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刺,相信很多的朋友都長過,尤其是在乾燥的冬天,但是很多人可能也並沒有過於關注這個健康問題。
今天常老師就和大家聊聊倒刺的情況。
倒刺,到底是什麼?
「倒刺」,又名「甲周倒刺」,醫學名詞叫做「逆剝」,是手指甲周圍的皮膚以倒卷、撕裂、翹起為特徵的一種皮損,多呈縱向三角形撕裂,細小三角尖端剝離上翹或倒卷,觸碰疼痛。
相信很多朋友都體會過長倒刺的疼痛,看到翹起的倒刺,很多人都忍不住去撕裂,然後就是百爪撓心的痛。好不容易撕長點可以用牙齒咬了,結果好巧不巧,還咬斷,剩下一點點倒刺的殘端,一碰就痛......
為什麼會有倒刺?該怎麼預防?
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令人惱火的倒刺,到底是怎麼生長起來的呢?我們如何預防倒刺的生長呢?
其實,長倒刺,最主要是因為缺少了油脂。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同樣是指頭,腳趾就幾乎不長倒刺。身上的面部、大腿、肚子也從來不長倒刺。唯獨只在手指甲周圍那麼一小片地帶長倒刺。
很多人都會感覺到奇怪。
其實,原因很簡單:
指甲周圍這一小片範圍的皮膚與身體各部位皮膚不同,這部分皮膚非常薄弱,而且沒有毛囊、汗腺以及皮脂腺。
我們面部會出油,手上是不會出油的。
薄弱就會很容易被一些不起眼的刺激引發剝脫、損傷、過敏、炎症以及甚至感染化膿,這也是甲溝炎的一個病因之一。
我們皮膚最外層的保護屏障是沒有活細胞的角質層,也就是平時說的「死皮」。這些「死皮細胞」彼此之間以及下層的「活皮細胞」之間都是靠水分拉攏連接在一起的,而在自然界中水分會持續被蒸發。所以,為了保護角質層裡面的水分,人體皮膚分泌油脂平鋪在皮膚角質層的外面,以達到「鎖水、保溼」效果,避免因為乾燥開裂起皮。
甲周皮膚由於天然沒有皮脂腺存在,它的角質層只能靠「蹭」旁邊皮脂腺的皮膚分泌少量的油脂來「保溼」。如果還反覆的搓洗手指周圍的皮膚,使原本就缺少油脂的情況更加嚴重,加重倒刺的產生。
所以冬季,由於氣候乾燥,倒刺更加易生。這時候保溼非常重要。洗手後多擦護手霜是最方便的保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