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關節MRI解剖及7種常見損傷類型影像

2021-02-23 前松頻道

踝關節由脛、腓骨下端的關節面與距骨滑車構成,故又名距骨小腿關節。脛骨的下關節面及內、外踝關節面共同形成的「門」形的關節窩,容納距骨滑車(關節頭),由於滑車關節面前寬後窄,當足背屈時,較寬的前部進入窩內,關節穩定;但在蹠屈時,如走下坡路時滑車較窄的後部進入窩內,踝關節鬆動且能作側方運動,此時踝關節容易發生扭傷,其中以內翻損傷最多見,因為外踝比內踝長而低,可阻止距骨過度外翻。

                             踝關節解剖

踝關節常見損傷

、軟骨軟化

長期運動導致關節軟骨過度磨損,軟骨細胞脫落,骨質增生,關節間隙狹窄一系列病理變化。

軟骨信號層次變模糊,其內簡斑片狀或囊狀異常信號,T1W1呈低信號,於STIR呈高信號;嚴重時軟骨全層不同程度缺如,軟骨下骨質明顯增生、硬化。

二、骨軟骨損傷

好發於距骨前外側、後內側,尤其是後內側,與內翻損傷相關。

MRI表現為軟骨下骨質內斑片狀或囊狀T1Wl低信號、STRI高信號影,伴或不伴小骨軟骨碎片的分離、移位。

三、肌腱損傷

1、跟腱損傷

急性損傷:表現為跟腱增粗、腫脹並附著處信號異常。

腱圍炎(無腱鞘):可伴有跟後滑囊炎:MRI表現為跟腱周圍見斑片狀STIR高信號包繞。伴有跟後滑囊炎時,可見跟腱後方見囊狀長T1長T2信號。

跟腱斷裂:巨大外力撞擊或慢性炎症導致,表現為跟腱信號不連續,斷斷信號異常。

                              跟後滑囊炎

四、韌帶撕裂

踝關節韌帶:1.聯合韌帶;2.外側副韌帶;3.三角韌帶;4.距跟韌帶。

1.聯合韌帶:脛腓前韌帶、脛腓後韌帶、脛腓橫韌帶

2.外側副韌帶:距腓前韌帶、距腓後韌帶、跟腓韌帶

                                跟腓韌帶

3.三角韌帶:脛距前韌帶、脛距後韌帶、脛跟韌帶、脛舟韌帶

                              三角韌帶撕裂

五、三角骨綜合症

三角骨是距骨後端二次化中心,由軟骨橋相連接。

病因:距骨三角骨急性骨折或慢性應力性骨折,脛骨後部或附近肌腱韌帶反覆撞擊、壓迫三角骨,引起踝關節囊後部及相鄰的韌帶和拇長屈肌腱的炎症。

MRI顯示三角骨內骨髓水腫,鄰近關節囊積液,軟組織水腫及炎症,拇長屈肌腱水腫、腱鞘積液。

六、足底腱膜炎

足底腱膜是一個多層的纖維腱膜,由內層、中間層、外層構成,常說的腱膜通常指中間層,在MR上表現為2-4mm帶狀結構,在所有序列上為低信號。

足底腱膜炎是導致足底疼痛最常見的原因。

足底腱膜炎MRI表現:

