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愛看書?那就打開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吧

2020-11-19 澎湃新聞

原以為演員胡歌是來救場的,後來發現是錦上添花。最近B站推出的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火了,胡歌的講述、讀書人的故事,都挺好。

有人還評論:始於胡歌,終於內容。

《但是還有書籍》胡歌

《但是還有書籍》的題名來自于波蘭詩人米沃什的一首同名詩歌,片子以極盡溫柔的方式敘述了與書相關的故事,沒有死氣沉沉掉書袋,僅如一場書迷的小型嗨趴,聊的都是有趣的閒磕兒,抑或是把書籍比喻成冬夜裡冰冷的小手偷偷揣進男友的褲兜,有迷人的溫度,對書籍的純粹熱愛是這部紀錄片給人的直感。

按總導演羅穎鸞的話說,片子節奏遲緩,希望比較治癒系,看的時候可以讓人安靜下來,使人獲得一些力量和慰藉。

「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讓我們在這個世界以外,還擁有無數個平行世界。我們希望以這個片子,記錄這個時代形形色色的愛書人,捕捉和書有關的那些精彩故事,向編舟者致敬,為愛書人點讚。」總導演羅穎鸞在導演手記中寫道。

這個出生於1989年的導演,她自己也酷愛讀書,更喜歡書圈子裡可愛的人,自然就想做這樣的片子,她也很可愛地對澎湃新聞記者說,整個過程就是「可勁地讓自己高興」。

「一本書,可以收穫好幾個故事」,幾集的內容,羅穎鸞覺得,「只是這個時代閱讀圖景的冰山一角」,愛書人、做書人的有趣可愛是「道不盡的」。她希望片子「成為一枚火石,點燃更多人對於書的興趣」。

《百年孤獨》譯者範曄

首集《書海編舟記》,鏡頭對準的是編輯和譯者,三位人物分別是「豆瓣禿頂會會長」、後浪文學主編朱嶽,中華書局學術著作出版中心主任俞國林,以及北大外國語學院老師、《百年孤獨》譯者範曄。拍得趣味橫生。

朱嶽曾在《我們分到了土地》一文中寫道:我們做出版,不能總是靠利用人性的弱點去發大財,而是要去認識、彌補和克服這些人性的弱點,這才是我們的天職所在。我們或許是夕陽產業的弱勢群體,但同時也是文化的守護者和創造者。

羅穎鸞偶然看到這一篇,認為這是可以「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的文字,看過之後有「打滿雞血」的感覺。

編輯也需要一種與時間賽跑的耐力。

「編輯這個行業,時間和質量是成正比的」,除了要不遺餘力挖掘好書,幹坐冷板凳,還要有敏銳的眼光,從事古籍整理工作十八年的俞國林從《讀史閱世六十年》一書中發現了鄭天挺西南聯大的日記摘選,經確認確實有幾十本日記的存在。歷經種種周折,他多次拜訪先生的兒子和家人,前後花了13年,經過七八遍校對,終於在2018年出版了《

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

》,日記從1938年到1946年,幾乎貫穿整個西南聯大時期,不僅是一本鄭天挺的個人日記,更是一部全面的西南聯大史。

2018年,羅穎鸞做過紀錄片《書迷》,這是一部更為「書圈化」的片子,從做書、開書店、淘書、販書人四個角度去講述那些專業「書迷」的故事。雖然上線後挺受歡迎,但從網上觀眾反饋來看,都有點意猶未盡,於是後來就有了《但是還有書籍》。她希望《但是還有書籍》的受眾可以在書迷的基礎上做一些突破,圍繞著書的生態多拍一些普通的讀書人。

《但是還有書籍》第二集《二手書的奇幻漂流》,講的就是書籍和愛書人的奇遇故事,其中一個故事特別紀實。

上海一對80後夫妻lulu和蝸牛,從租書、圖書漂流到快閃移動書店,他們一直嘗試以好玩的方式勾起人們對書的樂趣。他們也熱愛旅行,於是有一個更妙的做法,載一車精心挑選的書,與心愛的人一起,開一輛書車漫遊中國。一路旅行,一路開起移動書店。他們也許在城市的某個角落不經意出現,咖啡館前、音樂節上、水果攤間、菜市場裡,讓人們不經意與書籍邂逅。

