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頌歌》中出現的人物眾多,每個角色都很精彩。但有這樣一個角色,臺詞不多,可每一幕都有他穿梭忙碌的身影。他就是扶貧隊隊長龍書記身邊的助手「小張」。
「小張」由湖南省歌舞劇院青年歌唱演員曾鑫飾演。
9月23日,芋頭來到了《大地頌歌》的電視錄製現場,在後臺化妝間見到了這位帥氣的小夥。
他是大型音樂劇《袁隆平》中尹大可的扮演者,原創兒童題材音樂劇《神奇的玻璃瓶》中老師和先知的扮演者;音樂劇《金沙》中醜(樹精)的扮演者;曾多次參演省級以上大型文藝演出,擔任過省級、地方級各類晚會的歌手、主持人。
芋頭:請介紹一下你飾演的角色?
曾鑫:小張是大學生村官,積極陽光,和我本人很貼近,都是「90後」。我在劇中沒有獨唱唱段,只有合唱唱段,第三幕前的「共產黨好比種子」有一小段雙人舞。我的臺詞並不多,但出場次數多,比較忙碌,滿場跑。一共出現在序、一幕2、第二幕、第三幕、第四幕、第五幕、第六幕、尾聲。其中戲份比較多的是第一幕第2場(群眾看完電視後出場)、第二幕(滴灌系統)、第三幕(夜空中最亮的星,和龍書記去給小雅奶奶送東西接她去醫院看病接小雅去上學)、第四幕(帶小雅她們一家到新房),其他幾幕可能就一句臺詞。
芋頭:出場多,上、下場的位置經常變化,會搞混淆嗎?
曾鑫:上場前,我會先想好,比如這一幕從下場口下,下場口上,有時又要從上場口上,需要繞一個彎。因為角色需要背斜挎小包,每次演出前會把手機調成飛行模式放在包裡。雖然排了很多次,都記得了,但我有點強迫症,每次上臺前,還是會看手機再確認一遍。
芋頭: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做了哪些努力?
曾鑫:看完劇本後,我問了很多在基層工作的同學,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態,對國家的扶貧政策也有了更深的體會,就是想方設法更好地服務群眾,為他們著想,幫老百姓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小事。
芋頭:在排練期間有什麼印象深刻的故事?
曾鑫:從6月進組,7月正式排練至今,每天泡在排練場裡10多個小時。他們說我瘦了好多,從130斤瘦到122斤,三個月瘦了8斤。印象最深的是,第三次審查前,張凱麗老師和萬茜老師來了,那天忙得顧不上吃飯,一直陪著他們對詞、對戲,其他人員去吃飯了,我們幾個人還跟著她排,到下午一點半,又進入下一個環節。每天從早上9點一直待到晚上11點,吃飯的時候休息下,同事都說必須要給我發一個全勤獎。
這個劇的每一位演員都不容易,所有角色都很重要。文戲中,好多拿過大獎的老師都演群演。這個戲角色很多,需要大場面,群演去給到每一個角色,每一個人的反應表情,不管站在舞臺哪一個角落,都要給反應,這樣才能讓整個戲更好看。很多演員都沒有臺詞,跟著情節走的內心戲也很難演。現在正在進行電視錄製,如果鏡頭掃過來,帶到群演,其他人都是熱情飽滿、感情充沛的狀態,突然一個演員鬆掉了,就很跳戲。大家一股力氣擰在一起,畫面是很震撼的。
《大地頌歌》中,曾鑫飾演龍書記助手「小張」(手持印泥)
演戲是最大挑戰,需要展現舞臺綜合能力
芋頭:對你來說,這個角色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曾鑫:我是音樂劇專業出身,大學畢業後很多同學都轉行了,但我堅持留在舞臺。因為我喜歡舞臺,很開心,充實。這是我首次參演有300多名演職人員的大型歌舞劇。最大的挑戰是演戲,這部劇更凸顯舞臺個人綜合能力的展現,比如臺詞、舞蹈、唱歌。
芋頭:演這個角色,有什麼新的感受?
6月下旬,省歌舞劇院推薦我去試戲。當時試的是王老師的B角和小張的A角,由於王老師和小張會同時出現在一幕中,有衝突,調整後只演小張的A角。之前演王老師B角,聲樂指導老師摳唱段時對我說,其實你應該去演王老師的B角,又唱又跳,演小張體現不了你的(聲樂)優勢。我說,我覺得小張這個角色也挺好,讓我在戲劇表演方面有很大提升。特別享受排劇過程。
芋頭:哪一幕最打動你?
曾鑫:為了不讓剛種下的一片獼猴桃苗枯死,村裡要引進電控壓力泵發水,可一下拿不出10萬。負責的銷售經理說,你們不打款,我的貨肯定運不到啊,我給你們少了10萬塊錢了,但是現在必須要湊夠另外10萬。我的臺詞是:劉經理,我都跟你解釋過好幾遍了,前不久突發山洪造成塌方,把通往村裡的路都毀了好幾段,這才沒辦法,拿這筆錢去應急了。這錢其實是用來買你們的電控壓力泵,來維持這一大片獼猴桃園的生產,但是又沒有這個錢。
最後,龍書記犧牲小家顧全大家,還瞞著村民,拿出攢了多年準備買房的積蓄墊付。小張去房子裡跟劉經理談判,知情但又不能說,面對村民的質疑,小張非常矛盾。這一幕很感動。
【來源:瀟湘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