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慈禧想廢掉光緒,重新立一個皇帝,為何卻選擇浪蕩子溥儁

2020-12-27 騰訊網

1898年,慈禧想廢掉光緒,另外立一個皇帝。當時她想立為皇帝的人叫溥儁。這個人是個有名的浪蕩子。那麼,慈禧為什麼要立一個浪蕩子為皇帝呢?

(慈禧劇照)

慈禧是個權力欲很強的人,在光緒大婚後,按清朝祖制,再不還政於光緒,勢必會引發朝野輿論。

因此,慈禧在光緒15歲的時候,宣布要把政權交還給皇帝。

只是,此時的清政府內憂外患,文武大臣又多是慈禧委任提拔,因此聽說老領導要退休,他們自然以頭搶地,哭求慈禧萬不可在這種時候撂挑子走人。

如此,慈禧才退一步,與光緒一同把持朝政。

這樣一來,所謂的「還政於皇帝」也就成了形象工程,既樹立了慈禧一心為國的高大形象,又讓她成為了繼續把持朝政的「太上皇」。

如果說在這之前,光緒和慈禧的矛盾不過是生活上的小矛盾,那麼從光緒親政後,兩人的矛盾便有了刀光劍影的兇險之氣了。

年輕的光緒想要勵精圖治,重新尋找一條強國之路。

以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為首的維新派便得到了光緒的重視。

維新派的改革理論很新穎也很全面,囊括了政治、文化、經濟、軍事等方面。在光緒看來,這一切如同對舊時代的一場革命,使他熱血沸騰。因此,戊戌變法成了光緒親政後的一大政治舉措。

只是年輕人拿捏不住緩急,結果變法的節奏太快,讓王親貴族、軍人、還有士人等的利益皆受到了損害。於是,這些人便緊密地團結在了慈禧的身邊,如此便形成了「後黨」和「帝黨」的相爭。

(光緒劇照)

慈禧冷眼旁觀。反正光緒一舉一動都需要向她匯報,只是光緒想要實施的,她一概反對。

這樣一來,光緒和維新派便有些心有餘而力不足。思來想去,唯有除掉慈禧,戊戌變法才能走上高速公路。

維新派的譚嗣同想到在天津練兵的袁世凱。

袁世凱在戊戌變法的過程中,捐過錢出過力,還經常和康有為等人討論新政,因此他被維新派視為友人,光緒也對他多有拉攏。

這樣的人不可信,誰還可信?

所以,譚嗣同找到袁世凱,並將「圍園殺後」的計劃告訴了他,希望他能帶領北洋新軍為光緒分憂。

袁世凱可是個政治老油子,他深知這又將是一次加官進爵的機會,因此他面不改色,假意應承譚嗣同。待譚嗣同走後,他便密報給了直隸總督榮祿,而榮祿則連夜坐著小火車趕回了京城,並將這聳人聽聞的消息上報給了慈禧。

慈禧聽聞,大為震驚。她想不出光緒不光想奪她的權,還想要她的命,於是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了戊戌政變,囚禁了光緒,捕殺了維新派人士,而她則重新獨掌大權。

既然已經撕破了臉,光緒自然就不能繼續做皇帝了。

慈禧決定,再從宗室子侄裡找一個容易擺布的人來做傀儡皇帝。

慈禧這次相中的,是端郡王載漪的次子溥儁。

溥儁的生母也是桂祥的女兒,慈禧的親侄女。

而溥儁雖然已經15歲了,卻是有名的浪蕩哥兒。他胸無點墨,成日裡只會吃喝玩樂,這哪裡能成為一個好皇帝呢!

