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打造「AI+X」科教融合和產教協同的研究生教學實踐新模式

2020-12-22 浙江大學

在新工科教育教學的背景下,相關專業的研究生能否從「知識本位教育」轉向「能力本位教育」,迎接知行合一的硬核的實踐挑戰?不同專業研究生在研究過程中如何突破學科藩籬,在交叉包容、開放創新的理念下共同參與塑造真正具備源動力的科教融合育人生態?企業以怎樣的形式走入教學課堂,在教學場景中實現產教協同以匯聚優質資源,從社會對技術需要這一角度來提升教學質量?

今年,浙江大學從一門研究生課程開始,開啟了「科教融合和產教協同」教學實踐模式的全新探索。

課堂+X:有趣的高質互動

9月14日,電子信息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必修課程《人工智慧算法與系統》第一堂課開講,1354名學生同時上線聽課。除1117名本專業碩士研究生之外,另有近250名外專業同學慕名而來,並給授課老師送上了5萬多個贊。

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人工智慧研究所所長吳飛教授作為課程設計者和主講人,在第一堂課後仍有一些激動。因為同學們帶來的反饋告訴他,他和同事們不僅用最優最簡的教學資源實現了為千餘名學生的高質量授課,更重要的是他們希望推開的一扇門已經透進了光亮。

《人工智慧算法與系統》的課程直播平臺跟通常我們熟知的網課平臺有所不同。課程依託「智海-Mo」新一代人工智慧科教平臺(mo.zju.edu.cn)和智海在線(http://www.wiscean.cn),可以對高等教育出版社聯合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戰略諮詢委員會出版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系列教材」中所包含算法模型、數據實例和核心知識點進行代碼實訓,學生能以可視化的形式了解枯燥的公式背後的原理,然後用代碼完成算法,平臺還可以檢查代碼質量的好壞。

今年9月入學的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直博生吳安鵬,本科就讀於浙江工業大學,本科期間他在GCN(圖卷積網絡)、GAN(生成式對抗網絡)方向參與過人工智慧的科研工作。但是吳安鵬一直苦惱於沒有良好的實驗機器和實驗環境,自學成本很大。就讀研究生後,網絡直播授課和實訓平臺的結合令他感到變化很大:「實訓平臺可以免去自主搭建環境的麻煩,相關的練習案例都非常有意思,學習起來目的性更加明確。」

學生對課程形式的喜愛令吳飛非常開心,創新的授課形式解決了面對千餘名學生線下上課可能造成的物理空間和師資資源難以承擔問題,而一個開放包容的平臺更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發現,讓課堂變得生機勃勃。

吳飛邀請另外五位夥伴一同加入到課程的教學中,他們都是浙大人工智慧教研的優秀年青學者。他們為學生設計了多元而有趣的實訓題目,包括訓練口罩佩戴檢測的深度學習模型,訓練一個文風判別器和讓機器人成功走出迷宮的基礎搜索算法和強化學習算法等,令人工智慧這門運用驅動的學科更加充滿活力。

知識+X:有料的硬核實訓

參加這門課程學習的洪暖欣同學從大三開始便學習了人工智慧、數據挖掘等基礎課程,現在她很期待即將到來的實訓題目,希望自己能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對人工智慧基礎知識的系統性了解,提高自己的代碼能力,使科研和動手能力加速提升。

這些題目不僅來自課程老師的設計,而且還會得到華為公司所研製的人工智慧框架Mindspore的支持,這是華為在2019年8月推出的新一代全場景AI計算框架,並於今年3月正式開源。面對人工智慧尖端人才的培養,華為與浙大一拍即合。

吳飛把這次與華為公司的合作比喻成是有趣的「搭積木」過程,學生使用一個個熟悉或陌生的積木,將腦海中構想搭成模型,如果恰好缺少了需要的零部件,那麼教師和學生就與華為進行科研合作,研究開發全新的人工智慧算法積木,實現產教協同。