腱膜增厚呈梭狀,通常累及近側部分並延伸至足跟附著處。近側足底腱膜信號增高,臨近脂肪墊、軟組織水腫,可有跟骨內側結節局限性水腫。足底腱膜炎伴跟骨內側結節局限性水腫

七、踝管症候群

踝管解剖:踝管起自內踝後下方,止於跟骨。屈肌支持帶與內踝、跟骨內側面之間構成踝管。

又稱為跗管症候群。創傷是最常見的可確切引起踝管症候群的原因。後足骨折及屈肌腱創傷性腱鞘炎、腱鞘囊腫引起踝管內壓力增高。

相關焦點

  • 踝關節MRI解剖及7種常見損傷類型影像表現
    脛骨的下關節面及內、外踝關節面共同形成的「冂」形的關節窩,容納距骨滑車(關節頭),由於滑車關節面前寬後窄,當足背屈時,較寬的前部進入窩內,關節穩定;但在蹠屈時,如走下坡路時滑車較窄的後部進入窩內,踝關節鬆動且能作側方運動,此時踝關節容易發生扭傷,其中以內翻損傷最多見,因為外踝比內踝長而低,可阻止距骨過度外翻。踝關節解剖
  • 踝關節及韌帶解剖
    外踝比內踝低,並稍靠後,因此,通過內、外踝的踝關節橫軸斜向後外方約20°。儘管踝關節為單一的屈戌關節,但在蹠屈或背屈時,其旋轉軸仍較為奶靈活。當膝關節伸直時,踝關節可背屈10°,膝關節屈曲時,因跟腱鬆弛,踝關節可背屈30°。在行走、跑步和跳躍過程中,背屈時韌帶最緊張,牽拉運動最明顯。在放鬆時,只要不牽扯下面的脛腓聯合和作輕微的腓側屈曲運動,甚至感覺不到側向運動。
  • 腓骨與踝關節損傷的關係
    而脛骨,腓骨和距骨則會在更嚴重的損傷中骨折。所有嚴重性的踝關節損傷會涉及到關節囊、肌腱、支持帶和小腿筋膜層的損傷,大部分的損傷會有腫脹、疼痛和變色的狀況。這些結締組織損傷的嚴重性比韌帶及骨頭損傷更常見。
  • 踝關節扭傷常見問題
    擅長嚴重骨折微創治療、骨科疼痛現代治療、骨質疏鬆症及老年性關節炎綜合管理、難癒合創面綜合治療、足踝疾病及運動損傷關節鏡微創治療、踇外翻微創治療、複雜肢體畸形現代治療等。 踝關節扭傷,俗稱「崴腳」,醫學上稱為「踝關節外側韌帶撕裂」,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
  • 跟骨的解剖與損傷機制 | 名家專輯
    今天,俞光榮教授首先為大家帶來「跟骨的解剖與損傷機制」。跟骨在維持後足和踝關節的功能中起重要作用。內、外側跟骨動脈與腓動脈及脛前動脈共同吻合成踝關節周圍血管網。跟骨前突接受來自足背動脈及內、外側蹠動脈的血供。跟骨骨折的損傷機制多樣,其中以墜落傷最為常見,約佔全部跟骨骨折的75%,由足跟著地後跟骨與距骨撞擊所致。其他原因包括交通傷、擠壓傷、運動傷等。跟骨骨折的損傷機制比較複雜,不同的損傷機制會導致不同的損傷類型,治療要求也不盡相同。
  • 顱腦MRI的掃描規範---MRI技術基礎
    腦膜膨出和腦膜腦膨出-顱腦先天性畸形及發育異常    8.脊髓空洞積水症---影像學表現     9.蛛網膜囊腫----影像學基礎   10、肩袖解剖及損傷的MRI診斷---影像學基礎    11.膝關節解剖及常見病的MRI診斷 12.腰椎8種病變X線診斷報告模板---影像基礎13.樹芽徵:肺部CT診斷徵象之一,影像基礎14
  • 下肢損傷中,這8種很常見,幾乎全是骨折,但也可以恢復很快
    下肢損傷在臨床上比較常見,不同的損傷類型患者的臨床表現不相同,在治療方法的選擇上也各不相同。在下肢損傷之後會影響患者的正常行走,為了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必須要針對常見的下肢損傷疾病進行了解,掌握正確的治療方法,提高患者的運動功能。
  • 外側副韌帶解剖、損傷機制及診斷方法 | 學組專輯
    本輪我們關注的是「外側副韌帶損傷」這一領域的知識,希望通過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今天由來自十堰市太和醫院的趙猛主任為大家主講「外側副韌帶解剖、損傷機制及診斷方法」。● 因此,當踝關節快速運動時,如果足來不及協調位置,易造成內翻、內旋、蹠屈位著地,使得外側副韌帶承受超過生理限度的強大張力,發生損傷。
  • 膝關節損傷類型與基本治療方法,愛運動的朋友學習一下吧很有用
    膝關節損傷類型與基本治療方法一直以來膝關節都在各類運動中承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既是下肢主要的承重關節,也有較大的活動度,這就決定了膝關節容易受損的這樣一個特點。我們也常常聽到這樣一些言論,譬如,體重基數過大的人不宜跑步,以及深蹲姿勢不標準容易損傷膝蓋等,這都提示著我們,要在平時的鍛鍊中注意到膝蓋損傷的問題。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些常見的膝蓋損傷類型。1、 膝關節骨折膝關節的骨折大部分屬於關節內骨折,多見於各類劇烈運動時摔倒膝蓋跪地或者遭到其他猛烈的撞擊導致。常見的骨折包括脛骨平臺骨折、髕骨骨折、髁間棘骨折等。
