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首改變音樂史的交響曲

2021-03-02 愛樂尚理


正是得益於海頓,交響曲這種形式才成為了一個作曲家最宏偉、最原始和最大膽的樂思可以寄託的載體。海頓早期的交響曲更像是組曲,就是從這種歷史體裁中,交響曲才逐漸發展了起來。海頓的《第二十二交響曲》,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哲學家」——雖然沒有人知道它為什麼會叫這個名字——就是這種創作手法的典型例子。在海頓那個時代,沒有人想到過用一個高貴的慢板樂章作為一部交響曲的開頭,也沒有人嘗試過像這部交響曲開頭那樣非同一般的音響效果:一首由兩支圓號和兩支英國管吹出的眾讚歌,與它相對應的是弦樂群連續不斷的音型。所有這些大膽的創新都給了這個樂章以一種陌生的、意料之外的美妙感。這種冒險的精神在這部交響曲其他三個樂章中得到了延續,它是這樣一部作品:你會感到交響曲的風格擴大到一種公眾集會的範圍,表現了一個作曲家最深刻的思想。

貝多芬《第三「英雄」交響曲》第一樂章

這是一部將交響曲的長度、結構和意義推進到一個新的程度的作品。據說最初貝多芬是為了向拿破崙的成就致敬而創作的,但是當拿破崙自立為王時,貝多芬感到非常憤怒,他撕去了原本的獻詞。如今,交響曲的扉頁上寫著「紀念一位偉人」。

這部交響曲是進入「英雄」世界的一張至關重要的門票。貝多芬的前兩部交響曲充滿了海頓的精神,但在《第三交響曲》中,他關於交響曲這種形式到底可以做到什麼程度的想法,往前跳躍了大大的一步。這部交響曲每一個樂章的活力,無論是速度、力量還是十足的長度,都達到了一種新的規模——第一樂章仿佛一篇宏大的、洋洋灑灑的散文,有著勢不可擋的音樂動力,第二樂章是葬禮進行曲的典範之作,第三樂章以一首瘋狂的諧謔曲取代了原本具有宮廷感的小步舞曲,第四樂章則是一首史詩般的變奏曲集。客觀地說,《英雄交響曲》是我們第一次見到完全成熟的貝多芬,那個將會繼續創作一系列不可思議的交響曲的作曲家,最後以《第九「合唱」進行曲》告終。


柴科夫斯基《第六「悲愴」交響曲》第一樂章

這是柴科夫斯基的最後一部交響曲。這部交響曲通過它不同尋常的結構和鼓舞人心的張力,表現了巨大的情感力量和富有戲劇性的描述。第一樂章感覺像一首幻想曲,幾乎可以自成一部獨立的作品。第二樂章是一首歡快的舞曲,有著相對比較輕快的情感溫度,但是交響曲的最後兩個樂章充分體現了柴科夫斯基總體規劃的能力。第三樂章一開始時像一首諧謔曲,但後來變得越來越瘋狂,直到聽上去像是一個狂暴的軍隊入侵。隨後就是絕妙的終曲,慢板樂章,在此,柴科夫斯基特有的「憂鬱」商標逐漸變成了悲情的絕望釋放。


馬勒《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

在馬勒創作這部交響曲的時候,他知道自己的生命不長了。人們普遍認為這個終樂章的性格,二十五分鐘的慢板,是關於對死亡的接受和知曉其不可避免性。也許這只是這個樂章表達的一部分內容,此外它還訴說了更加令人痛苦的心酸往事。這是馬勒對他死去的女兒的輓歌。當年,在馬勒創作聲樂套曲《亡兒之歌》時,他的妻子阿爾瑪就認為這是對自己女兒的一種「預言」。幾年後,阿爾瑪被證明是正確的,他們果然失去了一個女兒,馬勒陷入了深深的愧疚。

在《第九交響曲》的終樂章中,音樂在綿長的、寬廣的弦樂線條中哀悼,最低的巴松管與最高的長笛形成了完全空洞的對比性音樂,表現了馬勒失去女兒後情感上的空虛。在交響曲總譜的最後一頁,明顯引用了來自《亡兒之歌》中一首講述孩子升到天堂的歌曲旋律,大大加強了這部作品與他失去孩子之間的聯繫。在交響曲的末尾,音樂逐漸歸為靜謐,但卻讓人感受到一種決心,體現出作曲家已然接納了這個結果。

蕭士塔高維奇《第七「列寧格勒」交響曲》(1941)


蕭士塔高維奇《第七「列寧格勒」交響曲》第一樂章

蕭士塔高維奇的《第七交響曲》在戰爭時期的演出情形可能是所有交響曲中最富有戲劇性的了。在列寧格勒被納粹德國圍困的時期,作曲家先是逃出城,和莫斯科大劇院樂團一起在空襲警報中完成了《第七交響曲》的首演。五個月後,樂譜被裝入戰鬥機,飛行員冒著被擊落的風險將它投入列寧格勒。此時餓殍滿城的列寧格勒已經湊不齊一支完整的樂隊,首次排練時只來了二十個人,骨瘦如柴的指揮甚至揮不動指揮棒。僅經過一次十五分鐘的排練後,《第七交響曲》在列寧格勒大劇場首演了,飢餓的人們從四處聚攏進來,在德軍的隆隆炮聲中,樂團完美地完成了演出。