(溥儁劇照)

不過,慈禧看中的就是這一點,要個繡花枕頭,總比找個恩養多年,卻還要取自己性命的白眼狼強。再說,繡花枕頭才更好操縱,更讓人省心。

於是,慈禧就下了懿旨,把溥儁過繼給了同治帝。不僅得賞頭品頂戴,還被立為了皇太子。

不過,一向呼風喚雨的慈禧,這次居然手段不靈了。

原來,她要廢光緒帝的做法,不光遭到了大學士榮祿等人的反對,就連洋人也非常強硬地表示,除了光緒,他們誰都不認。

慈禧很不高興,廢立皇帝,這不是自己的家事嗎?居然輪到外人插手。

溥儁的父親載漪更不高興,這不是讓他兒子不能順利登基稱帝嗎?

正好,此時由于洋人貪婪,不斷瓜分大清國的土地和財物,已經引發了激烈的民憤,其中義和團更是打著「扶清滅洋」的旗號,與洋人對抗。

載漪便與義和團親近之極,並多次上奏慈禧,稱義和團「刀槍不入」,還能「御槍炮之法」,總之把義和團吹得有如神仙下凡。

本來就對洋人不滿的慈禧信以為真,於是在載漪的極力攛掇下,竟向11國發起宣戰詔書。

掌管虎神營的載漪,也因此被委以總理衙門大權,一下子成為集軍權、政務和外交一身的重臣。

然而,慈禧畢竟還是對義和團生疑,特別是在洋人登陸天津大沽口後。

(載漪劇照)

載漪為了能讓溥儁更有把握成為皇帝,又偽造了一份洋人的外交照令,在照令中,不僅要求慈禧歸政給光緒,而且還要代清政府收繳錢糧及接管軍隊。

這份照令果然讓慈禧氣得七竅生煙,終於鐵了心要和洋人幹。

可惜,義和團在洋槍利炮面前,不堪一擊。

再加上榮祿等人暗中指示清軍只可向天開炮,萬不可傷及洋人。

因此,洋人一路凱旋,很快就從天津打到了京城。

眼見不敵,慈禧帶著光緒一溜煙地逃到了西安。

慈禧畢竟是個老娘們兒,在她眼裡,國人都是奴才,但是洋人卻都厲害得狠。

此時,慈禧驚惶未定,一方面擔心洋人打到西安,另一方面也擔心洋人會對她不利,所以趕緊下旨,要李鴻章這個經驗豐富的補鍋匠趕緊去和洋人求和。

此外,慈禧又向天下頒布《罪己詔》,將一切責任甩鍋給義和團及主戰的王公大臣們。

隨後,為了討洋人的歡喜,她又下了一道「嚴加剿滅義和團」的上諭。

當然,光是剿滅義和團,似乎還缺少人來擔責,所以當初極力請戰的載漪便成了「禍首」,被慈禧處以重罪,流放新疆。

已經被冊立為皇太子的溥儁,自然也受到牽連,與載漪一併流放。

好在,慈禧只是做做樣子,載漪和溥儁父子為了躲避風頭,暫時住到蒙古妻舅家裡。

隨著《辛丑條約》的籤訂,洋人在得到了極大的利好後,終於退出了京城,並且再也不提要追究慈禧為禍首的責任。

保住了權力的慈禧在起駕迴鑾後,再也不敢掉廢光緒皇帝的事。只是草草地表示,溥儁為人輕浮粗莽,不宜為皇儲,因此宣布廢除了他「大阿哥」的稱號。

1908年,光緒病重。

由於光緒無子,年事已高的慈禧雖然也病勢沉痾,但她依然認為自己還能繼續垂簾聽政。所以為了能繼續把持朝政,慈禧按老套路,將醇親王載灃3歲的兒子溥儀恩養在宮中。

不久,光緒病逝。

慈禧便下詔將溥儀過繼給同治,並繼承皇統。

只是,這次慈禧雖然挑了個滿意的兒皇帝,但是她卻在光緒去世的第二天,便跟著撒手人寰了。

(參考史料:《清史稿》等)

