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序》中說:「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朝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今後世莫能繼焉者也。」
的確如王國維所說,宋詞是宋代文學的代表,而這也離不開大量優秀詞人的創作,如周邦彥、晏殊、張先、蘇軾、柳永、秦觀、李清照、辛棄疾等人,他們都為宋詞的發展奉獻了自己的力量。
在這群代表人物中,李清照作為為數不多的女詞人,更是以其女性的視角和獨特的詞風為宋詞添加了一抹靚麗的色彩。
李清照其人其事
李清照,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人,宋代婉約派詞代表作家。她早年生活優裕,南渡之後,一字過著寓居流離的生活,晚年遭際坎坷,所以詞從創作風格上看明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多描寫青少年時期生活,表現出她對大自然的喜愛或對愛情的追求和純真。
李清照後期的詞作則主要描寫個人遭遇,抒發故國之思,滲透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她在創作時善用白描手法刻畫人物形象,描繪細膩心情,語言風格明快自然、樸素清新,流暢自然,充分體現了她在《詞論》中提出的詞是「協音律」的、「別是一家」的創新主張。
李清照是宋詞婉約派的一位著名的詞人。與蘇軾的豪放、柳永的通俗、周邦彥的格律精嚴不同,李清照的詞風雖婉約卻不流俗。她的每首詞都是其真實情感的表達。而其詞別具一格的風格,被人稱為「易安體」。
明代文學家楊慎在《詞品》也說:「宋人中填詞,李易安亦稱冠絕。」
清代詞人王士禎在《花草蒙拾》中這樣寫到:「張南湖論詞派有二:『一曰婉約,一曰豪放。』僕謂婉約以易安為宗,豪放唯幼安(辛棄疾)稱首。」王士禎認為李清照的詞風屬於婉約的,而且是婉約派中的代表人物;辛棄疾的詞風是豪放的,是豪放派詞人中的代表。
從歷代詞評家的詞話、筆記中可以看出,他們都以李清照為婉約派詞風的代表人物,並且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李清照作為一個優秀的詞人,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李清照詞不僅集婉約派諸家之長,而且有超過諸家之處,從而可以肯定地說,李清照作為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是當之無愧的。
詞是一種抒情性最強、最集中、最深透的藝術形式,婉約詞作為詞的正統和主流就更是如此。但是,婉約詞與其他藝術形式乃至豪放詞所抒的情又有區別。它以傷春傷別、男女相思為基本內容,它的感情是細膩、抒情、感傷的。
李清照嚴格地遵循著婉約派的傳統。 針對蘇軾衝破婉約詞的傳統的現象,她在《詞論》中提出了詞「別是一家」的主張。 她用詩談國事、抒豪情。如她在《夏日絕句》一詩中就寫到:「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樣的豪情從一位女子口中說出,還是讓人感到很驚嘆的。
但在李清照的詞中,她基本上寫的是細膩、抒情、感傷的相思離別之情。從這一點上說,李清照作為一個典型的婉約派詞人,這一點從她的詞作風格就可以看出來。
但是,從婉約詞獨特的抒情性這一點來講,李清照又有高於一般婉約派詞人的地方。李清照詞的抒情更為真摯純潔。在以男性佔主導地位的宋代詞壇, 他們寫女子以描繪外貌服飾和一般生活情態為主,對女子的心理、 情則往往缺乏深人細緻的體驗和描繪。
而李清照身為女性,她的詞抒寫的是發自內心的真情,她是從自身的女性視角填詞的。在她的詞中,無限真情由筆底流出,真摯直率,自然流暢。
李清照《如夢令》解析
