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鐘》,不能說的秘密

2020-11-30 表姐電影

關於《一秒鐘》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2007年。


當時為了慶祝坎城電影節60周年,張藝謀受邀拍了部三分鐘短片,片名就叫《看電影》。故事很簡單,講述一個偏遠山村裡,一場露天電影的放映讓整個村子的夜晚歡騰起來。



如果是上了年紀的朋友可能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在那個娛樂匱乏的年代,看一場露天電影是十裡八鄉的大事件,老人小孩都搬著凳子守在銀幕前,很多人甚至都沒有座位而是席地而坐觀看,儘管條件如此簡陋,可卻依舊樂此不疲。


這本來是個非常生活化的情景,張藝謀卻將看露天電影這件事情,拍出了一種近乎虔誠的儀式感。因為,這是張藝謀青年時代也曾有過的經歷,也是促使他走上電影生涯的重要誘因。


張藝謀將自己對電影的迷戀投射在短片裡,把電影變成了一種美好的夢,讓大家充滿嚮往。張藝謀曾經說過:膠片譁啦啦轉動的聲音,帶出一種久違的味道和情感,讓人感動。



2014年張張藝謀拍了《歸來》,影片改編自嚴歌苓的小說《陸犯焉識》,小說中有這樣一段情節:


主人公陸焉識的女兒丹丹在一部科教片中出現了幾分鐘,於是他拖著老邁的身體,翻山越嶺去看大銀幕上的女兒。


又過了五年,張藝謀以這個故事為藍本,創作出了電影《一秒鐘》


今天我寫的這篇影評,基本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電影講述了什麼故事?


第二部分:電影刪減了什麼情節?


請看,大屏幕。



0 1


上世紀70年代中期,西北某地。


張九聲(張譯 飾)悄悄從勞改農場溜出,就是為了看一場電影。


因為放電影前會播放一段《新聞簡報》,裡面有他女兒的「一秒鐘」影像。



為了找到這寄託著情感的膠片,他偶遇了想要膠片做檯燈罩的劉閨女(劉浩存 飾)以及放映員範電影(範偉 飾),他們因為一場電影相遇而發生了一系列事情。



故事很簡單,出場角色也很少,甚至全片都沒有換過幾次場景,整個故事的主體情節都發生在一座農場的電影院裡。


放在近些年的張藝謀作品當中,這部影片完全可以說樸實無華。但是,影片最成功的地方恰恰在於此,導演張藝謀用了一個最簡單的故事,卻從中傳遞出最濃烈熾熱的情感。


正如《一秒鐘》的片名一樣,看似只是很短的一瞬間,但它的背後很可能有著深邃又複雜的記憶與情感。



電影的前半部分,都在強調一個詞:


饑渴。


這種饑渴不僅僅是角色生理上的,同時也是心理和精神上的。


張譯所飾演的主角剛一出場,就是行走在黃沙遍地的沙漠裡,到處是寸草不少的戈壁沙漠,畫面裡儘是一種荒蕪感。隨後,他悄悄來到農場卻沒趕上放映,儘管臉上已經寫滿了疲憊,可他還是強撐著意志。



為了能繼續走下去,他對著水龍頭猛灌了幾口水,用偷來的幾根乾菜充飢,還有吃麵時的那種拼了命似的狼吞虎咽,處處表明這個人物一直處在一種食不果腹的饑渴中。


但同時,饑渴也隱喻人物內心的狀態。


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裡,人們連溫飽都難以解決,但仍然有人在追求著僅有的精神寄託。


