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 灣 的 詩 與 樂
——純真年代和她的黑膠客們
自人類享有音樂以來,黑膠唱片以絕對優勢獨佔了人們100多年的聽覺神經。從古典到爵士,從搖滾到流行,黑膠唱片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有關音樂的懷舊感,更是數碼時代任何介質都無法替代的對音樂的高度還原與收藏。
臺灣的音樂,融合了中國傳統音樂、臺灣地方民族音樂、日本傳統及流行音樂等多家之所長,形成了影響整個亞洲的音樂高地。
而具有現代主義色彩的新詩,先後於日治時期與戰後引進且逐漸盛行於臺灣,內容豐富,關連複雜。和臺灣音樂一樣,臺灣的現代詩也隨著兩岸的交流互通,而根植於一大批大陸文藝者的心中。
臺灣的詩與樂。兩種人類最樸素情感表達方式的親密接觸,透過黑膠,滋生出這個秋末最深切的溫情。
時間: 11月7日周六晚19:30
地點:純真年代書吧 西湖北山路33號東側小路上寶石山腰
(導航:保俶塔前山路,公交站:葛嶺)電話87968178
主辦:黑膠客 純真年代書吧
費用:活動免費,茶水自理
報名:簡訊發(姓名+人數+黑膠音樂)到137 7782 7691秋明
活動嘉賓:
郭燈松/黑膠客創始人/臺灣音響工藝大師/臺灣首個私人獨立電臺創建人
麥子/歌手/自由攝影師
活動流程:
【引】 臺灣南管音樂欣賞
【序 曲】 麥子的臺灣民歌獨唱
【主人 致辭】 朱錦繡老師致辭
【臺灣音樂鑑賞】 附贈音樂背後的故事
【黑膠 沙龍】 郭燈松老師告訴你如何與黑膠建立對話
【臺灣詩歌誦讀吟唱】來賓上臺表演
【臺灣音樂鑑賞】 純鑑賞,觀眾點播
【音樂鑑賞曲目】
鄧麗君 《海韻》(國語)/《空港》(日語)
劉文正 《三月裡的小雨》
鳳飛飛 《楓葉情》
齊 豫 《你是我所有的回憶》
蔡幸娟 《明月千裡寄相思》
江 蕙(閩南語)《夢中的情話》
許景淳(閩南語)《天頂的月娘啊》
陳盈潔(閩南語)《送你出帆》
羅時豐(閩南語)《再三誤解》
紀曉君(地方語)《神話》
交工樂隊(客家)《菊花夜行軍》
金韻獎(民歌) 《易水寒》
【歌手簡介】
鄧麗君
臺灣歌唱家、日本昭和時代代表性女歌手之一。1967年推出首張個人專輯,開始其演唱生涯。1969年因演唱臺灣首部電視連續劇主題曲《晶晶》於臺灣成名。70年代初期以《千言萬語》、《海韻》等作品打開香港及東南亞唱片市場;1974年憑藉歌曲《空港》獲得日本唱片大賞「新人賞」,奠定其日本演藝事業基礎。1980年當選臺灣金鐘獎首位最佳女歌星,80年代初期先後受邀於林肯中心、洛杉磯音樂中心、拉斯維加斯凱撒皇宮舉行個人演唱會。1983年舉行華人歌手首次巡迴演唱會。80年代中期於日本開創流行唱法與日本傳統演歌相結合的音樂形式,1984至1986年間,先後以《つぐない》、《愛人》、《時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三曲三次獲得日本有線大賞和全日本有線放送大賞兩項日本音樂頒獎禮大獎的最高榮譽。1987年起呈半隱居狀態,1989年起不再接受頒獎禮獎項,隨後宣布除義演外不再公開表演。
1995年5月8日,鄧麗君病逝於泰國清邁;同年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追認授予鄧麗君「金針獎」;全日本有線放送大賞、日本有線大賞、日本唱片大賞先後追認授予鄧麗君「特別功勞賞」。1996年,臺灣金曲獎追認授予鄧麗君「特別貢獻獎」。2007年,鄧麗君成為日本古賀政男音樂博物館「大眾音樂殿堂」表彰者。
劉文正
臺灣男歌手、演員、主持人。1975年發行首張唱片《諾言》,正式出道;同年出演首部電影《門裡門外》。1976年主演電影《溫暖在秋天》。1977年主持節目《劉文正時間》。1978年籤約東尼唱片公司;同年發行專輯《閃亮的日子》。1979年憑藉歌曲《蘭花草》獲得香港電臺中文歌曲龍虎榜冠軍。1980年因演唱校園民謠《鄉間的小路》、《外婆的澎湖灣》受到關注,同年獲得第一屆臺灣金鐘獎最佳男歌星獎。1981年因演唱歌曲《三月裡的小雨》而獲得更多的關注。1982年、1983年連續兩年獲得臺灣金鐘獎最佳男歌星獎。1984年結束與寶麗金唱片公司的合約,之後淡出歌壇。1986年從事幕後工作,並成立飛鷹公司。1991年退出娛樂圈,移居美國。
