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過這樣悲劇的人,他們核心的問題就在於:他做什麼,就要求自己的身邊所有的人都這樣的,尤其對家人孩子父母更是如此。
我查詢了海瑞的家人所有:
都不幸夭折了,另外還有個女兒,才七歲,因為吃了僕1653人的一個餅,海瑞逼她活活餓死。海瑞逼死女兒的情節見於和海瑞同時代的何良俊所著的《何氏語林》,另外周亮工在《書影》中也詳細講述了海瑞如何逼死女兒的經過,因此應該是真的。再從海瑞的為人看,他自己做到的,也要求別人同樣做到,絕無通融的餘地。他自己嚴格遵守封建禮法,也要求女兒同樣遵守,以致逼得五歲的女兒活活餓死,應該是可能的。
妻妾成群的海瑞
妻妾,可能也是我國古代獨有的概念,在父系時代,一夫多妻是很常見的現象,甚至在當今時代裡,也仍然有一夫多妻制的國家存在,然而這樣的現象在如今我國是不多見了,而且就算在我國封建時期,妻子也是不能多的,只能有一位(有官位的才能有平妻的說法,但是也不能超過三個)。
其它的只能稱為妾,妻妾地位是不同的,這種妻妾文化在我國非常悠久,甲骨文就有「妾」這個字,意味著商周時期就有妻妾文化了,《易經》中也有「得妾以其子」的記載,所以準確來說,我國封建時代的婚姻制應該叫做「一夫一妻多妾制」。
納妾直到民國時期也沒根除,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婚姻法》第二條明文規定「禁止重婚、納妾」,這一制度才被廢除。
人人都要想過上「三妻四妾」的生活,所知的古代名人中,僅有宋代的王安石、司馬光和嶽飛一生拒絕納妾,另外一個居然是明朝的嚴嵩。作為著名的貪官,似乎嚴嵩更符合現代社會對好丈夫的要求,同時他對妻子一生忠貞不渝的愛情,也更符合女性對愛情的浪漫想像。
而我們的大清官海瑞則妻妾成群,據海瑞的侄女婿在《海忠介公行狀》一書所寫,海瑞有「三妻兩妾」,這一說法為大多數文史著作所採納,當然也有說海瑞娶過六七個妾的,甚至還有「九娶」的傳言。當然,在古代官員納妾才是常態,尤其在文人士子眼中,納妾乃是樁雅事,當然這也是社會時代情況所限。
「孝字大過天」?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無論妻還是妾在封建時代都少有好結果,尤其是在海瑞這個古代典型的孝子面前。海瑞4歲喪父,是母親一手把他拉扯大,海瑞對母親「至孝」,甚至是「愚孝」,當婆媳之間不和時,他會無條件地站在母親一邊。
海瑞的大夫人許氏,和海瑞生活了十多年,給海瑞生了兩個女兒,結果被海瑞休掉了。一個原因是婆媳矛盾,所以才有「多年媳婦熬成婆」這一說,婆媳還真是女人何苦為難女人?還有一個原因,同樣在孝的範圍內,古代休妻有「七出」,正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海瑞家三代單傳,沒有生下兒子,在海瑞眼裡如果在他這一代斷了根,如何面對列祖列宗?許氏被休應該還有「無後」這一出。
下場各異的海瑞家
接著海瑞又娶了潘氏為妻,結果一個月就離了,因為同樣的原因被逐出家門。第三個妻子和他的一個小妾在他壯年時相繼自縊身亡,據說同樣跟婆媳關係有關,而妻妾「自縊」的消息同時也極大敗壞了海瑞的名聲,成為當時政敵譏諷海瑞的把柄。
海瑞不幸的婚姻其實與海母有著很大關係。甚至到了三四十歲時,大孝子海瑞還和母親同屋而睡,在海母的鐵腕教育之下,海瑞根本無法獨立。海瑞逼死5歲女兒更讓人心寒。當時小女兒在飢餓的情況下,從一個男僕手裡接受了一塊餅,正好被父親海瑞看到。
「好女子怎麼能隨便接受男人給的任何東西?只有你餓死了,才是我海瑞的好女兒!」小小的五歲小女孩就這樣被海瑞關在屋裡七天,直到死去。
