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高分紀錄片在上海開了家書店:流量不香嗎,為啥還要搞個實體店?

2020-11-20 中國青年報


「嗶哩嗶哩你倒是把購買連結放網頁上呀,還可以給個嗶哩嗶哩禮品碼在後浪打折,節目中重點出現的圖書都可以獲得折扣。嘖嘖,你們文藝人搞營銷真是太不靈活惹!」



豆瓣網上,這部拿下9.2分的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短評裡,一則呼喚「帶貨」的評論被1350個人點了「有用」。


這位網友的願望不僅實現了,而且一不小心搞大了——由嗶哩嗶哩出品的《但是還有書籍》真的在靜安大悅城開了一家線下書店,同時《但是還有書籍》實體書店還與上海新華傳媒跨界合作,線上聯名書店也即將上線。


明明已經在線上獲得流量、口碑雙豐收,為啥還要試水不被看好的實體書店?事實上,這樣的選擇並不只有《但是還有書籍》,越來越多的紀錄片、綜藝節目在播出的同時,讓節目IP從線上「破圈」至線下。

在一些專業人士看來,「線上」通過內容拆析,讓觀眾了解一本書、一道菜或一件衣服背後的故事,而線下場景則讓消費者直接體驗這些「故事」,並由此帶動消費——「這可能是未來『內容消費』的趨勢之一。」


書香與煙火氣,都是生活的味道


在一圈美食餐廳裡兜兜轉轉了20分鐘,市民楊瑛終於找到了《但是還有書籍》實體店。


今年年初,她在朋友的推薦下看了這部紀錄片,很受觸動。網上有人總結了紀錄片裡提到的所有書,她也網購了4本,但「買回來就放著了」。「要是有個空間,能實際翻一翻這些書,讀到幾段讓人觸動的文字,這種激情或許會持續得更久一些。」


不像傳統書店,所有分區同在一個空間之內,位於靜安大悅城頂樓的《但是還有書籍》實體店更像一個可以漫步的街區,這裡工作人員的制服是圍裙,更像是某間咖啡店的服務生。


「科幻次元」主題場館


漫步街區,從一個主題場館走進另一個主題場館,每個場館都根據主題進行空間設計。比如「科幻次元」主題場館,穿越黑色外牆步入藍色冷光照耀的空間,線型燈帶貼著四壁延伸,頭頂的銀色裝飾狀若懸浮的太空飛行器,配備的書籍則都是科幻主題;在「動漫次元」主題場館裡,目之所及,四壁天花板都是黑白漫畫。


「動漫次元」主題場館


除了書籍,這裡當然不缺衍生品、文創產品乃至茶飲,但又與一般的書店和文創品商店不同——在「手帳研習室」,除了年輕人喜歡的各類膠帶、印章,地上還扔著幾個懶人沙發,一群年輕人正圍坐於此熱烈討論。


儘管在環境設計上「花招百出」,但《但是還有書籍》實體店最核心的元素,依然是散落在各個角落的書。在這裡專門設置的「二手書奇幻漂流」空間裡,楊瑛看到一本原價0.3元的1981年版《連環畫報》:「這本書比我年紀還大。」


一些二手書已有近40年歷史


摩挲著泛黃的紙頁,除了內容本身記錄的時代印記,那些無法撫平的摺痕、不經意的筆跡,讓人對這本書曾經的主人們,如何生活,又如何看待書中內容,產生聯翩浮想。


這個設計,與紀錄片內容一脈相承。紀錄片第二集《二手書的奇幻漂流》的主角之一「蝸牛」也帶著一本書來到現場,並在書中留下了自己的感受:「我期待某一天會被消費者選中並帶走,開啟這本書的奇幻漂流。」


「我剛從一堆餐廳裡找過來,聞著各種美食的香氣。如今站在書店裡,讀著書裡的文字,又是另一種味道。」楊瑛說,如果各種美食的味道是「人間煙火」,那閱讀的感受更像萬家燈火中為自己獨留的一盞:「書香和煙火氣,都是生活的味道,都不可或缺。」