張譯飾演的勞改犯,冒死從勞改農場逃出來,就是為了能在放電影的時候看映前播放的《新聞簡報》。只因為其中有女兒生前的一秒鐘影像。


那一秒鐘的畫面,是他僅有的精神寄託。



同樣期待看電影的不止有張譯,還有農場內的所有人。


在這座西北荒漠上的農場內,當地人兩個月才能看一場電影,也因此,每一次放映電影都像過節。用放映員老範的話說:「只要影院裡有動靜,這幫人就不走,能待到天亮!」



正是因為這份對於看電影的期待與渴望,才促成了影片之後的衝突。


張九聲為了看電影,先是去了一分廠,但錯過了,趕到的時候電影已經放完了,所以只能連夜徒步趕往二分廠。路上撞見偷走一盒膠片的劉閨女,他又一路跟著她搶回膠片。


好不容易來到二分廠,滿心期待看電影,卻發現其餘的膠片在運送過程中被損壞。電影放不了,就意味著自己見不到女兒的影像。



這時,為了看電影放映員老範想盡辦法來修復膠片。


這時,神聖的一幕來了。在放映員老範的號召下,當地村民集體動員,全村人出動搶救膠片。村民們將那些散亂的膠片放在兩床被單上,如同抬著一位重傷病人一樣,將他護送進了影院放映廳。



隨後全村出動燒蒸餾水,用紗布小心翼翼地擦拭掛起來的膠片,力道不能輕也不能重,衝洗乾淨後,還要再用扇子扇出微風,把膠片吹乾。


這一切的行為,都是基於當時的人們,對看一場電影的渴望。



影片中,表姐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在完成了這場神聖的膠片洗禮過後,放映員老範對著全場觀眾大喊了一句:電影可以放了!


此時臺下的觀眾集體歡呼,而片中的所有人歷經艱難排除技術原因,讓影片成功恢復放映的情節,更是無形中與戲外影片命途多舛的上映之路,形成了某種對照和呼應,更讓影片這一幕顯得令人感動。



當電影開始放映以後,儀式感依舊強烈。


隨著燈光的暗下,膠片開始轉動,臺下的觀眾也從喧譁變成了寂靜。即使是一部看了很多遍的老電影,可所有人依舊看得津津有味,無論是坐在凳子上的還是趴在窗戶上的人都全程聚精會神,而當片中響起熟悉的插曲,所有人都會跟隨旋律合唱。


這種看電影的儀式感,被營造地莊嚴且神聖。



越是精神貧瘠的年代,越需要電影這樣的精神港灣。


不難猜測,這部分的影片情節應該是導演個人的私貨,甚至很可能是來自於導演張藝謀個人的真實生活體驗,其中又夾雜了他作為一位電影人對於膠片電影時代的眷戀與回憶。



為了彰顯這種儀式感,導演張藝謀幾乎在影片的各個方面做到了一絲不苟。


影片的幕後團隊,張藝謀基本啟用了經歷過膠片時代的老班底,很多都是合作過二三十年的老搭檔,攝影師攝影師趙小丁和張藝謀合作了20年,編劇鄒靜之與張藝謀合作了13年。


為了還原那個年代的記憶,張藝謀要求「每樣道具都要經得住鏡頭的拍攝」,他要求所有的道具都要拿真的,包括放映機、膠片,不能糊弄觀眾,因為全國人民對這部分的回憶,都是共通的。



從這這個角度上來說,《一秒鐘》是他對膠片電影時代的一次虔誠致敬。雖然膠片的時代已經是過去式,但對於70歲的張藝謀來說,他依然心存懷念和敬畏。


另一方面,在《一秒鐘》中,張藝謀完全回歸到第五代導演最擅長的風格,從頭到尾都是很乾淨很純粹的敘事與展現,卻在每一個角色,每一句臺詞,每一處細節中,蘊含著巨大的情感張力。



電影的核心角色只有三個,勞改犯張九聲、小偷劉閨女和放映員範電影。三人之間因為一盒膠片產生糾葛與羈絆,其整個故事的核心概括下來只有一句話:


電影對他們每個人而言,到底意味著什麼?