學校信息技術中心則一直努力為這樣的科教平臺搭建底座。信息技術中心對外合作總監雲霞老師多次為校企合作牽線搭橋,她認為「為智海這樣的科教平臺搭建底座,正是『網上浙大』成果新式辦學空間的創新模式之一」。「浙大雲計算」為實訓平臺提供了協同訓練環境,「學在浙大平臺」和智雲課堂則保障了《人工智慧算法與系統》能夠大規模同時異地授課。

一次次的構建和試新,意味著學生們站在前人的思考寶庫中,一套套完整的解決方案和一個個固定的積木可以被隨取隨用,個人通過自己的場景組裝和創新,推動一個開原始碼的社區平臺日趨成熟活躍。

浙大老師們的期望是,學生不但學會了搭積木、做積木,更能學會了人工智慧的生態——開原始碼、優秀教學資源、學生作品、華為成果,每個元素都發揮著積極的功效——學生學成後可以影響周圍的人,高校企業不僅銜接,而且循環,催生出新一代人工智慧教學的試驗區。

運用+X:有夢的踐行者們

在浙江大學,《人工智慧算法與系統》是電子信息專業學位類別開設的碩士大類平臺必修課程之一,課程教學強調交叉性、工程性和實踐性,著力培養研究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和職業發展能力,為培養國家急需的應用型、複合型高層次工程技術和工程管理人才奠定基礎,全面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

浙江大學研究生院培養處副處長兼專業學位培養與管理辦公室主任陳智峰十分支持吳飛老師的創新實踐,他認為,碩士大類平臺必修課程會打破院系專業學科壁壘,吸納校外優質資源,匯聚相關院系一流教授及相關產業一流專家共同開設課程,構建起科教融合和產教協同的育人新模式。

今年夏天,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把85位航天工程師送到浙大,開展了長達25天的全天候學習,用人工智慧給航空航天行業賦能。這個智能控制技術特訓班已經連續舉辦了三期,每一個學員都渴望沉澱學識、蓄勢待發,在每一個看似平凡的身軀裡藏下巨大的爆發力,故此將特訓班取名為「灰犀牛」班,以暢舒胸中的報國之志。

全新的研究生課堂和持續成功的行業特訓班模式,讓吳飛等教師更加動力充沛。他們正計劃把《人工智慧算法與系統》的錄播內容加工成慕課視頻,把教學文本編纂成電子書,把實訓成果引入代碼託管平臺,讓更多的好學者享受開放的優質教育資源。

吳飛相信,人工智慧不單是教育,而是內涵豐富的科教融合和產教協同,每一個大膽嘗試的「X」都是匯聚前沿技術和產業資源,聯動政校企力量,推動人工智慧人才培養、學科交叉和人工智慧生態(AI ecosystem)建設,實現交叉學科範式變革、賦能場景應用。

現在,從0到1的這一步已經邁出,未來,會有越來越多企業加入到學生的課堂中來,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學科與人工智慧擦出火花。「AI賦能、教育先行;創新引領、產學協同」,各行各業都能做積木、搭積木,中國的燈塔便能高築與點亮。

(周伊晨)

