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下方藍字搶購書畫優盤
齊白石 花卉蔬果冊 1955年作 設色紙本 27×34cm×12
齊白石
(1864-1957)
齊白石有著「人民藝術家」的稱號,主張藝術「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生平推崇徐渭、朱耷、石濤、吳昌碩等,繪畫以花鳥草蟲為主,且以工筆、寫意兩種畫風繪於一圖,天趣橫生,造詣頗高,曾與吳昌碩共享「南吳北齊」之譽,名噪一時。
一方面面對家鄉連年的兵匪之亂,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北京當年書畫市場的繁榮,對藝術理想的執著追求的齊白石雖已年過半百,卻抱著「餓死京華,公等勿憐」的信念,毅然北上移居,以畫謀生,終而通過不懈努力從默默無聞到蜚聲中外。初到京城的齊白石境遇可謂艱難,因其畫風與主流相悖,而頗受冷遇,鮮有問津。在其1920年的畫款中便可知一二,「觀此者,若以尋常觀畫之眼使之,則此畫醜矣。庚申十月廿三日,獨坐無所事事,畫此遣愁」。
陳師曾(左) 齊白石(右)
「如沒有師曾的提攜,我的畫名,不會有今天。」齊白石曾這樣提到他的人生伯樂陳師曾,正是陳師曾的發現和鼓勵提攜,使逆境中的齊白石下定決心衰年變法,自創了「紅花墨葉」的大寫意花鳥畫風格。而後聲名鵲起,成為中國畫壇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齊白石「花卉蔬果冊」1955作
此《花卉蔬果冊》作於1955年,是白石老人的晚年力作,即為其「紅花墨葉」一派的成熟之精作,冊頁共分為十二開,其中花卉有荷花、牡丹、牽牛、梅花、蘭草、菊花、海棠,蔬果則繪梨、葫蘆、枇杷、谷穗、荔枝,這一時期的畫風早已不為旁物所束,隨心所繪,純淨而凝練,實可謂一花一葉掃凡胎,墨海靈光五色開。
此冊係為榮寶齋舊藏,各頁左下方皆鈐有「榮寶齋收藏」之朱文鑑藏印,這就不得不提及榮寶齋與白石老人的交情,早年在齊老尚未成名之時,榮寶齋就極具前瞻性的相中他的潛力,廣購其作,掛於店堂顯眼之處售賣,並設有「筆單」,後又選其精作制於木版水印,這對於老人的書畫藝術推廣普及都起到了間接的作用。齊老於暮年晨起作畫之前第一句話就要問:「有沒有榮寶齋的筆單?」可以說此冊無不飽含著榮寶齋與白石老人的深厚情誼,今可得見,難能可貴也。2015年保利十周年的近現代書畫夜場《「葉隱聞聲」花卉工筆草蟲冊冊頁(十八開)》拍出了1.15億元的新高,這套冊頁即是北京榮寶齋舊藏,置於榮寶齋貴賓室已有四十年。
《花卉蔬果冊》題材皆取自日常之所見,而又寄予了深層的精神內涵,用「紅花墨葉」之法,淡墨染繪枝葉,濃墨勾勒葉筋,使明豔的花卉、果實躍然紙上。從中可見花卉飽蘸洋紅,豔麗而高雅,當時洋紅是進口顏料,價值不菲,老人為體現畫作之韻,毫不吝嗇,紅在其筆下濃淡變化妙趣橫生,使得所表現的花卉、蔬果香豔而不落俗。
其中的《牽牛花》構圖飽滿,筆墨老辣,典型的紅花墨葉風格,畫中牽牛盛開綻放,嬌豔奪目,朵朵向上,朝氣蓬勃。周圍以墨塊繪就大葉,凝重而深淺有至,極富變化,以細筆勾勒莖蔓,用筆婉轉流暢,節奏明快。
《菊花》之上題款識:「秋色。九十五歲白石。」,菊花是齊白石的知音,觀此菊風韻成熟,爛漫多姿,點染之處信手拈來,畫筆縱逸老辣,是其心境畫意的另一種呈現。
《荷花》構圖別出心裁,以近景的荷葉為主體,盛開的荷花芳容半遮,露出幾片花瓣若隱其後,筆墨簡約,意蘊豐厚。
《葫蘆》則延續了白石老人此類題材的典型風格,以黃葫蘆、墨葉的組合方式為多,葫蘆以大筆石黃繪就,不加皴染,直接展現出果實飽滿的形態。闊葉以墨塊呈現,其墨濃淡有度,乾濕分明,藤蔓借用草書線條以縱逸的墨線寫出,筆力遒勁,宛轉如飛。
《梨》之畫面極具文人畫意,頁中右側兩隻黃梨一大一小相依而置,左側長題:「九十五歲,白石。」可謂融書畫於一體,老人常畫梨以記懷往事,深具情味。
白石老人在傳統的文人畫中注入了民間傳統藝術的精髓,總能以筆下的「小物」觸動大眾的情感,將從小就吃過、種過的東西付諸筆下,無不觸及著老人的兒時記憶與思鄉情結,所以他的畫廣受人民喜愛是有原因的。此套《花卉蔬果冊》造型質樸純真,雅俗共賞,筆墨技巧,妙入毫顛,充滿生活氣息和個人風格。畫上題字筆力蒼勁,頗具金石意味,人書俱老,臻至化境。此冊集中體現了齊白石衰年變法後的成熟藝術風貌,是其為萬物寫神的精美之作,正如其所言:「作畫貴寫其生,能得形神俱似即為好矣」!
旋轉手機查看冊頁細節
來源:榮寶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