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青年電影人拍紀錄片展現重慶鄉村新貌

2020-11-17 光明網

  「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重慶行」活動啟動

  外國青年電影人拍紀錄片展現重慶鄉村新貌

  10月9日,由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會林文化基金主辦,西南大學承辦的2020年度「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重慶行」活動在西南大學啟動。來自巴基斯坦、馬達加斯加、喀麥隆等8個國家的10位外國青年電影人,將在西南大學志願者幫助下,圍繞「農事·農家·農人」主題,用鏡頭展現重慶鄉村的新風貌。

  「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是創辦於2011年的一個中國文化體驗項目,外國青年電影人通過自己的獨特視角,在中方志願者配合下,每人拍攝完成一部中國文化紀錄短片,以這種形式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加強中外青年間的跨文化溝通、交流與合作。

  「此前舉辦過的9屆活動中,『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吸引了來自美國、英國、義大利、韓國、阿根廷等60個國家77所高校的610名外國青年電影人來到中國不同城市,用他們的鏡頭記錄蓬勃發展的中國,他們拍攝完成的短片斬獲了眾多國際獎項。」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執行院長高峰說。

  西南大學黨委副書記安春元表示,「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用影像架起了中國青年和各國青年溝通交流的友誼之橋,「希望外國青年導演能在西南大學志願者的協助下,更好地用鏡頭闡釋年度主題,用影像傳播重慶文化、展現中國魅力。」

  據悉,在接下來的半個月時間裡,10位外國青年電影人將分赴萬州區、北碚區、合川區、開州區、巫山縣、巫溪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進行現場拍攝,他們拍攝的作品將於10月24日在渝展映。(記者 趙迎昭)

[ 責編:叢芳瑤 ]