相關焦點

  • 清朝十二帝之外的皇帝,登基僅3天就被廢,名字聽著很耳熟
    之後清朝雖然歷經了光緒、溥儀兩位皇帝,但慈禧在世期間,大權從未旁落,不過鮮為人知的是,在光緒帝之後其實還有一個準儲君,名叫溥儁,他也代行皇帝之事,並且有了自己的年號,可不過三天就因為各種原因被慈禧放棄了
  • 假如光緒逃入美國大使館|晚清陳卿美
    如果我們給歷史裝上「倒帶」功能,重新設計歷史發展劇情,或許就是另一番景象。劇情可以肆意想像,但歷史發展的邏輯卻不能隨意顛倒,在有限的空間內,我們可以展開一下聯想。11900年,那是一個庚子年。義和團禍亂華北,八國聯軍侵華,慈禧與光緒西逃,最終導致中國被迫與列強籤訂《辛丑條約》。
  • 大清候補皇帝,活到了1942年
    康、梁等人就想來絕的,背著光緒密謀「圍園劫後」。慈禧聽聞消息,直入光緒寢宮,抄走了所有的折件,並將光緒召來,怒斥說:「我撫養汝二十餘年,乃聽小人之言謀我乎?」光緒緊張得直打顫,不敢吭聲。過了一會兒,才結結巴巴地說:「我無此意。」慈禧朝他吐了口痰,再罵:「痴兒!今日無我,明日安有汝乎?」當即就派人將光緒送往瀛臺。年輕的皇帝失掉了人身自由。
  • 光緒和溥儀中間,其實還出了個皇帝,一直活到1942年,卻鮮有人知
    初中歷史告訴我們,清朝統治中國的296年裡,總共出了十二位皇帝。按時間順序分別是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和宣統。
  • 1908: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最後的較量
    這兩人,一個是大清帝國最高權力的實際掌握者,一個是權力象徵者,雖然他們在血緣上為伯母侄子及娘姨外甥的血親,但在政治上,他們是你死我活的敵對勢力。對於被慈禧壓迫了一輩子、彌留之際還被囚禁在瀛臺的光緒皇帝而言,也明白多活一天就離勝算近一天,只要慈禧活著,就沒有光緒的出頭之日。慈禧明白秋後算帳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 溥儁,最後一個皇太子的人生悲喜劇
    戊戌變法失敗後,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想廢黜光緒帝,於是在1900年1月24日(己亥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召集王公大臣會議,決定立慈禧弟弟葉赫那拉·桂祥之女的兒子溥儁
  • 光緒皇帝為何熱衷於為慈禧太后修建頤和園?
    光緒十四年(1888年)由於各方面因素所致,頤和園才得以重新修建。其因素之一是慈禧迫於祖宗家法和社會輿論等原因,光緒皇帝大婚與親政之後,自己要「皇權歸政」。當時慈禧已經54歲,到了「頤養天年」的年歲,所以修葺復建頤和園,以供晚年享樂,是她必然要考慮的一件大事。
  • 光緒皇帝沒有子嗣,即使有了珍妃也不行,慈禧竟是罪魁禍首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在位三十四年),年號光緒,史稱光緒帝。父親醇親王奕譞,生母葉赫那拉氏為慈禧皇太后親妹。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載湉被立為帝,初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
  • 如果光緒皇帝一直討好慈禧忍讓慈禧,慈禧死後再變革的話能成功?
    慈禧和乾隆有那麼一點子相似之處,不僅想要點好名聲,還特別的戀權,都是能摟著權利過一輩子的主。說道這裡,讓俺想起了《宰相劉羅鍋》裡頭有這麼個橋段,這雖然說的是乾隆,但擱在慈禧的身上絕對應景。他是這麼過程。話說乾隆當年做皇帝的時候,喜氣洋洋的說過執政時間絕對不超過康熙的一個甲子。這其實就是放了一個空話,能不能過六十都是個問題,還執政六十年?純屬想多了。