對張九聲來說,電影代表了他對於女兒的思念。


為了能夠再見女兒一面,他不惜千裡迢迢逃到二分場來看電影。因為在現實中見不到女兒,所以那盒膠片裡的一秒鐘就是他僅有的精神慰藉,也是他活下去的念想。



對劉閨女來說,電影是她留給弟弟的希望。


劉閨女是孤兒,從小帶著弟弟生活,弟弟意外損壞了別人的膠片燈罩,天天被上門逼問。劉閨女只想要12.5米的膠片,重新做一個膠片燈罩,好讓弟弟能安心讀書。這盒偷來的電影膠片,是姐弟倆苦難生活中僅有的希望。



對於放了一輩子電影的範電影來說,電影是他維持體面和權力的資本。


範電影因為放映員的工作,在當地備受尊重,無論走到哪裡都有人給他端茶倒水遞花生瓜子,就連去麵館吃麵,都能比別人多加一勺油辣子。僅僅是因為,他掌握了農場內所有人的唯一精神娛樂生活建設。



所以與其他人相比,他永遠穿著體面,說話喜歡拿腔拿調,走到哪裡都要端著寫有「電影放映員」身份標籤的大茶缸。與此同時,他還要處處提防農場裡的其他人想要接替自己放映員的位置。當發現電影膠片被意外損毀,他的第一反應是甩鍋:電影放不了,責任不在我。


有人放電影,有人偷電影,有人看電影,這三個人物之間的羈絆,如同電影放映機上的輪軸一樣,牽動著整部電影故事的發展和情感的走向。



說到這裡,必須要稱讚一下演員的表演,絕對是此片能夠如此動人的關鍵。


張譯為了飾演張九聲這個角色,從籌備到開機,張譯減重20斤,從出場時的疲憊邋遢,到為了奪回膠片的執著,再到作為一名絕望父親的辛酸與無助,演繹地非常動人。而範偉飾演這類圓滑市儈的小人物角色,可以說駕輕就熟,舉手投足都是戲。


相對來說,作為女主角的劉浩存,畢竟然是新人出身,表現只能說是中規中矩,但勝在表演有靈氣。


電影最後,劉閨女與張九聲再次重逢時的場景,劉閨女一身花棉襖的造型,很容易讓人想到了三十多年前的鞏俐和二十年前的章子怡。


不得不讓人感嘆,張藝謀對謀女郎的審美可以說是數十年如一日。




0 2


關於這部電影也有很多遺憾的地方,最影響觀感的無疑是因為基於不可抗力的因素,刪減了部分情節,造成敘事上的斷裂和人物動機的不足。


1.影片儘可能地抹除掉了時代背景。


文革時代背景在這部影片最重要的核心,失去了這點,相當於電影失去了影片的靈魂。



張譯飾演的張九聲為何被勞改?電影中只保留了隻言片語,比如「跟造反派頭子打架」,「被整了」。但從他懂攝影和修復膠片來看,應該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知識分子,可如今卻淪落成為勞改「壞分子」。


他的命運,本身就代表著那個時代的悲劇。


2.他的女兒因為爭著扛面袋發生意外,被車撞死了。


張九聲為何要冒著這麼大的風險來看女兒的一秒鐘影像?


這是影片裡最重要的戲劇高潮。但很遺憾,他身上一個關鍵信息,女兒意外身亡的劇情被刪掉。


這個刪減造成他的心理動機和行為邏輯有些立不住,也使得電影高潮段落的情感衝擊,大打折扣。



正是因為女兒已經死了,張九聲在現實中再也見不到女兒了。


所以,他才會從勞改農場逃出來拼了命也要去看影,他才會一遍又一遍地看女兒一秒鐘的畫面時,淚流滿面。所以,劉閨女說他14歲的女兒「怎麼沒被壓死」時,他才會憤怒的去踹她。所以,他才會說出那句至關重要的臺詞:


一秒鐘太短,不夠!



不過,雖然這段情節刪掉了。但我們還是能夠透過影片保留下的細節,解讀出影片的一些隱藏線索。


表姐印象最深的一幕是,當範電影放《新聞簡報》的時候,他隨口問了一句:


你女兒是不是爭著扛面袋子的小姑娘?




