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無僧的尺八

2021-02-20 蘇州市周易研究會


虛無僧的尺八蘇州修行篇

至蘇州,手中已得尺八,夜宿玄墓山天壽聖恩禪寺,出家之念愈加強烈,次日剪了長發,與主持真法禪師聊了一會兒,方知自己前些時所悟佛語實乃皮毛,離真佛法遠矣!出家也較艱難,眾言「緣法未到」。但也是我志不夠堅,明知虛妄,在愚痴中自我悲惜,也無法自拔。

 

所幸真法法師慈悲寬容,現讓我長期住寺,謹守早晚功課。南無阿彌陀佛。

玄墓山天壽聖恩禪寺北連鄧尉山,南臨太湖,東依米堆山,西鄰長圻山。三山蜿蜒聯綴,形成一隻天然、碩大的畚箕灣,地勢絕佳。古人有「玄墓形勢,三龍三鳳,勝絕天下」「吳之山帷玄墓最僻,亦最奇」之美譽。

 

民國以來聖恩寺逐漸衰落,僧眾四散,解放後寺房部分被徵用,文革中,遭受摧殘,文物損毀殆盡,偌大寺宇唯留天王殿,大雄寶殿在風雨中飄搖,黨的三中全會後,宗教政策逐步落實,1986年融宗住持發心修建,在護法居士贊助下,七年來,舊貌新顏,佛菩薩像金碧輝煌,古剎重光,龍天擁護,信眾讚嘆,該寺現為蘇州吳縣佛教協會籌委會會址。新建藏經樓,準備將寺內原有的南藏一部、血書華嚴經數部,寄放在他寺者請回供奉於經樓,原毗盧閣所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圖贊》1913年古吳吳復午手記:「此冊聖恩寺鎮寺寶也,已為李姓所得,餘同合邑士紳,勸之歸藏寺中,令寺僧敬守是冊,傳諸永遠勿替」。此冊原稿惜於文革中被毀,幸有香港影印本,該寺擬複印存寺,永作紀念。

 

撫今追昔,聖恩寺雖未能恢復舊時規模,而現今法幢再樹,古寺重新,寺僧老少十餘人過著農禪生活,蔬菜均自種,淡泊自守,不慕世榮,晨鐘暮鼓,二時課誦不輟,洵為繁華城市中之經懺門庭所可望其項背者焉!


虛無僧

指日本禪宗支派普化宗之徒。又稱虛妄僧、薦僧、菰僧、普化僧、莽蓾破裸、暮露、梵論、梵論子。因普化宗奉馬祖道一之法孫鎮州普化禪師為開祖,故普化宗之徒又稱馬聖。虛無僧不著僧衣,頭戴天蓋,口吹尺八(古代樂器,長一尺八寸),頸掛袈裟及方便囊,行乞諸方。虛無僧頭戴名為『天蓋』之深草笠,不著僧衣,頸掛袈裟及方便囊,口吹尺八,行乞諸方。關於『虛無』一語,有說系源自鎮州普化禪師『明頭來明頭打,暗頭來暗頭打,四方八面來旋風打,虛空來也連架打。』的本則頌,另一說謂系源自楠木正成之孫正勝號為虛無,常吹尺八行遊諸方,故名。


虛無,有空之意,或謂人名。以普化宗之徒遊歷四方,到處住宿,枕於草蓆(薦)上,故借用虛無之意而稱虛無僧。在日本鎌倉時代即有虛無僧之名,應仁(1467~1469)之頃有僧朗庵,人稱普化道者,常吹尺八自娛,後住京都妙安寺,其弟子遍及全國。其後,流浪者、亡命之徒亦多從之,宗風一時頗盛,然弊端叢出。

依《三十二番職人歌合》所載,可知日本在足利中期已有『虛無僧』之名傳世。江戶時代,普化宗成為武士修行之宗派,非武士者不得入門,虛無僧遂多為勇士浪人。時,彼等以尺八、天蓋、袈裟,或掛絡等為宗具,被允許攜帶木太刀及懷劍,並以武藏國(東京、崎玉)青梅之鈴法寺、下總國(千葉、茨城)小金之一月寺,及京都明暗寺為本寺而行腳全國。但自江戶中期以降,遊蕩無賴之徒多藉虛無僧之身份而橫行於世。明治四年(1871),普化宗遭廢止,虛無僧乃告劇減,明治二十一年,組織明暗教會之後,稍恢復此一傳統。

