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在上海灘,說是叱詫風雲一呼百應毫不為過,可是這樣的一個人,小時候是個孤兒。在舊上海,這樣的背景能夠活下來都是奇蹟,杜月笙成了奇蹟之中的奇蹟。他不僅活得很好,而且活出一番風採。
從童僕做起的他,一路迎風逆襲,他沒有靠家勢,也沒有靠父母。那個時代,國家更是靠不上,和現在一堆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罵娘。動不動侮辱一下生養他們的父母、國家的相比,杜月笙高尚多了。問題是,杜月笙還沒有系統的讀書。
即便如此,杜月笙也沒有給國家添亂,甚至在國家亂糟糟的時候力所能及的協助他人,是自己檔次一層層的提升。尤其在抗戰中,杜氏出力不少,這樣一個幾乎文盲的人,和當時一堆高級知識分子,精英都投敵做漢奸的形成鮮明對比。
如果要尋找杜月笙的成功法則,其實並不困難,在杜宅的門框上就有:友天下士、讀古人書。
這短短八個字,通俗易懂,老少鹹宜。只要識字就能看明白什麼意思,或者,不認識字,有人告訴他什麼字,那也能夠明白。
但是,明白歸明白,能不能做到那就,因人而異。很多人之所以奔波一生而一事無成,就是因為缺少堅持。杜月笙之所以成為杜月笙,而不是一無名小混混,就是因為他堅持這兩件事情,窮盡一生都沒有忘記。
他自小失學,又沒有一技之長,吃了很多虧。而沒有朋友,初來乍到,苦也免不了少吃。所以常害怕別人嘲笑不學無術,又因為很會來事,慢慢積累率很多的朋友,在很多地方也得到朋友的幫助,彌補了知識欠缺的弱點。
這讓他明白朋友的重要性,也明白了知識的重要性。在有了自己的宅子以後,第一件事就是找人寫了這八個簡單直白的字。用以明志,也用以自勉。
其實,在北伐成功之後,蔣介石挾兵威成為國內數一數二的人物,和杜月笙一樣,他也出自基層。但是,蔣介石的生活比杜月笙更好,家境也稍微富裕。所以他讀書也比較多一些。都屬於從舊社會來的他們有著類似的經歷,也有著相同的背景,甚至,有著類似的座右銘。
蔣介石有一句話常掛在嘴邊,也是一副對聯:法古今完人、養天地正氣。
這句話來自《菜根譚》,是孫中山用來自勉的一句話,自視為孫中山繼承者的他自然把這一句話全盤接納,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此後幾十年都一直以此自勉。
在歪史看了,蔣介石和杜月笙的兩個對聯,都異曲同工,深處江湖的杜月笙當然身段更加柔軟,他沒有什麼包袱和累贅。可以不問出身,上可以結交達官貴人,中可以結交商賈富戶,下可以結交平民百姓。
只要是個正人君子,那就值得交,對於可交往之人,無比誠心誠意的相待,只要能力範圍之內的求助,肯定有求必應,從來不計較名利。於是,他的名聲傳開了,朋友圈滾雪球一樣的增大,對於那一些難纏之人,起初鄙視他的人,最後都對他刮目相看。
如何識別朋友,因為,人性都是自私的,難免有人利用他人的善良來施展自己的邪惡。即使大名鼎鼎的杜月笙也有時候會有人惦記著算計一下。杜月笙自治讀書少,於是用對聯的另一句話來完善自己幼年時候失學的遺憾。
他常年在自己宅子中聘請專門的教師來教導自己讀書,對他們也非常尊敬,愛屋及烏,對其他讀書人都非常尊敬。因為杜月笙從骨子裡面感覺自己比不上讀書人,總覺得缺點什麼。
除了禮賢下士,讀古人的聖賢書也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他花了大部分的時間來讀書,從裡面汲取知識和營養。積年累月之後,沒怎麼上過學的杜月笙也看起來儒雅大方、文質彬彬。杜氏的書法遒勁秀雅,如果落名章,完全明家風範。根本不像是一個只上過幾天私塾的文盲的作品。
杜月笙的成功在於他知道自己的弱點,也知道如何彌補這個弱點,他知道人性的弱點也知道如何利用人性的弱點。而友天下士、讀古人書成了他出人頭地的唯二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