相關焦點

  • 華東理工大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智能基座」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基地...
    12月7日,華東理工大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智能基座」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基地籤約儀式在徐匯校區逸夫樓舉行,我校副校長王慧鋒和華為上海研究所所長董慶陽分别致辭。華為雲與計算BG高校科研與人才發展部部長曾偉勝、華為上海研究所相關領導,我校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書記侍洪波、教務處及信息辦負責人、相關學院教學副院長,以及參與「智能基座」課程共建的教師一同出席了籤約儀式。
  • 浙江大學以一流教育教學造就時代新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上,浙江大學發揮全國首個工程師學院的試驗田作用,試點建設工程師學院產教融合「特區」:創新性地圍繞汽車工程及其智能化、移動智慧物聯網等18個領域實行項目制培養方式,在寧波等地成立若干分院,有效支撐當地新藥創製等千億產業群轉型升級;創新性地運行校企聯合培養模式,校企共同制訂研究生培養方案,與國內外知名企業聯合建設
  • 打造實時3D人才培養最佳樣板, Unity的產教融合之路
    一方面,產教融合將幫助高校聚焦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從學校就將理論與產業實踐做深度融合,培養實踐能力;另一方面,產教融合可以讓企業直接依照產業需求的人才培養標準精準施測,比如專業的企業教學團隊把前沿技術轉化為體系化課程和項目實踐,幫助高校學生快速了解產業進展,提升技術競爭力。
  • 做好研究生教育文章 助力打造科技創新高地
    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主要途徑,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基石。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與新時代湖南打造科技創新高地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相比,研究生特別是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數量仍偏少,須進一步做好研究生教育這篇「文章」,加快完善政產學研用協同育人體系、構建科教融合創新體系、優化產教融合體系,以加大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力度。
  • 重慶巴南高職城:一座產教融合的「科教新城」
    據巴南區委書記辛國榮介紹,高職城主要承接新建及遷建高職院校和引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按照「開放融合、智慧智能、科技生態、空間一體」的思路,大力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全力打造重慶南部大數據產業集聚地,加快建設富有創新創業活力的「科教新城」,努力將其打造成為成渝雙城經濟圈的重要增長極。
  • 教育部-華為「智能基座」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基地落地華東師範大學
    9月26日下午,華東師範大學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舉行「智能基座」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基地籤約儀式。近年來,華為不斷加大在教育和人才培養方面的投入,本次籤約,華為將與華東師範大學緊密配合,努力把「智能基座」項目打造為推動全國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標杆。
  • 人才增長超20%,位列國家認證新專業,數字孿生或成為產教融合「新...
    一方面,產教融合將幫助高校聚焦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從學校就將理論與產業實踐做深度融合,培養實踐能力;另一方面,產教融合可以讓企業直接依照產業需求的人才培養標準精準施測,比如專業的企業教學團隊把前沿技術轉化為體系化課程和項目實踐,幫助高校學生快速了解產業進展,提升技術競爭力。
  • 名單速遞丨2018年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擬授...
    ,趙傳賢,嚴建華,駱仲泱,倪明江,岑可法浙江大學123「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卓越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謝廣元,彭耀麗,趙躍民,匡亞莉,鄧建軍,陶有俊,陳增強,李延鋒,葉璀玲,沙傑,夏文成,孟獻梁,張雙全中國礦業大學124「卓越引領,產教協同,本研互融」的能源動力類卓越工程人才培養與實踐王謙,袁壽其,施衛東,李偉,康燦,王軍鋒,劉棟,吉恆松江蘇大學125問行業發展建專業——油氣儲運工程專業的建設與實踐何利民
  • 2018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擬授獎成果名單公布,特等獎2項!
    張波,何為,陶伯萬,林媛,劉諾,寧寧,陳萬軍,潘錦電子科技大學172基於軟硬體課程貫通和分級分層次的系統能力培養創新體系構建陳文智,高小鵬,施青松,王總輝,張莉,姜曉紅,季江民,王雷,陳建海,施敏華浙江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173科教融合的物聯網專業課程體系的研究與實踐馬華東,羅紅,孫巖,張海濤,劉亮,趙東,段鵬瑞,傅慧源,李文生北京郵電大學174校企全過程深度融合的軟體工程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實踐鄭江濱
  • 東華大學研究生教育再上新臺階
