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嗶哩嗶哩你倒是把購買連結放網頁上呀,還可以給個嗶哩嗶哩禮品碼在後浪打折,節目中重點出現的圖書都可以獲得折扣。嘖嘖,你們文藝人搞營銷真是太不靈活惹!」
豆瓣網上,這部拿下9.2分的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短評裡,一則呼喚「帶貨」的評論被1350個人點了「有用」。
這位網友的願望不僅實現了,而且一不小心搞大了——由嗶哩嗶哩出品的《但是還有書籍》真的在靜安大悅城開了一家線下書店,同時《但是還有書籍》實體書店還與上海新華傳媒跨界合作,線上聯名書店也即將上線。
明明已經在線上獲得流量、口碑雙豐收,為啥還要試水不被看好的實體書店?事實上,這樣的選擇並不只有《但是還有書籍》,越來越多的紀錄片、綜藝節目在播出的同時,讓節目IP從線上「破圈」至線下。
在一些專業人士看來,「線上」通過內容拆析,讓觀眾了解一本書、一道菜或一件衣服背後的故事,而線下場景則讓消費者直接體驗這些「故事」,並由此帶動消費——「這可能是未來『內容消費』的趨勢之一。」
書香與煙火氣,都是生活的味道
在一圈美食餐廳裡兜兜轉轉了20分鐘,市民楊瑛終於找到了《但是還有書籍》實體店。
今年年初,她在朋友的推薦下看了這部紀錄片,很受觸動。網上有人總結了紀錄片裡提到的所有書,她也網購了4本,但「買回來就放著了」。「要是有個空間,能實際翻一翻這些書,讀到幾段讓人觸動的文字,這種激情或許會持續得更久一些。」
不像傳統書店,所有分區同在一個空間之內,位於靜安大悅城頂樓的《但是還有書籍》實體店更像一個可以漫步的街區,這裡工作人員的制服是圍裙,更像是某間咖啡店的服務生。
「科幻次元」主題場館
漫步街區,從一個主題場館走進另一個主題場館,每個場館都根據主題進行空間設計。比如「科幻次元」主題場館,穿越黑色外牆步入藍色冷光照耀的空間,線型燈帶貼著四壁延伸,頭頂的銀色裝飾狀若懸浮的太空飛行器,配備的書籍則都是科幻主題;在「動漫次元」主題場館裡,目之所及,四壁天花板都是黑白漫畫。
「動漫次元」主題場館
除了書籍,這裡當然不缺衍生品、文創產品乃至茶飲,但又與一般的書店和文創品商店不同——在「手帳研習室」,除了年輕人喜歡的各類膠帶、印章,地上還扔著幾個懶人沙發,一群年輕人正圍坐於此熱烈討論。
儘管在環境設計上「花招百出」,但《但是還有書籍》實體店最核心的元素,依然是散落在各個角落的書。在這裡專門設置的「二手書奇幻漂流」空間裡,楊瑛看到一本原價0.3元的1981年版《連環畫報》:「這本書比我年紀還大。」
一些二手書已有近40年歷史
摩挲著泛黃的紙頁,除了內容本身記錄的時代印記,那些無法撫平的摺痕、不經意的筆跡,讓人對這本書曾經的主人們,如何生活,又如何看待書中內容,產生聯翩浮想。
這個設計,與紀錄片內容一脈相承。紀錄片第二集《二手書的奇幻漂流》的主角之一「蝸牛」也帶著一本書來到現場,並在書中留下了自己的感受:「我期待某一天會被消費者選中並帶走,開啟這本書的奇幻漂流。」
「我剛從一堆餐廳裡找過來,聞著各種美食的香氣。如今站在書店裡,讀著書裡的文字,又是另一種味道。」楊瑛說,如果各種美食的味道是「人間煙火」,那閱讀的感受更像萬家燈火中為自己獨留的一盞:「書香和煙火氣,都是生活的味道,都不可或缺。」
紀錄片、綜藝節目「帶貨」成趨勢
與傳統的書店相比,《但是還有書籍》實體體驗店有著明顯的網際網路基因。
走進實體店「街區」大門,首先映入眼帘竟然是一個「直播室」,讀者可以在這裡「曬」自己閱讀的內容。牆上一條條文字仿佛屏幕上飛過的彈幕,既有「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樣的傳統格言,也有「哇~」「66666」這種網際網路時代「新語言符號」。
把線上成功的內容產品衍生至線下實體項目,正成為一種新的趨勢。去年年底,幾乎與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播出同步,綜藝節目《我想開個店》開播,記錄經海選出的品牌從籌劃到開店經營的全過程;另一檔綜藝節目《潮流合伙人》,節目播出同時,「快閃店」在上海愚園路上落地,直接售賣節目「同款」,不少消費者冒雨排隊選購。
相比過去的綜藝節目如《親愛的客棧》《青春旅社》等由明星參與經營已經存在的民宿等商業實體項目,以「明星光環」為這些實體項目帶去流量不同;去年年底湧現這一批線上紀錄片、綜藝節目,直接從線上內容衍生出了全新的線下項目。
過去,優質的紀錄片、爆款綜藝節目,影響力往往來自於內容本身。而《但是還有書籍》實體店的嘗試則代表了一種新的模式:依靠線上內容影響力,衍生出線下體驗場景。「紀錄片、綜藝節目的內容不僅能看,還能真實體驗。」
豆瓣網上要求《但是還有書籍》紀錄片「帶貨」的聲音
《我想開個店》節目總製片人李卓然說,節目從誕生之初起就「跨行業聯手,致力打造一個超級IP」:「不同於以往看到的內容輸出模式,節目通過綜藝引流的方式,打通全鏈路營銷,反哺線下實體經濟。」
在一些專業人士看來,這樣的操作並不難理解:「紀錄片、綜藝節目這樣的內容產品,可以全方位解析書店、文創、潮牌這些產品背後的文化含義,由此激發觀眾的情懷和消費衝動。比起線上『帶貨』,線下實體店有更清晰實在的體驗感和獲得感。這是內容產業商業化探索的新思路。」
從事內容製作工作多年的伍先生告訴記者:「未來,紀錄片、綜藝節目這些IP的『爆』,絕不再是單純的『內容』出圈、話題火爆,而是延伸至用戶從觀看到購買的消費之『爆』,是更清晰完整的產業鏈條。」
不過,在《但是還有書籍》線下書店項目負責人孫陽看來,延續紀錄片的實體書店,也是把片中瀰漫情懷在現實中呈現:「我小時後住在山陰路,看著對面的書店從兩層樓面的大店,到借出一層開拉麵店,再到後來100平方米的小店。但我想,現代的年輕人不可能手機裡只有抖音、快手,實體書店還會是一股清流,細水長流。」
【責任編輯:沈傑群 流程編輯:沈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