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涉臺法案出了一個又一個,專家稱不是「怪胎」就是炒作

2020-12-24 國防時報排頭兵

美國會眾議院3月4日通過所謂「臺北法案」,對此,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3月5日表示,堅決反對美方以任何形式幹涉中國內政。近一個時期,美國會一而再、再而三操弄所謂涉臺議案,只會在兩岸之間挑起更多事端,給中美關係製造更多麻煩,最終也會損害美自身利益。民進黨當局總是試圖通過這種形式挾洋自重,其結果只會加劇兩岸關係的緊張與動蕩,破壞臺海地區的和平和穩定。

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

有分析認為,「臺北法案」的通過反映了美國一批頑固親臺勢力加大幹預臺灣問題、挑釁國際一中框架的圖謀,這也是美國在所謂「與臺灣關係法」的基礎上,再度以國內法的形式肆意幹涉中國內政。所謂「與臺灣關係法」,一向被臺灣「獨派」勢力視為美臺關係的「定海神針」。其實它的出現是美國遏制中國大陸的一個標誌,是美國冷戰思維生出的「怪胎」。

「與臺灣關係法」出籠始末

1979年1月1日,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同時美國政府宣布與臺灣「斷交」、終止《美臺共同防禦條約》、從臺灣撤出美國軍隊。1979年3月28日和29日,美國國會參眾兩院分別通過了「與臺灣關係法」。1979年4月10日經由卡特總統籤署後成為法律。該法共有18條和數十款。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告臺灣同胞書》發表

這一法案最初來源於1979年中美建交之後,卡特政府為了提醒和維護美國在臺利益的考慮。在廢除《美臺共同防禦條約》之後,美國國會提出了調整美臺關係的甘迺迪-科萊斯頓提案,在這個基礎上,卡特政府仿照日本模式1979年1月26日就美臺關係作立法調整而提出了《臺灣綜合法案》。據介紹,這個法案是提醒中國大陸重視美國在臺安全利益。在國會討論時,參眾兩院分別提出修正案,加進了所謂保證臺灣安全的條款以及「向臺灣提供防禦性武器」和「維護並促進全體臺灣人民的人權」等條款,並且實質上繼續把臺灣當作國家。因此,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直接違反了中美建交公報。

「與臺灣關係法」從外委會出臺,在美國親臺勢力的代表戈德華特和羅伯特·多爾、外交委員會的赫爾姆斯等人起到了很大作用。在這份法案的起草過程中,在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丘奇的領導下,美國參眾兩院頻頻召開聽證會,國務卿萬斯、副國務卿克里斯多福等人都出席作證。當時正是中國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之際,美國國內的保守勢力一度因為冷戰思維而擔心中國的強大勢必影響美國在亞洲的利益。甚至有參議員提出了更為激烈的法案,但是遭到了部分有識之士的抵制。1979年前3個月美國參眾兩院就召開了數十次聽證會和討論會,以至於部分美國議員形容這是「臺灣的三個月」。

「與臺灣關係法」當年在參眾兩院通過之後,因為其中的一些條款直接與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相牴觸,美國政府官員曾經勸說卡特予以否決。但是由於其在參眾兩院的高通過率,卡特考慮到政策風險和美國在臺商業利益,因此予以籤發。當年美國國務院和白宮辦公廳詹姆斯·弗雷等人的備忘錄都曾經提及,這一法案有可能被認為「與承認一個中國的立場有嚴重衝突,因此總統的解釋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無論是什麼解釋,都無法掩蓋其本質。同年4月28日,中國外交部照會美國,正式表明中國政府反對美臺法案的原則立場,希望美國政府切實遵守建交協議的原則,不做任何損害兩國關係的事。這之後,美國《與臺灣關係法》開始實施,中美關係因為這個法案,幾十年來頻頻出現風波。

臺灣在美國獲益良多

1979年卡特籤署」與臺灣關係法」時,正是美國和中國建交之年。這一事件在中美關係史上開創了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兩種截然相反的外交態度的惡劣狀況,同時也使得美國國內部分親臺勢力為加強臺灣的軍事力量找到了法律依據。