    他指出,要合理擴大研究生培養規模,同時抓好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科研體量增長以及相關辦學資源的配套落實;要注重面向基礎學科、關鍵技術領域、新興交叉領域,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布局,以高水平科研支撐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創新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和教育評價方式,在科教融合、產教融合上力爭新突破;要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導師育人作用,著眼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質、身心健康、學風建設等進一步加強黨建和思政工作;
  • 阿里雲大學總經理孫麗歆:持續深化產學合作協同育人機制 有效打通...
    中國電子報特策劃推出「建設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探索軟體人才培養新模式」專欄,邀請高等院校、地方工信部門、骨幹企業相關專家和負責同志圍繞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建設、產教融合培養路徑、創新軟體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對建設指南進行深入解讀,分析我國軟體人才現狀和存在問題,並提出推動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建設的舉措建議。敬請關注。本期為阿里雲計算有限公司/阿里雲大學總經理孫麗歆的署名文章。
  • 華理攜手巔思智能共建產教融合數位技術創新實踐基地
    12月23日下午,華東理工大學和上海巔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巔思智能」)共建的產教融合數位技術創新實踐基地設備捐贈交付儀式在逸夫樓演講廳舉行。我校副校長王慧鋒與巔思智能CEO惲成共同為產教融合數位技術創新實踐基地揭牌。我校教務處處長黃婕和巔思智能副總經理姚欣科分別代表雙方籤署校企戰略合作協議。會議由教務處副處長兼工程訓練中心主任劉金庫主持。
  • 浙江理工大學順利完成本科教學審核評估整改回訪工作!
    12月6日至8日,根據浙江省教育廳的統一部署,由中山大學原校長黃達人教授、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廖文和教授、東華大學教務處處長姚衛新教授、浙江工業大學教務處處長計偉榮教授、浙江工商大學教務處處長厲小軍教授、中山大學王旭初老師等組成的專家組一行,對浙江理工大學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整改情況進行回訪
  • 四川省以「五個新」推動產教融合發展
    四川省積極適應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教育的新要求,啟動產教融合示範項目建設,按照「抓項目、重協同、有突破、能示範」思路,堅持問題導向,突出示範引領,注重「五個創新」,推動教育與產業深度融合、學校與企業協同發展,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
  • 中職融合教學研究與實踐
    知能並重、校企協同、多元共生: 南通,被譽為中國教育之鄉,歷來崇文厚學,湧現出一批享有盛名的教育大家,也讓今天的南通教育有了生發的肥沃土壤。清末狀元張謇先生提出的「父教育而母實業」思想,被認為是當代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基本路徑的發軔,其「學必期於用,用必適於地」的教育主張,更是影響著現代職業學校的辦學方向。
  • 海南科技職業大學獲批教育部17個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
    中新網海南新聞6月16日電(萬裡) 近日,從教育部高教司發布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於公布2019年第二批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立項名單的通知》中獲悉,海南科技職業大學17個項目獲批立項。項目涉及新工科建設、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實踐條件和實踐基地建設等。
  • 平臺院校談創新④丨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引企入校 產教融合 探索...
    築巢引鳳著力推動校企合作築巢引鳳優企入校學校按照「築巢引鳳、優企入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合作發展」的建設思路,近3年投入經費數億元,加大教學投入,加強實踐教學建設。建設了17個開放、共享、現代的教學實訓中心,優選20餘家知名企業進駐學校,利用業界資源,共建真實工作場景,搭建「優勢互補」的實踐平臺,為學生提供真操實做、產教融合的條件,讓學生在體驗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
  • 溫州大學甌江學院:厚德浚智 學成致用
    根據2017《中國大學評價》,學院教師創新能力在中國獨立學院位列第14位。二、產教融合,構建應用技術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學院以區域經濟與社會需求為導向,不斷健全專業隨產業發展的動態調整機制,構建了「通識教育平臺、學科基礎平臺、專業基礎平臺、模塊方向平臺」四位一體、分層分類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新模式。
  • 黑龍江大學召開研究生教育工作會議!
    12月23日下午,黑龍江大學在主樓一樓報告廳召開研究生教育工作會議。本次會議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召開。全體校領導、各職能部門負責人、各研究生培養單位黨政主要領導、分管研究生工作領導、學科帶頭人、研究生秘書、研究生校外實踐基地專家代表在主會場參加會議。
  • 浙江大學發布「智海」人工智慧科教平臺
    7月1日,浙江大學「智海:新一代人工智慧科教平臺」揭牌。「智海」將依託高等教育出版社「新一代人工智慧系列教材」進行人工智慧算法實訓。據介紹,「智海」寓意為「有智之能,方可驅動時代變革,有海之容,便可賦能萬物更新」,並同時賦予平臺理念:人工智慧、教育先行;產學協作、引領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