*本文原載自英國《衛報》2011年11月3日,作者為英國指揮家 Mark Elder。中文翻譯轉載自《音樂愛好者》2013年第9期,譯者:金鈴;轉自田藝苗的田公眾號

相關焦點

  • 【銘樂】中西方音樂史
    中國傳統音樂如何分類呢 傳統音樂分為器樂、民歌、曲藝及戲曲四類 5. 西方樂器如何分類呢西方樂器總括分為擦弦、木管、銅管及敲擊四大類 6.五大綱琴協奏曲是指哪幾首呢 貝多芬的第五號降E大調鋼琴協奏曲「皇帝」、柴可夫斯基的第一號降B大調鋼琴協奏曲、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號C小調鋼琴協奏曲、舒曼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和李斯特的降E大調鋼琴協奏曲合稱為「五大綱琴協奏曲」 7. 六大
  • 「眾神的黃昏」,音樂史從世紀之交到一戰(二),馬勒的偉大
    十九世紀的法國音樂史也是一樣,愛德華·拉羅的《西班牙交響曲》、聖·桑的《阿爾及利亞組曲》、《非洲幻想曲》、《第五鋼琴協奏曲「埃及」》、喬治·比才的在《卡門》和夏布裡耶的《西班牙狂想曲》等,都充滿異國情調。法國對外國音樂的開放態度,與十九世紀的德國作曲家形成鮮明對比。
  •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 | 死亡,但不是悲愴而死
    這部交響曲最終面臨著柴可夫斯基《第四、五交響曲》的命運(這兩部交響曲的座右銘主題代表著它們交響英雄們的命運),但它們狂熱、誇大其詞的結束樂章卻試圖迴避這一命運。在《第六交響曲》中,柴可夫斯基迎面遇到了這種無法改變的下降趨勢,於是他以十九世紀最敢於冒險、最大膽自信的作曲手法,為交響曲創造了一種嶄新的形式。
  • 巴松名曲欣賞 第10期 -- 巴松重奏(第一樂章) 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
    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響曲佔首要地位。代表作有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A大調第七交響曲、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歡樂頌》主旋律)、序曲《愛格蒙特》、《萊奧諾拉》、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F大調第五小提琴奏鳴曲《春天》、F大調第二浪漫曲。
  • 這首「未完成」的交響樂等待世人來填滿
    舒伯特除了在藝術歌曲方面擁有矚目成就之外在交響曲、室內樂等藝術形式上亦有非常高的造詣今天我們來聊聊舒伯特除藝術歌曲外其它體裁的經典作品由舒伯特所創作的交響曲中有詳細記載的共有10首(第十交響曲創作於1828年,作曲家僅完成了開頭便永遠離開了人世),其中第八首,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名字——《未完成》
  • 卡拉揚《貝多芬交響曲》| 「欣賞貝多芬9首交響曲的基準」
    從最初發行開始,五十多年以來,這套唱片一直都是有史以來貝多芬交響曲全集最為暢銷的唱片,時至今日,卡拉揚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仍舊被全世界古典樂迷視為必備的經典版本收藏。貝多芬在創作交響曲上,有多方面的突破與革新,特別是擴大了管弦樂的編制而且增加了銅管樂器、打擊樂器與短笛,甚至還運用了聲樂,使得交響曲的表現達到前所未有的境界,為後世的創作,留下了巨大且深遠的影響。
  • 周末音樂會 | 馬勒第一、五、八交響曲(最好的馬勒在哪裡?)
    瓦萊裡·捷傑耶夫試圖理解這一理念但沒有成功,不過《第七交響曲》可能是個例外。 我對《第一交響曲》的選擇是1990年騰斯泰德熾熱的現場錄音。《第二交響曲》是祖賓·梅塔與維也納愛樂樂團的復古錄音室版本,獨唱演員分別是德國女中音克麗斯塔·路德維希和羅馬尼亞女高音伊蓮娜·科特魯巴斯。《第三交響曲》則是阿巴多和柏林愛樂1999年在倫敦的現場錄音。
  • 音樂作品分析丨貝多芬《英雄交響曲》第一樂章
    這些元素的出現對奏鳴曲式本身的寫法作出了改變。 貝多芬《第三交響曲》的每一個樂章都充滿改革的氣息。以第一樂章為例,英雄式的主題在主部做了三次不同陳述,副部由一個副題材料,再次發展一個新的副題材料,又以一個對比的插部在副部的兩個主題材料中做三種材料接連對比。該樂章的結束部十分龐大,超出了當時古典主義時期特有的平衡的曲式結構範圍。該部分不僅具有收攏結束的功能,很大程度上也具有展開的性質。
  • 假期一起學習西方音樂史
    聲樂作品最著名:《魔王》《野玫瑰》《鱒魚》《流浪者》《小夜曲》聲樂套曲:《美麗的模仿女》《冬之旅》室內樂:《「鱒魚」鋼琴五重奏》《「死神與少女」弦樂四重奏》鋼琴曲:《音樂瞬間》《即興曲》《流浪者幻想曲》交響曲
  • (六)卡拉揚指揮 貝多芬交響曲全集—— 第六交響曲《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交響曲)