李清照生前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可惜沒有流傳下來,後人輯有《漱玉詞》,其中真偽雜陳。當代著名詞人黃墨谷先生對李清照的詞作辨別真偽,輯成《李清照集校注》,收錄李清照的詞作45首。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是李清照的詞作之一,現存李清照《如夢令》一共有兩闕:一首是《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另一首是情趣盎然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這兩闋《如夢令》小令,結構和音律上都是單詞,33字,7句,5仄韻,一疊韻。表現手法上都側重勾勒線條,寫意傳神,往往通過一兩個字,一兩句話,達到概括表現主題的目的。
另外,從表現內容上看,兩首詞都是反映詞人南渡前的生活的,都從酒醉、花美等自然界的變化中刻畫主人公熱愛生活、珍惜生命和青春的樸素感情,這是兩詞的共同之外。
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賞析
李清照的詞作語言通俗自然,善用口語與白描,在造意用辭方面卻常有精警獨到之處,表達更是顯得含蓄、深刻,如前人所評「錘鍊而不見痕跡」。這首《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就是李清照的代表作品,原詞如下: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此詞是一首小令,字雖不多,但卻含著無數曲折之意,自然流暢而又委婉細膩的筆觸描繪出了一個閨中女子惜花傷春的情懷,格調是淡中微帶些憂愁,憂愁之中又含著幾分閒雅,閒雅之外又有清新明快的感覺。
開篇「昨夜雨疏風驟」一句,開門見山,直接交代原委,點明了詞人寫作此詞時的時令,拉開了一幕暮春時節的風雨圖。
詞中雖無交代時令的用語,但它的時令感卻很清楚,從首句的「雨疏風驟」和後面所寫「海棠」、「綠肥紅瘦」之語,即可知此時正是暮春時節。因為這種時節的雨往往是大而稀疏,風則較急,而海棠花的飄謝也正在此時。
古人把應花期而來的風,稱為花信風。我國古代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個節氣,從小寒到穀雨的八個節氣共二十四候。
人們挑選一種花期最準確的花為代表,叫做這一節氣中的花信風,意思就是能帶來開花音訊的風候。每候應一種花信,總稱「二十四花信風」。
春分後的下一個節氣就是清明,海棠開了再過個把月便是夏初。李清照在《好事近》一詞中也寫到:「風定落花深,簾外擁紅堆雪,長記海棠開後,正傷春時節。」
在《好事近》一詞中,詞人也因為海棠花的凋謝而流露出傷春惜春的情感。如果將《如夢令》和《好事近》所表達的情感做一個比較的話,就會發現《如夢令》這首詞的寫作時間正是暮春時節,所以當昨夜「雨疏風驟」之時,詞人難免會愁腸百結。
「濃睡不消殘酒」緊承上句,正是因為「雨疏風驟」,才讓詞人有了寒意,有了愁緒,而最好的驅寒消愁之物當數酒了。李清照是能飲酒的,在她的詞中不止一次提到過「酒」字,如「香消酒未消」、「酒意詩情誰與共」、「斷香殘酒情懷惡」等。
而寫作此詞時的「昨夜雨疏風驟」,又怎能不讓感情豐富而細膩的作者有所擔憂和感慨呢?於是飲酒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可是杯酒下肚,就不勝酒力了,有了「濃睡不消殘酒」的結果。亦或詞人貪杯,多喝了一些,酒氣上湧,讓詞人濃濃地睡了好長時間都沒有消下去。
李清照南渡後,流寓吳中,曾寫下《聲聲慢·尋尋覓覓》一詞,也寫到過為驅寒消愁曾飲酒之事,然而出現在詞中的卻是「三杯兩盞淡酒」,這裡的酒味顯得那麼淡,是酒淡嗎?
顯然不是,酒性依然是烈的,只是作者在經歷了南渡、丈夫趙明誠的病逝、金石丟失、顛沛流離、老年孤獨等一連串打擊後,心愁太多太重了,酒入愁腸愁更愁,滿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壓不住心愁,自然就覺得酒味淡了。
從詞人南渡前後出現在詞中的「酒」來看,「濃睡不消殘酒」時的蠟燭並沒有什麼切入肌骨的愁痛,有的只是作為一個年輕女子惜花傷春的閒雅之愁,所以才會有「濃睡不消殘酒」之說。
「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清晨醒來,詞人酒氣未消,還是一副慵懶的樣子,但她卻仍記掛著窗外的海棠,一夜風吹雨打後海棠會怎樣呢?
