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程千千 範佳來(03:06)「編輯、譯者,一群隱身於書背後的人,他們穿梭於字裡行間,鑽研著逗號句號的學問。他們以敏銳的眼光,探尋文學的礦脈。他們以細微瑣碎的工作,搭建起跨越語言的橋梁,擺渡於作者和讀者之間,編織著航行於浩瀚文海間的思想之舟。」
在B站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中,通過描寫編輯、二手書、繪本、設計構築等故事,展現了快節奏的時代下書與書店的故事,用五集的片長,勾勒出一本書的奇幻漂流歷程,在B站總播放量達925萬,並在豆瓣收穫9.3分的評價。在導演羅穎鸞看來:「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讓我們在這個世界以外,還擁有無數個平行世界。」
《但是還有書籍》實體書店亮相上海
《但是還有書籍》實體書店正式開業最近,這部美譽度極高的紀錄片,竟然變身成實體書店。紙上王國、二手書奇幻漂流、書籍保險庫、衍生潮玩、手帳研習室……8月23日,在靜安大悅城九樓,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實體書店亮相上海。
「潮玩補給」板塊
「二手書奇幻漂流」板塊12個貨櫃,六大板塊,傳統書店更青春《但是還有書籍》線下書店項目負責人孫陽介紹,《但是還有書籍》實體書店項目的初衷,是延續紀錄片精神,通過打造「沉浸式的閱讀學習空間」,在線下通過書籍這座橋梁,從書店到讀書人手中,從一個書房到另一個書房,共同營造「全民閱讀」的良好讀書氛圍。
書店在整個空間設計概念上劃分多個主題場館,用通勤地鐵的概念,讓每個主題場館成為一個站點,連通在一起:紙上王國站、二手書奇幻漂流站、動漫次元站、書籍保險庫、衍生潮玩站、手帳研習室等,在閱讀業態的基礎上融合文創、現代科技等新元素,營造一個能夠激發體驗和代入感的文化場所。多個沉浸式的體驗場館,書與環境融為一體,當你沉浸在書中時,仿佛進入到了某個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這家書店的構造很不一般,由12個貨櫃拼接而成,其中2個貨櫃為一組,共分為六個板塊。第一板塊是一間寬敞的玻璃演播室,未來將和新華傳媒合作推出系列文化講座,也會迎來一系列B站學習UP主的入駐,將成為上海的「網紅直播間」。
第二板塊是一家名為「開卷有茶」的奶茶店,在提供茶飲的同時,推出「回收二手書,免費換奶茶」的活動,鼓勵大家把閒置二手書捐贈出來,讓更多年輕人通過二手書的交換閱讀認識更多朋友,感受精神文化的獨到見解。
「開卷有茶」第三板塊是一間充滿潮流感的「太空艙」,主要售賣《三體》《「太空漫遊」四部曲》等科技類圖書;第四板塊提供二手書籍的販賣,還有「圖書盲盒」,讀者可以盡情購買屬於自己的一本神秘圖書。最後兩個板塊展示了動漫二次元文化和B站合作內容的周邊,記者在現場看到,各類手辦、貼紙、膠帶、 明信片等衍生品一應俱全。
書店內的「動漫次元」板塊「在許多年輕人心中,書店是一個偏傳統的行業,我們希望打造一家不一樣的書店,把生動有趣的書籍和文化展示給年輕人,讓他們重新愛上閱讀。」孫陽介紹,「通過紀錄片和實體書店聯動,把幕後的書籍工作者推到臺前,讓更多人熟悉和認識到他們的存在。」線上線下流量 IP 的文化跨界
此次上海新華書店和 B 站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實體書店的聯手,不僅是一次線上線下流量 IP 的文化跨界,也是一次書店創新商業模式與人文的全面融合,實現了優勢上的互補、資源上的共享,文化上的深度融合。用書籍作為橋梁,力求在閱讀多樣化、碎片化的當下,為年輕人提供良好的閱讀和學習空間,讓更多的年輕人愛上讀書,點燃大家對於書籍的熱愛。
新華傳媒雲端拓展部總經理張元侃介紹,作為圖書發行的主要渠道,新華傳媒會與《但是還有書籍》線下書店進行線上合作,通過線上微信的小程序提供相應主題書單,讀者可以在門店現場掃碼,線上下單購書,不僅可以擴充門店本身庫存的不足,也能帶來線上線下聯動的全新消費模式。
「在人們心中,新華書店是一家歷史悠久的老字號書店品牌,隨著網紅書店和潮流文化的湧起,新華書店也在積極擁抱變化,在設計上,既要有創意,也要接地氣,給讀者帶來更好的閱讀體驗,在新時代煥發新的青春色彩。」張元侃表示。
書店內將打造未來的「網紅直播間」據了解,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實體書店入駐靜安大悅城,已獲得靜安區文化發展專項資金支持。靜安區文化發展專項資金由靜安區文化和旅遊局設立,旨在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激發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靜安文化建設,更好地滿足靜安人民對文化日益增長的需求,塑造靜安文化品牌、提升城區文化品質、集聚優秀文化人才。(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