紀錄片、綜藝節目「帶貨」成趨勢


與傳統的書店相比,《但是還有書籍》實體體驗店有著明顯的網際網路基因。


走進實體店「街區」大門,首先映入眼帘竟然是一個「直播室」,讀者可以在這裡「曬」自己閱讀的內容。牆上一條條文字仿佛屏幕上飛過的彈幕,既有「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樣的傳統格言,也有「哇~」「66666」這種網際網路時代「新語言符號」。


把線上成功的內容產品衍生至線下實體項目,正成為一種新的趨勢。去年年底,幾乎與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播出同步,綜藝節目《我想開個店》開播,記錄經海選出的品牌從籌劃到開店經營的全過程;另一檔綜藝節目《潮流合伙人》,節目播出同時,「快閃店」在上海愚園路上落地,直接售賣節目「同款」,不少消費者冒雨排隊選購。


相比過去的綜藝節目如《親愛的客棧》《青春旅社》等由明星參與經營已經存在的民宿等商業實體項目,以「明星光環」為這些實體項目帶去流量不同;去年年底湧現這一批線上紀錄片、綜藝節目,直接從線上內容衍生出了全新的線下項目。


過去,優質的紀錄片、爆款綜藝節目,影響力往往來自於內容本身。而《但是還有書籍》實體店的嘗試則代表了一種新的模式:依靠線上內容影響力,衍生出線下體驗場景。「紀錄片、綜藝節目的內容不僅能看,還能真實體驗。」


豆瓣網上要求《但是還有書籍》紀錄片「帶貨」的聲音


《我想開個店》節目總製片人李卓然說,節目從誕生之初起就「跨行業聯手,致力打造一個超級IP」:「不同於以往看到的內容輸出模式,節目通過綜藝引流的方式,打通全鏈路營銷,反哺線下實體經濟。」


在一些專業人士看來,這樣的操作並不難理解:「紀錄片、綜藝節目這樣的內容產品,可以全方位解析書店、文創、潮牌這些產品背後的文化含義,由此激發觀眾的情懷和消費衝動。比起線上『帶貨』,線下實體店有更清晰實在的體驗感和獲得感。這是內容產業商業化探索的新思路。」


從事內容製作工作多年的伍先生告訴記者:「未來,紀錄片、綜藝節目這些IP的『爆』,絕不再是單純的『內容』出圈、話題火爆,而是延伸至用戶從觀看到購買的消費之『爆』,是更清晰完整的產業鏈條。」


不過,在《但是還有書籍》線下書店項目負責人孫陽看來,延續紀錄片的實體書店,也是把片中瀰漫情懷在現實中呈現:「我小時後住在山陰路,看著對面的書店從兩層樓面的大店,到借出一層開拉麵店,再到後來100平方米的小店。但我想,現代的年輕人不可能手機裡只有抖音、快手,實體書店還會是一股清流,細水長流。」