張譯沒有回答,卻只是自言自語:


爭什麼呢?你一個14歲的小孩跟人家大人爭什麼呢?


範電影回答說:


那得爭嘛,只有積極幹活,才能消除你對她的影響啊!



這段簡單的對話,其實是整部影片最具有戲劇張力的情節。看似簡單的一句臺詞,實則蘊含了非常複雜的感情。


它一方面暗示了張九聲女兒的悲慘命運。同時,也引出了這位父親內心的悔恨與自責,正是因為自己這個被歸類為「壞分子」的父親的牽連,才導致女兒要如此拼命的做學習標兵,來消除這個不良父親的影響。換言之,倘若不是因為自己,女兒可能就不會慘死。



倘若我們再想深一層,這段對話的背後,其實更透露著:


對那個時代的無聲控訴:


像張九聲的家庭所遭遇的悲劇與創傷並非個例,他們的悲歡離合,只是那個時代很多家庭的縮影罷了!


3.電影中「兩年後」的情節,是補拍。


張九聲被保衛科崔幹事他們押送著回勞改農村,女兒的一秒鐘膠片被崔幹事從衣服兜裡掏出來扔在地上,然後淹沒在黃沙中.......


父女之間僅存的這麼一點點聯繫也沒有了,被那個時代戴著紅袖章的一些人無情的切斷了。


原版中,電影到這裡就結束了。


張九聲回到勞改農場的命運如何,劉閨女和弟弟又怎麼相依為命......我們都無從知曉了。這個留白給觀眾了一個巨大的情感延伸和想像空間。而補拍一個兩年後的光明結局,無疑是畫蛇添足。