海瑞其實有過三個兒子。他們老大的名字叫中砥,年11歲。第二個孩子名字叫中亮,年9歲。他們皆死於海瑞52歲入獄的同一年(嘉靖四十五年)。後來他晚年又生了一個兒子,是側室丘氏所生,不幸3歲而殤。無奈只能將他從弟海玥的第二個男孩叫中適的,過繼海瑞為子。萬曆十五年,海瑞73歲而病逝,當時身邊有「兩妾四僕」。兩妾其中一個是丘氏,另一個他七十歲後找的小姑娘。
事實上,在古代,納妾在高官、文人乃至普通百姓中都非常普遍。即使從當時的道德角度來看,也無可厚非。但作為一個滿頭白髮七十多歲的老人,找一個小女孩做妾,好比「一樹梨花壓海棠」,未免有為老不尊之嫌。
再看大明王朝的1966裡面的海瑞:
1,他沒當好子女:沒照顧好家庭,他娘顛沛流離,他妻子在奔波中難產死去
2,每當好丈夫:自從生了女兒以後,就再沒有和妻子同房過,都是和母親睡在一起。妻子快要生產了,還顛沛流離。
3,對國家:國家出了問題,不是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是一味的點出來,自以為是的要求都按照他的一件去做事,不按照他的想法去執行,它就會成為槓精。
4,對君王,他要求君王按照他的意見去做事情。改變人意見的事情是最難的,而且自以為是認為只有自己的想法是對的。君王也是人呀,讀書一定要看這個人是否經歷事情。
清官本質上就是:不做事情的尸位素餐麼?
來源:鄭書輝的文史博客
[導讀]海瑞,明代著名政治家,中國古代清官偶像級的典型人物。然而,就是這位以清廉而著稱,被視為正義和道德化身的著名清官,在私生活上卻有鮮為人知的另一面。
海瑞畫像
海瑞,明代著名政治家,中國古代清官偶像級的典型人物。然而,就是這位以清廉而著稱,被視為正義和道德化身的著名清官,在私生活上卻有鮮為人知的另一面。
海瑞,字汝賢,一字國開,自號剛峰,出生於海南瓊山。海瑞的曾祖父海答兒,洪武年間從廣州從軍到海南後,就在瓊山縣(今海南省海口市瓊山區)安家落戶。有學者認為海答兒是回族,因為元代有好幾個叫海答兒的人,都是回族。海瑞的祖父海寬中過舉人,做過知縣,子侄們大都也比較出息。老大海澄進士出身,當過道監察御史,老二海瀾、老四海鵬、老五海邁都中過舉人,唯獨這老三海翰,也就是海瑞的父親卻只是名廩生,靠地方政府補助維持生活。史載,海翰「警敏不羈,不事家人生業」,意思是說,海翰雖然聰明伶俐,腦瓜好使,但放蕩不羈,不務正業,致使家業衰敗,生活每況愈下。不難想像,生性孤傲的海翰,又有點文化,眼見那些才學遠不如他的人,卻個個出人頭地,定會感到懷才不遇,因此終日鬱鬱寡歡,結果病魔纏身,不幸英年早逝。他死時海瑞才四歲,而妻子謝氏也只有二十八歲。
海瑞老爹死後,海瑞老媽,從一而終,始終未嫁。這要是在今天,就算海爹留下億萬家財,年輕的海媽也得再給海瑞找個後爹,更何況海瑞他爹走時兩手空空,甚至連幾兩銀子都沒有留下。海瑞老媽生性剛強,儘管生活困難,也從不張口向海瑞那些當官的大爺叔叔們伸手要錢,始終保持獨立自主,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僅靠租賃十幾畝薄田和替人作些針線活餬口度日。那時和現在不同,種地免農業稅,還給農業補貼,困難戶可以享受低保。可想而知,這孤兒寡母的生活是多麼艱辛。史載,謝氏「撫孤淚盈把」,意思是說海瑞老媽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把獨生子海瑞拉扯大。由於早年喪夫,海瑞老媽自然就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海瑞身上,希望他能夠早日出人頭地。因此在海瑞還穿開襠褲的學齡前階段,就著手對海瑞進行啟蒙教育,教他學習四書五經之類的「傳統教材」,灌輸儒學知識。她對海瑞的管教十分嚴格,甚至於苛刻。