鳳飛飛
臺灣女歌手、主持人、演員。1971年發行首支單曲《初見一日》,正式開始歌手生涯。1972年出演個人首部電視劇《燕雙飛》。1973年主持中視綜藝節目《每日一星》。1976年主持臺視綜藝節目《我愛周末》。1977年因演唱歌曲《我是一片雲》受到關注。1979年起連續9屆獲得金嗓獎最受歡迎女歌星獎。1981年主演愛情電影《就是溜溜的她》。1982年、1983年連續兩年獲得金鐘獎最佳女歌星獎。1984年主持綜藝節目《飛上彩虹》。1986年發行專輯《掌聲響起》;專輯同名歌曲成為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1987年主持臺視綜藝節目《我愛彩虹》。1991年因演唱歌曲《追夢人》而獲得更多的關注。1992年籤約EMI唱片;同年發行專輯《想要彈同調》。1997年主持臺視綜藝節目《飛上彩虹》,之後淡出演藝圈。2003年重返演藝圈。
齊豫
臺灣女歌手。1978年以一曲《Diamonds & Rust》獲第二屆金韻獎冠軍、第一屆民謠風冠軍,正式開始歌手生涯。1979年發行第一張個人專輯《橄欖樹》,同年演唱電影《歡顏》主題曲獲第16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電影主題曲。1985年與三毛、王新蓮製作專輯《回聲》。1987年赴新加坡製作個人首張英文專輯《STORIES》。1995年與周華健合唱古天樂版神鵰俠侶的主題曲《神話情話》獲得年度十大勁歌金曲最受歡迎合唱歌曲獎。1998年演唱電影《天浴》主題曲《欲水》獲金馬獎最佳電影主題曲,同年憑藉中文專輯《駱駝飛鳥魚》獲第九屆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演唱人。
蔡幸娟
臺灣歌手。1980年,蔡幸娟出道時年僅14歲,擅長中國風味小調歌曲,並曾二度入圍金曲獎最佳女演唱人。
許景淳(閩南語)
臺灣歌手,電臺製作及節目主持人,於臺中出生。音樂方面,曾十次獲臺灣金曲獎、金鼎獎之最佳唱片大獎之紀錄。電影配樂方面,獲頒美國聖地牙哥影展、法國南特影展之最佳配樂及演唱獎項。她受邀演唱包括美國紐約林肯中心,洛杉機,新加坡,香港,澳門,上海,珠海等地.她的演唱也曾獲日本波麗佳音唱片公司欣賞,邀請她在日本發行國語專輯並巡迴演唱。幼浸於正統音樂,科班出身的許景淳,有一股典雅,浪漫的藝術氣質,她的歌聲,為國內流行音樂,注入一股新氣息。她付予歌曲的詮釋,常有出人意外的境界,能引動聽者內心的另一番「美感經驗」。她的聲音清亮婉約,神秘遼闊,許多樂評家更在評論中讚美,景淳是跨世紀臺灣最美麗的聲音。聽見她,猶如看見臺灣美麗的山水。
陳盈潔(閩南語)
1973年正式成為歌廳駐唱歌星。1976年與海山唱片籤約,成為唱片歌手。1977年發行第一張國語專輯「春風」,初生之犢,氣勢狂掃全省,張小燕更稱呼陳盈潔為「大眼睛歌后」。1981年與當時影視紅星王冠雄同唱「慧眼識英雄」。1982年首張臺語大碟「天涯找愛人」問市。1983年期待再相會」臺語專輯,掀起男女對唱潮流。1986年全「聲」投入臺語創作演唱「風飛沙」、「毛毛雨」等專輯,「風飛沙」更破百萬紀錄。1990年「陳盈潔V.S.老朋友I」專輯與陳一郎、羅時豐、陳百潭、袁小迪對唱。1991年於沈文程專輯中合唱「雲中月」。1992年「海海人生」專輯將陳盈潔歌唱生涯推向另一個高峰。1993年「陳盈潔V.S.老朋友II」與歌壇大哥餘天共同演唱「酒醉黑白話」並奠定陳盈潔酒歌天后封號。1994年「野花」、「野花亦是花」帶動國臺語歌壇「花」字頭歌名流行。1995年加盟金瓜石,「前世註定」高質感音樂曲風獲得大眾好評。1996年「乎我醉」帶動酒歌舞曲新潮流,「自從愛著你」重回50年代,亦是臺語老歌創世紀大碟。1997年「寂寞是阮的名」與乾女兒鳳娘合唱「母子兩姊妹」造成市場親子歌曲的熱潮。
