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5張「菜單」打造中國人年夜飯記憶,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財經頻道《回家吃飯年夜飯晚會》用一碟碟美味年夜佳餚,關照國人思鄉之情,展現國家變化發展。
日前,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財經頻道打造的《回家吃飯年夜飯晚會》,用一場場熱氣騰騰的味蕾「盛宴」讓全國觀眾品嘗到了「家」的味道,同時用餐桌照見中國經濟發展,用菜餚「講述」美好生活變化。
《回家吃飯年夜飯晚會》以「大咖年夜飯菜單」「健康科學年夜飯菜單」「紅紅火火年夜飯菜單」「字有味道年夜飯菜單」「媽媽的年夜飯菜單」五份年夜飯菜單為結構線索,交叉平行推進節目內容。
為響應「就地過年」的倡議,今年春節期間許多人選擇在工作的城市度過新春佳節。為此,《回家吃飯年夜飯晚會》關照了各方群體需求,突出「不在故鄉的年夜飯一樣是團圓」的主題,在節目中融入辭舊迎新和天下一家親的內容,營造了良好的節日氛圍。
對於年夜飯的記憶,許多人印象中都有「母親的味道」,節目通過雲連線的方式,教全國11個城市的「孩子們」做了一道媽媽牌年夜飯——「蛋炒飯」。同時,節目中,廚師媽媽還與貴州遵義的消防官兵、在上海過年的成都姑娘、在哈爾濱過年的河南姑娘、想給在醫院值班的媽媽做飯的石家莊12歲小姑娘等人連線對話。
一碗噴香的蛋炒飯,飽含做飯者的深情,一場連線下來,許多人表示「嘗到了媽媽做飯那種甜美暖心的味道」「比我平時買的外賣好吃多了!」「感謝媽媽,我學會做蛋炒飯了!」此外,節目中還邀請到了李雪琴等脫口秀演員作為試吃嘉賓,與觀眾分享她印象中「母親的味道」。
對於未能回家過年的員工,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做了一道台州菜慄子燒雞分享給公司裡就地過年的同事,「我想營造溫馨的環境氛圍,讓大家在公司過年和在家裡過年一樣的感覺」。此外,劉永好、董明珠、夏華、鍾方達等企業家也先後系上圍裙,製作一道道菜,既犒勞就地過年的員工,又向全國人民獻上新春祝福。
通過構思巧妙,《回家吃飯年夜飯晚會》讓做菜的嘉賓在分享自己年夜飯記憶的同時,通過一個個真實生動的故事和感人的記憶點,來串美好生活的今昔對比。
「回家過年就意味著有回鍋肉」,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帶著自家的五花肉在廚房烹製著家鄉美食,同時還一邊回憶起小時候的年夜飯,「只可惜那時候肉太少了,大概每年能吃到一頓或兩頓就很了不起了。所以我們就想,如果每頓能夠吃飽飯,三個月能吃一頓回鍋肉,也很開心」。
「過年更多不是在吃,而是在交流」,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董明珠一邊把淘洗好的米飯倒進電飯煲,一邊切著香腸感慨,「小時候會很開心家裡的兄弟姐妹一起吃飯,出來以後物質生活更豐富,好像是天天在過年了。」
四五十年前,在臨近春節之時,大多數中國人拿著平時節約攢下來的票券,去供銷社換點年貨,而現在,人們的要求不僅局限於食材豐盛,更在烹飪器具、食品健康等方面有了更多的要求。
節目中,特地推出的科學健康年夜飯菜單,用十幾個30秒左右的動畫短片向觀眾科普應該如何「吃得健康」,同時,節目中張文宏醫生也友情建議,「年夜飯,菜很多,高溫加熱必不可少」「我們要避免過多的人群的聚集,最好不要有超過10人以上」「發熱趕緊去醫院,做了核酸就心安」……
除了奉上一道道美味佳餚外,節目還以飲食知識為載體,為廣大觀眾奉上一場文化盛宴。「火字旁邊是個『少』字,我媽炒菜火開好大,為啥這個字要說少呢?」節目中,面對兩位小朋友的提問,節目嘉賓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康震並沒有著急回答,而是重新用筆寫了一個更複雜的字,「它最初的意思是底下放著一個容器,然後在裡面咕嚕咕嚕的煮,上面冒著水蒸氣,但為了書寫方便,宋代之後慢慢變成了現在的漢字模樣」,通過形象的解釋,康震在解答小朋友疑問的同時,也將中國飲食文化娓娓道來。
在解讀與美食、烹飪有關的文字背後,也呈現了飲食所承載的文明發展、國人智慧和時代精神。從炒到燉,再從碗到鍋,甚至包括糧食、伴侶、犒勞等一共20個字詞,都在節目中得到了生動且詳盡的講解。
除了從字詞中重新認識年夜飯,節目還從與年夜飯相關的實物變化中,重新審視中國人幸福指數提升。當土碗變成各色樣式的花碗,當柴火大鍋變成智能化的電器,當雞鴨魚肉變成各種健康搭配的大餐,年夜飯的實質始終未變——它依然成為團圓的象徵,也見證了老百姓幸福記憶變化與疊加。
以年夜飯為載體,《回家吃飯年夜飯晚會》釋放人們的團圓情感寄託的同時,也用餐桌照見中國經濟,彰顯生活美好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