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裡,我跟大家探討了《紅樓夢》裡的「青色」以及跟「青色」有關的一些神話故事。《紅樓夢》的「青」色:點綴傳統文化的璀璨,揭開神傳故事的魅力。
其實,《紅樓夢》本身也跟中國古代神話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甚至在全書的一開篇,就以上古神話來開啟了整部書的序幕。
我們不妨一起來回顧一下《紅樓夢》第一回裡的這段文字:
「列位看官,你道此書從何而來?說起根由雖近荒唐,甲側:自佔地步。 自首荒唐,妙!細諳則深有趣味。待在下將此來歷註明,方使閱者瞭然不惑。
原來,女媧氏鍊石補天之時,於大荒山無稽崖甲煉成高經十二丈、方經二十四丈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媧皇氏只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只單單的剩了一塊未用,便棄在此山青埂峰下。誰知此石自經煆煉之後,靈性已通,因見眾石俱得補天,獨自己無材不堪入選,遂自怨自嘆,日夜悲號慚愧。」
1 就從女媧補天說起
女媧補天的傳說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個上古神話故事。大意是說:女媧創造了人類以後,華夏大地上充滿了歡聲笑語,人們幸福安康地度過了很多年。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一天夜裡,遠處忽然傳來一陣巨大的轟隆聲,將女媧驚醒了。等到她起床查看時,發現原來是天塌了一塊,露出一個巨大的黑洞。同時大地也被震裂了,留下了一條深溝。遠處火也燒起來了,平地遭到了洪水的侵襲。眼看人類的生存就危在旦夕了。
女媧非常心痛,請求雨神先澆滅了大火,又立刻造船去拯救即將被洪水吞沒的人。然而,儘管火滅了,被水淹的人也安全上岸,天上的黑洞還在不斷傾瀉著大雨。看來女媧必須得把這個黑洞堵上才能確保大地的平安。補天所用的是崑崙山頂的一種五色彩石,用火煉過以後,就能起到補天是功效。於是女媧燃起熊熊大火,歷經千辛萬苦煉成了補天石,隨後她又冒著危險去東海殺掉一隻神龜,並用神龜碩大粗壯的四肢將整個天支撐起來。天終於補好了,人們從此又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而天邊會常常出現五彩雲霞,傳說彩霞所在就是曾經被女媧補過的地方。
這則神話流傳非常廣泛,在史料中也有很多記載。比如在上古奇書《淮南子·覽冥訓》裡就寫到:「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
《列子·湯問》中也有非常類似的記載:「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其闕;斷鰲之足以立四極。」
我們熟悉的《史記·三皇本紀》裡也有女媧補天的故事:「當其(指女媧)末年也,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
明代人楊慎在《同品》中也曾記載:「宋以正月二十三日為天穿日,言女媧氏以是日補天,俗以煎餅置屋上,名曰補天穿。」
2 女媧為什麼是人面蛇身
在所有中西方的歷史文化體系裡面,我們似乎都能找到屬於同一哲學領域的問題,那就是:「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這三個問題被稱為哲學三大終極問題。在西方宗教體系中,人們用「上帝造人」的傳說來解釋人類生命的起源,而在中國,則有女媧造人的神話來解釋生命來源的奧秘。
在《山海經》裡,女媧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形象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段記載:「女媧之腸: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慄廣之野,橫道而處。」
兩晉時期的著名文學家郭璞就在這一段裡做了一個註解:「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其腹化為此神。」
這裡面有幾個我們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
第一,女媧為什麼是人面蛇身?第二,為什麼是「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腸跟這個神話有著什麼樣的關係?第三,女媧最開始造人為什麼用土作為材料?
