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日本蔦屋書店、朵雲書店·戲劇店、大隱書局九棵樹藝術書店等即將登陸上海。
蔦屋書店(圖源:澎湃)
近年來,上海實體書店為市民貢獻了一份精彩紛呈的成績單。有從上海之根到上海之巔的朵雲書院廣富林店和上海中心旗艦店,是為「大而雅」;有思南書局實體店這樣的城市文化公共書房,是為「小而美」;還偶有主打詩歌的思南書局·詩歌店以及各類戲劇專營店,是為「專而精」;再有快閃書店這類移動的文化風景線,以及「知先堂」「志達書店」「泮溪書店」等滬上高校閱讀空間。上海實體書店在走過低潮期、經歷回暖階段後,在擴張與調整中找到了節奏,摸準了市場對文化細分的需求脈搏,前進求索的腳步愈加篤定。
《一年四季讀新書——上海68個書店的故事》
汪耀華 主編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年08月
點擊圖片購書
上海人民出版社今年出版的《一年四季讀新書——上海68個書店的故事》一書講述了上海68家分布上海全市16個區的主要實體書店的由來與現狀、規模特點、發展經歷。在書店可以做什麼?看看書裡怎麼說。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習慣於在網上買書,在屏幕上閱讀,每年都會有實體書店告別大眾視野,但我們更多看到的是——在堅守的實體書店,在創新的實體書店,在不斷加入的全新的實體書店。想當然以為會被替代的,依然鮮活地存在著、成長著、蛻變著。
2020年教會我們,我們無法只生活在網絡世界中,即使網際網路可以跨越千山萬水,同時接連分處黑夜白晝的彼此,但是最終我們渴求的,是面對面的凝視,是實打實的擁抱。有些力量只能在真實世界汲取,比如在書店。
在閱讀中,我發現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因為富含強大的能量,書店成為很多藝術家的繆斯,他們在書店場景中演繹著生動故事,成為流傳的經典。在電影《諾丁漢》裡,書店老闆和明星在書店裡生發了愛情;而在真實生活中,因為慕名而來的影迷絡繹不絕,因此當地有了一家「諾丁漢書店」。電影鬼才伍迪·艾倫更是偏愛書店,在他自編自導的電影《安妮·霍爾》《曼哈頓》中都有書店的場景,當然,最著名的還是他的《午夜巴黎》。伍迪·艾倫借著男主角——好萊塢編劇吉爾,在午夜零時的巴黎街頭穿越到20世紀初的巴黎,回到彼時塞納河邊的莎士比亞書店;更是借著男主角的口,表達了對莎士比亞書店的熱愛——「這是世界上最棒的書店」。
在真實的世界裡,莎士比亞書店又有怎樣的故事呢?1921年的冬天,剛剛來到巴黎的海明威很窮,甚至沒有錢買書,是莎士比亞書店庇護了他,「……在一條刮著寒風的街上,這是個溫暖、愉快的地方,冬天有個大火爐,滿桌滿牆的書籍,櫥窗裡是新書,牆上掛滿各個時代偉大作家的照片」。1944年,重新回來的海明威解決了仍在劇院街屋頂放冷槍的德國狙擊手,成為書店的「保護者」。這是發生在莎士比亞書店的一個小小的故事。
把巴黎的才子都吸引過來的莎士比亞書店只有一個,但是在每一座城、每一處地,都有自己的書店,以自己的方式,給予人溫暖和力量,默默記錄「只此一家」的書店故事。
這次,藉由上海市書刊發行行業協會主辦的「閱讀的力量·春暖花開讀新書」活動,68家參展書店講述了各自的書店故事。老牌的新華書店、新興崛起的連鎖品牌書店、從幕後走到臺前的出版社書店、依靠強大教育資源的高校書店……雖然彼此的背景和擁有的資源各不相同,但是共同的堅守展示了書店的力量,亦讓書店的故事變得格外動人。這些故事被收入《一年四季讀新書——上海68個書店的故事》一書中:
上海新華傳媒連鎖有限公司旗下的18家書店大都有著悠久歷史,他們的故事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面對新媒體快速崛起和文化消費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上海新華傳媒連鎖聚焦主業,全力推進線下實體店的升級換代,不斷發展。
光的空間·新華書店有很多故事可講:日本設計師安藤忠雄設計,明珠美術館加成,新華書店從1.0版一下子迭代到了3.0版。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旗下7家書店既有傳統書店——上海古籍書店、藝術書坊、上海外文書店,又有新型書店——思南書局、朵雲書院旗艦店等4家,朵雲書院旗艦店成為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傾力打造的「文化天際線」。7家門店講述了歷史與發展的故事,展示了世紀集團近年在打造城市閱讀文化空間方面新的突破。
朵雲書院旗艦店
圖源:「世紀朵雲」微信公眾號
今年是上海香港三聯書店成立第三十個年頭,以經銷港版圖書和推出四項服務而被讀者津津樂道。
大眾書局8家連鎖店、鍾書閣6家連鎖店、大隱書局6家連鎖店、言幾又2家連鎖店、百新書局3家連鎖店、上海三聯書店2家連鎖店、中信書店2家連鎖店、博庫書城、現代書店靜安嘉裡中心店、西西弗上海世茂廣場店、建投書局、衡山·和集、讀者·外灘旗艦店、中版書房長寧店……他們大多是新型融合書店,「顏值」高、賣場大、讀者定位年輕化,以書店 咖啡 體驗 生活方式 第三空間等多種業態經營,他們書寫的書店的故事很精彩。
大夏書店、同濟書店、隴上書店三家高校書店也參與其間,雖然面積不大,但依託高校背景,採用「書店 咖啡 文化活動」的經營模式,提供舉辦文化講座、學術交流、公益講座等活動的場所,他們的共性是:複合式經營、閱讀文化空間。
《理想的書店》的作者清水玲奈說:「在書店度過的時光,就像在聽音樂、在公園散步一樣。只要被書環繞,人就會自然而然地放鬆。我將這種感覺稱為『文明的治癒』。」這種「文明的治癒」應該就是在書店,所能汲取的力量吧。
希望這些書店的故事,能讓更多的人走進書店,這是每一個書業人的期許。正如在莎士比亞書店門外的牆上,鐫刻著詩人惠特曼著名的詩句那樣:「過路的陌生人,你不知道我是如何熱切地望著你。」
2020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