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一個王朝的覆滅,往往與諸多因素息息相關,其中有統治者荒淫無度,奸臣小人當道,亦或是外戚把持朝政,罔顧朝綱禍亂宮闈等等。那麼,有沒有王朝是因為其他不可抗力而滅亡的呢?當然有!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就因為它而一步步走向衰亡!那麼這個非政治層面的因素,究竟是什麼呢?說出來你可能不相信:溫度劇降造成的大旱。
說到大旱,大家腦海中可能馬上會聯想到顆粒無收、餓殍遍野這樣的場景。事實上,在明朝時期,這樣的場景可不少見!而這一切的根源,就是溫度劇降,或者說當時整個王朝進入了「冰期」,後人稱之為「明清小冰期」。據粗略估算,這個小冰期從15世紀初一直延續到了20世紀初,那麼有些人會好奇了,冰期一直都存在,只不過有強弱之分,它是如何給大明王朝帶來滅頂之災的呢?
天冷了,咱們多穿點也就完了,但是種植的莊稼可怎麼辦呢?古代可不像現代有這麼多先進的灌溉設施和可調節溫度的大棚,當時的莊稼人可謂是真正的靠老天爺吃飯。如今廣東下個雪,大家都興奮得沒邊兒了,但要是擱在幾百年前,那可是天災!像明代中葉的廣東,動不動就來場「厚尺許」的大雪,靠種地為生的貧苦人家那可就真遭殃了!
為了應付凍害,當地人只能想出物理的方法來升溫,比方說培土法,人們通過燃燒秸稈柴草等,讓土壤漸趨疏鬆進而提升溫度,能有效地保護果樹根部。另外還有包裹法,也是農戶常用的一種禦寒方法。
當然了,這些方法只能解一時之憂,並不能根本性的解決問題。在氣候極其惡劣的情況下,為了防止農作物的生長受影響,人們被迫將作物向南遷移,當然了這會導致另一種後果:果木的生長速度被抑制。像海南島的紅樹林,在1486年出現生長高峰期後,之後的成長就漸趨緩慢。
那麼,當時的政府是如何應對極寒天氣呢?從後人的角度來看,他們根本就束手無策。為什麼這麼說呢?一個是他們完全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另一個則是,這種天氣異象被視為「不吉」。在當地的有限記載中,更多的是偏重於「記錄現象」的記述,朝廷對災情的深淺一無所知,更不用談去實際性的解決問題了。
當然了,像天災這類的不可抗力,單靠人力是無法阻止的,但完全的「無為」只會導致情況更加惡劣。歷史上明清小冰期被劃分為三個階段,1600年至1720年就是其中一段,那時候朝代更迭的同時伴隨著社會動蕩,對於民間的鬧事者,朝廷只會用武力鎮壓,百姓可謂是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到了明末,漢族人口本來有一億兩千萬,而歷經了氣候異變及社會動蕩後,人口竟然只剩下五千萬!直接銳減了一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