關於第一個問題,恐怕我們還得在《山海經》裡找答案。女媧人首蛇身的這個奇怪的形象,在上古傳說裡都有一定的淵源。《山海經》裡所記載的女媧和伏羲也都是半人半蛇的樣子。而這種看似怪異的形象,跟古人對影子的理解有關——他們認為人和自己影子的組合就形似人面蛇身這個形象。
那麼蛇在古代意味著什麼呢?在我國的遠古時代,蛇是十分神秘的一種符號,非常令人崇拜和畏懼。正如《易經》當中所說的:「尺蠖之屈,以求信(神)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山海經》裡所記載的其他一些神也有「蛇」的影子,比如共工是赤發人面蛇身;共工的手下相柳是蛇身九首;統一華夏大地的黃帝,出身於人面蛇身的軒轅之國,而軒轅國內人人都是人面蛇身,肢體彎曲而柔軟。在東方其他國家的文化裡也有類似的體現。比如印度神話裡的蛇神婆蘇吉,她就擁有很長的軀體,是一條巨型的蛇神,地位與千蛇之王舍沙可以相提並論。同時,婆蘇吉有個姐妹叫做摩納娑,同樣也是著名的女蛇神。印度人也非常崇拜蛇,認為蛇是人類最好的朋友。當地人建造了很多廟宇,並在裡面供奉著蛇神。正因為蛇象徵著頑強的生命力,經常會有不孕不育的夫婦一起前去祝禱,請求蛇神賜給自己子嗣。不僅是建立了蛇廟,印度甚至還有蛇村、蛇舞、蛇船賽,每年還會舉行蛇節。如果去印度旅行,大家可能也會留意到在水井或者池塘附近的石頭上,會有蛇圖騰的圖案。這種對蛇的崇拜一直延續至今:在建造房子之前,印度人一定會請來僧侶,並把銀質的蛇像虔誠地埋在地基所在的地方,禱告一番,這樣就意味著自己家將來可以建出牢固的好房子。
中國古代的彩陶、銅器與石刻中,也有許多人面蛇身的圖像,比如仰韶文化原始彩陶上就有人面蛇身紋,可見中國遠古時代的蛇圖騰也是很普遍的。
這種文化現象不僅出現在東方,西方也有。比如俄國的文藝學家巴赫金就有過著名的論斷,大意是說:人、動物、植物的元素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怪誕風格」,這樣其實就是打破了生命和物種的界限,從而可以使得各種生命之間不斷地相互變化。這種各個生命體之間相互融合的「怪誕」風格,在羅馬時期的壁畫裡一覽無餘。
那麼,蛇為什麼會受到遠古先民的青睞呢?首先,蛇會蛻皮,並且在這個蛻皮過程中一動不動,像死了一樣——而蛻皮完成後,則立刻宛若新生。於是,這種現象就被古人理解為「重生」。不知道大家是否留意過一種古代的墓葬習俗:在下葬時,會在故去的人口中放一枚青白玉石雕琢成的蟬。為什麼呢?因為蟬可以在土裡生存,而後出土羽化,象徵重生,因此古代有「蟬形玉琀」之說。
其次,蛇作為一種水生動物,來自於孕育萬物的水,因此這種生物就跟生殖繁衍產生了密切的關係;而且蛇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繁殖能力非常強,這一點跟女媧用很快的速度造出很多人來相似。
分析到這裡,大家想一想,蛇長而柔軟的形狀是不是像人的腸?腸跟女媧又有什麼聯繫呢?胎兒是被孕育在腹部裡的,古代的醫學並沒有那麼發達,古人無法知道人的腹部內都有什麼器官。但是,打仗時「開腹流腸」的場景是非常直接的感官體驗。於是在這種情況下,古人就將腸和生殖繁衍器官自然而然地聯繫在一起了。關於這一點,在《紅樓夢》裡有一處特別有意思的印證。
原著第六十回裡,趙姨娘因為茉莉粉的事情非常生氣,挑唆賈環去鬧。賈環不肯,說:「你不怕三姐姐,你敢去,我就服你。」趙姨娘聽了這話就更是氣得要命了,喊了一句:「我腸子爬出來的,我再怕不成!這屋裡越發有的說了。」「腸子爬出來的」,正好說明了剛才的觀點。雖然到了明末清初的時候,醫學已經有了很大進步和發展,但是人們的日常口語當中還是會保留一些舊有的習慣。
「蛇」和「腸」的問題,我們都弄清楚了,現在來說說「土」的問題。
其實不僅是在中國古代,在西方的神話傳說裡,「土」也是用來造人的原料。希臘神話裡的潘多拉是這樣,上帝造人也是這樣。東西方在這一點上非常相似。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土和金子」的故事能夠很好地解釋這個問題。
金子跟土相遇了。金子認為自己外表華美,自視頗高,而土看上去其貌不揚,沒有任何光澤,並且還總是在其他物質的腳下,就非常不屑。於是土問金子說:你這麼閃耀、這麼高貴,但是你能生出金子來嗎?金子沉默了。土繼續說:我能生出花、果、草、木,能孕育莊稼和萬物。生命價值的本身,並不在於你自己價值幾何,而是在於你能夠創造出多少價值。金子聽了這一番話,再也無言以對。
沒錯,土能夠孕育萬物生長,是生命的來源。而人的生命終結以後,又要回歸泥土之中。而中國傳統的五行學也印證了:土作為重要元素之一,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
3 女媧的傳說實際上是女性崇拜
女媧是上古神話裡的創世之神,也可以稱其為大母神。比女媧稍早一些,還有一位男神,叫做盤古。盤古開天闢地,有「創世神」的稱號,又被道教尊奉為「元始天王」。然而,承擔「造人」重任並不是這樣一位男神,而是女媧這位女神。