美國參眾兩院在美臺關係中,一直扮演著與政府不和諧的角色。起草」與臺灣關係法」的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常年為美國國內的保守派力量所主導。這裡和美國國會其他部門不同的是,極少以黨派劃分陣營,而是多根據問題的看法不同劃分。他們遵循的標準一般來說是強調參議院在外交決策中的權益,因此很少涉及政黨利益,多是有條件的支持政府。」與臺灣關係法」在參眾兩院高票通過,其實就是國會制衡政府的結果。

在」與臺灣關係法」的數十年時間中,臺灣在美國獲益良多。首先」與臺灣關係法」確認了「美國在臺協會」作為一個民間組織的合法性,並且逐漸成為臺灣在美國利益的代言人。在」與臺灣關係法」的框架下,美國軍火公司也從美臺軍售中獲得了大量利益。代表這些軍火公司利益的美國保守派議員如赫爾姆斯等人,更是進一步推動美臺關係。在這些年中更進一步地在美國參議院成立了「臺灣連線」組織,保護和推動臺灣在美的利益,制衡中美關係向良性渠道發展。

維護「臺獨」勢力的護身符

如果說」與臺灣關係法」是美國冷戰時期出臺的產物,帶有明顯的意識形態鬥爭痕跡,那麼進入20世紀90年代乃至21世紀之後,這份法案開始成為制衡中國和平崛起,維護「臺獨」勢力的護身符。從1999年開始,美國國會中的親臺勢力再次提出,」與臺灣關係法」已經到了必須「加強」的時候,主要的改革就是根據大陸軍事力量的增強,提出可以向臺灣出售攻擊性的武器。這一則是為了修補因為「臺獨」勢力而受到損害的美臺關係,二是為了爭奪美國大選的外交選票,迄今為止聲音最大的兩次修改法案都是在大選之年。2004年美國眾議院國際關係委員會再度提出,要在4月推動加強臺灣安全法案的通過。儘管美國助理國務卿薛瑞福等高官一再表示」與臺灣關係法」不需要修改,但是國會政治力量必須根據他們的需要重新打「臺灣球」。

薛瑞福與蔡英文

在中美關係中,三個聯合公報和」與臺灣關係法」成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政策解讀。儘管美國政府一再表示將要遵守三個聯合公報的承諾,但是根據」與臺灣關係法」實施的多項軍售貿易,事實上一直在違反三個聯合公報的內容。據美國媒體介紹,其實」與臺灣關係法」從提出到通過,其實質一直為府院所認可,只是在如何遣詞造句上有很大的爭議。

近年來,在美國已有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呼籲儘快廢除「與臺灣關係法」,認為其早已不合時宜,與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勢頭背道而馳,與中美共建合作夥伴關係的精神背道而馳,也與美國的戰略利益背道而馳,這一法律障礙不除,中美關係就難有寧日。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所長滕建群指出,近年來,美國把中國作為戰略競爭對手,全方位對中國施加壓力。美國國會一些「吃反華飯」的人,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不斷炒作涉臺話題企圖引起輿論關注。蔡英文上臺後在兩岸政策上做出調整,完全投靠美國。這些因素促使美國國會近年出臺多個涉臺法案,但這些「法案」沒有任何國際法理依據,也沒有對外約束力,只是一時政治炒作。

