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看過《讓子彈飛》,這是姜文執導的一部電影。講述了悍匪張牧之搖身一變化名清官「馬邦德」上任鵝城縣長,並與鎮守鵝城的惡霸黃四郎展開一場激烈爭鬥的故事。這部曾獲得6億票房的電影,豆瓣評分高達8.8的作品,如今回過頭去看看它,發現好多值得品味的細節。
第一個細節就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大家應該都記得電影的開頭是一匹馬拉著一個火車,火車裡的縣長、縣長夫人、師爺等人,被張麻子這群麻匪給突襲了,縣長為了活命裝成師爺,於是張麻子等人藉機去當縣長。
一上任,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給自己的乾兒子整一個鳴冤鼓。但是沒想到武舉人憑藉自己的權力,把路邊的小販當球一樣踢,又整出一個鳴冤鼓。張麻子當然想幫這個小販,但是販子哪敢聲張,能保命就不錯了呀,可見這人命在強權勢力底下一文不值。
整部電影講的就是黃四郎及其鄉黨欺男霸女的所作所為,從而激起了張牧之從未泯滅的救國救民熱情。他白天是福爾摩斯般的清官,審冤斷案;晚上是羅賓漢式的悍匪,劫富濟貧。
此番種種舉動當然觸犯了黃四郎的利益,兩種勢力在鵝城水火不容刀鋒相見,兩邊連番使出美人計、雙簧計、空城計等種種計策,雙方你來我往鬥智鬥勇,一樁樁命案在鵝城接連發生,火拼械鬥也不斷升級。
電影中有一個場景是鴻門宴,張麻子的乾兒子才被黃四郎殺了,他卻收到了黃四郎的邀約,短短8分鐘的畫面,我們見到了人性的醜陋,黃四郎竟然拿著長刀,跟張麻子假惺惺地說,如果是我殺了六子,那麼我就就「切腹自盡」給你看。
看過《愛情公寓》的都知道,「切腹自盡」是關谷的慣用臺詞,也就是日本人的做法,這一細節暗示了黃四郎是一個革命黨人。而張麻子呢?說來也巧,也曾參加過辛亥革命,只是在革命之後走上了和黃四郎不同的道路。但是害死六子的,說到底不僅僅是黃四郎的陰謀,實際上還有圍觀群眾。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要不是圍觀群眾的冷血,六子就為了證明自己只吃了一碗涼粉有必要剖開自己的腹部嗎?人心險惡啊! 張麻子他們才四個人,黃四郎有四百人,這怎麼比得過呢。
不可思議的是,百姓都不願意跟著張麻子一起打擊自己共同的敵人——黃四郎。魯迅先生的一句話:怒其不爭,哀其不幸。用在張麻子身上再適合不過了。平民百姓似乎早就習慣了,他們手上有槍,也不懂得去抵抗黑勢力。
所以這個細節很好,百姓群眾怎麼跌入谷底的?不是因為什麼封建主義和官僚主義,說到底是人們心底的懦弱和從眾的心理。也就是人心!人心實在是太複雜了!不知大家如何看待這件事?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