她不許海瑞和別人家的小孩子來往,也不許搞掏鳥窩、抓蛤蟆這類「寓教於樂」的「課外活動」,更不許打架鬥毆,調戲女孩子。史載,海瑞「有戲謔,必嚴詞正色誨之」。因此,海瑞的童年生活非常枯燥,每天「兩點一線」,不是在私塾,就是在家裡,他的唯一志向就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此以往,海瑞慢慢形成了孤僻、固執、偏激的性格,腦袋一根筋,死心眼,遇事愛鑽牛角尖。由於那時沒有心理醫生及時對他進行心理治療,用現代的話來說,海瑞患上了「自閉症」,每天除了老媽,還是老媽,不願意和他人接觸。由於過分依附母親,海瑞產生了「戀母情結」。看來,單親家庭的孩子戀母,自古有之。史載,海瑞結婚後,還和老媽同住一個房間,經常睡在一起,即便到了四五十歲,兒孫滿地,幾世同堂時也是如此。對此,海瑞本人也毫不避諱,在遞交給皇帝的辭職信《乞終養疏》中說:「母之待臣,雖年當強壯,日夕相依,不殊襁褓」。看來,海瑞的戀母情節極其嚴重,即便到了成年,也依然像孩子那樣依戀和服從母親,在心理上還沒有「斷奶」。
過分戀母的結果往往會給婚姻家庭帶來不幸,甚至是悲劇。海瑞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例子。海瑞一輩子結過好幾次婚,有人說他娶過六七個妻妾,也有人說他娶過九個妻妾。海瑞的侄女婿梁雲龍在《海忠介公行狀》一書裡,提到海瑞有「三妻兩妾」。這個說法被許多學者認同。海瑞的第一個老婆許氏,和海瑞共同生活了十幾年,生有二個姑娘,就在海瑞三十幾歲的時候,把她給休了。休妻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海大嫂沒有給他老海家生個兒子。古代也好,現代也罷,休妻是件大事,要和家人尤其是老人商量才行。海瑞非常孝順,一直把老媽的話當成「聖旨」,遇到休妻這麼大的事,一定得向老媽「請旨定奪」。可以肯定,如果海媽她老人家「嚴詞正色誨之」的話,海瑞絕對不敢休妻。由此看來,在這個事上,海老媽一定沒起好作用,說不定就是她的主意。海瑞的第二個老婆潘氏,娶過門不到一個月,老海家的炕頭還沒做熱乎,就被海瑞攆出了家門。海瑞「閃離」速度如此之快,絕對不是因為潘氏生不出兒子,多半是海二嫂和海老媽婆媳不和的緣故。這也難怪,一個新媳婦看見自己的老公天天和老婆婆住在一起,睡在一塊,甚至不和自己同房,誰能願意呢?海瑞的第三個老婆王氏,肚子相當爭氣,在海瑞做浙江淳安知縣前後,生了二個兒子和一個姑娘,大兒子叫中邸,小兒子叫中亮。這時候,兒女雙全,又在舉世聞名的千島湖所在地主持全面工作的海瑞,可謂春風得意,喜事連連。可是,好日子沒過多久,海家便厄運不斷,倒了八輩子血黴。就在海瑞上疏有「直言天下第一事疏」之稱的《治安疏》,痛罵嘉靖皇帝而入獄的這一年,兩個兒子相繼死去,大的十一歲,小的九歲。三年之後,海三嫂又突然病世,也有人認為是上吊自殺。十分蹊蹺的是,就在同一天,海瑞的小妾韓氏也上吊自殺。當時負責進諫的言官戴鳳翔據此曾猛烈參劾過海瑞,認為一妻一妾,同一個晚上死去,其中定有陰謀,存在重大謀殺嫌疑。不過據海瑞自己申辯,小妾韓氏和老婆王氏的死亡時間相隔了十一天,老婆是病死,而不是上吊自殺。不過,即便如海瑞所說的那樣,在短短的十一天內,妻妾二人接連死亡,也絕不正常。海瑞痛罵皇帝,朝廷都非常「寬容」,不但免他一死,還給加官進爵,對這件事自然也沒有深究。因此,海瑞妻妾死亡真相成了千古之謎。海瑞家庭悲劇的出現有其必然性。在海大清官眼裡,娶老婆的目的,一是伺候自己的老媽,給她老人家當傭人,再就是給他老海家當傳宗接代的工具,尤其要當生兒子的工具。至於這傭人有沒有尊嚴,這工具有沒有情慾,他是完全不必也不屑去考慮。因此,海瑞的大小老婆選擇極端方式來結束自己的生命也不是沒有可能的。海瑞還有一妾邱氏,為晚年的海瑞生了一個兒子,但孩子三歲時就夭折了。
