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女子都有「巾幗不讓鬚眉」的說法,雖然古代的女子因處於封建社會,使得其無法在所屬的朝代之中發光發熱,但是古代一生皆活成了傳奇的女子也不在少數。其中元朝時期的楊維禎就曾發表自己的看法:
「女子誦書屬文者,史稱東漢曹大家氏。近代易安、淑真之流,宣徽詞翰,一詩一簡,類有動於人。然出於小聽挾慧,拘子氣習之陋,而未適乎情性之正。此大家氏之才之行,足以師表六宮,一時文學而光父兄者,不得並議矣。」
其中的易安就是宋朝時期十分出名的才女——李清照。說到這位李清照,這位才女的名聲即使是放在現代社會來看也是極其響亮的,也是女子不讓鬚眉之中的代表人物。出身於書香門第的李清照自幼就受到了文學的薰陶,長大後的李清照更是一位才華和氣質兼具的大家閨秀,是多少才子心裡的夢中情人。
李清照有著許多文學作品,其中也有很多作品流芳百世,經久不衰,無人不知也無人不曉。兩首出自李清照之手的《如夢令》,更是成為了人們耳熟能詳的千古佳作,也為世人展現出了李清照身上豪放瀟灑、活潑開朗的人物形象: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這短短一篇短小簡練的詞,卻極其清楚地描寫出了李清照內心細膩的情感,同時李清照也通過這首詞表達了自己當時的情趣和心境。開篇李清照為讀者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還記得那天在溪邊亭中歡樂的遊玩時光,當時日色已暮,按理說也到了該回家的時候。可惜自己卻「沉醉不知歸路」,而實際上卻是為不想回家而找的一個藉口。後來「興盡晚回舟」,卻「誤入藕花深處」,一下子無法找到回家的路,此時內心不禁開始急躁和煩惱。此時在藕花之中有著一群鳴鷺,這一群鳴鷺打破水面的平靜,最後撲騰著翅膀飛遠了。
李清照看這眼前飛遠的鳴鷺,仿佛有了一場意外的收穫,而這一次意外的收穫無疑是美麗的,是動人的。在李清照處於困境之時,這群鳴鷺便製造了別樣的景色,在吸引著李清照注意力的同時,也成功為李清照帶來了一種美麗。李清照看著出現在自己眼前的美景,內心的焦躁不安仿佛瞬間被撫平了。通過這首詞的前大部分,能夠輕易看出李清照是一位內心十分敏感的女子,就連一時間找不到回家路途都能夠為其帶來如此大的焦灼和哀傷。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酒醒後的李清照,第一時間就是問捲簾人自己的海棠花如何,在經歷昨夜的暴風驟雨後是否還和之前那般依舊?得到的回答是「海棠依舊」,李清照聞言道:「你可知道,如今這個時節,早已是綠葉繁茂而紅花凋零了。」這一首詞,再次彰顯了李清照內心細膩的情感,她不願意接受院子裡海棠花凋零的事實,希望自己酒醒後依舊能夠看到滿院開得茂盛的海棠花。
「知否?知否?」像是李清照在問詢自己,也像是在詢問身邊的侍女,但前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一連兩個「知否」,像是李清照在詢問自己。想讓自己知道海棠花雖然美麗,但是風雨卻是無情的,而海棠花也無法能夠長開不謝。表面看來,李清照是在憐惜海棠花,但實際上,李清照是在說服自己接受現實。
詞尾的「綠肥紅瘦」,算是整首詞的畫龍點睛之筆,歷來都成為了文人墨客稱讚的地方。這四字原本是最平平無奇的漢字,但是經過李清照的搭配和組合,其形象變得愈發的突出和鮮明。其中「紅瘦」表明了百花盛開的春天正在慢慢消逝,而終將要迎來的,是枝繁葉茂的盛夏。李清照雖不願意接受這個現實,但卻也無可奈何,最終還是無奈選擇接受。
就像是在我們生活中,有太多我們無可奈何的事情,有太多不想失去的美好事物,無論是友情、親情,亦或者是愛情。人們都希望自己能夠永遠伴隨著這些美好的事物和時光,但是又有誰是能做到的呢?終究是對自己詢問道:「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在第一首《如夢令》中,遇見了屬於自己獨特的美麗,獨特的意外,卻在第二首《如夢令》中失去了自己所擁有的美麗。
殘酷的現實雖然難以接受,然而最終不得不還是只能接受,因為生活還要繼續。李清照雖然不想接受現實,但是最終還是沒有逃避,選擇接受綠肥紅瘦,雖然其中有著太多太多的不舍。只願我們都能夠像李清照這般,勇敢面對現實,繼續讓自己的人生活得更加精彩。世人皆說李清照是一位自帶詩意的女詩人,這兩首《如夢令》都出自還是少女時期的李清照之手,也難怪身為女子的李清照有著「當時文士莫不擊節稱賞,未有能道之者」如此之高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