「片子裡面討論的不管是書籍還是閱讀,也不管是書迷們手裡那些厲害的書,你們堅守的精神陣地,其實也可以是普通人疲憊生活中的一種慰藉。」羅穎鸞對記者說。

2019年5月,在《上海書評》刊登的《

閒話「眠雨堂鎮庫之物」

》一文中,作者陳曉維這樣寫道:

「大概很多人並未注意到這件拍品。拍賣當天,場面寂寥。只有右前方長發飄逸的胡從經先生和我兩個人舉牌。馬未嘶鳴,戰猶未酣,即以三萬元落槌。眠雨堂鎮庫之物竟歸我有。我何人哉,得以微塵附之華嶽。

結了帳,從國際飯店出來,天已全黑。我懷抱這部開本碩大的寶物,踏著月光,唱著歌,步履迷蹤,如上將凱旋,找不著北了。」

羅穎鸞為文章結尾叫好,她強調說:「這個人真的值得拍,文字看起來就是津津有味的。」

《但是還有書籍》播出後獲得了B站評分9.8、豆瓣評分9.3。如此高分一來說明愛書的人其實不少,二來也給了片子肯定,這樣不光關注書籍,還關注書籍背後的編輯、設計師等等,觀眾確實都很有興致。

因紀錄片播出,片中出現的書籍也受到關注,在電商平臺突然熱銷。在第一集上線三天後,《寂寞的遊戲》在後浪淘寶店就賣出700多本,噹噹上斷貨,緊急加印了8000本, 而《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也一度斷貨。網友們表示,沒想到書籍類紀錄片也有這麼強的帶貨能力,有很多人稱這個片子為「大型種草機」。

最令羅穎鸞意外的是,她只是想拍一部可愛的有趣的紀錄片,怎麼大家看完都感動得哭了?

《但是還有書籍》海報

【對話】

澎湃新聞

:痴迷於書的人會在自己的一個空間裡遨遊,應該不太好聊天吧?

羅穎鸞

:(笑)最大感受應該是時刻感覺自己是一個文盲!(採訪中)都是那種讀過很多書的人,他們隨便報出一個名字來,我都要想一下到底是誰,很多都是不知道的名字,所以前期準備工作少不了,至少要具備跟他對話的能力。

還有一個困難就是你剛剛說的,書迷的獨特性,好像是存在另外一個世界當中的。拍攝時進入狀態比較慢,但我覺得那種狀態也挺好的,畢竟是真實的狀態。比如第一集朱嶽老師去豆瓣書店和店主輕鬆打招呼,那段特別逗,讀書人面對鏡頭這樣一種侷促的狀態立馬就表現出來了,很可愛。

澎湃新聞

:所以都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羅穎鸞

:前期做了大量的紙面調研,把書和能搜到的報導基本上都看了一遍。不光人物,針對每一集的主題,我們也買了各種各樣的書,統計下來會有上百本書了,也會走訪很多的圈內專業人士,或者百事通一樣的人物。

比如說拍陳曉維,他自己寫了三本書,《買書記歷:三十九位愛書人的集體回憶》《好書之徒》《書販笑忘錄》,我們把三本書都看了,也有意外收穫。在《好書之徒》中,裡頭有講到張充和在美國的一個徒弟薄英為她的書做設計,後來薄英也成為了我們片中的一位人物,藉此探討紙質書之美這樣的一個話題。

澎湃新聞

:選繪本應該是你自己的偏好吧?

羅穎鸞

:沒錯,我本人自詡是一個繪本愛好者。我還是一個麥兜鐵粉,希望可以以公謀私,去拍攝我的偶像——謝立文和麥家碧夫婦。我們真的去聯繫了麥兜他爸媽和幾米,但因為他們本人都比較低調,並沒有接受拍攝。現在想來,最初的受挫是一次塞翁失馬,我後來才知道,原來在我們身邊有這麼多厲害的繪本創作者;我原本以為大陸的繪本不過是這十幾年來才興起的一個書籍類型,卻沒想到,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已經有前輩在做這件事了,而且做得這麼棒。