相關焦點

  • 美國「臺北法案」在國際上有何影響力?專家:這個真沒有
    美國「臺北法案」在國際上有何影響力?  針對美國國會眾議院近日通過所謂「臺北法案」,多位大陸知名學者7日接受採訪表示,所謂「臺北法案」沒有任何國際法理依據,也沒有任何國內約束力,只是缺乏實際意義的政治炒作。
  • 央視批美涉臺法案:恐嚇氣息濃,把臺灣當棋子
    說白了,就是企圖利用威逼利誘的手段,來給臺灣當局鞏固所謂「邦交」、擴展所謂「國際空間」撐腰。40多年前,美國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同中國建交,現在卻阻撓別的主權國家與中國發展正常國家關係,這是怎樣的霸道邏輯與霸凌嘴臉?毫無道理可言。
  • ...民進黨當局挾洋自重終將吞下惡果——專家評所謂「臺北法案」
    「類似此前炮製『與臺灣交往法』『亞洲再保證倡議法』及年度『國防授權法案』,美國企圖利用臺灣問題幹涉和牽制中國,一再挑戰一個中國原則,加劇臺海局勢緊張,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嚴重違背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
  • 俠客島:美國又搞了一個針對中國的法案,想幹啥?
    至此,「涉港法案」、「涉臺法案」、「涉藏法案」和「涉疆法案」全都出爐。美國搞這麼多法案,到底想幹什麼?美國國會網站發布的「2020年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文本法案這部「涉疆法案」今年5月27日在美國國會通過,6月3日送到白宮準備籤署。
  • 【臺灣研究集刊推介】童立群:美國「外交助臺」新模式與中國涉臺外交的應對
    具體而言,即行政部門基於一個中國原則,對臺灣方面的舉動有所約束;國會則不斷出臺涉臺法案,支持臺灣的「國際參與"。以美國國會支持臺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為例,多年來國會大部分議案對行政部門不具備約束力,只起到製造聲勢的效果,而行政部門對此議題基本保持緘默。隨著美國涉臺政策的調整和變化,其在臺灣「國際空間」議題上的既有行為模式已經改變,「外交助臺」新模式逐漸浮出水面。
  • 「解局」美國又搞了一個針對中國的法案,想幹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和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這裡舉行了閉門會晤。據新華社報導,「雙方認為這是一次建設性的對話」。然而大約同時,白宮那邊又黑了中國一下,籤署生效了「2020年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說要制裁侵犯新疆少數民族人權的中國官員。
  • 華盛頓成為美國第51個州?臺灣綠媒竟炒作盼望美國買下臺灣
    當地時間26日,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跨黨派議員提出一個名為「臺灣研究獎學金法案」的新法案,以強化所謂「美臺關係」。近年來,美國國會不斷通過各種涉臺法案或條文,花樣不斷翻新。對此,有專家指出,這些所謂的「為臺灣發聲」背後,只不過是赤裸裸的金錢交易而已。
  • 港臺腔:「臺北法案」?美國又來坑臺灣了
    來源:海外網美國聯邦參議院10月30日通過「臺北法案」。該法案是美國因應臺灣的「斷交潮」所設,主要內容大抵可概括為:其他國家不準跟臺灣不好,否則將面臨美國威脅。這裡頭的邏輯實在奇葩:美國自己都跟中國大陸建交,為何不許其他國家建交?
  • 美國「臺北法」在國際上有何影響力?專家:這個真沒有
    針對美國國會眾議院近日通過所謂「臺北法案」,多位大陸知名學者7日接受採訪表示,所謂「臺北法案」沒有任何國際法理依據,也沒有任何國內約束力,只是缺乏實際意義的政治炒作。美國國會一些「吃反華飯」的人,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不斷炒作涉臺話題企圖引起輿論關注。蔡英文上臺後在兩岸政策上做出調整,完全投靠美國。這些因素促使美國國會近年出臺多個涉臺法案,但這些「法案」沒有任何國際法理依據,也沒有對外約束力,只是一時政治炒作。
  • 國會通過涉臺法案、議員慫恿「機構更名」,美國在「過渡階段」猛打...
    據臺灣「中央社」22日報導,美國參眾議院表決通過高達2.3萬億美元的2021財政年度撥款法案,且納入「臺灣保證法案」。該法案分別在去年3月與4月由參議員柯頓和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恩格爾等人分別在參眾兩院提出,目前納入在撥款法案的內容採納的是眾議院版本。