  • 【影像基礎】距骨骨折分型
    距骨位於踝穴內,分別與脛骨遠端關節面,跟骨前、中、後關節面和舟狀骨形成脛距關節(踝關節)、距下關節和距舟關節,周圍韌帶附著眾多,外形不規則,解剖結構相對複雜。其表面約超過2/3 的區域為關節軟骨所覆蓋,血液供應主要來自於內側三角韌帶、關節囊、跗骨竇、外側距跟韌帶及頸體交界處的踝關節前方關節囊。
  • 常見運動損傷的預防和處理
    體育運動中,造成人體組織或器官在解剖上的破壞或生理上的紊亂,稱為運動損傷。運動損傷按時間可分:新傷和舊傷;按病程可分為急性損傷和慢性損傷;按性質可分為開放性損傷和閉合性損傷;按程度可分為輕度、中度損傷和重傷。運動損傷是無法避免的,那麼當發生運動損傷時我們應該如何處理呢?成都骨科醫院急診科主任邱斌給我們帶來詳細講解。
  • 踝關節扭傷,只要能走路就沒事?醫生:小心韌帶損傷,要及時就醫
    踝關節扭傷,也就是「腳扭傷」。腳扭傷在我們平時很常見,尤其是經常穿高跟鞋的女性,都有那麼幾次扭到腳的經驗,但是常常扭腳後我們不能做到重視,覺得只要是能走路,就是沒什麼大問題。踝關節是全身承重量最大的一個關節,它幾乎承受力整個身體的重量,既堅強又脆弱。它的周圍有很多韌帶包裹,醫生提示如果踝關節損傷,我們不夠重視,處理不當的話,對我們的腳步損害很大,而且很容易留下後遺症的情況。通常來說,在行走速度不是很快的情況下造成的腳扭傷,病情腳踝部疼痛感覺不明顯,可能只是軟組織損傷。
  • 小腿拉傷-小腿三頭肌損傷的治療策略
    對於距跟關節和距跟舟關節來說有旋後功能,使足踝關節在蹠屈時伴有內翻。比目魚肌起自腓骨後側上1/3和比目魚線,止於跟骨結節。它時重要的踝關節屈肌。它最特別的意義在於站立時使腿部在踝關節保持平衡。
  • 擦傷、肌腱拉傷、韌帶損傷,常見運動損傷應急處理攻略在這裡!
    0.7億人;2014年全國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百分比為33.9%,比2007年增加了5.7%。我們國家也在2016年的《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中提出:到2020年,群眾體育健身意識普遍增強,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明顯增加,每周參加1次及以上體育鍛鍊的人數達到7億,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達到4.35億。也正是因為如此,全國掀起健身熱潮,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大健身大軍中來,但是相應的運動性損傷、運動性疾病,甚至運動性猝死事件逐漸增多,運動風險不容忽視。
  • 踝關節扭了一下就要打石膏?這家醫院是不是想多收我錢?
    我聽完讓患者脫了鞋襪,仔細檢查了一下,發現:患者踝關節周圍腫脹特別明顯,外踝尖及前外側劇烈壓痛,踝關節抽屜實驗「+」,外側韌帶鬆弛。典型的踝關節韌帶損傷。我問她你傷了後打石膏了嗎?這時她女兒在邊上說了:「當時醫生讓打,老太太死活不打。說打了石膏影響她參加社區活動。」聽完後我欲哭無淚。
  • 圖解常見運動損傷檢查方法
    5.踝關節關節活動範圍 7.腕關節關節活動範圍 7.肘關節副韌帶檢查
  • 踝關節外側韌帶損傷的檢查方法 踝關節外側韌帶損傷的處理
    肌肉韌帶損傷如何能檢查出來對於疾病,我們若想有效的遠離,就必須掌握清楚它到底是因何而起,畢竟只有根據其原因,找到相關的治療與預防方法才是避開病症的有效途徑。那麼,你知道滑囊炎這種疾病是為何而出現的嗎?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 踝關節疼痛和治療
    1、 這種症狀多以疼痛、腫脹為主,在初次扭傷即存在,一般是初次扭傷時局部軟組織損傷造成的疼痛,包括腓骨長短肌損傷導致的踝關節後外側疼痛、踝關節軟骨損傷導致的踝關節腔內腫脹和疼痛,三角韌帶損傷導致的踝關節內側疼痛、外踝韌帶或距腓前韌帶損傷的踝關節外側疼痛等
  • 關節、肌腱超聲檢查:MRI和X線不可比擬的優勢
    不受金屬影響,可以實時引導介入治療,並具有相似的敏感性與特異性 肩關節超聲檢查 肩關節超聲檢查的主要內容 1、肩袖 2、肩峰下滑膜囊 3、肱二頭肌長頭腱 肩袖解剖
  • 踝關節扭傷怎麼辦?這樣處理很重要!
    踝關節扭傷,俗稱「崴腳」,是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的損傷,佔所有踝關節損傷的75%左右,多發於運動、爬山、行走於不平坦道路的時候,穿著高跟鞋也容易發生踝關節扭傷。踝關節扭傷會出現紅腫熱痛和壓痛等情況。然而,很多人認為崴腳是小事,不需要處理,忍一忍就好,往往錯過了最佳的處理時機,甚至導致韌帶鬆弛,出現習慣性崴腳、慢性疼痛等後遺症。