所以,就此來看——


這部電影表面張藝謀拍的是他對電影的迷戀,是對膠片時代的致敬,是給電影的一封情書。


但骨子裡拍的卻是一代人的內心傷痛,拍的是時代輓歌,拍的是無數個被黃沙淹沒的人。



電影中有很多他們在沙漠中的行走的鏡頭,一個人的,兩個人的,一群人的。



那些沙峰,遠看像山,近看是沙。


大時代浪潮中被碾壓過的個人,就如同沙一樣渺小,又如同山一樣,讓人沉重。


風一吹過,他們走過的痕跡,就會被黃沙掩埋掉。


仿佛,這一切都不曾發生過。

相關焦點

  • 一秒鐘:被刪掉的和不能說的
    01 看過《一秒鐘》的遭遇,你就明白了當下的電影環境。 以前,只要拿到龍標,就意味著影片可以到國際上參賽,也可以順利上映。 但如今還是這樣嗎? 不是了。 儘管早在去年初,《一秒鐘》就拿到了龍標。 可在隨後...
  • 說的是一秒鐘的事 做的卻是一輩子的事——張藝謀《一秒鐘》 免費在線觀看
    >一秒鐘 (2020)小到拷貝盤上的膠帶,拷貝盒上都是用的紅標漆,不能用透明膠布,因為透明膠布80年代才有。大到場地的選取、布景的打造,這些可能連我們都不會注意到的細節,但是在張藝謀導演的眼裡卻把這些當作一件件事情來認真對待,足以體現其對觀眾的尊重,對電影的尊重,對自己內心的誠懇。
  • 「不能說的秘密!」(一)
    定密是指依法依規確定、變更或解除秘密(包括國家秘密、商業秘密等)的活動。分為原始定密和派生定密。 原始定密,是指具有相應定密權限的單位對所產生的秘密事項,依據有關規定確定密級、保密期限和知悉範圍的工作。
  • 這是個不能說的秘密
    我記得,有部電影,陪伴了我整個高中,它帶給了我美好的回憶,那也是我一直追求想要的秘密!這就是周杰倫的(不能說的秘密)電影!電影講述了一個跨時空的高中戀情生活,我個人覺得,相比今天的各種跨時空戀情電影,周杰倫的這部電影簡直是經典中的經典。下面就是我百度百科找到的劇情簡介!
  • 天涯明月刀手遊不能說的秘密曲譜 歌曲《不能說的秘密》彈奏教程
    天涯明月刀手遊中玩家在樂伶身份達到4級以後就可以開始自由錄製曲譜了,小編這裡就給大家分享一下我們日常生活中熟知的音樂,本次給大家分享的是《不能說的秘密
  • 周杰倫·桂綸鎂——《不能說的秘密》
    說句實話:當我看到日本電影《你的名字》時很自然而然的想到了《不能說的秘密》,原來周杰倫在十幾年前就給我們詮釋過了《你的名字》真人版《不能說的秘密》——是周杰倫自導自演的電影處女作,於2007年7月31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 演員 | 音樂劇《不能說的秘密》
    周杰倫作品音樂劇《不能說的秘密》是由百老匯託尼獎最佳導演得主John Rando執導、知名小說家Marc Acito編劇的優質華語原創音樂劇。全劇選取了二十多首周杰倫各種不同風格的歌曲,擔負起了每一幕每一場講故事的劇情轉折銜接,同時引入了百老匯經典的大場面群舞,強化故事裡關於愛情與親情最感動人的時刻。
  • 你是我——不能說的秘密
    《不能說的秘密》是周杰倫自編自導的電影《不能說的秘密》的同名主題曲,由方文山作詞, 周杰倫作曲演唱,林邁可編曲。小編一直很喜歡方文山跟周杰倫搭配的組合,自發如雪時起,那是個懵懂無知的年紀,不分男女,格外喜歡聽周杰倫的歌。童年記憶裡,除了偶像劇就是周杰倫的歌曲。
  • 市長夫人,不能說的秘密
    有一天,小明對爸爸說,我知道你的秘密。爸爸馬上捂住小明的嘴,告訴他不要聲張,並塞給他100塊錢。 小明對媽媽說,我知道你的秘密。媽媽立刻示意小明不要說話,並塞給小明200塊錢。 小明對送快遞的叔叔說,我知道你的秘密。快遞員突然很激動,抱著小明說,你終於知道我是你爸爸了。 那麼問題來了,一臉懵逼的小明究竟知道幾個秘密?
  • 《不能說的秘密》
    《不能說的秘密》周杰倫作為華語樂壇的領軍人物,單純作曲有時候有點滿足不了他,所以他也開始涉足電影,而這部《不能說的秘密》就是周杰倫的導演之作。並且他表示做導演很有成就感。周杰倫為了這部電影創作的主題曲確實給了所有歌迷一個大大的驚喜。
  • 這是周杰倫不能說的秘密
    相信不只是我,在很多傑迷心中,周杰倫出道主演的《頭文字D》和《不能說的秘密》兩部電影,要比後來他參演的張藝謀導演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和好萊塢的《青蜂俠》佔的分量更重。2005年,周杰倫作為主演的電影處女作《頭文字D》上映,憑藉此片,周杰倫贏得了第4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新人獎。雖然周得了獎,但很多觀眾依舊不買單,質疑周的演技。
