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繫近些年,直播領域不少拜金炫富、低俗媚俗等不良風氣的滋生蔓延,不斷衝擊社會價值觀,對年輕人三觀產生了惡劣的不良導向:
可以說,直播行業帶偏社會價值導向的問題,可能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
實際上,這不僅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更是文化問題、商業問題——如何讓有品味、有意義、有意思、有溫度的直播節目佔據好位置,獲得好流量,又如何讓商業在直播中良性發展,都是國家需要急需處理的問題。
正因如此,秉承這一原則的《通知》,一經出臺,便採取了一系列可行性極高、針對性極強的舉措:
首先,任何主播,任何言行,都將被登記入冊——《通知》中,對網絡秀場直播平臺要建立直播間和主播的業務評分檔案,細化節目質量評分和違規評分等級,並將評分與推薦推廣掛鈎。
其次,主播不僅要懂法,更要守法——《通知》中談到,要做好主播尤其是頭部主播政策法律法規和相關知識培訓。對於多次出現問題的直播間和主播,應採取停止推薦、限制時長、排序沉底、限期整改等處理措施。
再者,任何主播,在社會良知、消費者權益、商家銷售面前,都沒有特權——對於問題性質嚴重、屢教不改的,關閉直播間,將相關主播納入黑名單並向廣播電視主管部門報告,不允許其更換「馬甲」或更換平臺後再度開播。
最最最關鍵的是,近些年一些恣意妄為所謂頭部主播,將成為重點審查的對象。而諸如流量造假、產品造假、欺騙消費者等等劣行,國家將絕不縱容!
對此,《通知》專門強調:要對頭部直播間、頭部主播及帳號、高流量或高成交的直播帶貨活動進行重點管理,加強合規性檢查。要探索建立科學分類分級的實時動態管理機制,設置獎懲退禁辦法,提高甄別和打擊數據造假的能力,為維護誠信市場環境發揮積極作用。
可以說,這一紙通知從平臺備案許可,到主播實名制認證,再從建立直播內容審核制度,到履行內容日誌信息留存要求,都在為中國直播生態的健康,消費者權益保護,肅清直播亂象,下了大力氣,狠力氣。
由此可見,中國直播行業舊的遊戲規則已經徹底改變——而在新的規則下,更將對以往不健康的平臺、主播、乃至商家,來一場徹頭徹尾的大洗牌!
《通知》一出,反響非凡。其中,最直接的問題是:《通知》此時推出,原因何在?
從宏觀來看,這是一種大勢所趨。
實際上,聯繫國家11月以來,對網際網路行業密集的監管,不難看出此次《通知》,既是對直播這一細分領域的補充,又是加強對網際網路行業監管的一個具體工作。
包括此前11月13日,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發布《網際網路直播營銷信息內容服務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同樣強調:直播間運營者和直播營銷人員不得發布虛假信息,欺騙、誤導用戶;不得虛構或者篡改關注度、瀏覽量、點讚量、交易量等數據流量造假。
正因如此,直播行業——被譽為網際網路皇冠上的寶石,在當下「萬物皆可直播」的時節:
幫助其健康發展,將是重中之重。解決掉其不健康的生態,也將勢在必行。
其次,從行業上說,現階段中國直播行業亂象之紛繁,人員素質之錯綜,商業邏輯之混亂,已經到了非管不可的程度。
比如,以時間節點來說,雙十一已經成直播亂象的重災區——在今年雙11中,諸如「90萬人觀看成交不到10單」、「直播間311萬觀看量,真實觀眾僅11萬」、「退貨率高達76%」等等,這些花樣百出的鬧劇之下,是中國直播行業「穿上了皇帝的新裝」。
比如,在所謂「跨界直播」大趨勢下,很多明星大咖正用自己的糟糕表現,不斷挑戰著消費者的忍耐極限——寫出《大敗局》和《激蕩三十年》的財經作者吳曉波,先前就跨界玩起直播,而在高達幾十萬坑位費下,是只賣出「三五灌」奶粉的烏龍,令人苦笑不得。與之類相似的是,楊坤也憑著在雙11直播中,讓商家交了13.5萬坑位費結果只有3萬多塊銷售額的黑色幽默,一舉登上了《財經》雜誌。
更不要談頭部主播,一方面憑著直播帶貨銷售額屢創新高,來置辦豪車豪宅,另一方面,又讓消費者和商家變成韭菜,反覆收割。
李佳琦、李雪琴、汪涵被中消協集中點名是一個縮影,而辛巴近期賣假燕窩被抓,則是一個絕佳的例子:成本不到1塊的產品,辛巴張口就淨賺幾十倍差價,大收粉絲智商稅。而面對王海打假與公眾質疑,辛巴則發聲浮誇反駁,狂飆演技,到最後在11月27日終架不住事實攻勢,才承認售假並道歉,將其醜惡嘴臉上演的淋漓盡致。
這一切的一切,也不禁令人汗顏:
一方面,明星、網紅主播、各界大佬,不斷用自己流量去編造數據,來「走過場、賺快錢」,個人財富迅速激增,開名車、買豪宅、不斷刺痛著打工人的神經。
另一方面,這群人實際則罔顧消費者權益,誇大宣傳、引導不良消費,讓部分消費者屢次受到假冒偽劣商品、售後服務難保障的困擾,傷害著消費者的錢包和精神。
不僅讓賣家與平臺之間、直播平臺與電商交易平臺之間的關係更加複雜,也導致消費者的知情權、公平交易權和合理維權訴求難以保障。
正因如此,現階段直播行業鬧哄哄、亂糟糟的背後,暴露出的諸多問題,正讓《通知》的出臺,顯得恰逢其時。而《通知》中極富針對性、殺傷力整治措施,更顯得刻不容緩!
