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肯定地說,「切莫遷墳,十遷九敗」這句老話並沒任何科學依據,喪葬其實就是一種文化傳統。而在不同的地方、或者不同的民族,至今都依然存在著不同的喪葬形式,比如土葬、水葬、天葬和樹葬等。當然,目前我國大陸地區的火葬比例已經達到了53%的樣子,這個數字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當代人對喪葬的認知越來越接近事實。
我可以想像,應該會有一部分人在評論說我是書呆子,老祖宗留下的東西都不信!的確,喪葬習俗在世界各國都存在,而我國的喪葬習俗流傳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時間。雖然,現在大家看到的喪葬程序、以及喪葬品的準備,早已沒有古代那麼繁瑣,但涉及到的主要內容卻並沒有太大變化。如果說喪葬習俗延續至今也有它的積極意義,那大概就是通過這樣的形式表達了對逝者的尊敬和不舍。
在過去,所謂的「切莫遷墳,十遷九敗」,通常的都指的是土葬(起源於原始社會)這種喪葬方式,一定不能在下葬之後再次將棺木挖出換到另一個地方下葬,認為這樣的遷墳行為會對子孫後代造成不好的影響,並且產生這種連鎖反應的概率還很大。有這樣想法的人,大概都不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二次葬這種」喪葬習俗。
因為,在我國南方的一些地區,比如廣東和廣西,在這些地方曾流行過的二次葬,其實就是逝者已經埋葬好了,但卻要等上幾年時間,也就是等屍體大概都腐爛了之後重新選一個日子,然後再次開關取出骨殖清洗乾淨後晾乾,並再次按照特定的順序裝入到陶翁裡面。這種喪葬習俗,不僅打破了很多人認為了死者不能再次開棺觀念,更打破了不能更換防止死者容器的固有思想。
土葬這種喪葬習俗,主要是在漢族流傳,並且,大部分地區實行的都是一次葬法,而二次葬法、以及多次葬法則被運用在較少的一些地方。土葬主要講究的就是入土為安,而土葬的下葬地點在選擇上則有很多普通人並不明白的「道理」。當然,土葬也並不是我國範圍內才比較流行的喪葬方式,世界各地都存在這樣的形式,從報喪、哭悼、入殮、出喪到守孝,土葬繁雜的流程體現的主要是一種文化習俗。
如果要分析一下為什麼土葬在漢族中流行,客觀來說主要有三大因素。首先,很多人認為只有土葬這種形式才能體現逝者生前的地位,這便是為什麼很多人會專門修建看上去就比較雄偉的墓體,這一點從考古學家們發掘的古墓也可以看出。其次,塔葬也比較符合漢族的倫理情感,生命就應該從哪裡來回到哪裡去。另外,土葬也跟漢族居住地的自然環境存在較大關聯,很多人都認為只有埋葬在土地裡,才能讓自己的靈魂得到安息,也就是所謂的入土為安。
然而,由於土葬會佔用相對更大的土地空間,並且還存在某些特殊傳染病擴散的風險,同時也是某些特殊環境中已經確認的汙染物來源。所以,現在更提倡火葬這種喪葬習俗,並強制劃分了必須選擇火葬的區域。而火化之後的骨灰,有人會選擇存在放骨灰甕中葬於公墓,而有的人則會選擇直接撒在一些比較特殊的地方。
所以,土葬的確至今依然在許多農村地區盛行,但倘若遇到必須要對已經下葬的人進行墳墓遷移,那麼也大可不必擔心會給後代造成不好的影響。一個人從失去基本的生命體徵之後,他唯一能夠遺留下來的就是自己的靈魂魅力,其他都會隨著時間的遞進而徹底消失在這個世界上。每一種喪葬習俗都有自己的禁忌,我們當然可以尊重這些傳統文化,但也大可不必將其可能帶來的影響過度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