, 母親都只敢遠遠的在遠處看著父親從那條馬路上走過,
這天, 她終於鼓起勇氣準備上前與父親正面接觸一下, 父親很快就看見了母親, 兩人目光對視, 她的目光既大膽又羞怯, 就像一泓激蕩的湖水, 然後她便快步走開了
母親畢竟有點心慌, 走開時忘了地上的籃子, 她走出好幾步, 突然聽見他叫了她一聲: 哎! 她一怔, 回過頭, 父親指了指地上的籃子, 她急忙迎向他, 伸手接過了籃子, 立刻慌慌張張的走了
父親問學生, 哎, 她是誰呀?「她是老田家的招弟。那她是咱三合屯人嗎? 住在后街那, 招娣姐, 我們老師問你呢! 母親卻走得更快了
這天輪到父親到母親家裡吃飯了, 一大早, 天才剛剛亮, 母親就起床開始準備, 又是打掃庭院又是收拾家裡, 最後看看天色估摸著時間差不多了就開始準備午飯
父親向母親家走來時, 母親就在門口站著, 她站在這兒就像站在一張畫裡一樣, 父親說, 他很多年都記得這樣一幅畫
吃飯的時候, 母親偷瞄著父親, 父親亂晃的視線剛好與母親撞了個正著, 嚇得母親趕緊回過頭去
吃完後, 母親拿著那個青瓷碗問父親, 你認得我家這個碗嗎? 父親說不認得
姥姥一聽這話, 立刻就笑了, 說: 「 這可真是瞎了招弟兒一片心了。別看都不說, 我可都知道, 蓋學堂吃公飯, 她是調著樣兒做好的, 回回都拿著青花碗送過去, 就指望你吃呢!」
父親聽了姥姥的話, 心裡忽然明白了什麼, 隨即道:你說吃公飯啊?這個碗我還真使過
母親問他, 那你說都吃了些啥?
父親大概沒想到母親會這麼問, 立刻就慌了, 不知道怎麼好了, 母親從父親的臉上看了出來, 大概他是沒吃到
說: 「 我告訴你吧!我頭一天送的蔥花油餅, 第二天送的小米乾飯和韭菜炒雞蛋, 第三天送的是蘑菇餡兒蒸餃兒……」
父親怔怔地看著母親, 看著母親說, 蘑菇餡兒蒸餃我最愛吃, 那你後晌來, 我給你做
姥姥看出了女兒的心思, 等父親走後, 跟她說自己絕不同意兩人繼續來往, 因為兩人之間門不當戶不對, 父親是城裡來的, 母親是農村姑娘, 兩人是沒好結果的, 母親聽了眉頭不由一皺
這天打水的時候, 母親看到學校裡來了一個陌生的中年男子, 似乎在跟父親爭吵著什麼, 臨近中午的時候, 父親來到母親家門前跟母親說, 自己要走了, 說是剛才那人要問自己一些事, 必須得回城裡
母親急了問他那是什麼時候回來, 父親說最晚月初八就回來了
臨走時還送了母親一個漂亮的發卡, 父親說跟母親那件紅衣裳挺搭配的, 母親見了臉上笑開了花, 說先讓父親吃了餃子再走
正高興的母親換了那身紅衣裳, 卻聽到父親被人已經走了的消息, 立馬用那個青瓷碗裝著餃子跑出去了
一直跑到半山腰這才看見了馬車, 她腳步不停, 抄著捷徑向父親跑去, 可山路崎嶇, 母親的腳下一滑, 立刻摔了個跟頭, 手上的餃子也飛了出去, 那個青瓷碗也碎成了三塊
母親看著青瓷碗, 又看了看漸漸遠去的馬車, 坐在地上就哭了, 哭得既委屈又傷心, 像一個做錯事的孩子
拎著碎碗回家的路上, 母親發現父親送給自己的發卡不見了.她一路不斷的尋找, 希望找到父親留給自己唯一的痕跡
聽母親說, 一連好幾天, 在那條山路上走了幾十裡山路, 她想找到父親留給她的那支發卡
最後她都快失去這個念想的時候, 卻在自家院子裡找到了那個發卡.望著這個發卡, 母親欣喜若狂, 又傷心無限
一日路上傳來一陣吆喝聲, 是一個手藝人, 姥姥把他叫進了門, 手藝人看著這個碗說, 我可是按照兒收錢, 這碗可比買個碗都貴啦, 姥姥聽了說, 大爺, 你, 多少錢我都給你
母親回家後望著這隻修補好的碗, 止不住的眼淚流淌
有一天, 母親正在織布, 織著織著, 她突然聽見了什麼聲音, 似乎就是讀書的聲音……她立即呆住了。接著, 她就往門外跑去
母親一直來到了學校的門前, 這才冷靜下來, 根本就沒有什麼念書聲, 連個人影兒都沒有. 學校依舊鎖著門, 窗戶上的紙都已經破了
後來母親重新拿來紙把窗戶又糊了一遍, 還給貼上了紙花, 將這裡打掃的乾乾淨淨
看著煥然一新的教室, 母親感到一陣清爽愉快, 她就那麼坐著, 打量著教室, 耳朵裡似乎又傳來了父親教書的聲音, 她一直坐到天黑, 連村長來門口看了她, 她也不知道
轉眼到了父親說好回來的日子, 母親一大早就站在雪地裡, 望著村裡那條路, 期盼著父親的歸來
可她從日出等到了日落, 也不見馬路上出現一個人影, 好不容易看見遠處迎來一輛馬車, 可走近一看卻是村裡的人, 母親只得失落的回家
一回到家, 母親就癱倒在床上, 她發起了高燒, 一度不省人事
第二天一早她醒來後, 她就拖著病怏怏的身子, 說要去城裡找父親, 姥姥說什麼也攔不住, 可母親只走到一半就暈倒在路邊, 好在路過的人看到將她帶回了家
在家裡昏睡了兩天, 母親才醒了過來, 姥姥告訴她, 父親從城裡回來了, 母親立馬穿上棉襖就跑了出去
來到熟悉的學校裡, 聽著教室裡面傳來熟悉的讀書聲, 站在門口與父親四目相對, 眼裡譁譁地流下了淚水
不過, 父親這次回來, 只在這裡待了一天就走了, 因為他是偷著跑回來的, 他是聽了母親的情況後私自回來的, 由於父親的這次行為, 使他和母親最後見面的日子又推遲了好幾年
但後來, 當母親和父親真正相聚的時候, 父親就再沒離開母親一步
母親在路口遙望茫茫大雪的彼端, 純美愛情的最好詮釋
眾所周知, 張藝謀喜愛紅色
藝術性和人性在這部影片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觀影時, 總有一股暖流在身體裡傳遞, 另一方面, 一種惆悵也在悄悄滋生
那樣的愛情, 如今還存在嗎?那樣一個山裡姑娘還存在於某一個遙遠的村莊嗎?是否還有這樣一個男子, 願意為尋找這樣一個姑娘而跋山涉水, 翻山越嶺呢?
往期回顧:
感謝觀看, 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