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人的「蝴蝶效應」
全媒體記者 趙盛迷 通訊員 嚴鵬
「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村子強不強,要看『領頭羊』」。在恩施市沙地鄉鶴峰口村,村民對這句話的理解頗為深刻。
在這個村,若沒有基層黨員這群人的「蝴蝶效應」,很難想像這個村子能變化成如今的模樣。
「你是黨員幹部,大伙兒都看著你的,指望著你,你幹不幹事呢?」村裡的老支書李長壽說老實話,更多的是幹老實事。
80年代起,李長壽帶頭辦起了硫磺廠,沉寂的小山村逐漸「鬧騰」起來。
修路、建橋、種茶、挖水池、辦茶廠,李長壽和支部一班人帶領村民幹事創業,村裡的面貌也在悄然變化。
「既然在黨旗下舉了手,那就要帶著老百姓一起幹。」幹,不僅是李長壽,更是鶴峰口村所有黨員的心聲。
68歲的老黨員何名選今年有了新任務,宣傳合作醫療新政策。手機繳納費用,少數村民不理解,何名選入戶宣傳,耐心勸導,他所在的道龍組手機繳納比例超過90%。
和何名選一樣,70多歲老書記鄧普光積極參與村級事務。
茶園坡組修路修橋修河堤,鄧普光看質量,看進度,哪家要協調,哪裡要微調,鄧普光忙前忙後,樂此不彼。
只要還幹得動,那就要幹。
幹,是一種信仰的堅守,47年黨齡的老黨員譚秀元一直踐行著。
「有他在,吃水就是放心!」村民郭振強欽佩譚秀元的責任心,為讓村民吃上放心水,譚秀元巡邏管理水源,監督村民節約用水。
不僅如此,譚秀元注重理論學習,支部主題黨日期期必到,新聞聯播期期必看,看了聽了,他還為村民宣講黨的政策。
老譚的行動,村民任新元看在眼裡,豎起大拇指,「他就是我們心目中的好黨員!」
幹,是一種責任的上肩。黨員向清平從種植做到養殖,積極帶動群眾發展蔬菜,幹出特色;老黨員楊春桃辦起家庭農場,不僅種植蔬菜,還帶動群眾發展藥材,幹出成績;黨員向興卯管水管路,調解糾紛,幹出實效;老黨員成坤茂協調公路建設,督辦公路建設質量,幹出讚許;疫情防控,有能力的黨員全員上崗執勤,贏得民心。
一個黨員幹起來,一群黨員動起來,一個支部才會忙起來,而忙起來的支部,才是群眾的主心骨。
「村裡的黨員幹部,有事兒一喊,他們就來了。」村民何聲谷的母親夜晚突發疾病,幹部連夜送到醫院就診,出院後對幹部很是讚許。
糾紛的鄰裡和諧了,垮塌的公路疏通了,水毀的河道修復了,茶園改造也結束了,新安裝的路燈亮起來了。
「通過無職黨員的設崗定責,黨員能定位自己的職責,明白身份,幹事也有動力。」村支部書記黃正憲說。
老黨員充分發揮餘熱,新班子年富力強,後備積極分子趨於年輕化,支部「蝴蝶效應」最大化,鄉村振興,未來可期。
(審籤:譚輝 編審:童秀清 編輯:鄒明鎮)
【來源:中國硒都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