  • 周杰倫不能說的秘密到底是什麼?
    「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與你躲過雨的屋簷」距離《不能說的秘密》上映至今,已經有11年。這部電影,是由周杰倫自導自演的處女作,講述了葉湘倫和路小雨因為一段神秘的鋼琴曲而穿越時空,相遇相愛。這一點在《不能說的秘密》當中沒有被忽略。在葉湘倫第一次經過路小雨家的時候,可以依稀看到有一個中年女子站在屋內注視著窗外。這個人,其實就是20年後的路小雨。
  • 張藝謀:哭戲很難,《一秒鐘》裡張譯演得不能再好了
    《一秒鐘》拍出了我青春的故事,承載著我們一代人的記憶。2018年的時候,我寫信給鄒靜之,希望趁著我還能在沙漠中摸爬滾打的時候,咱們抓緊把這部電影拍出來吧。」張藝謀說自己在命運的安排下學了電影每個人都熱愛電影,無論技術、時代怎麼變,甚至疫情原因我們大家不能在一起看電影,但是疫情過後,我們慶幸中國是第一個恢復正常生活節奏的國家,我們大家可以在這裡一起看電影,共享這段時光。我覺得所有這些都是我們的人生經歷,都非常難得。希望大家繼續熱愛電影,熱愛你心中的夢。」
  • 一秒鐘不夠,再聽《一秒鐘》
    所以張藝謀說,《一秒鐘》是他寫給電影的情書,不僅僅是給那些拍電影的人,更是給所有看電影的人。張藝謀說,「這是一個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故事,政治和苦難都是既遠又淡的背景。在北京的首映現場,張藝謀說這是他頭一個「一把成」的歌:「我就把想法和詞的方向說了一下,啥也沒多說。一個星期後,他們把歌拿來,我一聽,完全不需要改,一把成!我基本上合作的一把成的,你們倆是頭一個。」
  • 旅行札記 不能說的秘密—淡水
    文/賈浩 周粉必去的一個地方—淡水 筆者作為周杰倫的鐵桿粉絲,不僅喜歡他早期的黑色憂鬱的歌曲,還大愛他導演的處女作電影《不能說的秘密真理大學,是一所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在臺灣北部創辦的私立大學,前身為淡水工商管理學院,電影《不能說的秘密》有部分場景是在這裡取景的。進入校門前,清水紅磚的古建築牛津學堂會映入眼帘,據說這是臺灣最早的理學堂。
  • 《一秒鐘》曝幕後紀錄片,張藝謀拍電影的秘密全在裡面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陸芳 由張藝謀執導並參與編劇,張譯、劉浩存、範偉主演的《一秒鐘》將於11月27日正式上映。 11月17日,片方發布《一秒鐘》幕後紀錄片海報及預告,宣布該紀錄片將於當日起至19日分三集上線,為廣大觀眾揭秘《一秒鐘》的拍攝幕後全程。
  • 周杰倫《不能說的秘密》如何變成了音樂劇?
    Don Frantz 的資歷也讓他被鍾麗芳邀請來參與她手上的音樂劇項目,包含《不能說的秘密》與《捆綁上天堂》。周杰倫的音樂劇項目,主要是改編自電影《不能說的秘密》成同名音樂劇。整個音樂劇的成本近 6000 萬人民幣,製作期三年,首演是在 2016 年 12 月於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進行。截至目前為止,《不能說的秘密》已經演出 40 場,共約 7.8 萬觀眾購票,平均上座率超過 90%。
  • 這《一秒鐘》,卻不止一秒鐘
    昨天,芭姐受邀參加了電影《一秒鐘》的首映禮。導演張藝謀和演員張譯、劉浩存,來到了首映禮現場,和我們分享了影片背後的故事。還爆料說:「導演一天只吃一頓飯,在沙漠中堪景走得比年輕人都快。」》通過對故事線的完整展現,溫柔且克制地表達了張九聲對女兒那只有一秒鐘但卻強烈的愛。
  • 周杰倫《不能說的秘密》
    #不能說的秘密# #周杰倫# #侯佩岑#完全不是一個我喜歡和我可以接受的故事,看的過程其實是很大的折磨。
  • 民進黨當局「不能說的秘密」是什麼?
    而在臺灣經濟表現中,民進黨當局「不能說的秘密」又是什麼呢?臺灣真的突破「悶經濟」了?據了解,臺當局行政機構在2020年11月份就將臺灣2020年經濟增長率的預測值從1.56%上調至2.54%。對於這個數據,民進黨當局可能會「忍不住笑出聲來」,然而在一些臺灣媒體看來,表面樂觀的數據也難掩其背後的憂慮,即臺灣並沒有突破「悶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