海瑞老媽命硬,經歷了這麼多變故,愣是堅強地活了八十多歲。按理說海老太太活了這麼大歲數,又守了五十多年的寡,完全可以由朝廷封個節婦的名號,這是一般民婦都能得到的,更何況還是海大清官的老媽呢?但是,海瑞老媽至死也沒有得到這樣的名號。可以推測,鑑於朝廷上下的輿論環境,包括皇上在內,也不願意冒然去表彰海老太太。看來,海瑞老媽婆媳不和一事是人所共知的。後來,在官至二品,已是省部級領導幹部的海瑞的再三懇求下,在海老太太死後,才給封了個四品夫人的頭銜。
海瑞,一個生前和死後都充滿爭議的人物。他是千古清官的楷模,我們無庸置疑。然而,他極端偏激的為人處事方式,尤其是他的家庭生活為後人所詬病,這無疑使他的清官形象大打折扣。海瑞一生始終生活在母親的陰影裡,母親的思想始終主宰著他的精神世界,致使他的為官之路、家庭生活充滿了悲劇色彩。封建道德成全了海瑞,也貽害了海瑞。(文/鄭書輝)
《大明王朝1566》看完了,老王媳婦對劇中的海瑞家庭關係有點不明白了,結了婚還夜夜陪在母親房中,母親也不覺得不妥?書中也是這樣,感覺對母比對妻好太多了。有網友評論,海瑞是不是戀母情節?這樣標榜道德楷模是不是過了?
靜下來思考,海瑞從小被單親帶大,本身性格也是過於耿直,幾乎沒有朋友,對母親的依戀也是正常的。當然,海瑞的母親一直沒有改嫁,也自然將兒子作為依靠,雙方心理上是相互的伴侶。
李時珍在給海瑞夫婦診病的時候,他們雙方竟不敢直視對方,海妻在家裡只是一個妻子的身份,她和海瑞沒有正常的夫妻情感,海瑞依戀聽從的是他的母親。
當然,自古婆媳關係難相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海母懼怕兒子和兒媳關係甜蜜,而奪去了對她的「愛」,所以處處苛責海妻,使她不敢以妻子的身份和海瑞相處。
想想海瑞幼年喪父,母親一個人把孩子拉扯大,任誰都會母子深情吧,而且明朝本來就重孝道,尊皇帝為君父,所以自然如此。至於今天的我們,不知道你能理解嗎?
海瑞清名天下皆知,朝廷卻不敢重用,是他咎由自取?
海瑞是中國兩千年清官文化的縮影,清官本質上代表著人治,而非法治,時至今日,社會上依然有濃厚的清官情結。500多年過去了,我們有必要反思,如果「海瑞」還活著,他在不同時代都能拿出來當做工具,他身上的問題仍然值得討論。
海瑞當官起步太晚,45歲時才當了一個七品知縣,然而他當官後博得了一系列美名,他為人正如他的字號一樣「剛鋒」,他一路升官,但這些官都是一些清水衙門,不主事的閒職,為什麼他得不到重用呢?
海瑞是一個沒有能力的人嗎?
海瑞絕對算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他擔任應天巡撫時,從主持吳淞江治理就能看出他的能力所在。
瑞銳意興革,請浚吳淞、白茆,通流入海,民賴其利。
吳淞江的治理,在古代歷史上一直是一個大難題。
永樂年間,明朝國力強盛時,就開始對吳淞江進行治理,當時的治理費用連工部尚書夏元吉都稱浩大。但當時夏元吉用錯了治水方針,導致治水失敗。
江南水患一直是歷史大問題,在海瑞當應天巡撫的時候,明朝窮的連百官薪水都發不起,江南又發大水饑民無立錐之地——但是海瑞想出了羅斯福新政時以工代賑的辦法,不僅把錢要到了,還讓饑民們通過幹活來換取錢糧。
治理成果:
到1569年,海瑞主持吳淞江治理時,判斷「黃浦奪淞」趨勢無法逆轉,遂確立「由黃浦入海」的方針,基本形成了今天的格局,為患江南百年的水患從此被清。--百度百科
從這個問題上,就可以看出海瑞的能力絕對是一流的,但這個有著一流能力的人,為何不被重用呢?在哪個時代想成大事,一定是雙商都高。海瑞智商沒有問題,但情商就堪憂了,具體表現為太直,而他的直不僅體現在他的工作上,還反應在他的生活中。