沈括《夢溪筆談》載:「後漢馬融所賦長笛,空洞無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尺八可脆如銀鈴,也可細膩如絲。小編採集一曲供大家欣賞。

 

選幾則語錄,供友人閱,或有所思:

人死之後,決非悉歸消滅,人死之後,有神識存在。
        ——牛頓

通過特殊的催眠方法,約有70%的人,可鮮明地回憶出前世記憶,甚至有的可追憶到自己前九世的境況。
        ——美國心理學家文巴克博士 

不同星球環境的天人,各有其適應各別環境的能力,天人的形態與構成各有不同,未必就是以我們地球人類肉體為標準。
        ——著名化學家季洛夫博士
靈魂是從肉體內獨立出來的,它擁有科學無法測知的機能,這種機能就象重力一樣,雖然知道重力是地球和物體間的引力所致,但無法以肉眼看到。

                    ——法國天文學家卡旺

在科學上,幾乎每件事都是超過你直接經驗的。世間人往往僅以自己的見聞和經驗來評判事物,但他不知道,我們的感覺和經驗經常在欺騙自己。
        ——著名物理學家威斯柯夫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老子《道德經》


《沈氏易學》在我國眾多易學派系中,有著鼎足之勢,特別是在易學應用領域中,《沈氏易學》中的《沈氏玄空學》可謂是聞名遐邇,它打破了門戶之見,把幾千來的傳統堪輿理論完整地呈現給世人,解開了這一學脈的口傳心授、索解無由、單脈傳承的枷鎖,此書一經面世,即轟動易學界,一時洛陽紙貴,使尋常百姓都能讀懂並掌握,至今仍風靡東南亞。



