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
是陳望道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年
29歲的他
第一次品嘗到真理的甘甜味道
並找到了自己的終生信仰
真理的味道為何如此甘甜?
信仰的力量何以如此磅礴?
2012年11月29日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
講述了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的故事
「一天一個小夥子在家裡奮筆疾書,
媽媽在外邊喊著說,
你吃粽子要加紅糖水,
吃了嗎?
他說吃了吃了甜極了。
結果老太太進來一看,
這個小夥子埋頭寫書,
嘴上全是黑墨水,
但是他渾然不覺啊,
還說可甜了可甜了。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99年前
那位曾品嘗過真理甘甜味道的青年
就坐在義烏分水塘村一間柴房裡
徹夜翻譯《共產黨宣言》
當時他很認真
廢寢忘食、全神貫注地去翻譯
他放了兩張凳子、一塊門板
白天當工作室
晚上把棉被一攤就變成了床
柴房中只有一盞油燈
倏忽明滅
當時的中國
昏暗的不僅僅是這間柴房
辛亥革命後
舊的權威被打破
新的秩序尚未建立
人們的思想在各種交鋒中
陷入無序狀態
莽莽神州 已倒之狂瀾待挽
茫茫華夏 中流之砥柱伊誰
在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
陳望道和許多進步青年一樣
早早將「救國」立為自己的志向
而如何才能「救國」?
道路在哪裡?
為了找到答案
陳望道經歷了百轉千回
100多年前
分水塘村的陳家老宅裡
常常傳出少年陳望道吹奏洞簫的聲音
人們形容他的簫聲「清靜幽雅」
而當時的他
正在經歷人生中最初的焦灼彷徨
1915年
陳望道父親變賣祖產送他去日本留學
四年半之後再見到兒子時
陳望道已經成為了翻譯《共產黨宣言》
首個中文全譯本的最佳人選
幾十天的時間裡
陳望道完全沉浸在
《共產黨宣言》的世界中
當他終於輕輕地合上書卷
眼前轟然展開的
是17歲就開始尋找的救國道路
和充滿真理甘甜味道的終生信仰
有人把陳望道形容為
普羅米修斯式的「竊火者」
他翻譯的《共產黨宣言》首個中文全譯本
雖然誕生於小山村
不足以照亮鬥室的燈光裡
卻最終以奪目的光芒
照亮了整個中國
1920年8月首印1000冊
被一搶而空
1920年9月再版1000冊
迅速售罄
至1926年已印至17版
然而
那是一個需要為信仰付出代價的年代
在反動統治下
陳望道頂著「頭號禁書」譯者的頭銜
一再受到迫害
在血雨腥風之中
陳望道發出了這樣的呼聲:
「我要慟哭死者,
憑弔生人!
願千千萬萬的生命不要這樣拋了就算了。」
陳望道和無數馬克思主義者
對真理的共同堅守
最終換來了
一個嶄新的時代
總指導:何平
總策劃:劉思揚
監製:劉剛
出品人:孫志平
製片人:樊華
統籌:幸培瑜、韓珅、童嵐
編導:夏勇、李姝莛、王志斌
記者:李姝莛、夏勇、李濤、李海偉、狄春
王懌文、張夢潔、吳霞
包裝:夏勇
海報:夏勇
編輯:王朝、黃寶儀(實習)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新華通訊社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