    《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交響曲)      F大調第六交響曲(Symphony No. 6 in F major,Op. 68),又名"田園交響曲",德國作曲家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並親自命名為
  • 貝多芬與《第九交響曲》,「歡樂女神聖潔美麗……」 的旋律從這裡...
    1846年在曼哈頓,一個為城市音樂廳募捐的「音樂節」將《第九交響曲》放進了龐大的節目單中,總共安排了260個合唱聲部,彩排是臨時進行的,而且現場組織混亂,上座率只有五分之一,因為同一天上萬人聚集在附近慶祝美國對墨西哥的勝利。《歡樂頌》(Ode an die Freude)在音樂性上失敗了,合唱的門檻也被輕易地突破。可想而知,這樣的演出質量不會太高。
  • 一口氣讀完的音樂史
    日本音樂學者、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岡田曉生,曾在神戶大學教授過9年西方音樂史,2005年他將自己的思路重新整理,用風雅又極具躍動感的文字,把西方音樂史融入到人類歷史的發展中,撰寫了能讓人一口氣讀完的音樂史《極簡音樂史》,「我寫本書時最大的願望,就是讓一般讀者也能理解音樂史大致的流向。」該書中文版由尹寧翻譯,今年7月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
  • 貝多芬交響曲全集——卡拉揚版
    此曲的第一主題可與莫札特「朱彼得交響曲」起始的樂句相比擬,但是他模仿了海頓在快板前面加一段前導的緩慢導奏,以作為一個宣導。也就是說貝多芬的第一號交響曲雖受到莫札特與海頓的影響,但加以他特有的激烈力量與熱情,仍然具有獨特的風格。除了樂器與樂型處理法極其複雜外,本曲更是為貝多芬其他八首光芒萬丈的交響曲 奠定基礎的作品。
  • 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年,響徹樂壇的不止《命運交響曲》
    貝多芬作為交響曲、奏鳴曲和弦樂四重奏的大師,無可爭議地處於主宰地位,他的成就和貢獻,讓他在人類音樂史的浩瀚星空中璀璨不朽。 大家所熟知的《命運交響曲》正是其中第五首,今天我們來一起欣賞一下大師的傑作。
  • 「那些激動人心的交響曲」聆聽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
    SYMPHONY NO. 1 in C major, Op. 21《C大調第一交響曲》,作品21這部作品創作於1794年~1796年,題獻給斯威滕男爵。他是貝多芬的早期贊助人。這首交響曲沿襲了貝多芬的老師莫扎特和海頓的風格。儘管如此,還是有其獨特的特點。如調性的轉換和樂曲色彩的突然變化。旋律活潑、激昂。
  • 貝多芬命運交響曲(鋼琴版)
    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又稱《命運交響曲》。整部作品表達了人類積極進取不被現實所壓迫的奮鬥精神,將英雄主義表現得淋漓盡致。
  • 交響曲之父
    海頓就在這個社會環境下創作很多經典音樂作品,涵蓋了幾乎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例如嬉遊曲、序曲、協奏曲、鋼琴曲和清唱劇等等,不過最大的功績則是交響曲和四重奏的創作。特別是交響曲,從1750年代一直到1790年代差不多40年內,海頓譜寫了104首交響曲,確立了交響曲的基本格式和交響樂團演奏的雙管編制。
  •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 (貝多芬創作交響曲)
    今天來了解一下,貝多芬創作的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The 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Op.55,又名《英雄交響曲》),是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於1804年的交響曲,作品55號。交響曲第一樂章描繪了英雄在戰鬥中成長;第二樂章是葬禮進行曲,亦是貝多芬獨創;第三樂章是諧謔曲;第四樂章是凱旋進行曲式的終曲。
  • 《黃河大合唱》與《列寧格勒交響曲》
    【老同學】點擊右上角,轉發或分享本頁面內容。「音樂基礎知識課堂」提供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基礎知識(視唱練耳、音樂常識)等考級課程精講視頻及音樂理論基礎、視唱練耳、和聲學、西方音樂史、曲式分析等課程精講視頻。
  • 從《「告別」交響曲》看海頓交響曲創作丨西方古典音樂入門手冊(十八)
    海頓正是這種融合的始作俑者,在當時創作的幾部交響曲中便展現出作曲家這種創新的理念。而這種音樂上的變化,則預示著「狂飆運動」的到來。實際上「狂飆運動」指的是德國文學界的一股新潮流,但由於維也納音樂藝術在這一時期的改變與之相互呼應,所以也被用作來概括這一時期音樂創作的新思潮。海頓顯然站在這股潮流的風口浪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