  • 《告臺灣同胞書》40周年前夕,美國「2018年亞洲再保證倡議法案」籤署成法
    臺灣「中央社」2018年12月31日報導稱,趕在2018年最後一天,美國總統川普籤署《亞洲再保證倡議法》。該法案中載明,美國總統應定期辦理對臺出售防禦性武器,並鼓勵美國高層官員訪臺。據美媒報導,這份旨在強化美國與印太地區戰略盟友間安全與經濟合作的法案,甚至將臺灣納入美國所謂「印太戰略」的一環。
  • 中國官媒評美國「臺北法案」:無論如何算計 最終將是「竹籃打水一...
    中新社北京3月30日電 (王捷先)針對美國總統近日籤署所謂「2019年臺北法案」,中國官方媒體發表評論文章指出,這個法案跟美國眾多涉臺法案一樣,嚴重違背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寫滿霸權思維、矛盾邏輯和政治欺詐,無論美國如何算計,最終將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 美國再次炮製所謂涉港法案依舊是徒勞
    美國炮製涉華法案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一些美國議員和政府官員過去兩年表現出麥卡錫主義般的狂熱,熱衷搞「法案外交」,在涉藏、涉疆、涉臺、涉港等領域推出形形色色的涉華法案,力圖在各個領域對中國施壓。《香港自治法案》是在《2019年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被籤署成法半年後,美國國會操弄的又一部涉港法案。
  • 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所謂「臺北法案」 外交部:堅決反對
    據報導,美國國會眾議院全會近日審議通過「2019年臺北法案」,該法案要求美政府根據其他國家調整對臺關係的情況,相應增加或減少與該國經濟、安全、外交聯繫。下步該案將在兩院統一文本後送交美國總統籤署。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今天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美國國會有關法案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嚴重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中方對此堅決反對。趙立堅表示,一個中國原則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也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
  • 美臺將舉行政治軍事對話 專家:臺灣想在實質層面上有所突破門都沒有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郭媛丹】美國國務院當地時間5日晚公布消息稱,美國和臺灣民進黨當局將於7日上午透過視頻進行政治軍事對話。對於美國國務院如此高調的舉動,專家認為,此舉象徵意義比較強,中方對此已經有所評估,接下來不排除美臺之間還有進一步舉動,從小動作變成大動作,從低層級官員變成高級別官員,臺灣肯定想推進所謂的「美臺關係」,但想在實質層面有所突破,門都沒有。
  • 埃爾多安發涉臺錯誤旗幟,很快刪除並換上五星紅旗
    不料,其中1條推文中出現了涉臺錯誤旗幟。但幾小時後,這張圖片就被刪除,並換上了五星紅旗。     埃爾多安推特上的最新圖片,第一排右邊第三張國旗圖片為五星紅旗   據臺灣「中央社」11月2日報導,愛琴海地區10月30日發生強震,土耳其伊茲密爾震感強烈,造成千餘人死傷。
  • 川普籤署所謂「臺北法案」,島內民眾點明:把臺灣當玩具耍
    臺灣《中國時報》日前曾發表評論指出,別以為美國把法案名稱冠上「臺北」兩字,就真的以臺北為至高考量,法案雖要求美國國務卿針對「傷害臺灣」的國家,改變外交部署或減少援助,但是改變或減少的力道卻是可大可小,完全操之於美國當前所需。
  • 學者郭萬達:美籤署涉港法案 印證香港問題受外部幹預
    郭萬達指出,美方籤署所謂「香港自治法案」是對中國內政的粗暴幹涉,是其遏制中國戰略的步驟之一。近一段時間,美國在涉港、涉疆、涉臺以及南海問題上動作頻頻,這些均是基於當前美國內外交困形勢、尤其是美國總統川普本人選情的需要所進行的政治操作,一系列舉動都成為美方限制中國發展的有力證明。
  • 美國通過「臺北法案」,學者:若越界,「臺獨」將灰飛煙滅
    據參考消息網3月6日報導,美國國會眾議院投票通過了所謂2019年臺灣盟邦國際保障與強化倡議法」,簡稱「臺北法案」。該法案的主要內容是加強美國與臺灣的經貿合作,促進美國和臺灣的關係,提高臺灣的「國際」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