相關焦點

  • 誰是第一個虛無僧?
    傳說,楠正勝是普化宗的第一個虛無僧。這一說法最早的出處是《虛鐸傳記國字解》。可惜,此書寬政七年(1795)才第一次面世,史料來源不清,被學界視為「戲曲小說」(中塚竹禪《琴古流尺八史觀》)。當然,學界的質疑並不影響人們對傳說的津津樂道。時至今日,楠正勝墓前,依然時常可見尺八獻奏的人群。
  • 電影 | 「尺八」重回中國,講述「一聲一世」
    宋代開始,來自民間的簫、笛等樂器逐漸取代了用於宮廷雅樂的尺八的地位,故而尺八在中國逐漸走向沒落,卻在隔海相望的日本得以發揚光大。千年以來,尺八作為寺院法器在日本得以發揚,將尺八吹奏融入修禪,每到寺院有重大法事時,就要在佛前獻演尺八,在僧人們看來,獻演尺八和獻花、燒香、供奉食物一樣,都是供養佛祖的方式,是法事的一環。這種傳統至今也還保持著。
  • 中日美尺八大師首同臺 佐藤康夫、小湊昭尚來華發展
    這場名為「《尺八·一聲一世》告白會」的活動,史無前例地匯聚了來自美國及日本的頂級尺八大師,連華人世界最有影響力的文化觀察者之一梁文道、導演陸川等人都慕名前來「朝聖」,著名鋼琴家郎朗也發來VCR為尺八打call。會上密集發布了與尺八相關的紀錄片、演奏會和授課計劃。現場的追捧者中,90後、00後觀眾佔據了半壁江山,這些年輕的面孔也成為「古風回潮」現象最好的時代註腳。
  • 杜如松與笛簫尺八的故事 | 賞《杜如松笛簫曲集》,享絲竹雅樂笛簫情
    尺八發源於東漢時期,唐朝時作為宮廷雅樂而使用。由於宋朝社會動蕩、朝代更替以及元朝少數民族統治中原造成的文化斷層,使得尺八在中國漸漸失傳。鎌倉時代日本普化宗的禪宗和尚覺心來中國杭州護國仁王禪寺學禪,期間遇到世代傳習尺八的張參居士,隨其學得尺八技藝並帶回日本。尺八傳到日本後得到很好的繼承和發展。首先作為一種法器或者是僧人修行的方式,每到寺院有重大法事活動的時候,僧人們就在佛前獻演吹奏尺八,與向佛祖獻花、燒香、供奉食物一樣,都是供養佛祖的方式。許多佛教普化宗僧人把吹奏尺八作為一種禪修方式,也叫做:吹禪。
  • 《春雨》樓頭尺八簫——情僧蘇曼殊的京都往事
    此曲從唐傳至宋代,又經日僧心地覺心帶到日本,因為《虛鈴》與唐朝普化禪師的淵源,心地覺心在日本開創的佛教宗派叫「普化宗」,所以普化尺八為日本尺八最根本的流派。《虛鈴》一直在日本的佛教中傳承下來。這首曲子曲樸實無華,可以獨奏,悠遠深沉,也可以合奏,更有響徹法界之勢。曲調比較簡單,平淡,多用於個人修煉,很少用於舞臺表演。
  • 中國道家思想與法竹(尺八)|郭關
    虛無僧法竹(尺八)修行以普化和尚為宗師,普化師從馬祖道一之門人幽州盤山寶積,寶積禪師的覺悟印證頗為傳奇,據《五燈會元》記載,寶積禪師一日碰見一群人正抬著棺材送葬。送葬隊伍的前頭,有一位超度道人正搖著鈴鐺(此即或許為其弟子普化禪師振鈴遊化四方、念偈四打活之淵源),拖著長腔唱道:「紅輪決定沉西去,未委魂靈往那方?」而跟在棺材後面死者的兒子悲傷地哭道:「哀啊哀啊!」
  • 日本尺八大師三橋貴風與日本箏演奏家外山香即將在「2020古箏跨界春晚」現場演繹經典作品
    ,琴古流尺八貴風會會主。1950年出生於日本東京市,18歲起師從尺八大師佐佐木操風(現名晴風)學習琴古流尺八,後又跟隨岡本竹外先生精研普化宗尺八吹奏技法,其吹奏風格集各家所長,清新亮麗、疏朗鏗鏘,極富表現力。為表彰其對於傳承、推廣尺八音樂所做出的貢獻,日本政府於2011年授予三橋貴風先生紫綬褒章榮譽。
  • 尺八
    基於這些原因,我也認為易佳林是尺八玩家。但很多人尊稱他為尺八大師。尺八,一種中國古老的樂器,因管長一尺八寸而得名。2005年易佳林初次接觸到尺八的時候,尺八在中國已失傳了800餘年。然後他所做的事,就是辭職,開始自製尺八,並向日本尺八大師神崎憲先生學習吹奏技巧。掌握了尺八基礎之後,易佳林就開始在山川大地和人文事物之中去捕捉靈感,積累自己的尺八能量,目前,他推出了中國的第一張尺八獨奏專輯《尋聲》。認識佳林,緣起一位朋友的朋友,請我喝茶,然後就認識了易佳林。
  • 直播 | 尺八,一件古代樂器的全球之旅
    電影《夜孔雀》中男女主角吹奏尺八千年前,尺八生於盛唐,宋時衰落,元明後漸漸失傳。但南宋年間,日本僧人心地覺心在杭州護國仁王禪寺門外,聽到居士張參吹奏尺八,驚為天籟,內心震蕩,含淚向張參求學。被這種音樂打動,她覺得自己應該為尺八做點什麼。她決定為尺八拍攝一部紀錄片。《尺八·一聲一世》由此而生。他們花了一年時間拍攝了十位尺八人的生活。
