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1 06:39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施力維 肖未 市委報導組 陸浩強 共享聯盟平湖站 曹金鳳
長城汽車平湖公司外景。
1月11日,《浙江日報》深讀版刊發《從做零配件到整車製造,平湖深度融入長三角汽車產業集群——一臺車看區域產業鏈升級》一文,全文如下:
日前,長城汽車平湖工廠生產的第一輛整車下線。期盼多年,平湖終圓整車夢。
多年前,汽車零部件製造已是平湖頭號產業,但造零部件與造整車的能級迥異。多年來,製造整車被平湖戲稱為自己的造車夢。
整車夢背後,是平湖作為一個縣級市,對延伸汽車產業鏈、發展高端裝備製造的渴求。
多年前平湖憑藉汽車零部件,在長三角汽車產業佔據了一席之地。但因缺乏龍頭企業帶動,平湖汽車產業鏈短、研發能力弱等短板也日益凸顯。
汽車產業隨著長三角一體化推進被列入長三角重點培育的世界級產業集群之一,平湖不斷探索深度融入這個世界級產業集群,並成為集群主力之一。以深度融入長三角產業鏈實現造車夢,為高質量發展鋪路。
浙報製圖 鄔雯雯
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縣(區、市)如何找準定位,發揮比較優勢,融入區域一體化發展?解析平湖造車夢,其中的探索和經驗值得思考借鑑。
由大變強造車夢
10萬輛平湖產整車注入動能
隨著長城汽車平湖公司製造的第一輛SUV駛下生產線,平湖人終於觸摸到了「本地產」的整車。
長城汽車平湖公司車間裡的智能生產線。
「這輛車,我們追了20多年。」曾多次參與市汽車產業發展規劃編制的平湖市經信局局長劉皆安說。從編第一份產業規劃開始,「在平湖生產整車」是許多當地人的夢想。
上世紀90年代末,平湖的一些小五金企業利用地處長三角腹地的區位優勢,開始給上海等地的汽車企業做配套。本世紀初,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恰逢汽車零部件全球化採購興起。平湖開始引進相關零部件企業,大力培育汽車產業。
「最早起步的時候,我們把整車拆解來看,從1萬多個零部件中仔細篩選,尋找國內外競爭較少、與本地製造業能力相匹配的關鍵零部件。」劉皆安說,依託市內原有的光機電產業基礎,平湖主要瞄準了傳動系統和汽車電子兩個領域。
到2020年末,平湖汽車零部件產業總產值已達220億元,超過箱包、服裝等傳統優勢產業,成為當地產值最大的產業。
大產業要變強。近幾年汽車零部件產業的規模擴張,平湖沒有沾沾自喜,反而更添焦慮,對「整車夢」更念念不忘。
為何焦慮?首先,從總產值看,平湖與長三角範圍內兄弟縣(區、市)相比差距不小——上海嘉定目標瞄準萬億元,江蘇太倉產值已超千億元。再者,從產業鏈看,平湖汽車產業韌性不足。
「平湖汽車產業雖已成規模,但因為沒有整車龍頭企業帶動,還存在產業鏈條短、本地配套協作水平不高、研發能力不強等問題。」平湖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沈葉娟說,本地的汽車零部件企業,「生產的是零件中的零件,直接供應整車企業的總成類產品較少。」
這也是平湖孜孜以求、追尋「整車夢」的重要原因所在。「平湖希望通過整車項目來提升產業鏈層次。」劉皆安說。
採訪中多位經濟職能部門負責人沒有大談數十億元產值、增加值的喜悅,而是聚集產業鏈的新階段,在他們看來,整車項目入駐,給平湖帶來的是產業鏈提檔升級、吸引更多高端資源的契機。
企業入駐,延長平湖的汽車產業鏈,更有助於帶動零部件企業從零散件製造向附加值更高的總成類產品轉型。
長城汽車,攪動了平湖的「一池春水」,成為眾多本地零部件公司追逐的目標客戶。平湖工廠完全達產後,年產車輛預計可達10萬臺,各類零部件需求旺盛,為當地汽車零部件產業注入了動力。
但要成為整車的配套供應商,不僅產品品質要求更高,零部件企業的生產體系還必須通過整車廠商驗證。
躋身整車供貨讓一批零部件企業的戰鬥力明顯升級。傳動系統零部件產商歐迪恩公司的董事長李秀蓉說,2020年,公司斥資5.2億元,設立子公司拓展整車配套市場,還購置了先進位造裝備,建設數位化車間。「在平湖打造『等速驅動軸總成』的現代化產業基地,不僅立足本地,更要力爭形成全球競爭力。」
整車製造規模化,正帶動平湖汽車零部件生產邁向高端化。一些全球知名的汽車零部件廠商,持續加碼平湖,不少產品填補了本地產業鏈的空白。
2020年12月初,全球汽配百強企業考泰斯在平湖開建亞洲技術中心,一期設備投資6100萬元,設計、製造對標下一代排放標準的燃油系統。2020年9月中旬,世界500強ABB集團落戶平湖,投資1000萬元,合作開展新能源汽車充換電設備的研發生產。
發力高端裝備的雄心
在長三角競合中打造比較優勢
在《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中,汽車產業屢被提及,是區域內重點培育的世界級產業集群之一。
如果說,平湖通過發揮比較優勢,在上一輪長三角汽車產業發展中佔得了一席之地,那麼如何在新發展格局下,參與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新一輪競合,搶得發展先機,已是擺在眼前的問題。
平湖發展汽車產業、發力高端裝備製造的長板和後勁到底在哪裡,憑藉什麼和長三角諸多製造強縣一較高下?