經由粲然老師介紹,我先後接觸了

向華

彭懿

熊亮

蔡皋

等國內知名的繪本創作者。而在與他們長談之後,我最大的感受是,做繪本的人真的都是特別純粹可愛、有赤子之心的一群人,像是

李歐·李尼奧

筆下的田鼠阿佛!各有各的有趣可愛,每個人的故事都足以拿出來做一個單集。

第三集《繪本中的奇妙世界》,畫家蔡皋

蔡皋的散文集《一蔸雨水一蔸禾》

裡,有一篇文章我特別喜歡,叫《花開在雨縫子裡》。她說有一位音樂老師說她是從「雨縫子裡走出來的人」,這個比喻一下子就打動了我。這句話怎麼解釋呢?我們每個人都有從滴著雨水的屋簷下跑過去的經歷吧,但每當我們瞅好時機衝過去時,卻總會被一大坨雨滴個正著。而蔡皋老師卻是那個永遠可以輕盈地穿過雨縫、片雨不沾身的人。就像她自己說的:「雨的縫子有多寬,真沒法說。雨來的時候,人在雨中行走沒有不淋溼的。不過依然有空間的,我們小下去的時候,空間就顯得寬了不是」。擁有童心的人溫柔、良善,看似弱小,卻是最為堅韌、強大的。

澎湃新聞

:後期做得還蠻有童趣的,還有二維和真人的結合,能不能說說這部分?

羅穎鸞

:最早跟B站策劃的時候就已經定了要做動畫。片子的總策劃朱賢亮老師當時提出的要求就是B站的每個紀錄片都要有創新點,也希望動畫成為我們這個片子的亮點。

本來書的片子就不好拍,讀書人都是一個特別靜態的狀態,要麼看書,要麼寫作,並且談到很多事情已經過去了,沒法用現在的鏡頭來講述,所以用動畫去補充這方面的缺憾。這次我們請的動畫團隊也很有意思,動畫導演是一個很年輕很有才華的人,現在在英國讀書,她給了我們很多的創意。

書車漫遊

最開始動畫製作的時候,我們就定了一個原則:每一集裡的動畫都是結合故事中原有的元素,比如說第一集第一個動畫裡朱嶽老師的形象其實是朱嶽老師自己畫的,其他形象是動畫師參照朱嶽老師的畫風畫的,簡筆畫的風格跟朱嶽老師的冷幽默風格相得益彰,第二集第一個動畫是在一個用探針鏡頭拍的畫面上做的動畫,有一種人物從現實世界進入到書中世界、打破次元壁的感覺,猶如愛麗絲掉進兔子洞;第三集用的是繪本中的圖像元素,比如熊亮那個故事中,主人公進入繪本中的奇妙世界,和繪本中的元素進行互動,來表現「萬物有靈」的觀念;第四集裡《桃花魚》段落用了動畫+投影的手法,還用水製造了水光的效果,特別唯美浪漫,但是估計一些觀眾沒有看出來,還有第五集B站up主小隱的動畫結合了主人公喜歡的手帳,裡面還埋了一個小彩蛋,背景中一個舊的借書證上寫的確實是小隱小時候看過的書。

從事書籍設計已有55年的設計師寧成春

澎湃新聞

:我個人喜歡二手書和設計師這兩集,此前看過一些書店的紀錄片,要麼尋求功能特色歷史承載,要麼旅行遊記式「一本書一座城」,在相同題材下,你的拍攝角度是什麼?主題又是如何確立的?

羅穎鸞

:舊書店其實我們拍《書迷》的時候就已經拍過一集。二手書圈是一個比較小的圈子,可能真的是有這樣癖好的人才會去關注這樣一個領域。

臺灣沒有人不知道舊香居(書店名稱)的,最開始選這個故事源於一個報導:香港的一個淘書人賣了一批書到舊香居,舊香居在整理時發現這批書就是原來他們這裡的書,流轉到香港那邊,然後現在又流轉回來,這樣一個過程我們就覺得挺有意思。這個角度可能就是圍繞著「流轉」這個詞,書在流轉過程中跟人發生過哪些故事?可能這是我們最感興趣的。

舊香居的女店主

五集主題的確立並沒有太費周章。《但是還有書籍》的主題雖然是「書」,但它的最終落腳點是「人」,如同本片第二集《二手書的奇幻漂流》中第一句話寫的那樣,「書籍,從一誕生,就開始了它的奇幻漂流」。一本書從誕生、被閱讀到流轉整個過程,都與人分隔不開。從作者苦心創作的書稿,經由編輯和設計師之手,成為一本擁有獨一無二的外表、觸感、味道與個性的書籍,然後再進入書店、圖書館被讀者閱讀,再經過流轉到二手書店和淘書人手中,「正是他們對於書的熱愛以及為了書付出的努力,讓這個生態系統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我們所做的,正是深入這個生態群,記錄這些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愛書人,捕捉當下珍貴的閱讀風景,尋找快時代的閱讀指南。」

澎湃新聞

:找胡歌配旁白是早打定主意的嗎?