相關焦點

  • ...重慶鄉村17天,10位外國青年用10部紀錄片講述心中的「中國故事」
    圍繞「農事·農家·農人」主題,來自巴基斯坦、馬達加斯加、喀麥隆、奈及利亞、阿根廷、哈薩克斯坦、加納、厄利垂亞等10個國家的10位外國青年,在重慶開展了為期17天的紀錄片拍攝。24日晚舉辦的2020年度「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重慶行」展映儀式上,他們用10部影片折射出國際友人眼中的「多樣中國」。
  • ...深入重慶鄉村17天,10位外國青年用10部紀錄片講述心中的「中國...
    圍繞「農事·農家·農人」主題,來自巴基斯坦、馬達加斯加、喀麥隆、奈及利亞、阿根廷、哈薩克斯坦、加納、厄利垂亞等10個國家的10位外國青年,在重慶開展了為期17天的紀錄片拍攝。24日晚舉辦的2020年度「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重慶行」展映儀式上,他們用10部影片折射出國際友人眼中的「多樣中國」。
  • 外國人眼裡的中國鄉村是什麼樣的?這十部紀錄片值得一看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羅傑 攝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0月25日10時訊(記者 秦思思)外國青年拍中國農事、農家、農人,你看過沒有?昨(24)日,「2020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重慶行」展映儀式在北碚舉行。
  • 視頻|外國人眼裡的中國鄉村是什麼樣的?這十部紀錄片值得一看
    2020「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重慶行」展映儀式現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羅傑 攝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0月25日10時訊(記者 秦思思)外國青年拍中國農事、農家、農人,你看過沒有?昨(24)日,「2020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重慶行」展映儀式在北碚舉行。據悉,「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由北京師範大學會林文化基金贊助、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主辦的一項中國文化體驗項目,自2011年創辦以來,已成功舉辦九屆。
  • 10年,600多名外國青年用影像記錄真實中國
    新華社重慶11月13日電(記者張琴、陳青冰、趙宇飛)27歲的巴基斯坦青年烏薩馬,不久前到中國秦巴山區的重慶萬州區石坪村拍攝紀錄片。烏薩馬從小生活在巴基斯坦農村,那裡多數人想到大城市生活。但他這次要拍攝的主題卻是一位名叫郎小勇的青年放棄城市工作、返鄉創業的故事。
  • 透過外國青年的鏡頭「看中國」
    ,留守老人吃著自家種的柑橘,笑在嘴邊,甜在心頭;《秀山迢遞》裡,經過農民、廠家、快遞的接力,茶葉和泡菜這些偏僻山村的農產品只用一天多時間,就被送到四百多公裡外的買家手中……這些作品是「2020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重慶行」的成果。
  • 《橙妹兒的時代》今日全國公映,當代重慶青年振興鄉村的故事感動觀眾
    11月20日,今年初在奉節拍攝完成的扶貧題材影片《橙妹兒的時代》正式登上大銀幕與全國觀眾見面,此前的首映和點映中,以橙妹兒為代表的青年們重返家鄉振興鄉村的故事就感動了不少觀眾導演羅英表示,奉節臍橙的故事,可以覆蓋到全國廣大的農村和其他地區,因為每個地區都會有自己的特色產品,希望能通過電影告訴廣大的觀眾,幸福真是奮鬥出來的,「影片全方位展現了偏遠鄉村精準扶貧
  • ...展現脫貧攻堅大變化 重慶本土電影《橙妹兒的時代》11月全國公映
    在羅英看來,女主角的原型不僅僅是彭陽,還有那一大批助力鄉村振興、返鄉創業的年輕人。  而電影中,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原型,他們是這個時代的縮影。  在現實生活中,他們是奉節當地豪氣滿滿的致富引路人席秋華,長期在奉節從事臍橙產業的上海某電商平臺總裁張烈,老技術員李良蓉,返鄉大學生薑海平,香號合作社負責人餘哥,傳統果農代表畢大爺……  《橙妹兒的時代》真實地展現了偏遠鄉村精準扶貧、脫貧致富的歷程,也展現了回鄉創業者的堅韌與堅持,他們曾經走出三峽,現在又滿懷深情重返家鄉,與家鄉人民一起尋求共同致富之路。
  • 中國版《敦刻爾克》巨作:紀錄片《盧作孚》在重慶北碚開機
    鳳凰網重慶綜合 他,是毛澤東評價的「中國近代史上萬萬不可忘記的人」;他,是習近平總書記稱讚的「愛國企業家典範」;他和他的企業,是在抗戰時期長江中下遊淪陷前承擔人員、物資向重慶等大後方轉移的主要載體;他,被視作是勇擔國難的民族企業家。
  • 電影《橙妹兒的時代》將映 展示重慶時代之美
    「此心安處是吾鄉」,在電影《橙妹兒的時代》中,橙妹兒為代表的青年們曾經走出三峽,現在又滿懷深情,重返家鄉振興鄉村,與家鄉父老一起尋求共同致富之路。該片不同於傳統農村題材影片,而是通過小人物的視角反應大時代背景下的家國情懷,借重慶奉節的發展變遷反應我國「脫貧脫艱」的時代成就。
