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發生的「小冰期」有多可怕!因為寒冷,中國人口銳減了一大半

2020-11-19 騰訊網

歷史上一個王朝的覆滅,往往與諸多因素息息相關,其中有統治者荒淫無度,奸臣小人當道,亦或是外戚把持朝政,罔顧朝綱禍亂宮闈等等。那麼,有沒有王朝是因為其他不可抗力而滅亡的呢?當然有!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就因為它而一步步走向衰亡!那麼這個非政治層面的因素,究竟是什麼呢?說出來你可能不相信:溫度劇降造成的大旱。

說到大旱,大家腦海中可能馬上會聯想到顆粒無收、餓殍遍野這樣的場景。事實上,在明朝時期,這樣的場景可不少見!而這一切的根源,就是溫度劇降,或者說當時整個王朝進入了「冰期」,後人稱之為「明清小冰期」。據粗略估算,這個小冰期從15世紀初一直延續到了20世紀初,那麼有些人會好奇了,冰期一直都存在,只不過有強弱之分,它是如何給大明王朝帶來滅頂之災的呢?

天冷了,咱們多穿點也就完了,但是種植的莊稼可怎麼辦呢?古代可不像現代有這麼多先進的灌溉設施和可調節溫度的大棚,當時的莊稼人可謂是真正的靠老天爺吃飯。如今廣東下個雪,大家都興奮得沒邊兒了,但要是擱在幾百年前,那可是天災!像明代中葉的廣東,動不動就來場「厚尺許」的大雪,靠種地為生的貧苦人家那可就真遭殃了!

為了應付凍害,當地人只能想出物理的方法來升溫,比方說培土法,人們通過燃燒秸稈柴草等,讓土壤漸趨疏鬆進而提升溫度,能有效地保護果樹根部。另外還有包裹法,也是農戶常用的一種禦寒方法。

當然了,這些方法只能解一時之憂,並不能根本性的解決問題。在氣候極其惡劣的情況下,為了防止農作物的生長受影響,人們被迫將作物向南遷移,當然了這會導致另一種後果:果木的生長速度被抑制。像海南島的紅樹林,在1486年出現生長高峰期後,之後的成長就漸趨緩慢。

那麼,當時的政府是如何應對極寒天氣呢?從後人的角度來看,他們根本就束手無策。為什麼這麼說呢?一個是他們完全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另一個則是,這種天氣異象被視為「不吉」。在當地的有限記載中,更多的是偏重於「記錄現象」的記述,朝廷對災情的深淺一無所知,更不用談去實際性的解決問題了。

當然了,像天災這類的不可抗力,單靠人力是無法阻止的,但完全的「無為」只會導致情況更加惡劣。歷史上明清小冰期被劃分為三個階段,1600年至1720年就是其中一段,那時候朝代更迭的同時伴隨著社會動蕩,對於民間的鬧事者,朝廷只會用武力鎮壓,百姓可謂是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到了明末,漢族人口本來有一億兩千萬,而歷經了氣候異變及社會動蕩後,人口竟然只剩下五千萬!直接銳減了一大半!