羅穎鸞

:找胡歌配,其實也是B站的一個想法。對我而言,他的氣質跟書圈子比較搭,他自己也比較愛看書,私下也被拍到很多次,看書的質量挺高的。其實他在以前的採訪裡也說過,人生最低谷的時期、他出車禍那段時間,就是靠讀書來幫助他度過這段時間,幫他重新找到人生意義。

胡歌

澎湃新聞

:他錄音的工作狀態如何?

羅穎鸞

:胡歌比我想像中更敬業,蠻認真的一個人,那天因為從早上9點多一直配到晚上11點多,這對於一個專業配音來說都是一件工作量巨大超負荷的工作,但是胡歌就是幫我們完成了,特別辛苦。另外臺本裡還有一些生僻詞什麼的,其實挺難配的。

當天另一位大咖是配音演員姜廣濤,他是這次的配音導演,跟胡歌一樣,也是友情支持,沒有收取任何費用。他在前一天特意從北京趕過來,仍在病中的他,按醫囑其實不能長時間工作,但是當天也非常敬業,堅持工作到深夜。有他專業把關,導演們非常放心。

澎湃新聞

:快閃移動書店這一段的紀實內容也挺多的,怎麼找到這個故事的?

羅穎鸞

:當時也是陳曉維推薦我們拍上海的一個淘書人,但那個故事我們之後放棄了。當時我們去上海調研的時候,還去拜訪了「新友書店」,也是一個二手書店,然後找老闆各種瞎聊,最後我們讓他給我們推薦一些上海書店,或是淘書人的故事,他突然想起來說上海有這麼一個書店,旅行移動賣書,我們也覺得這個故事挺好的。

澎湃新聞

:鏡頭裡他們在鄉村去擺攤,如果不是擺拍是真實存在的,農民手裡拿著書說「我很久都沒有看書了」,我覺得那個場景還蠻感動的。

羅穎鸞

:去鄉村擺地攤是真實的。他們真的是在做這樣旅行賣書的事情,大概去了10多個省,城市裡農村裡都有擺攤,然後農村裡當然肯定人比較少,但是真的也有人來買書,你看到那些都是真實發生的。

