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無僧的尺八蘇州修行篇
至蘇州,手中已得尺八,夜宿玄墓山天壽聖恩禪寺,出家之念愈加強烈,次日剪了長發,與主持真法禪師聊了一會兒,方知自己前些時所悟佛語實乃皮毛,離真佛法遠矣!出家也較艱難,眾言「緣法未到」。但也是我志不夠堅,明知虛妄,在愚痴中自我悲惜,也無法自拔。
所幸真法法師慈悲寬容,現讓我長期住寺,謹守早晚功課。南無阿彌陀佛。
玄墓山天壽聖恩禪寺北連鄧尉山,南臨太湖,東依米堆山,西鄰長圻山。三山蜿蜒聯綴,形成一隻天然、碩大的畚箕灣,地勢絕佳。古人有「玄墓形勢,三龍三鳳,勝絕天下」「吳之山帷玄墓最僻,亦最奇」之美譽。
民國以來聖恩寺逐漸衰落,僧眾四散,解放後寺房部分被徵用,文革中,遭受摧殘,文物損毀殆盡,偌大寺宇唯留天王殿,大雄寶殿在風雨中飄搖,黨的三中全會後,宗教政策逐步落實,1986年融宗住持發心修建,在護法居士贊助下,七年來,舊貌新顏,佛菩薩像金碧輝煌,古剎重光,龍天擁護,信眾讚嘆,該寺現為蘇州吳縣佛教協會籌委會會址。新建藏經樓,準備將寺內原有的南藏一部、血書華嚴經數部,寄放在他寺者請回供奉於經樓,原毗盧閣所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圖贊》1913年古吳吳復午手記:「此冊聖恩寺鎮寺寶也,已為李姓所得,餘同合邑士紳,勸之歸藏寺中,令寺僧敬守是冊,傳諸永遠勿替」。此冊原稿惜於文革中被毀,幸有香港影印本,該寺擬複印存寺,永作紀念。
撫今追昔,聖恩寺雖未能恢復舊時規模,而現今法幢再樹,古寺重新,寺僧老少十餘人過著農禪生活,蔬菜均自種,淡泊自守,不慕世榮,晨鐘暮鼓,二時課誦不輟,洵為繁華城市中之經懺門庭所可望其項背者焉!
虛無僧
指日本禪宗支派普化宗之徒。又稱虛妄僧、薦僧、菰僧、普化僧、莽蓾破裸、暮露、梵論、梵論子。因普化宗奉馬祖道一之法孫鎮州普化禪師為開祖,故普化宗之徒又稱馬聖。虛無僧不著僧衣,頭戴天蓋,口吹尺八(古代樂器,長一尺八寸),頸掛袈裟及方便囊,行乞諸方。虛無僧頭戴名為『天蓋』之深草笠,不著僧衣,頸掛袈裟及方便囊,口吹尺八,行乞諸方。關於『虛無』一語,有說系源自鎮州普化禪師『明頭來明頭打,暗頭來暗頭打,四方八面來旋風打,虛空來也連架打。』的本則頌,另一說謂系源自楠木正成之孫正勝號為虛無,常吹尺八行遊諸方,故名。
虛無,有空之意,或謂人名。以普化宗之徒遊歷四方,到處住宿,枕於草蓆(薦)上,故借用虛無之意而稱虛無僧。在日本鎌倉時代即有虛無僧之名,應仁(1467~1469)之頃有僧朗庵,人稱普化道者,常吹尺八自娛,後住京都妙安寺,其弟子遍及全國。其後,流浪者、亡命之徒亦多從之,宗風一時頗盛,然弊端叢出。
依《三十二番職人歌合》所載,可知日本在足利中期已有『虛無僧』之名傳世。江戶時代,普化宗成為武士修行之宗派,非武士者不得入門,虛無僧遂多為勇士浪人。時,彼等以尺八、天蓋、袈裟,或掛絡等為宗具,被允許攜帶木太刀及懷劍,並以武藏國(東京、崎玉)青梅之鈴法寺、下總國(千葉、茨城)小金之一月寺,及京都明暗寺為本寺而行腳全國。但自江戶中期以降,遊蕩無賴之徒多藉虛無僧之身份而橫行於世。明治四年(1871),普化宗遭廢止,虛無僧乃告劇減,明治二十一年,組織明暗教會之後,稍恢復此一傳統。
沈括《夢溪筆談》載:「後漢馬融所賦長笛,空洞無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尺八可脆如銀鈴,也可細膩如絲。小編採集一曲供大家欣賞。
選幾則語錄,供友人閱,或有所思:
人死之後,決非悉歸消滅,人死之後,有神識存在。
——牛頓
通過特殊的催眠方法,約有70%的人,可鮮明地回憶出前世記憶,甚至有的可追憶到自己前九世的境況。
——美國心理學家文巴克博士
不同星球環境的天人,各有其適應各別環境的能力,天人的形態與構成各有不同,未必就是以我們地球人類肉體為標準。
——著名化學家季洛夫博士
靈魂是從肉體內獨立出來的,它擁有科學無法測知的機能,這種機能就象重力一樣,雖然知道重力是地球和物體間的引力所致,但無法以肉眼看到。
——法國天文學家卡旺
在科學上,幾乎每件事都是超過你直接經驗的。世間人往往僅以自己的見聞和經驗來評判事物,但他不知道,我們的感覺和經驗經常在欺騙自己。
——著名物理學家威斯柯夫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沈氏易學》在我國眾多易學派系中,有著鼎足之勢,特別是在易學應用領域中,《沈氏易學》中的《沈氏玄空學》可謂是聞名遐邇,它打破了門戶之見,把幾千來的傳統堪輿理論完整地呈現給世人,解開了這一學脈的口傳心授、索解無由、單脈傳承的枷鎖,此書一經面世,即轟動易學界,一時洛陽紙貴,使尋常百姓都能讀懂並掌握,至今仍風靡東南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