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國際紀錄片節
4月23日,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世界讀書日。
每當這時,總是少不了熟悉的靈魂拷問:今年,你讀了多少本書?其中有多少本紙質書?
快節奏時代,豐富的網絡產品侵佔了人們的為數不多的休閒時間,靜不下心來讀書早就成為了困擾人們多時的難題。許多人總是一邊叫囂著時間不夠,一邊沉溺於直觀刺激的娛樂快餐。
好在,總有一些人一如既往地愛書、讀書、寫書。
也好在,有一些紀錄片把目光聚焦於泛著墨香的書籍,聚焦于堅守文化陣地的愛書人,記錄著人與書籍之間的美好故事。
《但是還有書籍》
豆瓣評分:9.2
集數: 5
單集片長: 30分鐘
這部B站出品的五集人文紀錄片,主題小眾,卻意外地收穫許多好評。該片以書為題材,從圖書編輯、二手書店、繪本畫家、美術設計以及快節奏時代的閱讀這五個角度講述書籍背後的故事,觀眾可以看到書籍在誕生、包裝、流通、閱讀等各個環節所關聯的人和事,揭曉了許多不為常人所知的幕後過程。
為了一本冷門古籍付出13年努力的老編輯俞國林、翻譯了馬爾克斯正式授權《百年孤獨》的譯者範曄、將舊書店煥發新生的二手店主吳雅慧......儘管紙質圖書已然式微,但仍然有許多人在為熱愛的書籍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外加演員胡歌恰到好處的配音,整部紀錄片散發著濃濃人文氣息,浪漫又暖心。
掃一掃 在線觀看
《他們在島嶼寫作》
豆瓣評分:9.0(《化城再來人》篇)
片長:163分鐘
《他們在島嶼寫作》是陳傳興、陳懷恩等臺灣紀錄片導演執導的系列紀錄片,把鏡頭對準臺灣文學大家,一度成為轟動臺灣的重要文化事件。2011年在臺灣上映了第一季六部影片,分別是以林海音為主題的《兩地》、以周夢蝶為主題的《化城再來人》、以余光中為主題的《逍遙遊》、以鄭愁予為主題的《如霧起時》、以王文興為主題的《尋找背海的人》、以楊牧為主題的《朝向一首詩的完成》。
六位文學大師少見地出現在同一紀錄片中,帶著他們曼妙迤邐的文字,獻給觀眾一場難忘的文學盛宴。紀錄片用溫柔細膩的敘事風格和真實動人的影像,敘述著悠長質樸的詩歌,以及文學家們獨特的內心世界。整體影片遲緩溫和,能夠喚起人們對於文學、對於書籍的興趣,讓人們忙碌的腳步適時地慢下來。
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周夢蝶先生的《化城再來人》。該篇借用佛經典故,以周夢蝶的一天隱喻其顛沛流離生的一生,從日常生活中穿插映射其思維、修行、寫作,試圖重現昔年武昌街擺書攤的氣氛,追索病痛帶來的改變與啟發、幾次生命裡的流徙與意義。
周夢蝶臨摹佛經
周夢蝶或許沒有餘光中的名聲如雷貫耳,但這一部紀錄片更受觀眾歡迎,就在於其細節十分打動人。作詩到激動處時的「嘔心瀝血」、生活中的沒有常識、常常撿別人家扔掉的「破書」......正是種種細節暴露出周夢蝶的痴迷與純真,令人不禁好笑又佩服。正如其簡介所述:莊周夢蝶,無有虛實。詩人在紅塵中夢想脫俗,於露電裡捕捉永恆。
掃一掃 在線觀看
《書店裡的影像詩》
豆瓣評分:9.1
集數: 40
單集片長: 3分鐘
紀錄片《書店裡的影像詩》記錄了全臺灣共40家獨立書店的樣貌,以各3分鐘呈現40家書店,全長120分鐘。每家老闆個性、風格也不同,紀錄片的拍攝手法也跟著變動,像拍了40部不同的短片,豐富到眼花繚亂,也可一覽臺灣書店現狀。
有的聚焦老闆個人魅力,如『水平書局』老闆曾大福邊按計算機算折扣、邊絮絮滔滔跟客人聊天推銷書;『新手書店』老闆鄭宇庭只陳列100本書,每周汰換,書目都是他想推薦給新手讀者的作品。有的則訴說動人故事,如臺東的『晃晃書店』,店名來自一隻因失聰而走路搖晃的貓,後來晃晃車禍喪生,傷心的老闆羅素萍廣邀客人寄回拍過的晃晃照片等。
導演侯季然笑稱:「拍完才知開書店是辛苦、一點也不浪漫的行業,也慶幸這些書店為連鎖店滿街的臺灣保留了文化多樣性。」
掃一掃 在線觀看
《書迷》
豆瓣評分:8.6
集數: 4
單集片長: 25分鐘
《書迷》是央視為第23個世界讀書日特別製作的紀錄片,講述了愛書之人的故事。從做書、開書店、淘書、販書人等角度呈現四集內容:《書店風景》,尋找並記錄處於快餐文化的當下仍致力於推廣閱讀的書店故事;《一本書的誕生》,追蹤一本書的誕生過程,講述書籍設計師、作者、編輯如何合作做出一本本精彩的書;《淘書迷的地圖》,追隨淘書人的足跡,繪製出書迷們的秘密尋寶圖;《販書記》,記錄那些販書人如何為書迷找到好的舊書,為好的舊書找到好的歸宿。
暗藏昆蟲的書籍《蟲子旁》、可供讀者自己裁剪的書籍《不裁》、在舊書攤上淘到的中文世界的第一本《老人與海》.......或有趣或珍貴的書籍展現在紀錄片中,正如其片名,《書迷》真正講述了一幫人如何為書為書所迷、為書奔波的故事。
書籍裝幀設計師朱贏椿揭曉《蟲子旁》的秘密
掃一掃 在線觀看
《書籍之美》(The Beauty of Books)
豆瓣評分:8.5
集數: 4
單集片長: 30分鐘
BBC紀錄片《書籍之美》(The Beauty of Books)是一部講述書籍裝幀出版歷史的片子。該片選取著名的倫敦大英圖書館為拍攝對象,通過其中的代表性書籍展現了圖書業的變革:聖經抄錄如何體現神學爭議,中世紀繪本怎樣反映時人精神世界和社會生活,從《愛麗絲漫遊奇境》談插圖本的近世發展,以《1984》封設流變和企鵝叢書為例論當代平裝書,最後由kindle探討書的未來。
一系列《聖經》《坎特伯雷故事集》等世界名著背後的秘辛由此展現,喜歡英國文學的人一定不要錯過。
掃一掃 在線觀看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
2020年,第25個世界讀書日來臨。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們,無論你是年老還是年輕,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有,無論你是患病還是健康,都能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希望你一如既往地熱愛書籍。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立刪
編輯:羅旭儀
推薦閱讀:
懷斯曼最新訪談|我試圖從人們的日常經歷中尋找戲劇結構
全球紀實周報 | Netflix超過YouTube?是否成為本季度大贏家?
「閱讀真實」紀錄片雲觀影,快上「虎牙直播」一起看
百部紀錄片「雲展映」,第七屆中國國際大學生紀錄片大賽啟動徵集
關注丨《文學的日常》:一趟當代作家的精神世界之旅
原標題:《片單 | 第25個世界讀書日,還好有一些人如此熱愛書籍》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