海瑞一生的個人生活都十分不幸,而他的母親就是他不幸的背後推手。
聖人的家庭悲劇
這其實還得從海瑞的「正直」說起,黃仁宇先生在《萬曆十五年》中評價海瑞為:「古怪的官僚模範」。如果一定要給海瑞這種「正直」性格找一個根源的話,只能從他母親處說起。
海瑞4歲喪父,由母親一手帶大,她的母親謝氏性格剛強,克勤克儉,在她的嚴格管教下,海瑞也和母親養成了一樣的性格。
不幸的婚姻:
由母親獨立養大的兒子,特別容易形成戀母情結,有戀母情結的孩子婚姻生活往往十分不幸。海瑞一生至少娶過3次妻,納過3個妾,像海瑞這樣一個克己復禮的人,居然娶這麼多老婆確實不可思議。海瑞一生都很窮,而他窮的根本原因就是納妾過多,海瑞雖然工資低,但當時明朝的物價也很低,按說一家人吃飽穿暖應該是不成問題的。
明朝娶一個小妾大約需要100兩銀子,而一個知縣一年的工資才30兩,海瑞需要攢幾年錢才能夠娶一個,所以海瑞並沒有同時擁有三妻四妾,他的前兩位夫人都是被休掉的,其中第二位夫人過門僅一個月就被趕走了,而第三位夫人生了兩個兒子卻自殺了,沒過幾天小妾也自縊了,海瑞曾經有3個兒子,最後都夭折了。所以由此也可以看出,海瑞接二連三地納妾,應該只是為了傳宗接代。
海瑞婚姻生活的不幸,很大程度上是他母親造成的,海瑞直到三四十歲時,還和母親同住一個房間,說明海瑞對母親是絕對的順從。寡母最容易變成惡婆婆,一旦婆媳間發生矛盾,無論誰對誰錯,丈夫都必須無條件的支持母親,否則就是大逆不道,更何況像海瑞這種恪守傳統倫理的人。
從海瑞對待下屬就可以看出海太夫人是如何對待兒媳婦的。海瑞妻子和小妾的自殺,很大程度上都與海太夫人有關。
如果僅僅是因為窮,他的兩位夫人不至於非走上絕路,如果家裡富裕,即使婆婆再刁鑽,也能勉強度日,但如果又窮又受婆婆的氣,估計許多女性都接受不了,可能這才是妻妾自殺的原因。
黃仁宇曾分析一個耐人尋味的事實:海瑞母親過八十壽辰,按理說這樣一個一生守寡教育出著名清官的老夫人,完全可以表彰她為貞潔烈婦,但海瑞的上司僅給她請一個四品夫人的頭銜,由此也可以推測海太夫人的行為引起的家庭糾紛,不僅成政敵所攻訐的口實,也已經被輿論所不容。
關於海瑞對家人嚴苛有一個極端的傳聞,據傳,海瑞有一個5歲的女兒,因為太餓吃了男僕給她的一個餅,海瑞說男女授受不親,你如果是我的女兒,就應該餓死以明志。結果他女兒真的聽了他的話,餓死以明志。這個故事來源於海瑞政敵的奏摺,控告他餓死親生女兒。
古代兒童死亡率高,若說海瑞逼死女兒,並不可信,但政敵卻用這個事情進行攻擊,也說明海瑞對待家人刻薄之事流傳很廣。
海瑞是人民公僕,他並不覺得低薪有什麼問題,他認為公僕就應該安貧樂道,只有道德敗壞的官員才賺取額外收入。
所以他當上淳安縣令,成為地方父母官,開始走入真正的官場後,他第一件事就是革除所有「常例」。所謂常例,就是土政策、亂收費,官員以此來籌集小金庫。上至縣丞、師爺,下至衙役、看大門的,都被海瑞一刀斷了財路。
他不貪,他也不許別人貪,為了解決生活問題,他每天下班後,都到衙門後院的空地上去耕種,全家人每天吃自產蔬菜加粗糧,一年到頭吃不上幾回肉,這個七品官成為聞名官僚系統的奇葩。
在一次高級官員會議之前,浙江總督胡宗憲興致勃勃地跟同事八卦起來:「聽說海瑞昨天給母親祝壽,上街買了多達二斤肉!連肉販都說,想不到這輩子還能做海縣令的生意。」可見海瑞之清貧,一家人吃二斤肉就是轟動省委的新聞了。
從我們的角度來看,海瑞的家庭生活是十分痛苦的,但從海瑞的角度思考,他並不這樣思考。他這樣性格的人,讓他每天吃好穿好,他並不感到快樂,只有窮困潦倒才會活得有勁,他信理學,有一種自虐精神「越窮越革命」。海瑞的生活狀態,在一定程度是其實是他自己設計的,只是親屬成了他的犧牲品。
被清流奉為旗幟人物
1566年2月,海瑞上一則「罵皇帝疏」,指責嘉靖殘酷多疑,奢侈迷信,群臣一味奉承,搞得民不聊生,「嘉靖者,言家家皆淨而無財用也」,天下人看不上陛下很久了。