【責任編輯:沈傑群    流程編輯:沈傑群】

相關焦點

  • B站紀錄片「殺入」線下開書店 坐標上海靜安大悅城
    如今,《但是還有書籍》在上海靜安大悅城9層開出線下實體店。紀錄片「變身」書店,對於國內實體商業而言,實屬罕見。與此同時,《但是還有書籍》實體書店還與上海新華傳媒跨界合作,線上聯名書店也即將上線。   這家書店到底長啥樣?已經在網上獲得好口碑,為什麼還要試水線下,開設不被看好的實體店? 下面,贏商網為你一一解惑。
  • B站紀錄片「變身」書店,《但是還有書籍》實體店來了
    在B站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中,通過描寫編輯、二手書、繪本、設計構築等故事,展現了快節奏的時代下書與書店的故事,用五集的片長,勾勒出一本書的奇幻漂流歷程,在B站總播放量達925萬,並在豆瓣收穫9.3分的評價。在導演羅穎鸞看來:「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讓我們在這個世界以外,還擁有無數個平行世界。」
  • 從線上「火」到線下,B站高分紀錄片靠什麼「破圈」
    從線上「火」到線下,B站高分紀錄片靠什麼「破圈」市場信息網   2020-08-24 16:29:20   來源: 新華網   評論:   還記得今年追過的B站高分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嗎?昨天,這一爆款IP的同名線下實體書店開業,落地上海靜安大悅城,自成摩天輪下的一道風景線。
  • B站殺入線下書店,這設計果然不走尋常路!
    紀錄片「變身」書店,對於國內實體商業而言,實屬罕見。與此同時,《但是還有書籍》實體書店還與上海新華傳媒跨界合作,線上聯名書店也即將上線。 這家書店到底長啥樣?已經在網上獲得好口碑,為什麼還要試水線下,開設不被看好的實體店?下面,贏商網為你一一解惑。
  • B站殺入線下書店,這設計果然不走尋常路!|bilibili|但是還有書籍|...
    紀錄片以書籍為「強關聯」的基礎上,通過短短5集、每集30分鐘的時間長度,描寫編輯、二手書、繪本、設計構築等故事。截至今年9月,Ta在B站的總播放量達945萬,並在B站和豆瓣分別收穫9.8分和9.3分的評價。如今,《但是還有書籍》在上海靜安大悅城9層開出線下實體店。紀錄片「變身」書店,對於國內實體商業而言,實屬罕見。
  • 大逆轉:逼死實體店的電商卻爭搶開實體店,傳統的實體店未來5年一定會贏!
    淘寶、京東、噹噹.這些搞垮人家店面後,他們自己卻爭搶著開實體店!而當眾多傳統業態在拿捏「店商」和「電商」的關係時,電商們又殺了個回馬槍:多家線上服裝、面膜等電商品牌又紛紛布局線下,大面積開實體店。時隔不到一個月,在網上賣書的當當網也高調宣布未來3年將開1000家實體書店,涵蓋MALL店、超市書店、縣城書店等多個類型。其首家實體書店將於下個月在長沙開業,將實行線上線下同價。
  • 這些有千萬粉絲的「流量王」要開實體店,K11已經搶先引進了…
    另一邊廂,全國有超過2000萬個公眾號,月活帳號也達350萬個,新媒體宛然成為了洶湧的流量池。對於購物中心來說,品牌是血肉,運營是靈魂,這些自帶流量和話題的新媒體實體店,會成為其在戰場上搏殺的有力屠刀嗎?似乎已經有購物中心搶先覺醒了,上海、廣州、武漢三地的K11均引進開業了美食視頻大V日日煮的線下店。
  • 網紅書店鼻祖誠品書店深圳關門,網紅書店為啥紅不起來了?
    ,深圳誠品書店關店,大家都在問網紅書店為啥紅不起來了?你喜歡逛書店嗎?」實體書店面臨的壓力,究竟是來自電商的衝擊,還是商業模式的「水土不服」?誠品生活深圳店是臺灣著名書店品牌——誠品書店在深圳的門店,也是除了蘇州誠品書店之外,誠品在中國大陸的第二家門店。
  • b站評分9.8,還是個「帶貨」好手,胡歌配音助它「出圈」!
    這段時間,同樣因為書而引起廣泛關注的,還有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這部年初在b站上線的紀錄片,累計播放量已超過720萬,獲得網友9.8分的超高評價。一個多月來,全民的宅家時光,也意外地延長了這部紀錄片的生命力。在最新的留言中,有網友這樣感慨:「這段焦慮的日子裡,感覺被它續命了。」
  • 許知遠喝酒壯膽,聯合薇婭賣盲袋,「為啥不能理解為流量向知識分子...
    屏幕裡的許知遠臉頰紅紅,仿佛開了「十級美顏」。「不知道怎麼面對,喝了點酒壯膽。」許知遠很坦白。 「特別感謝薇婭,真是一個非常爽快的姑娘。她提議做這件事,(高)曉松也幫忙了。其實我特別想做武漢的書店,但現在物流還不通暢,將來會做武漢書店的專場。不希望一家書店的聲音是孤立的,希望可以彼此影響、彼此連結。」說到這兒,他扭頭看身邊的控場主持人,「夠了嗎?」