從這裡可見,雖然詞人昨晚因不勝酒力而醉臥,然而風雨中的海棠卻在夢魂中牽繞著她,可見她睡得並不踏實,所以醒來後顧不得殘酒未消,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迫不及待地問「捲簾人」。「捲簾人」指的是李清照的侍女。
結果得到的回答卻是一句淡淡的「海棠依舊」。問是「試問」,這是關心的問,也是真摯而又焦急的問,更是期待的問。尤其是「試」字,更委婉而又逼真地揭示了詞人忐忑的心情:一方面猜測一夜雨打風吹後海棠花極有可能會飄零在地,但另一方面又有所希冀。
然而「捲簾人」的回答卻是淡漠的、很隨意的,「卻道」二字一方面寫出捲簾人的心不在焉,另一方面也寫出了詞人對答語的不滿意。粗心的「捲簾人」沒能理解女主人的這種惜花傷春的心情。
所以只是一句漫不經心的答語:「海棠依舊」。這一問一答,栩栩如生地描繪出了兩個不同特徵的人物形象,一個是感情豐富細膩,一個則是漫不經心,二者對大自然的不同態度與她們的身份、處境和藝術修養不無關係。
「捲簾人」的侍女身份決定著她所關心的只是女主人的日常起居生活,對於風雨後海棠的細微變化,她並未太過留心,也不可能去進行細膩的感受,所以她的答語也是很自然的,這也愈加突出了女詞人愛花惜花的細膩情懷,可以說「捲簾人」在這裡起到了一個很好的襯託作用。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因為對答語的不滿意,所以詞人才說出「知否?知否?」的反問,「知否」二字疊用。一來是《如夢令》詞作的格律要求,二來也能看出詞人的情急之態,反問中也含有一種嗔怪和糾正的意味。
雖說是情急,但作者語氣卻又極溫婉,顯示出女詞人的教養和溫文厚道的大家閨秀性格。因為詞人最大的揣測就是海棠花是否凋零,海棠花是嬌弱的,嬌弱的花兒怎堪這番雨打風吹?所以「海棠依舊」又怎麼可能?它應當是「綠肥紅瘦」。
這裡面凝聚著詞人往日對生活的細緻觀察,「試問」雖是明知故問,但也透露出她的一種希冀和期待,在得到不符合實際的回答後,她不得不託出真相。「應是」包含著詞人糾正「捲簾人」回答的語氣。
「綠肥紅瘦」就是綠葉茂盛、紅花凋零。這裡作者以「綠」「紅」兩種顏色指代綠葉和紅花,給人以視覺上的色彩感;而「肥」「瘦」二字通常是用來形容人和動物的,可詞人卻用來形容綠葉和紅花經過風吹雨打後的情況,形象生動而有人情味,達到了一種化平凡為神奇的效果。
因為綠葉經過雨水的滋潤,勢必會更加鮮澤,所以也就顯得茂盛肥厚,而嬌弱的花經過一夜的風吹雨打後,反而會凋零,因而也就像人一樣顯得消瘦憔悴了。
可以說,「綠肥紅瘦」四字用在此處極為精省獨到,它寄託著詞人無限的嘆惋和難以言表的感情,表現出李清照細膩的審美體驗和精妙的審美傳達。
總結
李清照《如夢令》語言淺顯易懂,清新婉麗,甚至以口語化的形式入詞,卻又極盡傳神之妙。全詞共33字,卻寫得很有層次感。對話形式的巧妙運用,曲折地表達了詞人的心情:
惜花傷春雖是常見題材,但詞人卻寫得相當雅致。全詞儘管無一字提到惜花傷春,但這種淡淡的感傷情懷卻貫穿始終。
尤其是對詞中人物塑造的成功,可以說是這首詞的又一大亮點,詞中出現了兩個人物:女詞人和「捲簾人」,二者對大自然的不同態度,生動地反映了她們不同的身份、心態和審美感知能力。
詞作展現的是日常的生活畫面,透過詞作,我們可以看到詞人的生活和情感。所以所這首短短的小令,描寫得相當成功,是李清照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