移動書店到鄉下去擺書攤

澎湃新聞

:後續還會拍哪些主題?像讀書會,單開一集講孤本善本,單類別的收藏,我覺得也蠻好玩的。

羅穎鸞

:第二季正在策劃和調研中,想拍的當然還有很多,因為第一季還有很多沒拍到的人物,比如詩歌翻譯黃燦然,像辛德勇這些人。

關於書籍,其實還有很多的角度和主題,比如說關於閱讀空間的討論,包括書店、圖書館這些,在書籍類型上也可以拓展,除了文學書籍,還可以包括社科類、科幻類的書,還有詞典這樣一些工具書等。在1月8日最後一集播出當晚,我們也在官微上徵集了觀眾們對於第二季的一些想法,就是他們想在第二季裡看到哪些人物和故事,答案五花八門,有說想看到圖書館、教科書的故事,想看一本書的製作流程、古籍的保存修復,還有希望我們關注電子書、漫畫這些話題,這些也會作為我們第二季的一個參考。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力推《但是,還有書籍》紀錄片
    01 紀錄片簡介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總導演羅穎鸞,一共五集,在嗶哩嗶哩軟體裡獨家播放,由胡歌配音,裡面介紹了編輯者、翻譯者、對熱愛生活的繪本作者、珍貴書本收藏家、寫書者、做書者、快速閱讀推薦者、知名up博主等。
  • 分享紀錄片 |《但是還有書籍》
    2020年已經過去四分之三你立的讀書flag有沒有倒呢有沒有堅持在讀書呢亦或是你的書已經蒙上一層層灰今天小編想跟大家分享一部有關書和讀書人的紀錄片相信有不少小夥伴都有聽過這個名字吧,這部2019年尾在B站上線爆紅,獲得B站9.8、豆瓣9.2的高分紀錄片。
  • 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
    還有沒有看紀錄片了。以前我總覺得,紀錄片是沉重而遙遠的。
  • 書山光影(1)| 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
    在閱讀碎片化、多樣化的當下,《但是還有書籍》這部紀錄片記錄了這個時代形形色色的愛書人,捕捉和書有關的精彩故事,以新鮮有趣的視角切入故事,為人們提供一份快時代閱讀指南。《但是還有書籍》只有五集,於2019年12月11日上線,在豆瓣獲得9.2的高分,並於2020年入圍了白玉蘭獎和金鷹獎。第一集《書海編舟記》講述了為了搞原創禿頭的文學編輯朱嶽,花十三年編一本書的古籍編輯俞國林和出於熱愛,和大師過招翻譯《百年孤獨》的範曄的故事。他們隱身在書的背後,穿梭於字裡行間,鑽研著逗號和句號的學問,以敏銳的目光,探尋文學的礦脈。
  • 小眾讀書紀錄片 《但是還有書籍》
    小眾讀書紀錄片 《但是還有書籍》 作者:萬闕歌 最近,一部於去年底在嗶哩嗶哩網站獨播的讀書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憑藉口碑不斷發酵,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累計播放量已超過720萬,獲得網友9.8分的超高評價。
  • 書籍說:我們將會永存 | 獨家專訪《但是還有書籍》主創
    《但是還有書籍》官方海報而後,在經過近一個月的播出擴散後,《但是還有書籍》這部五集系列紀錄片終於圓滿收官。《但是還有書籍》豆瓣評分9.2《但是還有書籍》以書為題材,同時也記錄了這個時代形形色色的愛書之人,並為觀眾呈現了一些鮮為人知的與書有關的故事。
  • 這部由胡歌配音的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幸好我們還有書籍
    「書籍從一誕生,遍開始了它的奇幻之旅。」在這個一切都向前飛奔的快時代,但是,還有書籍;幸好,還有書籍……最近,一部關於書和讀書人的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刷爆了許多人的朋友圈,這部紀錄片12月11日剛剛上線,就在豆瓣獲得了9.5的高分,在bilibili平臺更是拿下9.9的高分!這部紀錄片將帶領觀眾們探索一個奇妙的書籍世界。
  • 《但是還有書籍》:讀書紀錄片也能再刷屏
    前不久,5集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在首播4個月後重又被刷屏。該片去年底上線嗶哩嗶哩(簡稱B站),目前總播放量652.9萬次,豆瓣評分9.2,頗受年輕人喜愛。網友們的厚愛,意外延長了這部紀錄片的生命力。目前在網絡領域,像這類題材不算大眾卻又能被廣泛關注,繼而「出圈」的節目並不多見。《但是還有書籍》並不是一檔純粹的讀書節目,否則就更「小眾」了。它也不是普普通通的紀錄片,而是讀書與紀錄片合二為一,按時下流行的說法,應該屬於「讀書+紀錄片」。它也不是一個薦書節目,而是講述與書相關職業人的故事。
  • 推薦 | 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
    —羅穎鸞(《但是還有書籍》總導演)這部以書籍為主題的紀錄片,幫助我們找回過去的、當下的社會書寫人、愛書人、讀書人的故事。如果你喜歡書籍,遭遇書荒,那麼請籤收今天的書單~在這一本由七篇短篇小說組成的《寂寞的遊戲》中,袁哲生通過各種不同的人際情感,例如父母與兒子之間的親情,年少時同學之間的友情,或是兩人結婚多年的夫妻之情,一再地去捕捉寂寞這種「生而為人必定面臨的困境感」,字裡行間處處散發孤獨的感覺。
  • 紀錄片推薦|《但是還有書籍》
    他們是誰,他們是編輯,他們是隱身於書籍背後的人。作為書籍的幕後工作者,編輯做的是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聚光燈似乎很少聚焦在他們身上,而最近一部紀錄片就將鏡頭對準了他們,為我們講述了編輯看似枯燥又妙趣橫生甚至熱血的工作狀態。假期已至,春節臨近,在大家的空閒時間,不妨來看一看這部在嗶哩嗶哩上線的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全季共五集,每集三十分鐘,並不佔用太多的時間,卻會給觀者一個深入書籍的機會。