  • 高分紀錄片《大上海》同名書出版!上海為什麼可以稱為「大上海」?
    11月2日,《大上海》專家座談會在位於上海中心52樓的朵雲書院旗艦店舉行。座談會由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總編輯、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長王為松主持。與會的專家學者圍繞本書內容展開了熱烈討論。同名紀錄片《大上海》評分高達9.0分《大上海》一書,書寫了上海的城市品格、城市精神、城市文化,是一部生動的上海鄉土教材。
  • 上海首家三聯書店實體店入駐青浦朱家角
    這也是國內首個提供圖書定製、按需印刷的體驗空間。集「設計、創意、生活」於一體的尚都裡,已列入滬上十大文藝小清新集聚地之一,而三聯書店的入駐,更給這個新地標平添了濃濃的文藝氣息。據悉,為了打造真正打動讀者心靈的書店,該店近日發起眾籌,招募100位店長來為書店出謀劃策。若有讀者剛好愛閱讀,也有開書店的理想,可以加入眾籌隊伍,體驗當一天店長。
  • 誠品書店都關門了!實體店轉型機會,務必關注這三個方向
    臺灣誠品書店中國臺灣敦南誠品書店,開書店業24小時營業先河,曾被美國CNN評選為「全球最酷書店」,被《時代》雜誌評選為「亞洲最佳書店」,早已成為「臺灣文化地標」。詩人博爾赫斯說:如果這世上真有天堂,那一定是書店的模樣。
  • 因紀錄片而誕生的書店,「二次元」與書籍能否融合?
    因紀錄片而誕生的書店,「二次元」與書籍能否融合?在今年8月下旬,這部紀錄片延展到了線下,成了一家同名的實體書店,位於上海靜安大悅城的摩天輪之下,抬眼就可見藍天白雲,漫步在書店街區,似乎多了些浪漫。繼多抓魚「施工中書店」後,小編的第二篇探店報告出爐啦!依舊是不怎麼合格的拍攝技術,但希望讀者們可以跟著鏡頭和文字,感受一個新的文化空間的魅力。
  • 有可能是上海最美的26家書店 書店地圖
    糕點微信公眾號:季風書園(jifengshuyuan520 ) 在我沒來上海之前,季風好像有好幾家分店,如今都關閉退守到上海圖書館地鐵站,那幾年實體書店確實步履維艱,但誰又能想到2016到來之際,上海雨後春筍般的冒出6、7家書店?
  • 實體店難做,轉學蔦屋書店,其實蔦屋書店早已不是一家書店
    實體店難以生存,已經成為時下最熱點的話題,電商不斷發力,房租成本上升,已經把實體商店主的意志徹底催垮了。就在我們快要懷疑人生時,日本蔦屋書店的新零售模式,映入眼帘,新零售典範蔦屋書店,1450家店,銷售額過79億,據說2020年要登陸上海。
  • 賣蔬果還開演唱會,書店將要走向何方?
    臺灣作家、導演侯季然 2014 年開始拍攝的紀錄片《書店裡的影像詩》,兩季一共記錄了 80 家臺灣獨立書店的面貌,以及書店主人們的經營理念。其中有相當數量的書店面臨著經營危機,導演也在完成紀錄片後說:拍完才知開書店是辛苦、一點也不浪漫的行業,也慶幸這些書店為連鎖店滿街的臺灣保留了文化多樣性。
  • 蔦屋、朵雲、大隱相繼上新,在上海開書店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有從上海之根到上海之巔的朵雲書院廣富林店和上海中心旗艦店,是為「大而雅」;有思南書局實體店這樣的城市文化公共書房,是為「小而美」;還偶有主打詩歌的思南書局·詩歌店以及各類戲劇專營店,是為「專而精」;再有快閃書店這類移動的文化風景線,以及「知先堂」「志達書店」「泮溪書店」等滬上高校閱讀空間。
  • 實體書店不會好了嗎?不妨聽聽這80家獨立書店老闆的話
    如果說像新華書店這樣的國營書店還能依靠供應紙質教材與配套教輔、作業本來緩解經營壓力,而開在商圈的品牌性連鎖書店,能夠依託商場租金減免政策、供應商的優惠合作來保證現金流,那麼中小型的獨立書店則真的是面臨著一道大坎兒,搞直播、送外賣、開線上讀書會,過得去的勉強維持收支,過不去的,就只能清倉關店。正如產業時評人張書樂所說:「疫情是催化劑,會逼退一些本身已經慘澹的書店。
  • 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榮獲金鷹獎,還開了線下書店
    11月17日,由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主辦的《「新媒體紀錄片的文化價值和創新表達」學術研討會——從《但是還有書籍》談起》活動在中國國家圖書館舉行。這部紀錄片由B站與北京小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胡歌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