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報深讀版關注!平湖:一臺車看區域產業鏈升級

2021-01-18 浙江在線

2021-01-11 06:39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施力維 肖未 市委報導組 陸浩強 共享聯盟平湖站 曹金鳳


長城汽車平湖公司外景。

1月11日,《浙江日報》深讀版刊發《從做零配件到整車製造,平湖深度融入長三角汽車產業集群——一臺車看區域產業鏈升級》一文,全文如下:

日前,長城汽車平湖工廠生產的第一輛整車下線。期盼多年,平湖終圓整車夢。

多年前,汽車零部件製造已是平湖頭號產業,但造零部件與造整車的能級迥異。多年來,製造整車被平湖戲稱為自己的造車夢。

整車夢背後,是平湖作為一個縣級市,對延伸汽車產業鏈、發展高端裝備製造的渴求。

多年前平湖憑藉汽車零部件,在長三角汽車產業佔據了一席之地。但因缺乏龍頭企業帶動,平湖汽車產業鏈短、研發能力弱等短板也日益凸顯。

汽車產業隨著長三角一體化推進被列入長三角重點培育的世界級產業集群之一,平湖不斷探索深度融入這個世界級產業集群,並成為集群主力之一。以深度融入長三角產業鏈實現造車夢,為高質量發展鋪路。

浙報製圖 鄔雯雯

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縣(區、市)如何找準定位,發揮比較優勢,融入區域一體化發展?解析平湖造車夢,其中的探索和經驗值得思考借鑑。

由大變強造車夢

10萬輛平湖產整車注入動能

隨著長城汽車平湖公司製造的第一輛SUV駛下生產線,平湖人終於觸摸到了「本地產」的整車。

長城汽車平湖公司車間裡的智能生產線。

「這輛車,我們追了20多年。」曾多次參與市汽車產業發展規劃編制的平湖市經信局局長劉皆安說。從編第一份產業規劃開始,「在平湖生產整車」是許多當地人的夢想。

上世紀90年代末,平湖的一些小五金企業利用地處長三角腹地的區位優勢,開始給上海等地的汽車企業做配套。本世紀初,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恰逢汽車零部件全球化採購興起。平湖開始引進相關零部件企業,大力培育汽車產業。

「最早起步的時候,我們把整車拆解來看,從1萬多個零部件中仔細篩選,尋找國內外競爭較少、與本地製造業能力相匹配的關鍵零部件。」劉皆安說,依託市內原有的光機電產業基礎,平湖主要瞄準了傳動系統和汽車電子兩個領域。

到2020年末,平湖汽車零部件產業總產值已達220億元,超過箱包、服裝等傳統優勢產業,成為當地產值最大的產業。

大產業要變強。近幾年汽車零部件產業的規模擴張,平湖沒有沾沾自喜,反而更添焦慮,對「整車夢」更念念不忘。

為何焦慮?首先,從總產值看,平湖與長三角範圍內兄弟縣(區、市)相比差距不小——上海嘉定目標瞄準萬億元,江蘇太倉產值已超千億元。再者,從產業鏈看,平湖汽車產業韌性不足。

「平湖汽車產業雖已成規模,但因為沒有整車龍頭企業帶動,還存在產業鏈條短、本地配套協作水平不高、研發能力不強等問題。」平湖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沈葉娟說,本地的汽車零部件企業,「生產的是零件中的零件,直接供應整車企業的總成類產品較少。」

這也是平湖孜孜以求、追尋「整車夢」的重要原因所在。「平湖希望通過整車項目來提升產業鏈層次。」劉皆安說。

採訪中多位經濟職能部門負責人沒有大談數十億元產值、增加值的喜悅,而是聚集產業鏈的新階段,在他們看來,整車項目入駐,給平湖帶來的是產業鏈提檔升級、吸引更多高端資源的契機。

企業入駐,延長平湖的汽車產業鏈,更有助於帶動零部件企業從零散件製造向附加值更高的總成類產品轉型。

長城汽車,攪動了平湖的「一池春水」,成為眾多本地零部件公司追逐的目標客戶。平湖工廠完全達產後,年產車輛預計可達10萬臺,各類零部件需求旺盛,為當地汽車零部件產業注入了動力。