  • 光緒貴為皇帝,為何沒有留下照片,無人知其真實相貌?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又稱光緒帝,是清朝的第11位皇帝。他的登基,開啟了清朝以兄終弟及的方式進行帝位傳承的先河,這實際上是慈禧太后為把持朝政而打破祖制之舉。光緒年輕時,曾是一位滿腔熱忱、希望中興王朝,做一個明君的君主。
  • 1908年,大清最苦的皇帝死了
    突然,樂壽堂裡出來了一個太監,他手裡端著一個蓋碗,出於職責,溥良急忙攔住這個太監,責問這是什麼東西,只聽太監回答說:「這是老佛爺賞給萬歲爺(光緒皇帝)的塌拉。」塌拉,是滿語酸奶的意思。已經進入病危狀態的慈禧,竟然還惦記著那個她恨之入骨、一度想廢掉的光緒皇帝?而且要送他一碗酸奶喝?
  • 傀儡皇帝光緒,一生碌碌無為,這鍋不能讓慈禧背
    退一萬步說,就算光緒仿照當年康熙來手刃鰲拜來對付慈禧,即便成功了以後慈禧集團也只會找一個新的皇族代理,而沒有實力的光緒也難有魄力和實力在接後一段權力真空和混亂中掌控全局,最好的結果是鬱鬱而終
  • ...溥儀是光緒皇帝的親侄子,那慈禧太后與溥儀的生母又是什麼關係呢?
    愛新覺羅·載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光緒帝,是清朝第十一位皇帝,生於1871年,父親是醇親王奕譞,1875年1月,被兩宮皇太后立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1889年親政,此後雖名義上歸政於光緒帝,實際上大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 光緒臨死前,得知下一個皇帝是親侄兒溥儀,沉默半天就說了一句話
    光緒帝的一生都受制於慈禧,儘管慈禧太后仍不斷以各種方式壓制著他,但作為一個年輕的皇帝,他總還要施展一下自己的政治抱負。 最後還是輕輕鬆鬆找個皇帝病重的藉口把光緒皇帝囚禁在了瀛臺,本來瀛臺在光緒皇帝被囚禁在那裡之前,還是一個四面環水、有一座橋可通的水榭。
  • 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1912年頒發的退位詔書...
    宣統皇帝全 名愛新覺羅·溥儀,光緒三十二年,即公元1906年在北京醇親王府出生。溥儀字耀之,號浩然,乳名「午格」,年號宣統。他是清王朝的最後一個皇帝,也是封建 歷史上的最後一位皇帝。
  • 珍妃為何愛穿男裝?宮內人揭秘,因為光緒皇帝的一個習慣
    珍妃是光緒皇帝最寵愛的妃子,最後卻被慈禧太后命人推到了井中淹死了,故而這個井被稱作「珍妃井」。那珍妃何德何能?她為何能夠得到光緒皇帝的寵愛?那還要從珍妃如何會獨得皇帝恩寵說起。滿清末年,慈禧太后為大清實際的執牛耳者,對於小皇帝光緒,慈禧太后必然想要牢牢的把控在自己的手中。
  • 光緒與慈禧死亡日期只差一天,這是巧合嗎?慈禧為何要謀害光緒?
    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慈禧大家應該很難想像慈禧會說出這樣的話吧,在我們零零碎碎的印象中,覺得她是一個追逐權利的女性政治家。就像武則天一般,她既是一位政績頗佳的皇帝,也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連自己的孩子都下得了手,從武才人一步步到皇帝的寶座,有多少人因她而死。政治向來都是冷酷無情的,更別說身在皇家了,不是有那麼一句話麼,「最是無情帝王家」。
  • 為什麼光緒皇帝不能生育呢?看看慈禧太后讓他幹了什麼!
    為什麼光緒皇帝不能生育呢?看看慈禧太后讓他幹了什麼! 同治13年的時候,同治皇帝駕崩,年僅19歲,而這個時候,有一個尷尬的事實:同治皇帝並沒有生下一兒半女,這該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