  • 尺八和餈粑傻傻分不清?快來看《尺八·一聲一世》感受尺八的魅力
    初衷讓更多人感受尺八的魅力導演聿馨(右)與觀眾現場交流聿馨執導的紀錄片《尺八·一聲一世》,記錄了佐藤康夫、小湊昭尚、蔡鴻文等的尺八演奏家、制管師、學習者的生活,通過他們不同階段的經歷與思考,折射出來古老的尺八在當下的困境與希望,電影將於5月31日正式上映。
  • 國際尺八研修館北京尺八研習課程公告
    主辦單位:北京尺八共修協辦單位:簫園贊助單位:北京廣濟鄰國際旅舍時間:2017年5月6
  • 他曾是科技業高管,還會修波音747,卻放棄一切,收入減少十倍,只為尺八!
    隨後,蔡鴻文又陸續向日本多名尺八音樂家學習了不同風格的尺八音樂。一開始接觸尺八音樂,蔡鴻文就發現一個問題:在臺灣買不到好的尺八。於是,他開始自己製作尺八。蔡鴻文希望,能有更多中國人認識尺八這項樂器,加入全世界學習尺八的熱潮之中,讓現代尺八重新在中國各地吹響。他更希望中國失傳近千年的尺八,能夠回到中國落地生根,重新煥發生機,重新開出中國尺八美麗的花朵。蔡鴻文從臺灣來到內地,最早卻不是因為尺八音樂 ,而是從事手機觸控螢幕製造工作。
  • 盛世唐音的「穿越」——邂逅尺八
    2011年,劉哲在聊城市文聯副主席吳文立當時整理的一篇文章《呂才與尺八》上了解到了尺八與聊城的淵源。生於隋成名於唐的呂才是今高唐人,他傳世的音樂不僅有《秦王破陣樂》等知名樂曲,根據《中國音樂辭典》記載,呂才還製作了尺八,而隋唐時期,尺八是演奏宮廷雅樂的主要樂器。《舊唐書·呂才傳》中記載 ,「貞觀時,太宗詔侍臣舉善音者。王矽、魏徵盛稱(呂)才制尺八,凡十二枚,長短不同,與(樂)律諧契。」
  • 尺八・一聲一世
    2019年,講述中日兩國尺八演奏者、製作者、愛好者故事的紀錄片《尺八・一聲一世》作為第28屆金雞百花電影節的開幕影片上映,它也成為了金雞獎歷史上首部開幕紀錄影片。一次偶然的機會,導演聿馨聽到了一首尺八演奏的曲子,隨即被其優美的旋律所傾倒。當她得知尺八在日本傳承了千年,卻在其發源地中國失傳已久的情況後,當即下定決心要拍攝一部有關尺八的紀錄片。
  • 國際尺八研修館師範山城老師講座《尺八之路-關於尺八的前世今生》3月28日晚 免費參加
  • 中國洛陽第二屆尺八研修班---山城老師(國際尺八研修館)
    中國洛陽第二屆尺八研修班---山城老師(國際尺八研修館)2015-09-09
  • 流浪千年的尺八回了家
    慢慢,尺八和多種打擊樂同臺互燃,在動漫遊戲中獻聲,顯示它的包容和豐富性。再後來,一個個與尺八有緣的人物登臺,時而中國、時而日本、時而美國,講述他們與尺八如命中注定般的故事。最後,卻是小湊昭尚在長城上吹《晚霞》和佐藤康夫在青龍寺裡吹《一聲一世》的畫面和音樂留在腦海裡。恍然大悟,尺八音樂是溫柔地吹給故人的曲子,其實是自然、溫暖的,恍若他們頭頂上的光。
  • 尺八:須有大音如裂帛
    而聽尺八才是對聽覺的最大的撫慰。正如潛浸於悲愴,我們才能聽到哭聲一樣,藉助尺八便能諦聽心聲。尺八的聲音,即心靈的聲音。尺八前有四孔,後有一孔,加之老竹兩端的吹口和筒口,恰好七孔,暗合心有七竅。是不是能夠確認尺八就是心的變形,尺八就是心的象徵?
  • 手作洞簫和尺八 千磨萬校出精音
    2毫米一個數據調校簫聲7月12日,在張瑞的南山聽雨洞簫尺八工房內,剛一進門就能聞到一股南方竹林裡特有的味道,有點潮悶還有點竹子的清香。在這個100多平方米的工房中,張瑞一直專心製作傳統洞簫和尺八。尺八製作百竹之林難選其一除了洞簫,並不多見的尺八也是張瑞重要的手作。如果您看過黎明曾拍攝的電影《夜孔雀》就會對尺八留有印象。影片中,黎明用尺八每日為蠶蛹吹奏古老的樂曲,尺八的聲音寧靜、遼遠,那幽深的旋律就像風吹過竹林的聲音。尺八因管長一寸八尺得名,是一種類似於蕭的樂器。
  • 國際尺八研修館—北京研習課程
    國際尺八研修館-師範本曲、現代曲師事<國際尺八研修館>_柿堺香老師民謠尺八師事<米谷尺八學院> -米谷和修老師明暗古曲師事 <普化宗谷派>-野入虛慧老師現代曲師事<都山流尺八樂會>-片山瞠山老師1978洞簫師事臺灣-童憲章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