但要成為整車的配套供應商,不僅產品品質要求更高,零部件企業的生產體系還必須通過整車廠商驗證。

躋身整車供貨讓一批零部件企業的戰鬥力明顯升級。傳動系統零部件產商歐迪恩公司的董事長李秀蓉說,2020年,公司斥資5.2億元,設立子公司拓展整車配套市場,還購置了先進位造裝備,建設數位化車間。「在平湖打造『等速驅動軸總成』的現代化產業基地,不僅立足本地,更要力爭形成全球競爭力。」

整車製造規模化,正帶動平湖汽車零部件生產邁向高端化。一些全球知名的汽車零部件廠商,持續加碼平湖,不少產品填補了本地產業鏈的空白。

2020年12月初,全球汽配百強企業考泰斯在平湖開建亞洲技術中心,一期設備投資6100萬元,設計、製造對標下一代排放標準的燃油系統。2020年9月中旬,世界500強ABB集團落戶平湖,投資1000萬元,合作開展新能源汽車充換電設備的研發生產。

發力高端裝備的雄心

在長三角競合中打造比較優勢

在《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中,汽車產業屢被提及,是區域內重點培育的世界級產業集群之一。

如果說,平湖通過發揮比較優勢,在上一輪長三角汽車產業發展中佔得了一席之地,那麼如何在新發展格局下,參與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新一輪競合,搶得發展先機,已是擺在眼前的問題。

平湖發展汽車產業、發力高端裝備製造的長板和後勁到底在哪裡,憑藉什麼和長三角諸多製造強縣一較高下?

這個問題,「用腳投票」的整車企業長城很有發言權。此次,長城在平湖下線的首輛整車,是公司利用大數據平臺打造的新款家用燃油越野車。經短期試生產後,整車企業就把新款主打車型放在新工廠量產,業內並不多見。

這是長城公司對平湖的充分信任。「汽車產業配套多、產業鏈長,對穩定性要求高。平湖的零部件產業基礎、營商環境、區位優勢,給了我們底氣。」長城平湖分公司人力行政總監李志援說。

2018年開始,長城項目團隊在全國範圍內為新工廠選址。「最初的候選名單裡,平湖排名並不靠前。」劉皆安說,在嘉興市的支持、引薦下,靠著平湖2016年獲頒的「中國汽車零部件製造基地」金字招牌,才吸引來選址團隊現場走訪。

李志援來到平湖後,發現這裡的區位優勢很明顯,「項目團隊在地圖上畫了個圈,發現以平湖為圓心,300公裡『黃金供應半徑』範圍內,幾乎囊括了公司60%的合作夥伴。」

而平湖本身的製造業基礎和高技能人才隊伍,也是發力高端裝備製造的優勢所在。在平湖,長城汽車見到了不少老朋友,比如巴斯夫公司,是長城汽車在車輛塗裝上的長期合作夥伴。入駐平湖的日本電產、蒂森克虜伯、科世科、德西福格等企業,在汽車產業界更是有著響噹噹的名號。

多年專注製造業,讓平湖形成了一套培育高技能人才的成熟模式,市內平湖技師學院、嘉興市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針對先進位造業、產業升級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建設了一批培訓基地和技能大師工作室,通過訂單式的培養,為汽車產業輸送人才。

「『整車夢』由夢想照進現實,是平湖長期專注製造業,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這也是平湖的優勢所在。」平湖市政府主要負責人說,市裡已研究制定了新的汽車產業招商地圖,繼續實施產業鏈補鏈強鏈舉措。

2020年前11個月,平湖共招引汽車零部件產業鏈項目20餘個,總投資近百億元。

在不確定性中捕捉風口

集聚高端要素培育汽車產業生態

近兩年來,全球貿易局勢錯綜複雜,給汽車產業鏈和供應鏈帶來了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平湖不少以出口為主的外向型汽配企業一度遭遇挫折。

但另一方面,國內汽車需求仍保持增長態勢。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測,2025年國內汽車銷量有望達到3000萬輛。