相關焦點

  • 明清小冰期到底有多冷?它在當時造成的危害有多大?
    小冰期時間橫跨明清兩代,從1550年到1851年達三百年之久,所以又被稱為「明清小冰期」。而之所以小冰期在明代造成了巨大危害,但在清代卻沒有產生較大危害是因為清初吏治穩定,統治者勤政,賑災遠比明朝來的更為到位,這也就使得清代在災荒年代,依舊能夠較好的穩定住社會秩序。二、那說了這麼多,「明清小冰期」這段時間到底有多冷呢?我們先來對比下如今與那時候的情況就能夠相當直觀的得知。
  • 一直喊全球變暖,又說地球2020年後進入小冰期,到底變暖,變冷?
    不過我相信你也看到過這樣的報導,說是目前的太陽即將進入「極小期」,開啟「冬眠」模式,由於太陽是地球光和熱的來源,所以地球也即將進入「小冰期」,並且有可能會持續30年的時間。看完後感覺有點懵,不是說全球變暖麼?為何又說要進入「小冰期」了?這是怎麼回事?那地球往後的幾十年到底是變暖還是變冷?首先我們說下什麼是「小冰期」?
  • 明末進入小冰河期,人口銳減,古人如何度過寒冷期?
    關於中國近五千年的氣溫定量變化有一個最經典的模型——竺可楨曲線。在竺可楨曲線中,明末清初是第四次小冰河期。明朝末年,整個中國進入文明時期以來最寒冷的階段。
  • 蒙古統治中國的影響:北方人口銳減,從此中華人口北少南多
    為什麼經過元朝之後,人口南多北少的格局就徹底奠定呢?除了蒙古人對於中國北方的屠戮之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蒙古人還廣泛捕捉漢人到蒙古高原當奴隸或者農奴。本文就元代北方人口比例銳減問題,從幾個方面分析其原因。蒙古人的屠殺屠殺當然是金末到元初北方人口銳減的重要原因。
  • 明朝亡於小冰期?氣象學家:明朝冬天頻打雷,違反氣象規律,詭異
    地球經歷過很多更極端地環境,剛誕生時遍地都是巖漿與噴發的火山,曾有過下了兩三百萬年的大雨,也曾氣溫升高到完全融化掉南北兩極的冰面。 所以人們對於環境的關心歸根結底是在關心自己,而環境也對人類的社會活動影響深遠,就有論調認為明朝亡於小冰期。
  • 【冰期】那些年地球上出現過的冰期
    這個是電影《冰河世紀》,講的是冰河世紀發生在一些動物們身上的有趣故事,而且其中一些動物確實是真實存在過的,比如猛獁象、劍齒虎、甚至是尼安德特人等等,挺有意思的,推薦大家看一下。就像電影中那樣,冰期氣候寒冷、冰川增多。電影《冰河世紀》 那冰期離我們有多遠?
  • 正處在十萬年間冰期的地球,歷經多次冰期,因人類活動推遲到來
    三個主要軌道參數是: 偏心率(地球圍繞太陽的軌道有多圓):以大約100000年一個周期發生變化。 黃赤交角(地球赤道平面相對於其軌道的傾斜程度):以大約40000年一個周期發生變化。 歲差(同一季節太陽和地球之間距離的變化):以大約20000年一個周期發生變化,在赤道附近尤為重要。
  • 地球「小冰期」來了?青海8月下起了大雪,居民穿加絨藏袍取暖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夏天雨水多、冬天降雪多,這對於我們來說,似乎是日常生活中再熟悉過不過的常識了,不過,前段時間,在我國的青海省澤庫縣,就發生了一場特別的「夏日暴雪當時我國正值明清時期,在南方夏天暴雪不停,很多農作物都顆粒無收,百姓也民不聊生。而且在當時,不止是我國,大半個地球都陷入到極端的氣候環境之中。科學家們將這段時間,稱作「小冰期」,這也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小冰期」。那麼,是不是如今三伏天又下了大雪,也意味著「小冰期」又要來了呢?
  • 第四紀大冰期:人類起源的序幕
    三、中國的第四紀冰期問題 1.中國第四紀冰期中國第四紀冰期最早可能起源於早更新世希夏邦馬冰期,最早冰期為0.7~0.5Ma的望昆冰期,到最近的小冰期,共經歷6個主要的冰進階段,分別為希夏邦馬冰期、望昆冰期、中梁贛冰期、古鄉冰期(倒數第二次冰期)、大理冰期(末次冰期)和全新世冰進(崔之久等,2011)。
  • 小冰期一定會到來?(3)
    王紹武:小冰期溫度0.5℃或者1℃指的是全球若干年的平均降溫幅度,這個概念只意味著大體上很多地方都冷,但並不是說降溫就意味著同一年各地都冷,有可能在一些地區某些年份出現溫暖的天氣。小冰期在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比如歐洲、中國東北、朝鮮、日本反應比較明顯,而低緯度地區比如印度,以及南半球則主要表現為旱澇。
  • 下次冰期何時到來仍是未解之謎
    在好萊塢大片中,恐龍和史前動物就是因為不幸遇到了寒冷的冰期而滅絕。我們人類今天賴以生存的地球,正好處於兩個冰期之間溫暖的「間冰期」,因此處處呈現出生機勃勃的生命景象,但此番美景能持續多久、下次冰期何時到來呢?   對於這一全球重大問題的預測,科學界可謂出爾反爾、莫衷一是。
  • 地球歷史上一共出現了三次「大冰期」,下一次大冰期什麼時候來?
    下次冰期什麼時候來?從時間尺度來看,我們通常把地球氣候變化史劃分為地質時期、歷史時期和近現代三個階段。地質時期的氣候,指距今1萬年以前,時間尺度在10萬年以上,一般通過地質考古來研究;歷史時期的氣候,指近1萬年以來,有史料數據反映氣候變化的時期;而近現代氣候,是指近一兩百年以來,有氣象觀測數據記錄時期的氣候。
  • 現實面前多可笑,當面對大災害的時候,我們只有跑跑跑
    這個海峽現在非常寬,有30多公裡,當年在冰期的時候,是一片低矮的陸地。最後這些尼安德特人的遺骨都是從直布羅陀海峽海底撈上來的。當然滅絕的因素有很多,是不是被克羅馬農人幹掉的,或者說食物短缺等等,都有可能導致他們的滅絕。現在學者普遍認為是被凍死的,因為這一時期迎來了冰期,尼安德特人死於他們跑慢了。
  • 難以想像的太平天國,死亡人數超二戰、人口銳減40%
    戰爭是一個非常沉重的話題,意味著傷殘、意味著死亡、意味著經濟的倒退,中國近代史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恐怕要屬中日戰爭,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戰場之一。其實除了二戰,被人遺忘的太平天國死亡人數遠遠超過二戰,難以想像的殘酷。
  • 大規模寒潮,最可怕的殺傷性武器
    當然,對人類歷史影響更大的,是11000年前第四紀冰期的結束,地球再次變得溫暖宜人,食物更為豐富,這使人口增長成為可能,並進而發展出最早的農業文明——考古學家布萊恩·費根在《世界史前史》中說,「人類從來都是機會主義的」,可以說人類文明的起源,就在於最初抓住了冰期結束之後的那段溫暖溼潤的好時機。
  • 2020年是第幾個世界人口日?2020中國有多少人口
    關於2020年是第幾個世界人口日?2020中國有多少人口這個話題,相信很多小夥伴都非常有興趣了解,因為這個話題也是近期網絡上非常火熱的,那麼既然大家都想知道2020年是第幾個世界人口日?
  • 一個多次遭遇滅頂之災的省,每逢戰爭人口就銳減,和中國命運緊連
    直到秦國徵服巴蜀,四川才正式成為中國的版圖。蜀道雖難,卻擋不住關中漢子的步伐。秦國修建都江堰,使四川成為天府之國,為秦始皇的統一大業奠定了基礎。劉邦也是以四川為根據地,進而奪取漢中、關中,乃至整個天下的。我們的民族被稱為漢族,四川的貢獻著實不小。後漢三國,佔據四川的蜀國實力最弱,但頻頻向最強大的魏國發起北伐,其匡扶漢室,恢復中原的精神著實讓人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