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已經過去四分之三
你立的讀書flag有沒有倒呢
有沒有堅持在讀書呢
亦或是你的書已經蒙上一層層灰
今天小編想跟大家分享一部
有關書和讀書人的紀錄片
相信有不少小夥伴都有聽過這個名字吧,這部2019年尾在B站上線爆紅,獲得B站9.8、豆瓣9.2的高分紀錄片。許多人因為胡歌的配音而去看,但最後都有被片中關於書籍和人物的故事所吸引,拾起對讀書的興趣和熱愛。
紀錄片一共有5集,一集30分鐘左右,每集都會講述不同的關於書和人之間的故事。
第一集是《書海編舟記》,鏡頭聚集在了從事書籍幕後工作的編輯和譯者。
「編輯,譯者,一群隱身於書背後的人。他們穿梭於字裡行間,鑽研著逗號句號的學問;他們以敏銳的眼光,探尋文學的礦脈;他們以細微瑣碎的工作,搭建起跨越語言的橋梁。擺渡於作者和讀者之間,編織著航行於浩瀚文海中的思想之舟。"
朱嶽,後浪出版公司文學部主編,從事編輯出版工作近十年。在他39歲那年,遇到了《寂寞的遊戲》這本書,看了之後發現「寫得非常好,不亞於任何西方的哪個大師的作品」。他認為這樣的好作品值得被更多人看到,於是他和同事們極力推廣,儘管屢屢受挫,但這本書最終憑藉生命力獲得了媒體推介,並贏得了眾多的讀者。因為有了這樣的成功,朱嶽開始閱讀更多華語文學,希望能挖掘更多優質的作品給讀者。
俞國林在中華書局負責古籍編輯整理的工作,他認為一個好的編輯要具有敏銳的眼光,於是他挖掘出了《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這部著作對研究西南聯大校史、近代學術史起著重要的史料的作用。但它的出版並不順利,歷時十三年,得到鄭天挺後人的一致同意後終於完成出版,出版後也取得了十分好的反響。這得益於俞國林十多年間的堅持不懈和奔波拜訪鄭天挺的兒子鄭克晟先生,兩人還成為了忘年好友。
範曄,馬爾克斯首次授權中國出版《百年孤獨》的譯者。為了翻譯好這部經典作品,他查閱了馬爾克斯的其他作品和有關《百年孤獨》的研究論著,反覆閱讀西班牙原文,書也被他翻得都掉頁了。《百年孤獨》中譯本上架後就佔據暢銷書榜首,廣受好評。「和文字纏鬥,與自己較勁,在範曄看來,文學翻譯是一種艱難的快樂,也是一種無可替代的快樂。」
看過第一集之後,才發現一本好的書籍,離不開作者的嘔心瀝血,更離不開書籍幕後的工作者們,是他們把作品以更好的形式、更快的速度帶到了讀者面前。這也讓我們了解和感受到書籍幕後工作的不易和繁瑣。
第二集是《二手書的奇幻漂流》,講述了舊書與讀者,書店與作者之間的奇妙緣分。
臺北有家主營絕版書的舊書店——舊香居,如今由吳雅慧接手經營,在此之前,她父親已經經營這家店四十多年了。
吳雅慧分享書和人流動之間的緣分——「我們在整理到那一批書的時候,竟然發現好多我爸爸的字跡和筆跡。我覺得那一幕是讓我覺得很精彩的,一個賣書人,最終又從另外一個買書回來的過程當中,發現自己賣過去的、賣出去的書。我覺得整個輪迴是很有趣的。感覺那個書,它就是跟著人漂流到不同的地方去。然後最終流著流著流著,又流回到你身邊了。這是一種很深的緣分,我相信。」
帶著書籍去旅行的LuLu和蝸牛兩夫妻做著一件特別浪漫的事情,載著一車精心挑選過的書,開一輛車漫遊整個中國,讓書香可以流到更遠更廣,把浪漫和美好傳遞給更多的人。
在這裡小編也想分享一件與書籍產生奇妙緣分的事情。廣州每年都有舉辦南國書香節,裡面會有設置一個換書區,每個人都可以將自己閒置的書帶到那裡去折價,再挑選相同價格的書回來。當時小編也去體驗了一番,那種給自己的書出去,再將別人的書挑走,感覺特別奇妙和有緣分。
一個茫茫的書海中,每個人都能實現書籍資源的有效交換,而書本身,也在進行著有意義的漂流。(大家以後也可以去體驗一番噢。)
第三集和第四集分別是《繪本中的奇妙世界》和《設計師的紙上王國》。講述了繪本以多彩的方式為孩子開啟了一個美好又奇妙的閱讀世界以及設計師對於書籍的封面、材質等方面的設計創作。
第五集是《快時代閱讀指南》。這一集的鏡頭記錄了在快時代下,依然有著自己的讀書節奏和方式去閱讀、去分享的人們。
朱利偉是一個圖書編輯,她每天都會在地鐵通勤時間拿著書在讀,一年下來能讀完幾十本書。而且她在地鐵上觀察到許多的同類,用照片記錄下他們讀書的樣子,在豆瓣上創建了一個相冊名為《北京地鐵上的讀書人》,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
小隱是B站上一名有著40萬粉絲的讀書up主,從小愛看書的她在一次實習經歷中得到啟發,決定以自己的方式去給大家分享書籍和感想,受到許多人的喜愛。
《但是還有書籍》這部記錄片每集會根據主題介紹到三個人物和書的故事,內容雖然不算深入,但以較為溫暖治癒、涉及面廣的方式讓更多的人有了解到書和讀書人們的故事。
不管現在的你,正處於開學封閉在校的焦慮也好,又或是面對平日工作的壓力和煩惱也好,希望你能從這部紀錄片中得到一份治癒和平和。
儘管有時候生活讓人不如意、不開心,希望你能想起「但是,還有書籍」。生活的節奏已經那麼快了,那有空的話就放下手機,躲進書裡的世界享受自己悠閒自在的精神角落吧。
編輯 | 何穎梅
關海娟
校對 | 張結梅
校審 | 何逸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