「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的新一輪技術變革風口,孕育著巨大的機遇。平湖敏銳地捕捉到了風口,但也表現出了定力。「我們希望把扎得下根,落得了地,實實在在的好項目服務好。」劉皆安說。

從區域發展態勢來看,產業基礎雄厚的長三角,承擔著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的使命。汽車特別是新能源汽車,從市場容量、要素結構、產業分布等方面來看,很有條件逐步成為長三角各地集群分工、長板合作的重要產業鏈。

對平湖來說,進一步發揮比較優勢,依託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集聚高端要素資源,暢通要素循環,是抓住風口的關鍵。

但在科研等高端要素資源方面,平湖是短板。「轄區內雖有76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但整體研發投入不容樂觀。大部分企業還是無力參與整車企業產品的同步開發或前瞻創新產品的研發。」沈葉娟說。

難題怎麼破解?眼下,在平湖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個總面積約11平方公裡的汽車產業生態園正加速崛起。

該園區由平湖市長負責推進建設,目標定位於整車製造、高端汽車零部件生產的協同發展,通過產業鏈、創新鏈的深度融合,使平湖汽車產業在長三角乃至國內、國際形成更大的競爭力、影響力。

生態園內既有長城整車項目這樣的龍頭,還有150餘家一、二級核心零部件供應商等「小巨人」,以及數量眾多的配套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園內還引入長三角區域內的優勢科研資源,包括上海交大研究院、清華長三角研究院、中國標準化研究院長三角分院等科研機構。公共研究機構的入駐,將助力企業研發,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

園區內除了工廠、研究院,還建設了生態公園、人才公寓等一系列配套設施,讓各類人才「近者悅,遠者來」。

對科技、人才的重視,帶來的回報正逐步顯現。在平湖,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氫燃料電池電堆、混合動力多模變速箱、新能源電軸逆變器等一批前景廣闊的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已推向市場。

而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的推進,影響要素資源流動的壁壘正在被打破。這給了平湖契機,借力上海的龍頭帶動作用,「跳出平湖發展汽車產業」。

2019年,由平湖、嘉定、溫州、崑山、太倉五地共同發起的長三角汽車產業創新聯盟成立。聯盟通過聯合建設產業技術研究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區域創新服務中心等協同創新平臺,增強汽車產業鏈協同創新能力。

平湖經濟技術開發區還在上海虹橋區設立了4000多平方米的科技飛地中心,打造域外孵化器。「異地研發孵化、本地生產加速」的協同創新模式,為平湖汽車產業發展創造了新的想像空間。

「平湖汽車產業生態園力爭到2025年底,規上汽車及零部件企業達到100家,汽車產業銷售收入突破1000億元。」平湖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說。