  • 重慶電影人持續崛起 熱門取景地迅速飆紅 2020重慶電影產業的這些...
    &nbsp&nbsp&nbsp&nbsp「眾多劇組選擇在重慶取景,主要還是看中重慶獨特的地形。」四川外國語大學教師、重慶青年電影展創始人丁鐘錶示,現今重慶更需要的是能夠充分展示重慶人生活形態和樣貌的電影。
  • 電影《最後的棒棒》重慶亮相 勞動者奮鬥冷暖被搬上螢屏
    18日,在中國首部自拍體勵志紀實片《最後的棒棒》原劇集基礎上改編而成的同名電影在重慶舉行首映禮。電影主創人員和片中主人翁齊聚亮相,講述他們的近況。改革開放後,由於山城重慶的特殊地理環境,孕育了「棒棒」這個特殊的行業。這些上山下坡,幫助商賈旅人搬運貨物行李的挑夫,分布在重慶的各個碼頭,被人們稱作「棒棒軍」,但隨著時代發展,這一群體正在逐漸「消失」。
  • 紀錄片《嘿!這重慶》登陸各大網絡平臺
    7月7日,重慶日報記者獲悉,紀錄片《嘿!這重慶》已登陸各大網絡平臺。  據介紹,文學紀錄片《嘿!這重慶》是由重慶華影影視有限責任公司出品。該紀錄片由中央電視臺著名節目主持人、朗誦藝術家陳鐸擔綱朗誦,青年散文家雨馨擔任文學顧問,南山書院掌院劉宏毅負責古琴配樂。
  • 文學紀錄片《嘿!這重慶》登陸各大網絡平臺
    新華網重慶8月20日電(陶玉蓮)「巴國古城今夢在,火樹銀花不夜天。湖廣先民天府路,海納百川心相連……」伴隨著陳鐸那深情純厚的嗓音以及屏幕上出現的一幅幅舊照片,觀眾也仿佛被拉回到過去的歲月,深切感受到重慶悠久的歷史——日前,一部頗具人文氣息和地域特色的紀錄片《嘿!這重慶》登陸各大網絡平臺。  據介紹,文學紀錄片《嘿!
  • 重慶導演18年拍紀錄片 記30個被淹沒三峽遺存
    受訪者供圖日前,重慶導演馬雍耗時18年的時間、拍攝完成的5集紀錄片《山河的記憶》,入圍2014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該片記錄下了30多個已經被淹沒的三峽遺存,用影像展現了源遠流長的三峽文化。7月22日,馬雍接受了記者專訪,講述了拍攝《山河的記憶》的過程。「這是從一滴水開始的朝聖。
  • 重慶電影人持續崛起 熱門取景地迅速飆紅
    「眾多劇組選擇在重慶取景,主要還是看中重慶獨特的地形。」四川外國語大學教師、重慶青年電影展創始人丁鐘錶示,現今重慶更需要的是能夠充分展示重慶人生活形態和樣貌的電影。「要想做到這一點,除了廣大影視從業者走訪重慶的大街小巷,把這些富有煙火氣息的故事挖掘出來外,更需要出臺相關配套政策,鼓勵影視從業者到重慶長期生活,進而讓他們能拍出更多類似《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瘋狂的石頭》等符合重慶氣質的作品。」重慶籍導演張一白表示。特點二:蓬勃發展的本土電影隨著中國電影票房衝上200億元大關,重慶的電影票房數據也已出爐。
  • 外國導演拍攝紀錄片《中國剩女》,是否是在諷刺中國女性
    豆瓣評分挺高的「剩女」,這個充滿了不友好意味的詞語,早已不是什麼新鮮詞,一部名為《剩女》的以色列紀錄片,再度挑起「剩女」這個話題,引起大家強烈的關注鏡頭聚焦的是「很中國」的故事:三位生活在北京的大齡未婚女青年,因為沒結婚,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和困惑,在一番番掙扎和鬥爭下,最終做出了屬於自己的選擇。
  • 除了《即將到來的對華戰爭》,這些關於中國的外國紀錄片你應該看
    1898 年,美國愛迪生電影公司的一名攝影師在週遊世界過程中曾在香港和上海拍過一些素材,後來被編入《香港碼頭》、《上海街景》等6部短紀錄片中。在炮火連天時期,戰爭成為很多紀錄片的主題。1935 年,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用一臺16毫米手搖攝影機拍下了「一二·九」學生運動的場面,今天已成為珍貴的歷史資料。1938 年,又一位蘇聯紀錄電影工作者羅曼·卡爾曼來到中國拍攝了表現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紀錄片《中國在戰鬥中》和《在中國》。
  • 重慶本土電影《橙妹兒的時代》亮相
    生動講述偏遠鄉村脫貧致富歷程  重慶本土電影《橙妹兒的時代》亮相  本報記者 黃琪奧但在現實生活中,他們是重慶安益佳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彭陽、奉節當地的致富引路人席秋華、長期在奉節從事臍橙產業的上海某電商平臺總裁張烈、老技術員李良蓉、返鄉大學生薑海平、香號合作社負責人餘哥、傳統果農代表畢大爺等。  「把這些真實的人物故事搬上銀幕,就是希望通過電影真實地展現偏遠鄉村精準扶貧、脫貧致富的歷程,展現回鄉創業者的堅韌與堅持。」
  • 第七屆重慶青年電影展開幕,在渝拍攝的《灰燼重生》國內首映,導演...
    ,重慶電影「扶垚計劃」全程支持。本屆影展競賽單元的終審評委由謝飛、陳德森、阿尼秋吉、李霄峰、張翀、楊子姍等多名國內知名電影人擔任,他們將從這21部影片中評選出最佳影片獎、最佳劇情短片等15個競賽獎項。本屆重慶青年電影展的開幕影片選擇了《灰燼重生》,本片2016年在重慶開機拍攝,來到現場的導演李霄峰甚至還記得,影片在重慶拍攝的時間是2016年的7月28日到9月28日,「那正好是重慶最熱的兩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