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眾讀書紀錄片 《但是還有書籍》
作者:萬闕歌
最近,一部於去年底在嗶哩嗶哩網站獨播的讀書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憑藉口碑不斷發酵,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累計播放量已超過720萬,獲得網友9.8分的超高評價。有網友如是感慨:「這段焦慮的日子裡,感覺被它續命了。」
沒想到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宅家時光,竟意外延長了《但是還有書籍》這部紀錄片的生命力。這同時也說明,這部紀錄片拍得是成功的,既能吸引住網友的眼睛,又能產生口口相傳的效應。目前在網絡領域,像這類題材不算大眾,卻又能被廣泛關注,繼而「出圈」的節目並不多見。
《但是還有書籍》並不是一檔純粹的讀書節目,否則就更「小眾」了。它也不是普普通通的紀錄片,否則也不值一提了。它是讀書與紀錄片的合二為一,是有機的結合體,按時下流行的說法,應該屬於「某某+」類型的節目,比如「讀書+紀錄片」或「紀錄片+讀書」。同時,它也不是一部推薦書的節目,而是講述與書相關職業人的故事的節目。這,或許才是這部紀錄片真正走熱的原因所在。
不管你愛不愛書或愛不愛讀書,都沒關係,都不影響你會喜歡上這部紀錄片,因為它裡面的人很有意思,故事也很有意思,溫馨而又有情懷。紀錄片共分5集,分別講述了圖書編輯、二手古舊書收藏流通者、繪本作家、圖書設計者、閱讀關注者等不同類型的人物故事。通過這些碎片化的故事,我們深深感受到了書籍的魅力及影響力,竟然吸引著這麼多人從不同側面默默做著推廣書籍、倡導讀書的事情。他們身上的那股執著勁,影響的已然不只是我們的讀書愛好了,還有工作精神、人生態度、生活原則等,都值得我們學習。
幾年前,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曾風靡全國,它也是以紀錄片的方式,卻又不單講美食,而是講述與美食有關的人和物的故事。很多觀眾看的並非美食,而是美食背後的故事,甚至包括故事的講述方式。這也就是綜藝節目創新的結果,真正辦到了觀眾心坎裡。《但是還有書籍》同樣如此,看似是記錄書,實則落腳到人,而最終,仍然又回歸到了書本身,從而喚起了更多人對書的熱愛,就像《舌尖上的中國》曾培養出一大批美食愛好者一樣。這樣的節目形式,滿足了更多人的欣賞需求。
具體到節目製作本身,這部紀錄片也是可圈可點之處的。比如,每集片長30分鐘,非常適合網上觀看,短了肯定呈現不了多少內容,長了則又有可能讓網友產生視覺疲勞,網上瀏覽畢竟不同於電視裡看節目,還是不宜過長的。再比如,一些過渡性環節採用漫畫形式,增加了動感和喜感,藝術感染力很強。而邀請著名演員、歌手胡歌擔任解說,也是一大亮點。胡歌的普通話功底非常深厚,語言穿透力如此強大,堪稱一絕。難怪很多網友表示,就是因為胡歌才看該紀錄片的,結果到最後,竟然忘了是胡歌在解說。
我以為,《但是還有書籍》的走熱給很多方帶來了啟發。首先,書籍需要推廣,閱讀需要普及,而採用類似的與紀錄片等藝術相結合的方法,則很見效,值得嘗試。其次,作為廣大電視文藝工作者,也要從中借鑑經驗,如何製作出受觀眾歡迎的節目,需要從生活中找點子,哪怕是小眾的,也有價值,也值得做。嗶哩嗶哩網站在《但是還有書籍》這部紀錄片之前,今年的跨年晚會也曾在網絡走熱,反響很大。這不能不引起各電視臺的重視和思考。一方面,網絡與電視臺爭奪觀眾的時代已經到來了,另一方面,網絡製作節目的水平也在日漸提高,眼看就要追上電視臺了。無論是嗶哩嗶哩網站2020跨年晚會,還是《但是還有書籍》,抑或是愛奇藝的《中國醫生》,都是非常好的例證!
本文刊於2020年3月21日《吉林日報·東北風》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