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的《讓子彈飛》迎合了大多數人,一部電影,不一樣的人看,看出了不一樣的張麻子。或許在某些地方真的存在黃四爺這樣的人,一家獨大說一不二,張麻子是個英雄,但生活中哪有那麼多這樣的英雄。
或許姜文也是這裡面的一份子,只是他很聰明,用很巧妙的方式將這樣的事情敘述了出來。每個行業,都會有這樣的人,就像張麻子說的,這樣的人跟錢對我們都不重要 。沒有這樣的人對我們很重要。
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片中的一些隱喻或者細節。
首先,武智衝
自鴻門宴後,黃四郎就把他派到了群眾中去,監視他們動向和兩大家族。小情況可以及時處理,大情況可以回報上級。
這是和胡萬同樣的道理:如果你死了,你永遠都活著。
所以他就這麼潛伏下去了。
但是黃四郎沒想到的是,武智衝這一去就不回來了。因為他看到了張麻子的能力和決心,所以他和鵝城百姓一起坐山觀虎鬥。
兩方討好的師爺
葛優作為坎城影帝,演這個角色再合適不過。
這是整部戲裡的開心果,大家都喜歡他。有些人覺得姜文的張麻子太糙,太激進,也有人憤恨周潤發的黃四郎陰險毒辣,他們各有擁躉,卻都比不過師爺。
師爺擅長左右逢源,兩方討好,黃四郎也欣賞他,張麻子雖然覺得他「跟對方眉來眼去」,卻從不曾離得了他。因為他是綿裡針,是和事佬,是一個完美的人格,總有矛盾糾紛等著他去擺平。
有句話叫「屁股決定腦袋」,可師爺的死,腦袋與屁股徹底分了家,這無疑讓人感慨,原來他真的做到了。
這是冤鼓,乾隆那時候設的。老沒人敲就生了根,長了葉。哪有冤吶?誰敢有冤啊?這都一百多年了,你要把它砍了,把鼓露出來。不定多大冤吶?
六子砍下枝蔓放下冤鼓,卻放縱它四處滾動沒有去管。滾動的冤鼓讓賣涼粉的孫守義撞上了武舉人,最後也導致了六子的死。
感興趣的朋友去網上搜搜湖南懷化事件。
開頭這個鏡頭,槍號是9853。這個不做過多解讀。
在縣衙地下室裡,張牧之對六子說:「你不能像我這樣,也不能當縣長,你要去當學生。你去留洋,留完洋,你就什麼都知道了。」
講茶大堂,胡萬說你爹說的話就是個屁,眾鄉紳隨之附和。六子為維護張牧之形象,剖腹自證,身死當場。
想想,六子是誰?
鴻門宴回來後,黃四郎派人殺張麻子,卻陰差陽錯殺了「縣長夫人」,湯師爺這時候抱著她的夫人痛哭:「我就是縣長!我就是馬邦德!」,包括後來他與張麻子之間的對話:「原來你抱著我夫人哭的時候就想到了這招。」這時候,他忘記了自己「師爺」的身份,搖身一變,成了「縣長」了,但,但,但,張麻子並沒有對此作出絲毫的反應。
那麼那麼,這張麻子是什麼時候就知道這「湯師爺」其實就是「馬縣長」的?他又為什麼一直不揭穿呢?
不可否認,如今瘋傳的各種隱喻裡不乏過度解讀,但是這不正是藝術的真諦嗎?就算牧之僅僅是張牧之,但是我們的的確確從他身身上看到了偉大,意識到我們應該儘可能的接近真實,去思考今天看到的一切,使用的一切,感受到的一切究竟來自哪裡。藝術之所以偉大不是因為他是什麼,而是我們能從它身上得到哪些思考。
十年後,有人將它捧上神壇,有人已經逐漸遺忘,而我還是認為馬拉火車很好笑,張牧之讓人們不要跪很威風,人們衝向碉樓很熱血。已經不再深究張牧之到底是不是張牧之,我們只是覺得他很偉大。
感謝姜文,感謝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