1610318371000

相關焦點

  • 重塑區域發展結構!浙報關注一體化示範區的「破」與「立」
    11月19日,《浙江日報》深讀版刊發《在滬蘇浙交界處,區域發展結構正在重塑——一體化示範區的「破」與「立」》,全文如下:11月9日,上海青浦與蘇州吳江間的省際「斷頭路」東航路正式通車,原本隔河相望的兩地居民,出行時間縮短至5分鐘。
  • 平湖經開「整零協同」強汽車產業鏈
    2020-04-25 06:03 |嘉興日報平湖版
  • 關於「非浙A車牌」轉入、申請「浙A區域號牌」的相關問題,最新權威...
    」「浙A區域號牌」設置及相關配套措施調整方案公開徵求意見(詳情見這裡),受到廣泛關注。如果是2021年1月5日前已登記在本人名下的外省國五車,可以在2022年3月1日(不含)前,憑本人已經取得的有效指標,辦理轉入。滬C國五還能轉回來換「浙A區域號牌」嗎?如果是2021年1月5日前已登記在本人名下的滬C國五車,可以在2022年3月1日(不含)前,憑本人持有的有效區域指標,辦理轉入。
  • 浙報關注︱臨海組建臨時黨支部引領漁民跨區域聯建聯管 海上老娘舅...
    發送者是該村黨支部書記陳先玉,他是浙臨漁12950的船老大,也是臨海嵊山「紅帆護漁」臨時黨支部的一員。自5月1日全面伏休開始後,陳先玉就和臨時黨支部的潘敬好、董官喜等8人組成「伏休護衛隊」,發揮貼近群眾的優勢,經常面對面、心貼心地與漁民朋友話家常、講政策,要求大家共同維護伏休秩序,保護漁業資源。
  • 平湖經開讓人才和科技碰撞出更多新的「火花」
    走進位於平湖經開新凱路1999號的浙江鋒源氫能科技有限公司廠房,一臺臺生產氫燃料電堆的高端儀器整齊林立,眼前一條一條忙碌的生產線,在鋒源「掌門人」王海峰眼中,猶如一個個正在茁壯成長的孩子,滿滿的期冀和對未來的信心溢於言表。氫能科技已成為近年來創業圈、投資圈關注的焦點,清華畢業的高材生王海峰的創業從一開始就不愁覓不到「知音」。
  • 浙報關注平湖新埭鎮清廉之風潤鄉土
    12月24日,《浙江日報》刊發《平湖新埭鎮:和風潤鄉土 文明亦風景》一文。全文如下:泖口古鎮映廉景,稼書故裡傳家風。日前,在平湖市新埭鎮泖河村泖口古鎮爾安書院,平湖清廉文化基地、金平湖好家風傳承基地——稼書苑正式揭牌啟用。作為「天下第一清廉」陸稼書故裡的新埭鎮,近年來堅持以清廉家風潤澤鄉土,涵養政清人和的政風、鄉風、民風和家風,開闢出了一條以清廉家風文明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 平湖的這個新房,不是住宅,卻勝似住宅,不看後悔!
    (觀瀾山水田園一街之隔)【交通體系】樞紐:平湖樞紐站匯集2條城軌,未來將成為深圳中軸北部「新樞紐」。城軌:廣深城際鐵路(已開通)、深惠城軌(規劃)交匯。地鐵:10號線( 今年6月通車),17號線(規劃中),18號線(規劃中)三條地鐵線貫穿平湖,聯動全城。高(快)速:清平、沈海、水官、北環、外環高速(在建),構築「四橫一縱」的路網格局。
  • 浙報集團聯手阿里UC要搞大事情!
    浙報優質主流內容將更廣、更精準觸達UC全球6億用戶,浙報採編、經營團隊也將在UC提供的數據洞察、社區運營等服務中了解用戶需求,反推內容及形式革新,實現正向循環。浙報集團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堅持從自身實際出發推動媒體融合,在改革創新中不斷破解問題、解決矛盾,循序漸進、系統推進,融合發展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據了解,浙報集團最早提出「傳媒控制資本,資本壯大傳媒」並成功進行資本化運作,多起併購、整合動作在業內引發關注。
  • 圖文直播丨2020浙報集團舟山群島新區分社通訊報導暨共享聯盟工作...
    浙報全媒體編輯中心要聞編輯部主任錢鋒發言。他說,前年以來,浙報推行深度改版,要聞版提出「小鮮活深」,稿件要圍繞中心工作,但又不能落入工作性報導的陳舊套路;另一方面,提升黨報鮮活性,要到基層抓活魚。浙報全媒體經濟新聞部翁傑發言。他推薦了經濟新聞部幾個重點欄目——「湧金樓」「區域經濟觀察員」「逸晨看5G」,他認為舟山在這幾個欄目上也有很多內容可以做。17:10
  • 浙報關注丨島上畲鄉喜變遷 看三門濤頭如何找尋與海共生的新方式