不過,隨著《通知》的發布,也有一個繞不開的問題:這算不算一人生病,全家吃藥?
但問題是,這一場風暴的核心:這一群頭部主播們生病卻不自知。甚至知錯不改,有錯不認,想盡一切辦法去甩鍋。
實際上,在中消協點名批評後,所謂的頭部主播們就開始瘋狂甩鍋——李雪琴發布聲明表示,本人及工作團隊未參與任何直播運營,對直播數據統計毫不知情;汪涵的籤約方則表示刷單是假的,目前平臺正介入調查;李佳琦則稱未能換貨是因為貨已售完。
更不要說,快手一哥辛巴在被王海打假後,更是在公開場合三番五次大力「抗爭」,惺惺作態。
正如羅素曾精闢概括:在商業上談論道德,是最為愚蠢的。
因此,寄希望於這群頭部主播進行自我反思,自身調節,無異於痴人說夢——這時,一部更為健全的法律出臺,才是真正的破解之道。
更重要的是,現如今的直播生態中暴露的種種問題,已經對整個直播行業造成了巨大傷害。
其中,最顯著的問題:就是憑著「流量造假」,來傾軋商家牟取暴利。
還是汪涵為例——據相關媒體爆料,11月6日某商戶在參加銀河眾星直播機構旗下藝人汪涵專場直播中,花費開播費10萬元,可當天僅成交1323臺,退款1012臺,退款率76.4%。甚至,直播過程中由於有大量多臺退款單的刷單行為,還受到了平臺方的虛假交易警告。
而直播帶貨「翻車」的不只主持人汪涵,今年走紅的脫口秀演員李雪琴則被曝「雙11」在某平臺直播的311萬觀眾,真實數據不到11萬。
更重要的是,這一現象更是愈演愈烈,似乎上升到了整個行業——比如,有媒體指出在格力6月19日官微顯示,董明珠5場直播累計銷售額已超過178億元。但實際上,「618」當天董明珠只直播帶貨4個小時,178億元中的102.7億元是格力「618」當天24個小時的銷售額,並非董明珠4小時直播帶貨的銷售額。
正因如此,整個直播行業似乎都穿上了「皇帝的新裝」,而這也讓商家的利益受損——一位業內人士就曾指出:「都說甲方是爸爸,可在直播帶貨行業,主播和MCN機構才是爸爸,甲方連孫子都算不上。」
而尊嚴的喪失,是從主播們高額的坑位費,以及拙劣帶貨效果中體現的——據中新網記者了解,現在名人直播帶貨坑位費,一般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
最觸目驚心的是,憑藉以上連環措施,這些頭部主播更是做到了「旱澇保收」——「近幾年MCN機構都是病態發展。」據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一些MCN機構或者主播會故意去營造銷售額,憑著低廉的刷單的成本,營造出一個「很能帶貨」的人設,而不管產品銷售如何,這幫人的坑位費則照拿不誤。
更為誇張的是,位於金字塔頂端的頭部主播,馬太效應也在集中凸顯——進過薇婭直播間在業內已成為一種標籤,被稱為「權薇認證」。而這一效應凸顯的,則是在超高粉絲和平臺流量扶持下,加上擁有巨大的銷售額加持,商家已經別無選擇,只能看頭部主播臉色行事。
也正是如此不良的生態存在,更進一步孵化出一些灰色產業鏈——此前,中新網記者調查發現,只需花70元,就可以在某直播平臺中刷100個「機器粉」 觀看數據,觀看時間長達2小時;而在另一個直播平臺中,120元就買到10000個機器粉觀看數據。
以上種種亂象,也讓直播行業變成了一場輸家無數,但贏家通吃的鬧劇。
但問題是,憑什麼?向來如此,便對嗎?