這個問題,「用腳投票」的整車企業長城很有發言權。此次,長城在平湖下線的首輛整車,是公司利用大數據平臺打造的新款家用燃油越野車。經短期試生產後,整車企業就把新款主打車型放在新工廠量產,業內並不多見。
這是長城公司對平湖的充分信任。「汽車產業配套多、產業鏈長,對穩定性要求高。平湖的零部件產業基礎、營商環境、區位優勢,給了我們底氣。」長城平湖分公司人力行政總監李志援說。
2018年開始,長城項目團隊在全國範圍內為新工廠選址。「最初的候選名單裡,平湖排名並不靠前。」劉皆安說,在嘉興市的支持、引薦下,靠著平湖2016年獲頒的「中國汽車零部件製造基地」金字招牌,才吸引來選址團隊現場走訪。
李志援來到平湖後,發現這裡的區位優勢很明顯,「項目團隊在地圖上畫了個圈,發現以平湖為圓心,300公裡『黃金供應半徑』範圍內,幾乎囊括了公司60%的合作夥伴。」
而平湖本身的製造業基礎和高技能人才隊伍,也是發力高端裝備製造的優勢所在。在平湖,長城汽車見到了不少老朋友,比如巴斯夫公司,是長城汽車在車輛塗裝上的長期合作夥伴。入駐平湖的日本電產、蒂森克虜伯、科世科、德西福格等企業,在汽車產業界更是有著響噹噹的名號。
多年專注製造業,讓平湖形成了一套培育高技能人才的成熟模式,市內平湖技師學院、嘉興市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針對先進位造業、產業升級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建設了一批培訓基地和技能大師工作室,通過訂單式的培養,為汽車產業輸送人才。
「『整車夢』由夢想照進現實,是平湖長期專注製造業,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這也是平湖的優勢所在。」平湖市政府主要負責人說,市裡已研究制定了新的汽車產業招商地圖,繼續實施產業鏈補鏈強鏈舉措。
2020年前11個月,平湖共招引汽車零部件產業鏈項目20餘個,總投資近百億元。
在不確定性中捕捉風口
集聚高端要素培育汽車產業生態
近兩年來,全球貿易局勢錯綜複雜,給汽車產業鏈和供應鏈帶來了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平湖不少以出口為主的外向型汽配企業一度遭遇挫折。
但另一方面,國內汽車需求仍保持增長態勢。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測,2025年國內汽車銷量有望達到3000萬輛。
「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的新一輪技術變革風口,孕育著巨大的機遇。平湖敏銳地捕捉到了風口,但也表現出了定力。「我們希望把扎得下根,落得了地,實實在在的好項目服務好。」劉皆安說。
從區域發展態勢來看,產業基礎雄厚的長三角,承擔著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的使命。汽車特別是新能源汽車,從市場容量、要素結構、產業分布等方面來看,很有條件逐步成為長三角各地集群分工、長板合作的重要產業鏈。
對平湖來說,進一步發揮比較優勢,依託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集聚高端要素資源,暢通要素循環,是抓住風口的關鍵。
但在科研等高端要素資源方面,平湖是短板。「轄區內雖有76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但整體研發投入不容樂觀。大部分企業還是無力參與整車企業產品的同步開發或前瞻創新產品的研發。」沈葉娟說。
難題怎麼破解?眼下,在平湖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個總面積約11平方公裡的汽車產業生態園正加速崛起。
該園區由平湖市長負責推進建設,目標定位於整車製造、高端汽車零部件生產的協同發展,通過產業鏈、創新鏈的深度融合,使平湖汽車產業在長三角乃至國內、國際形成更大的競爭力、影響力。
生態園內既有長城整車項目這樣的龍頭,還有150餘家一、二級核心零部件供應商等「小巨人」,以及數量眾多的配套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園內還引入長三角區域內的優勢科研資源,包括上海交大研究院、清華長三角研究院、中國標準化研究院長三角分院等科研機構。公共研究機構的入駐,將助力企業研發,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
園區內除了工廠、研究院,還建設了生態公園、人才公寓等一系列配套設施,讓各類人才「近者悅,遠者來」。
對科技、人才的重視,帶來的回報正逐步顯現。在平湖,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氫燃料電池電堆、混合動力多模變速箱、新能源電軸逆變器等一批前景廣闊的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已推向市場。
而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的推進,影響要素資源流動的壁壘正在被打破。這給了平湖契機,借力上海的龍頭帶動作用,「跳出平湖發展汽車產業」。
2019年,由平湖、嘉定、溫州、崑山、太倉五地共同發起的長三角汽車產業創新聯盟成立。聯盟通過聯合建設產業技術研究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區域創新服務中心等協同創新平臺,增強汽車產業鏈協同創新能力。
平湖經濟技術開發區還在上海虹橋區設立了4000多平方米的科技飛地中心,打造域外孵化器。「異地研發孵化、本地生產加速」的協同創新模式,為平湖汽車產業發展創造了新的想像空間。
「平湖汽車產業生態園力爭到2025年底,規上汽車及零部件企業達到100家,汽車產業銷售收入突破1000億元。」平湖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說。
16103183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