    浙報集團縣級融媒體中心共享聯盟「大潮起之江 『窗口』看小康」大型移動視頻新聞行動,10月26日在學習強國浙江平臺、浙江新聞客戶端、天目新聞客戶端、小時新聞客戶端以及有關縣級融媒體平臺推出第39期報導《島上畲鄉喜變遷》。
  • 浙報集團*阿里巴巴·UC,這是要搞啥大事情?
    據了解,浙報集團最早提出「傳媒控制資本,資本壯大傳媒」並成功進行資本化運作,多起併購、整合動作在業內引發關注。並以浙江日報、浙江在線、浙江新聞客戶端「三端」為牽引、以「三圈環流」新媒體矩陣為主陣地,聚集網際網路註冊用戶6.6億,活躍用戶5000萬,成為國內擁有最大網際網路用戶規模的省級黨報集團。
  • 吉浙跨區域科技創新合作
    本報11月3日訊(記者李曉靜 景洋 實習生 周倩如 陳觀星)今天,由科技部火炬中心、吉林省科技廳等共同舉辦的2020科技成果直通車(吉林站·裝備製造專場)暨吉浙跨區域科技創新合作裝備製造對接活動在長春舉行。
  • ...車輛可轉入「浙A區域號牌」嗎?關於限行限牌新政問題,我們繼續...
    鄭女士說:「原本濱江不在限行範圍內,我開滬C牌照上下班沒什麼問題,但是根據新的限行方案,外地車牌不能在尖峰時段進入繞城高速以內區域行駛,這對我影響很大,所以我就想去轉『浙A區域號牌』,這樣在濱江的地面道路尖峰時段只需要限行一天。」雖然鄭女士在杭州沒有機動車,但由於戶口並不在杭州,她擔心她是否無法獲得「浙A區域號牌」指標。
  • 各大電商瞄上優質浙江製造 看浙版「超級工廠」的超級想像
    在國內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浙江此時提出打造「超級工廠」,很大程度上是希望推動傳統意義上的製造型企業向有大數據根基的新製造企業轉型,而擁有數據優勢的電商平臺與產業帶的深入互動,將加速消費類製造企業從批量製造模式向個性化製造模式轉換的進程。未來,「浙裡」會長出怎樣的「超級工廠」?近期,記者調研多個產業帶,一窺浙版「超級工廠」計劃下展露出的「尖尖角」。
  • 設置「浙A區域號牌」的用意在哪?你關心的問題我們來回答
    今天起,杭州市就小客車「區域指標」和「浙A區域號牌」設置及相關配套措施調整方案公開徵求意見,關於小客車「區域指標」和「浙A區域號牌」政策、「錯峰限行」和「急事通」調整措施的問題解答,趕緊來了解一下。有關杭州市小客車「區域指標」和「浙A區域號牌」政策你問我答一、為什麼推出「區域指標」和「浙A區域號牌」?
  • 浙報關注嘉善羅星街道盤活低效用地
    9月30日,《浙江日報》刊發《嘉善縣羅星街道開發低效用地建起精密機械創業園,85家企業入園發展——興了一個產業 富了周邊村莊》,全文如下:編者按:改革開放以來,嘉興市鄉辦、村辦工業異軍突起,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塊狀行業,如秀洲的紡織、嘉善的木業、平湖的箱包童車、海寧的太陽能熱水器
  • 浙數文化擬分拆浙報融媒體科技在科創板上市
    浙數文化擬分拆浙報融媒體科技在科創板上市 2020
  • 「建築界」規劃破界 聚焦一體化,滬蘇浙交界處區域該如何建設發展?
    在滬蘇浙交界處區域,60個重點項目全力推進,打破三地行政壁壘;32項具有開創性的制度創新成果,正重塑區域發展結構,為長三角乃至全國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後來者,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11月9日,上海青浦與蘇州吳江間的省際「斷頭路」東航路正式通車,原本隔河相望的兩地居民,出行時間縮短至5分鐘。
  • 在滬蘇浙交界處,區域發展結構正在重塑——一體化示範區的「破」與...
    圍繞示範區總規的編制,滬蘇浙及多方經過多輪協商,「擦」去行政邊界,統一示範區的基礎底板、用地分類、規劃目標、核心指標,實現「一張藍圖管全域」。示範區總規,一體描摹了「世界級濱水人居文明典範」的發展願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全域功能與風景共融、創新鏈與產業鏈共進、江南風和小鎮味共鳴、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共享。」熊健用5個「共」具體描繪了這一美好願景。
  • 浙報關注嘉興中院證人出庭作證先宣誓
    【來源:浙報融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