就在近日,浙江省金華市市場監管局公布一起違法刷單大案,而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八條第二款的規定情形,最終當事人被處以50萬元的重罰。
顯然,這個問題已經有了答案。
《通知》一出,直播行業是否會迎來洗牌?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不如換個思路:如果照現在趨勢發展,直播行業會變成什麼樣子?
實際上,在剩者為王、贏家通吃主導的網際網路領域,直播行業暴露出的弊端尤為突出。比如,就有不少人如此問到:
究竟是什麼,造就了這個病態的買方市場?
實際上,一方面網際網路對於線下門店衝擊,已經引流的重要,已經成為一種大趨勢——尤其是疫情期間,線下門店喪失大量人流,線上直播作為現階段最為重要的引流埠,顯得重要非凡。而對於絕大多數商家而言,除了直播已沒有別的出路。
另一方面,馬太效應持續凸顯,平臺對於頭部主播的資源傾斜,讓這一批主播在流量以及平臺的扶持,以及一眾粉絲加持下,讓他們力量過於強大,甚至從根本上顛覆了商業的基本邏輯:
直播中,決定商家與產品死活的,不是質量,而是主播相關的數據。
正因如此,在這樣病態的供求關係中,商家需要付出的不只是坑位費,更是自己的尊嚴——據相關報導披露,負責頭部主播的商務通常「冷漠」,並時常提醒商家「頭部主播不缺產品」,更要搞清楚「甲方和乙方」。
最關鍵的是,這些頭部主播,正不竭餘力地去深化直播行業中這些不平等與病態的市場規則。
最好的例子就是快手一哥辛巴——據相關數據統計,辛巴家族在快手已然龐大至極:去年快手電商全年GMV為400至450億元,僅辛巴家族佔比接近三分之一,而今年快手電商全年GMV目標為2500億元,辛巴更是豪言要做到1000億元。
而坐擁6000w+粉絲的辛巴,自起出道以來,影響力與日俱增的同時,卻不定時地上演著各類鬧劇,反覆挑戰社會底線——諸如之前退網風波,兜售假貨,甚至與酒店保安大打出手,再加上近期被曝光的假燕窩事件。
這位自稱是「農民兒子」的辛巴,藉助平臺一步登天,也正毀掉越來越多真正的「農民兒子」。
無獨有偶,大主播薇婭的背後,則是擁有超60人主播陣營的謙尋文化公司——明星林依輪和海清、主持人李靜和李響都是旗下的主播,去年薇婭的老公董海鋒有了在杭州搭建超級供應鏈基地的構想等等。
可以說,這些頭部主播正在不斷深化著直播行業的不平等。
從這點上說,贏家通吃,剩者為王並非原罪——而利用自己的優勢地位,不斷打壓中小主播,破壞市場規則,甚至像快手辛巴對社會價值產生極大負面引導,這才是直播行業中最大的流毒。
這樣看來,《通知》一出,直播行業必將,也必須迎來一場洗牌。
當然,隨著《通知》下一步集中施行,也有人會認為:直播行業將被「腰斬」?
與之類似的是,近些年就有不少觀點,圍繞中國政策「一刀切」的傾向,大做文章。但,這絕不是任何一個行業、任何一種商業模式、任何群體、任何個人:
在享受政策紅利同時,端起碗吃飯放下碗罵娘,從而去逃避監管的理由!
實際上,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6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電商直播用戶規模為3.09億,較2020年3月增長16.7%,成為上半年增長最快的個人網際網路應用。而2020年上半年國內電商直播超過1000萬場,活躍主播數超過40萬,觀看人次超過500億。
在龐大的受眾下,直播的市場也愈發巨大——根據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直播電商行業總規模為4338億元,預計2020年國內直播電商行業規模將達到9610億元,約佔中國網絡零售規模的8.7%。
從這點上說,中國直播行業仍值得期待,仍將大有作為——但前提是,必須健康。
而那些不健康的頭部主播,尤其是對外宣傳自己是「農民的兒子」,背地卻大肆收割消費者智商稅,損害市場公平的「辛巴」們來說:
是該好好管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