嘉靖看完後被氣得要死,想立即就殺了海瑞,但宦官說:「海瑞一直以來名聲很好,而且他上奏疏之前,已經買好了棺材,遣散了僕人,他是做了必死決心的。如果殺了他,就等於成全了海瑞的千古之名,毀了皇帝自己的名聲。嘉靖在關鍵時刻腦子還是很清楚的,於是,嘉靖就將海瑞關進了監獄。
海瑞大難不死,還一戰成名,成為朝野皆知的耿直諫臣,被清流奉為旗幟人物。
海瑞一生兩戰成名,一戰罵嘉靖,一戰罵群臣。
海瑞第二戰就是著名的海瑞罷官。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提筆寫一封狂妄辭職信:「臣尚欲以身為障,回既倒之狂瀾;以身為標,開復古之門路。」他罵全朝廷的臣工都是婦人,勸皇帝不要聽婦人的話。
從罵嘉靖皇帝,再到罵群臣,海瑞的激烈言辭從來沒有達到他想要的效果,沒有人被他罵醒,只是覺得他太「二」,可氣可笑罷了。他並不是真的想辭職,只是想用激將法,希望能引起朝廷重視,但可惜,朝廷順水推舟準了他的辭職,讓他回海南老家養老去了。
他剛下臺時,張居正還寫信安慰他,說竟然不能為他這樣的正義之士說上一句話,慚愧。其實張居正只是假客氣,海瑞卻不當了真。閒居兩年後,張居正坐上了首輔寶座,然而張居正並沒有起用他。當時左派也曾上書要求召回海瑞,然而張居正卻給了他蓋棺定論級別的評價:「這個人行政上缺乏起碼的變通能力,只能當作道德模範供起來,不宜從事實際工作。
張居正去世後,萬曆皇帝親政,如同隆慶帝上臺時一樣,他再度啟用海瑞讓他做南京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其實朝廷也知道海瑞那一套行不通,但他們都願意用海瑞,這似乎就是明朝的政治秀,明知他那一套行不通,但老百姓都非常崇拜他,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所以朝廷給他種種閒職。一方面:忽悠天下人,我們大明朝還有這樣的人,大家要向他學習。另一方面:皇帝也知道這些文官貪了很多錢,留下海瑞也可以在輿論上對文官集團起到震懾的作用。
道德符號的價值
海瑞嚴於律己,更苛以待人,用自己近乎聖賢的標準去衡量每個人,「正到沒朋友」。而200多年後,清朝也出現了一個聖人,他就是曾國藩。兩人都是聖人,但兩個人的異同之處卻更具有啟發性。
曾國藩的權力比海瑞大很多,他的生活簡樸絲毫不亞於海瑞,他與海瑞最大的不同在於曾國藩的情商一直都在線。
曾國藩說:「餘平生以享大名為憂,唯不願享清官之名。他深知做大事要團結官場,要裝得和他們一樣,曾國藩實際上是:內清而外濁,內方而外圓,他比海瑞更適合官場。
而海瑞終其一生,也只有老百姓支持他,從百姓中得到了一點點「虛名」,而官場上卻是誰也帶他玩。海瑞屬於生不逢時,他的性格更適合搞學術研究,而不是當官從政,如果他搞學術研究一定成能為一個好學者。但在當時社會,讀書人除了做官也沒有別的出路。
海瑞一生的悲哀在於活太長,長壽也是一種悲哀,無論說他偏執也好,正直也好,他都是一個不可否認的悲劇,他是孤獨的聖人,他克服了許多人性很難克服的需要和誘惑,才能達到這樣的高度,所以他的最大價值反而是符號價值。
接近聖人之境的人往往是可怕的,撇開海瑞的思維方式不談,他確實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但最好的聖人做法其實是曾國藩,曾國藩不僅成就了他自己的聖人之名,自己封侯拜將,而他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功成名高,手握重兵、甚至功高震主還能全身而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