羅時豐(閩南語)
客家人,歌手、演員、製作人、主持人。主要以演唱閩南語歌曲為主。1985年和林淑蓉合唱《無言的結局》被大眾熟知;1986年發行了國語專輯代表作《善變的臉》;1988年發行了第一張閩南語專輯《茫茫到深更》,從此進入了閩南語歌唱市場;2001年以《感心感謝》獲得第12屆金曲獎最佳方言男演唱人獎;2004年以《唱歌的人》入圍第15屆金曲獎最佳臺語男演唱人獎;2006年以《傷心舞臺》入圍第17屆金曲獎最佳臺語男演唱人獎。至2014年,已發行專輯近七十張。在打開了在歌壇發展的局面的同時,也同時在主持界和演藝界有所建樹,參演了《歡樂英雄》、《望鄉》、《少年史豔文》等電視劇。1997年以中視節目《金嗓金賞》主持人身份獲得第32屆金鐘獎最佳綜藝節目主持人獎,從2003年開始主持客家電視臺節目《鬧熱打擂臺》,並擔任客家電視臺部分電視劇製作人。
紀曉君(地方語)
卑南母語名字Samingad(漢音為:莎牧岸,漢譯為〝獨一無二〞的意思)。臺灣臺東原住民女歌手,父親是布農族、母親是卑南族的混血原住民。祖母曾修花女士為目前卑南歌謠的傳承代表,祖母教導紀曉君唱傳統原住民的歌,且對發音咬字、聲調韻律都非常講究,從小耳濡目染下,奠定歌唱的基礎。是臺灣歌手中出色的民女歌唱家。
交工樂隊(客家)
由林生祥等幾個美濃返鄉青年組成,這支年輕人的隊伍深扎美濃鄉土,到鄉野和傳統中去學習和感受客家音樂文化和生活。1999年,交工樂隊的成員們回到美濃的煙樓錄音室,開始錄製「反美濃水庫專輯」。美濃鄉親們把這專輯的錄製當作自己家的大事,本著「交工班」的精神,出錢出力,為這張《我等就來唱山歌》專輯提供了最佳的製作條件。專輯完成後,大家決定要更努力向「交工」學習進步精神,因此將樂隊定名為「交工樂隊」。2000年後,交工樂隊開始關注農民和農村議題,音樂形式也愈趨成熟。以在當地的傳統音樂(客家八音)為基礎,使用鑼、鼓、嗩吶、月琴、三弦等傳統樂器,結合現代搖滾樂,創造了呼應現實社會的客家新民謠。
金韻獎(民歌)
由臺灣新格唱片舉行的青年校園民歌大賽的大獎名稱,每屆通過全島範圍內的海選,評選出冠軍歌手一名,優勝歌手若干。金韻獎共舉行5屆,其中第一屆至第四屆在1977年至1980年間每年舉行一次,代表著校園民歌的高峰時期。第五屆在1984年舉行,但已無往屆的影響力,之後停辦。
南管(民樂)
南管通常指的是中國福建南音,即中國古代一個音樂種類。別稱南音、弦管,「南曲」,「南樂」。至傳入閩南後,流行於福建泉州與臺灣。並衍生出除了演奏之外的演唱與戲劇。更甚者,影響了部分歌仔戲與布袋戲。之所以稱為南管,是因為採用的音樂或曲調皆大量南方的閩南語系音樂﹔與使用較北方樂器或官話的北管音樂成為對比。此外還有比如在香港至今流行的地水南音,雖然同名,卻是風牛馬不相及的。
福建南音的起源,眾說紛紜,但一般認為起源於唐,形成宋,主要流行于于福建及臺灣、東南亞一帶華人聚居地。福建南音,其音樂主要由「指」、「譜」、「曲」三大類組成,是中國古代音樂比較豐富、完整的一個大樂種。據說中國廈門、泉州兩地曾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南音為「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南管音樂的樂器通常分成上四管和下四管。
/ 關 於 意 杭 州,關 於 生 活 /
活動推薦 | 展覽 | 話劇 | 分享會 | 手工 | 市集 | 電影 |調戲小編
隨 手 轉 發『意 杭 州』
「攜帶你的小夥伴享盡杭城最文藝的生活方式」
轉 載 請 聯 系 小 編
意杭州 E-hangzhou
| 期待各單位將公益文藝活動信息/媒體/商務/場地對接/轉給意杭州小編(微信號:18858292719)標明來意。
| 文藝生活讓生活更美好「用你的美好時光,交換一周杭州藝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