這就說明:遠古時期,人們對母親的崇拜是遠遠高於父親的。各個部落的生存跟部落裡人口的多少有直接關係。而女性擁有生育的能力,哪個部落當中女性越多,就代表這個部落的後代可能就越多。如果失去了女性,這個部落就沒有辦法繼續繁衍,從而走向滅亡。因此,古人最原始最樸素的崇拜,自然就落在了「女性崇拜」上。
女媧補天的傳說,本身是架構在生育、繁衍以及拯救氏族於滅亡的故事。而「補天」並不是整個故事的核心——其核心依然是「女媧造人」的繁衍和保護能力。
女性能夠創造出生命的多少,決定了氏族部落的生產力。之後的氏族發展時期,戰爭頻發,這時給人類本身帶來滅頂之災的,恰恰就是人類自己——這種滅頂之災,跟「天崩地裂」是對等的:任何一次戰爭的發生,都給遠古人類的生存帶來了巨大的威脅。女媧補天的起源,就在於「共工與顓頊爭帝」,是戰爭之災。而女媧補天之舉,是平了共工之亂,正好是起到了大母神的保護作用。
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南宋豪放派詞人辛棄疾曾經作過一首《滿江紅》,其中的上闕是這樣的:
鵬翼垂空,笑人世、蒼然無物。還又向,九重深處,玉階山立。
袖裡珍奇五光色,他年要補天西北。且歸來,談笑護長江,波澄碧。
這裡的「補天」實際上就是像女媧一樣,去平息民族所面臨的的災難,解救眾人於水火。
在頻繁的戰爭過程中,因為人們所使用的的武器就是自己製造的棍棒、弓箭、石頭等等,沒有什麼先進的或者是效率高的武器。要想打贏戰爭,就得靠「人多力量大」。哪個部落人多,贏得勝利的機率就大;反之,則要面對一敗塗地的境遇。於是大量繁殖人口就變得相當重要了。人多了,氏族才有可能走向繁榮,並在一次又一次的戰爭裡屹立不倒。在這個意義上,只有生育能力非常強大的女媧去補天,才能夠做到「補天立極」。
4 女媧補天是否存在真實性
在考古歷史上,有一個專有的名詞叫做「紅山文化」。它是華夏文明最早的遺蹟之一,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河北、遼寧等地。
紅山文化遺存最早是在1921年的時候發現的。在此後幾十年間,中國考古學者在這裡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並發現了千餘處遺址。在這近二十萬平方公裡的遠古人類生活遺址內,隱藏著華夏民族進入農耕社會的重要線索,年代則可追溯到公元前六千多年。象徵著天鵝的「玉鳳」,就是在內蒙古境內的紅山遺址出土的。
而紅山文化的考古也向世人證明了女媧可能存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對遼寧的紅山文化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時,考古隊在山上找到了一座女神廟的遺址,裡面出土了真人大小的女性雕塑的頭像和其他部位。根據這些造型和供奉的位置,專家推斷出,這些女性在生前應該是氏族部落的首領,證明了上古時期部落與氏族的主要依靠就是女性,母系社會的影子非常清晰。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初期是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其最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群體以血緣關係組成的部落集團,到了晚期,母系社會才逐漸向父系社會進行過渡。
非常巧合的是,發現了供奉在神廟裡的「女媧」之後,考古隊又在附近發現了一個大型冶煉場地的遺址。那裡的石頭灶上,有一千多個用黏土製成的煉銅所用的坩堝。經過專家判斷,這裡是煉銅和煉錫的場所——也就是說,紅山母系社會時期的遠古人類已經掌握了冶煉礦石的技術。而至於五彩石,我們都知道,本身礦石的顏色就很豐富,孔雀石是綠色或者藍色,鐵礦石是紅褐色的,斑銅礦石是棕色或者紅色的,等等。這處考古發現,就為「女媧煉造五色彩石」提供了依據,而神話傳說「鍊石補天」可能就跟這個遺址有關。
「補天」又是怎麼回事呢?古人對宇宙沒有探索,因此他們會認為「天漏了就是下大雨了」。這個觀念的語言習慣至今還保留在我們的口語裡,哪個城市大雨連綿不斷,我們就會說「天像漏了一樣」。另外,天空裡也會出現「火燒雲」的現象,古人認為這就是天上的仙人們依靠燒火來補天。
明白了這個概念,我們回頭再來看紅山文化遺址。這個時期的人類在進行冶煉活動時,使用的是木炭。這樣燃燒起來的冶煉之火,會產生大量的水蒸氣。而我們利用一點兒小常識就可以推理出:通過陽光折射的作用,水蒸氣會產生「彩虹」,是不是跟「神仙補天」的景象有些相似?這樣一來,神話落地,可能也因此而具有了現實生活當中的「原形」。
通過這樣有趣的探索,我們又一起完成了一次對《紅樓夢》細節的閱讀和考究。我會在以後的文章裡繼續堅持,跟大家一起帶著樂趣去探索《紅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