  • 胡歌義務配音 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獲9.8分
    這段時間,同樣因為書而引起廣泛關注的,還有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這部年初在b站上線的紀錄片,累計播放量已超過720萬,獲得網友9.8分的超高評價。一個多月來,全民的宅家時光,也意外地延長了這部紀錄片的生命力。在最新的留言中,有網友這樣感慨:「這段焦慮的日子裡,感覺被它續命了。」
  • B站《但是還有書籍》,開啟新媒體紀錄片變革之路
    』學術研討會——從《但是還有書籍》談起」活動舉行。  研討會上,專家和學者對《但是還有書籍》進行了全方位的分析,著力探討其文化價值、創新表達,以及對於新媒體紀錄片行業未來發展的意義。  《但是還有書籍》由 B 站與北京小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該片用全新視角,記錄這個時代形形色色的愛書之人,捕捉和書有關的精彩故事。
  • 但是,還有書籍:書海編舟記
    最近看了一部央視的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光看片名就足以高大上了。片名的靈感來自美籍波蘭詩人、散文家、文學家切斯瓦夫.米沃什的短詩《但是還有書籍》。紀錄片共分五集,每一集都沿著一個主題展開,講述了不同地域文化下的人們,從事與書籍有關的故事。
  • 讀書與影視可以聯手——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走熱
    □萬闋歌  一部於去年年底在b站獨播的讀書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沒想到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民眾宅家時光  《但是還有書籍》並不是一檔純粹的讀書節目,也不是普普通通的紀錄片,它是讀書與紀錄片的合二為一,按時下流行的說法,應該屬於「某某+」類型的節目,比如「讀書+紀錄片」或「紀錄片+讀書」。同時,它也不是推薦書,而是講述與書相關的職業人的故事。這,或許才是這部紀錄片真正走熱的原因所在。
  • 讀書與影視可以聯手 ——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走熱
    作者:萬闋歌  一部於去年年底在b站獨播的讀書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沒想到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民眾宅家時光,竟憑藉口碑不斷發酵,累計播放量已超過720萬,獲得網友9.8分的超高評價。
  • 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派出所的故事2019》生活圖鑑的展示
    7月17日,第26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公布入圍名單,由B站出品的《但是還有書籍》、《大城無小事——派出所的故事2019》兩部紀錄片口碑佳作雙雙入圍紀錄片單元最佳系列紀錄片,是國內入圍該獎項的唯一。
  • B站紀錄片「變身」書店,《但是還有書籍》實體店來了
    在B站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中,通過描寫編輯、二手書、繪本、設計構築等故事,展現了快節奏的時代下書與書店的故事,用五集的片長,勾勒出一本書的奇幻漂流歷程,在B站總播放量達925萬,並在豆瓣收穫9.3分的評價。在導演羅穎鸞看來:「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讓我們在這個世界以外,還擁有無數個平行世界。」
  • 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榮獲金鷹獎,還開了線下書店
    11月17日,由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主辦的《「新媒體紀錄片的文化價值和創新表達」學術研討會——從《但是還有書籍》談起》活動在中國國家圖書館舉行。這部紀錄片由B站與北京小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胡歌配音。
  • B站《但是還有書籍》榮獲金鷹獎,開啟新媒體紀錄片變革之路
    」學術研討會——從《但是還有書籍》談起」活動在中國國家圖書館舉行。來自中宣部和廣電總局和學界、業界的專家學者在研討會上就《但是還有書籍》展開了討論。  《但是還有書籍》剛剛獲得了第30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紀錄片,並提名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系列紀錄片。在昨天的研討會上,專家和學者對該片進行了全方位的分析,著力探討其文化價值、創新表達,以及對於新媒體紀錄片行業未來發展的意義。
  • B站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 一舉斬獲金鷹獎「最佳電視紀錄片獎」
    在本屆金鷹獎中,B站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一舉獲得 「最佳電視紀錄片獎」,且這部紀錄片還同時入圍了第26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紀錄片單元最佳系列紀錄片。B站出品的這部《但是還有書籍》能夠同時入圍這兩大具有超高含金量的獎項,在豆瓣上的口碑評分更是高達9.8分,就能夠看出業內專業權威人士對其的肯定度是非常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