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慈禧想廢掉光緒,另外立一個皇帝。當時她想立為皇帝的人叫溥儁。這個人是個有名的浪蕩子。那麼,慈禧為什麼要立一個浪蕩子為皇帝呢?
(慈禧劇照)
慈禧是個權力欲很強的人,在光緒大婚後,按清朝祖制,再不還政於光緒,勢必會引發朝野輿論。
因此,慈禧在光緒15歲的時候,宣布要把政權交還給皇帝。
只是,此時的清政府內憂外患,文武大臣又多是慈禧委任提拔,因此聽說老領導要退休,他們自然以頭搶地,哭求慈禧萬不可在這種時候撂挑子走人。
如此,慈禧才退一步,與光緒一同把持朝政。
這樣一來,所謂的「還政於皇帝」也就成了形象工程,既樹立了慈禧一心為國的高大形象,又讓她成為了繼續把持朝政的「太上皇」。
如果說在這之前,光緒和慈禧的矛盾不過是生活上的小矛盾,那麼從光緒親政後,兩人的矛盾便有了刀光劍影的兇險之氣了。
年輕的光緒想要勵精圖治,重新尋找一條強國之路。
以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為首的維新派便得到了光緒的重視。
維新派的改革理論很新穎也很全面,囊括了政治、文化、經濟、軍事等方面。在光緒看來,這一切如同對舊時代的一場革命,使他熱血沸騰。因此,戊戌變法成了光緒親政後的一大政治舉措。
只是年輕人拿捏不住緩急,結果變法的節奏太快,讓王親貴族、軍人、還有士人等的利益皆受到了損害。於是,這些人便緊密地團結在了慈禧的身邊,如此便形成了「後黨」和「帝黨」的相爭。
(光緒劇照)
慈禧冷眼旁觀。反正光緒一舉一動都需要向她匯報,只是光緒想要實施的,她一概反對。
這樣一來,光緒和維新派便有些心有餘而力不足。思來想去,唯有除掉慈禧,戊戌變法才能走上高速公路。
維新派的譚嗣同想到在天津練兵的袁世凱。
袁世凱在戊戌變法的過程中,捐過錢出過力,還經常和康有為等人討論新政,因此他被維新派視為友人,光緒也對他多有拉攏。
這樣的人不可信,誰還可信?
所以,譚嗣同找到袁世凱,並將「圍園殺後」的計劃告訴了他,希望他能帶領北洋新軍為光緒分憂。
袁世凱可是個政治老油子,他深知這又將是一次加官進爵的機會,因此他面不改色,假意應承譚嗣同。待譚嗣同走後,他便密報給了直隸總督榮祿,而榮祿則連夜坐著小火車趕回了京城,並將這聳人聽聞的消息上報給了慈禧。
慈禧聽聞,大為震驚。她想不出光緒不光想奪她的權,還想要她的命,於是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了戊戌政變,囚禁了光緒,捕殺了維新派人士,而她則重新獨掌大權。
既然已經撕破了臉,光緒自然就不能繼續做皇帝了。
慈禧決定,再從宗室子侄裡找一個容易擺布的人來做傀儡皇帝。
慈禧這次相中的,是端郡王載漪的次子溥儁。
溥儁的生母也是桂祥的女兒,慈禧的親侄女。
而溥儁雖然已經15歲了,卻是有名的浪蕩哥兒。他胸無點墨,成日裡只會吃喝玩樂,這哪裡能成為一個好皇帝呢!
(溥儁劇照)
不過,慈禧看中的就是這一點,要個繡花枕頭,總比找個恩養多年,卻還要取自己性命的白眼狼強。再說,繡花枕頭才更好操縱,更讓人省心。
於是,慈禧就下了懿旨,把溥儁過繼給了同治帝。不僅得賞頭品頂戴,還被立為了皇太子。
不過,一向呼風喚雨的慈禧,這次居然手段不靈了。
原來,她要廢光緒帝的做法,不光遭到了大學士榮祿等人的反對,就連洋人也非常強硬地表示,除了光緒,他們誰都不認。
慈禧很不高興,廢立皇帝,這不是自己的家事嗎?居然輪到外人插手。
溥儁的父親載漪更不高興,這不是讓他兒子不能順利登基稱帝嗎?
正好,此時由于洋人貪婪,不斷瓜分大清國的土地和財物,已經引發了激烈的民憤,其中義和團更是打著「扶清滅洋」的旗號,與洋人對抗。
載漪便與義和團親近之極,並多次上奏慈禧,稱義和團「刀槍不入」,還能「御槍炮之法」,總之把義和團吹得有如神仙下凡。
本來就對洋人不滿的慈禧信以為真,於是在載漪的極力攛掇下,竟向11國發起宣戰詔書。
掌管虎神營的載漪,也因此被委以總理衙門大權,一下子成為集軍權、政務和外交一身的重臣。
然而,慈禧畢竟還是對義和團生疑,特別是在洋人登陸天津大沽口後。
(載漪劇照)
載漪為了能讓溥儁更有把握成為皇帝,又偽造了一份洋人的外交照令,在照令中,不僅要求慈禧歸政給光緒,而且還要代清政府收繳錢糧及接管軍隊。
這份照令果然讓慈禧氣得七竅生煙,終於鐵了心要和洋人幹。
可惜,義和團在洋槍利炮面前,不堪一擊。
再加上榮祿等人暗中指示清軍只可向天開炮,萬不可傷及洋人。
因此,洋人一路凱旋,很快就從天津打到了京城。
眼見不敵,慈禧帶著光緒一溜煙地逃到了西安。
慈禧畢竟是個老娘們兒,在她眼裡,國人都是奴才,但是洋人卻都厲害得狠。
此時,慈禧驚惶未定,一方面擔心洋人打到西安,另一方面也擔心洋人會對她不利,所以趕緊下旨,要李鴻章這個經驗豐富的補鍋匠趕緊去和洋人求和。
此外,慈禧又向天下頒布《罪己詔》,將一切責任甩鍋給義和團及主戰的王公大臣們。
隨後,為了討洋人的歡喜,她又下了一道「嚴加剿滅義和團」的上諭。
當然,光是剿滅義和團,似乎還缺少人來擔責,所以當初極力請戰的載漪便成了「禍首」,被慈禧處以重罪,流放新疆。
已經被冊立為皇太子的溥儁,自然也受到牽連,與載漪一併流放。
好在,慈禧只是做做樣子,載漪和溥儁父子為了躲避風頭,暫時住到蒙古妻舅家裡。
隨著《辛丑條約》的籤訂,洋人在得到了極大的利好後,終於退出了京城,並且再也不提要追究慈禧為禍首的責任。
保住了權力的慈禧在起駕迴鑾後,再也不敢掉廢光緒皇帝的事。只是草草地表示,溥儁為人輕浮粗莽,不宜為皇儲,因此宣布廢除了他「大阿哥」的稱號。
1908年,光緒病重。
由於光緒無子,年事已高的慈禧雖然也病勢沉痾,但她依然認為自己還能繼續垂簾聽政。所以為了能繼續把持朝政,慈禧按老套路,將醇親王載灃3歲的兒子溥儀恩養在宮中。
不久,光緒病逝。
慈禧便下詔將溥儀過繼給同治,並繼承皇統。
只是,這次慈禧雖然挑了個滿意的兒皇帝,但是她卻在光緒去世的第二天,便跟著撒手人寰了。
(參考史料:《清史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